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泥沟村的文化积淀 泥沟村的杰出人物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以侨乡和文化之乡著称的普宁市泥沟村,是个以张、许、陈等姓村民为主的多姓氏人口杂处的明代古村,总人口1.8万多人,各姓村民和睦相处,用勤劳的双手,在练江上游的虎山下创建了一方文明,成为璀璨的潮汕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如今,泥沟乡除了教育、养老等设施之外,还建有书画室、归根阁、烈士纪念陵园等精神文化活动阵地,这是一般乡村所鲜见的。泥构村文化积淀深厚,泥沟灯谜、泥沟英歌舞享誉海内外;有灯谜、民俗等乡土著作近20种存世。
学校多过“米铺”
“同声学校”旧址是一所老祠堂。是张伯封办学40载的地方。张伯封生于光绪末年,18岁毕业于本村维新高小学校,学业成绩优异,深受族中长辈器重,留校任教。1928年,张伯封举家迁居泰国,两年后又回国,在村中创办“同声文学专修学校”,亲自讲授文学课,开设谜语课。张伯封还让大儿子张仲延协助校务。父子办学40年,造就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如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赖少其、潮剧作家张华云、谜家庄笑生、张伯人等,都是同声学校早期毕业生。张伯封遗著有《腐伧诗集》、《一斑谜学》等。
泥沟村社会风尚文明,素有文化之乡的雅誉,兴学育才早已成为村民的共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村中办起了群众、锲金、德育、弥高4所完全小学。民间还有平民、新民、新生、寄庐、友德、翠英等初级小学和砺青文学专修班、田间学园等。真可谓“学校多过米铺”!更可贵的是,学子读书明理,纷纷走上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他们中有22人为革命牺牲了。群众学校是地下党和革命知识分子创办、由泰国华侨捐助经费而办的,是当年普宁抗日救亡运动的据点之一。
在泥沟,我们看到的中、小学校舍,都是非常漂亮的,且多与“华侨”两字有关。
花园读书会旧址
在泥沟村书画室隔邻有一座别具一格的小楼房,那是清末秀才张鸣知读书处“东芳别墅”。抗战时期,村里一班热血青年在这里组成“花园读书会”,阅读进步书籍,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等革命活动。
该楼大门朝南,门楣上塑着“东芳别墅”4字,院子里一排3间朝东小楼房,为二层建筑,居中一间较大,前有约1.5米高的平台。正面墙壁塑着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一句话:“斯是陋室”,呈现着书香气。楼前是一个小花园,东边是一个4米见方的干涸水池,栏杆已毁,但仍隐约可见昔日之风韵。创建者张鸣知,曾到泰国谋生,发迹后归梓定居,修造这座小楼房,作为休闲、读书之处。据张氏族谱载,张鸣知在光绪年间,曾受命前往河南救灾,因功受朝廷诰封“光察使”,官居四品,并受赐“恩荣”牌匾。
历代人才辈出
泥沟村历代都有读书人,人才辈出。清代,有同治癸酉科拔元张珂彦,乾隆戊午科举人许兴让,光绪二十四年童试第三名(增生)许蕙生,还有近20名贡生、秀才等。这里,有几位读书人的治学精神值得一提:
许蕙生。光绪年间参加童试取得显著成绩后,公派留学日本,在东京宏文文学院博物馆师范科攻读。学成回国后,任普宁三都公立高等小学堂校长,后创办乌石镇高等小学。上世纪20年代末,他因掩护普宁二中学生的革命行动,遭国民党当局猜忌,在避居汕头时病故。故居“淡庐”藏书1300余册,遗作有杂文、诗歌、对联等手稿。(《普宁县志》有传)
张声典。“拔元”张珂彦之次子。邑庠生,例授太学生,学问渊博,教学严谨。是微书书法家,有手抄本《张氏手记》11本共150万字的遗作,已由普宁文史部门收藏。泥沟书画室保存张声典另一部手抄本《毗邻趣闻》,全书约20万字,全用特细狼毫竖写,极其工整秀丽,每字只有芝麻粒1/3大小,乍看书页上好像排列着一条条直线。
张华云。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执教于普宁师范学校等多所学校,解放后,曾任汕头市副市长、岭海诗社首任社长。上世纪30年代,他受到陶行知先生教育学论的影响,回到家乡办起晓庄师范式的田间学园。他学识广博,能用比较的眼光审视潮汕历史文化,文学造诣很高,先后创作了32部潮剧,其中8部喜剧堪称精品。遗作有《张华云喜剧集》,诗词集《筑秋场集》,散文集《潮汕功夫茶道》等。
