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浪淘沙其七全诗紧扣哪三个字?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浪淘沙其七全诗紧扣“潮涨落”个字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钱塘江海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了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回归大海,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下像雪堆一样留在了岸边。
《浪淘沙·其七》是刘禹锡《浪淘沙九首》系列作品中的第七首,单篇形式为七言绝句,写的是钱塘江潮来潮退的壮观景象,他描绘的应该就是回头潮。回头潮就是潮水毫无阻挡地咆哮而来,潮水遇到障碍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声如狮吼,惊天动地。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之势而来,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八月涛”点明了时间。“吼地来”以一个 “吼”字,突出涛声由远逼近的豪迈奔放。“触山回”与上句“吼地来”相对照,描写了潮涨潮退的全过程,也体现了潮势的急遽(jù)奔流的变化。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是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之后回归大海,卷起的沉沙堆起座座沙堆,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座座洁白的雪堆。这两句没有正面描写潮水,而是紧扣潮水吼地来、触山回之后形成的奇观,侧面描写了钱塘潮的壮观气势。“须臾”指片刻,极短的时间。“海门”:既江海汇合之处。“雪堆”是退潮后留下的奇景,衬托出八月浪潮奔涌来的壮观场面。

你好,这首诗我读过,记得小时候,这手势我超过十遍,所以记忆犹新。《浪淘沙》全诗紧扣"吼地来"三个字来写。

前两句描写了涨潮时的情形。首句中“八月” 点出大潮时节,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由远而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怒吼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大身躯猛然撞击到两岸的山石上。这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后两句写退潮的景象。第三句以 “须臾〞 承接第二句,潮水应日而来,应时而退,来时凶猛,退去迅疾,只在“须臾”之间。这里由于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波涛卷起的座座沙堆似雪堆。文字从表面上看已不是王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 “吼地来”,以潮退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出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全诗看似未经雕琢,却流走飞动,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原诗:

浪淘沙.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的涨潮波涛之声,怒吼着奔涌起来,潮头高达数丈,冲撞到山头上又返回来。

很快地海潮又落回来,然后流入通向大海之处,卷起了座座巨大沙堆,看着好似洁白的雪堆。

解析

第一联:诗人笔下的大潮极其惊心动魄。他描写八月涛声用一个“吼”字,仿佛让我们听到了潮声的强烈和震撼。然后是“头高数丈”,这个形容词也很准确,我们没去看过大潮的人,也能由此体会到数层高楼般的高度。潮头好似巨兽一般,猛烈撞击到山头之后,又被反弹回来了。

第二联:就在人们还被刚才的一幕吓得惊魂未定的时候,却见那头猛兽般的巨浪,竟然又顺溜溜地回归了大海。这时候,正在回味过往一幕的人们,又看到巨浪迅速抛起,仿佛卷起了一堆又一堆的巨大雪花。



~

相关要点总结:

19128076758:浪淘沙(其七)
西忽答:《浪淘沙·其七》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19128076758:浪淘沙其七,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
西忽答:《浪淘沙》其七,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潮。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第三、四句由开头的动...

19128076758:浪淘沙其七的解析
西忽答:1、钱塘江,又称为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2、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

19128076758:浪淘沙(其七)
西忽答:《浪淘沙·其七》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19128076758:浪淘沙其七是什么意思
西忽答: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全诗前两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头高数丈触山回”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

19128076758:浪淘沙九首其七的诗意,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西忽答:《浪淘沙》其七 刘禹锡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诗意:本篇写洛水桥边的春天景象。首先展现出春日和煦的阳光,一个“斜”字渲染出悠然闲逸的氛围,为全诗构定基调。第二句转笔桥下,青碧色的河水在悠悠地流淌,河底的细沙历历可见,突出河水的澄澈透明,“...

19128076758:《浪淘沙(其七)》如何理解?
西忽答: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三、浪淘沙(其七) 原文:中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9128076758:浪淘沙其七怎么背
西忽答:1、通读原文 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2、了解其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

19128076758:浪淘沙其七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西忽答:1、浪淘沙其七古诗意思:钱塘江八月的涛声犹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的地方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太阳的照射下像洁白的雪堆。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

19128076758: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诗句
西忽答:4、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自己内心的沉寂和冷静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唐代政治黑暗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内心平静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更好地为社会公正而奋斗。浪淘沙其七诗句赏析 1、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