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浪淘沙(其七) 浪淘沙九首其七的诗意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浪淘沙·其七》

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扩展资料:

《浪淘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共9首。第一首演绎神话传说,第二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第三首写世事流变之理,第四首写游子情怀,第五首描绘锦江风情,第六首揭示劳作与享受的不平,第七首描绘钱塘江潮,第八首写迁客情怀,第九首再写世事流变之理。

这是民歌体诗,既通俗易懂,又非常纯正,无浮华之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浪淘沙九首



《浪淘沙·其七》

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扩展资料:

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

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

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震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弹回。
片刻之间便退回大海方向,它所卷起的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叟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九首其七的诗意~

《浪淘沙九首》其七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释义: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扩展资料:《浪淘沙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此诗描绘钱塘江潮。这是民歌体诗,既通俗易懂,又非常纯正,无浮华之词。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刘禹锡被贬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
而实际上,刘禹锡本人也是对自己的文章水平颇有自信的,在其《子刘子自传》中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这里的“所长”指的即是自己的长于文词,而在这“文词”之中当然也包括辞赋在内。在刘禹锡的十一篇辞赋作品当中以《秋声赋》最受后人推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浪淘沙九首

一、解释: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二、赏析
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诗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三、浪淘沙(其七) 原文:
中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
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浪淘沙九首
央视网:【夜读】钱江潮声依旧,你心是否澎湃如昨?

相关要点总结:

18619282952: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是什么?
童庆答:浪淘沙·其七 刘禹锡 〔唐代〕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注释八月涛:浙江...

18619282952:浪淘沙九首其七的诗意
童庆答:《浪淘沙九首》其七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释义: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18619282952:浪淘沙刘禹锡古诗其七诗意
童庆答:浪淘沙其七(刘禹锡)诗意为: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

18619282952:刘禹锡的诗浪淘沙其七是哪一首?
童庆答:《浪淘沙·其七》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全诗内容为: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淘沙其七》的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般惊天吼地席卷而来,浪头高达数丈,冲击着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

18619282952:浪淘沙其七的解释
童庆答:浪淘沙·其七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译文注释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赏析 这是《浪淘沙...

18619282952: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什么意思?
童庆答:意思: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这是《浪淘沙》组诗的...

18619282952:浪淘沙其七刘禹锡古诗解释
童庆答:《浪淘沙其七》刘禹锡古诗解释如下:古诗: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翻译: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

18619282952:浪淘沙其七,的意思
童庆答:浪淘沙其七,的意思为: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拓展:《浪淘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共九首。原文:《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翻译: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

18619282952:浪淘沙其七的解释是什么?
童庆答:一、解释: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二、赏析 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

18619282952:《浪淘沙·其七》的译文和赏析是什么呢?
童庆答:浪淘沙·其七译文及注释如下: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代《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