张仲益。归侨教师,幼年时随父张伯封在泥沟同声文学专修所就读,1947年起在普宁多所学校任教,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毕生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又担任泥沟书画室主任。工诗词、书法,有著作《益寿苑诗文集》、《联文选辑》、《灯谜集》等问世。



泥沟张氏肇基年代考略
盛世修志,族旺续谱。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入廿一世纪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潮汕地区,增续族谱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弘扬,既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新农村建设所取得辉煌成果的坚强信心,也体现了家族繁衍,振兴家国的美好愿望。
张氏翠峰祖作为普邑之望族,历代以来均重视族谱资料的修缮,只可惜在时代更替和社会动荡中,大部分的原始资料散佚无踪,以致关键的时间和人物关键节点缺乏详实的一手资料,在重修乡志族谱之时,考证相当困难,错漏之处在所难免。
现就翠峰公肇基泥沟的年代范围提出几点意见,抛砖引玉,谨供族内各裔孙贤达参考,争表高见,正本清源,以慰祖怀。
一、“元朝至元”说之来由
近年出版的《弥高乡志》考证出翠峰公肇基泥沟的时间为元朝至元22年(1285年),至今有700余年的历史。“元至正”之说的直接证据来自于钱阳老表亲的族谱记载,因一直有传翠峰公之妹(我们称之为老祖姑)嫁与钱坑南山公,且南山公生卒年明确可考(生于1269年)。当时之编者在毫无依据的情况下认为老祖姑于十八岁出阁,又再次毫无依据的认为翠峰公年长老祖姑7岁,最后又毫无依据的认定翠峰公于25岁至泥沟创祖,数次折算之下,则推断出翠峰公来到泥沟创祖开基的“准确”时间为元朝至元22年(1285)。以上就是翠峰公肇基泥沟“元朝至元”说的准确来源,此未曾出现于泥沟张氏历来族谱资料的只言片语之中。
二、“元朝至元”之说是否确切
这明显是不确切的。首先,我们缺乏一级证据,也就来自于老族谱或者旧时方志所明确记载的时间,在此之外,其他都只能视为二级或以下的证据,在参考之时,需审慎取舍;其次,“元至正”理论的基本立足点为传说中翠峰公姻亲的创祖时间,这勉强可以视之为二级证据,但该证据必须立足于翠峰公胞妹,亦即老祖姑的真实存在性,对于此,我们后辈切不可擅加质疑,但亦不可足信,留待众裔孙们深入探讨,笔者窃认为此二级证据尚不足以单独支撑翠峰祖公的肇基年份矣;最后,让我们回归到自己的一级证据,我们的老族谱明确记载翠峰公娶溪南进上周氏,亦即我们的翠峰祖嫲,而溪南周氏老表亲的肇基年份至今均有明确记载,此为更有力的二级证据,因为这基于我们明确存在的一世祖嫲,在我们缺乏一级证据的局限条件下,从翠峰公本人配偶的信息来追寻历史的真相,这无疑是更加直接和准确的。
三、翠峰祖嫲年代略考
广东普宁溪南周氏始祖南益公,原籍福建漳州漳浦牛母村鹅公山娘仔寨,元至顺元年(1330)出生于长乐县,即今五华水寨,配东源陈氏。元末明初,始祖陈氏妈偕三子凤、麒、麟迁来潮州府潮阳县黄坑都一带定居,即今普宁溪南。自周氏定居溪南距今近七百年,传下有27世。溪南周氏二世三房麟祖,初创进上寨,后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继创崩溪即今溪南大寨。从以上族谱资料可以看出,进上寨的创始时间大约为明朝初期,换句话说,我们出生于溪南进上寨的一世祖嫲最早出生于明朝初期。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而“元朝至元”说称翠峰公于1285年肇基泥沟,这中间的时间跨度达到了惊人的73年!如果说翠峰公与一世祖嫲的年龄差至少达到73年,这明显是不符合历史和自然规律的。众裔孙需怀有诚以待实、慎终追远的态度来看待“元朝至元”说所留给我们这个难以解释的时间差问题。
四、代数繁衍的大数据
我们再来将眼光投到周边的族群,特别那些明确记了载肇基年份的大型宗族,他们的代数繁衍资料无不严格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跟泥沟张氏一样,这些大型宗族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现今人口均以数以万计,首先在地理位置上相近,其次是具有几近相同的文化和经济背景,在大数据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借鉴价值。泥沟张氏至今繁衍24代,钱阳林氏至今为32代,溪南周氏至今为27代。而据考证以及溪南老表亲提供的资料,我们的一世祖嫲周氏为周氏二世三房麟公之女或孙,即溪南周氏的第三或第四世对应我们的一世,简单折算可知,泥沟张氏与溪南周氏的代数繁衍大数据高度重合,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溪南周氏所提供的二级数据更加具有可采信度。溪南周氏一世祖生于1330年,传今691年而有27世,则2021-1330=691年,691/(27-1)=26.57年传一代人。这种换算关系并不是孤例,我们把这个数据放到其他宗族身上也高度吻合,显然,这并不是一种无端的猜测。
