百韵网 >>  正文

“头高数丈触山回”是什么意思?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的意思是什么?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这句话的意思为: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击回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

出处:唐·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白话释义:

汴水往东流去,河水泛着很细的水波纹,清清的淮河早晨显出鸭头绿的春色。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渡过了人世间多少人。

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海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击回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似乎在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在阳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样堆积在江岸。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此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与《竹枝词》相比,此组诗中民歌情味减少,文人气息增多。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头高数丈触山回”意思是浪头打到山崖再返回江中。

这句话出自唐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原诗引用如下:

浪淘沙九首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出自唐代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七)》,全诗为: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扩展资料
赏析:
这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
钱塘江,又称为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
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诗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浪淘沙九首

“触”在这里应该是接近的意思。“须臾”指的是一会儿片刻。

相关要点总结:

15856949163: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
沙胥答:意思是: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

15856949163:“头高数丈触山回”是什么意思?
沙胥答:这句话的意思为: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击回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出处:唐·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三》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白话释义:汴水往东流去,河水泛着很细...

15856949163:头高数丈触山回是什么意思
沙胥答: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该句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杂曲歌辞·浪淘沙》。原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15856949163:浪淘沙(其七)
沙胥答:《浪淘沙·其七》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15856949163:浪淘沙其七全诗紧扣哪三个字?
沙胥答: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译文:八月钱塘江海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了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回归大海,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下像雪堆一样留在了岸边。《浪淘沙·其七》是刘禹锡《浪淘沙九首》系列作品中的第七首,单...

15856949163:头高数丈触山回的意思
沙胥答:“头高数丈触山回”的意思是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击回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出自唐·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原文: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

15856949163:看到了钱塘江秋潮的情景你会想起刘禹锡的诗句是什么?
沙胥答:翻译: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出处:《浪淘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全文: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翻译: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

15856949163: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什么意思?
沙胥答:意思: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这是《浪淘沙》组诗的...

15856949163: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的意思是什么?
沙胥答:意思是: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出处】《浪淘沙·其七》——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

15856949163: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这句诗句的意思是什么,谢谢
沙胥答: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