泥沟许氏二世祖妈偕子许顺德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从潮阳迁来泥沟定居,按《许氏族谱》所记,许氏三世顺德公生于1415年,传到今天,则许氏有25世。按顺德公生于1415年,为泥沟一世推算,则其传今有600余年而23代人。泥沟许氏三世祖生于1415年传下25世,除去一世二世,2021-1415=606年,606/(23-1)=27.54传一代人。
天顺元年(1457),郑氏一世德轩公与父兄自福建永定迁长乐再移泥沟创潭墘寨,传至五世养淳公,生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及长,娶系张氏六世毓章公之女,即张氏七世祖姑。做比对,则郑氏五世与张氏七世为同一代,即张郑相差两代人。郑氏德轩公同来泥沟创居及后又迁去高埔另创村的兄弟郑氏德兴公,按《郑氏德兴公族谱》所记,郑氏传今有21世,则与泥沟张氏传代数据又吻合相符。大长陇陈氏一世祖生于1336年,传今685年而有26世,则2021-1336=685年,685/(26-1)=27.4年传一代人。
如果该大数据成立,让我们来反推我们泥沟张氏翠峰公的出生年份。24代×27岁/代=648年,那么翠峰公的出生年份为2021-648=1373年,即洪武六年,而之前曾有旧资料显示翠峰公于明朝永乐元年(1403)肇基泥沟,相互印证之下,此推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从唯物历史观的角度,基于不同信度的二级数据,再从代数繁衍的大数据等方面进行推断,翠峰祖公肇基泥沟的年份大约为明朝洪武到永乐年间。吾泱泱望族,在此问题上切不可人云亦云,当立足本身,细心求证,方不负吾先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丰功伟业也。

泥沟村的杰出人物~

张锦程,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人,系泰国顺和成集团、泰国亿王亚哥大众公司创始董事长。出生于泰国北柳府。他是泰国经营农产品出口的大户,1988年荣获泰国蓝甘杏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2006年又荣获泰皇御赐泰国农业大学森林学名誉博士,还曾任泰国上议院议员、泰国总理经济顾问等显要职务。张锦程长期侨居海外,为侨居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对故国家园拳拳眷眷,一片赤忱。他至诚期望祖国富强,家乡繁荣,百业俱兴。多年来,他积极致力发展泰中友谊,并热心支持家乡建设。早在80年代初期,他与海外乡亲协力兴建泥沟华侨学校,又为家乡建市场、修道路慷慨解囊。1987年,张锦程首次回到普宁,便向普宁县政府提出独资创办一所专业技术学校的高见。经过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普宁教育事业有史以来最大项目----广东省普宁职业技术学校于1990年元宵奠基,1992年9月竣工 开学。同年11月5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省侨联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在广州举行顺和成(集团)公司与汕尾市政府联合营林造纸综合协议签字仪式,由顺和成(集团)公司斥巨资在汕尾市创办营林造纸等建设项目。张锦程先生关心祖国建设,致力于泰中友好事业的发展,致力桑梓教育事业,受到了各界的称赞。因贡献卓著,张锦程先生多次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朱镕基和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等的亲切接见。为表彰张锦程先生爱国爱乡、兴学育才的善举,普宁市政府特授予其“铁山兰花奖”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揭阳市政府、汕头市政府、汕尾市政府分别授予其“荣誉市民”称号。 张顺,名寿南,字仲薰,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村人。张顺1922年出生于泰国,幼年时返回家乡读书。砺青学社专修班学生。1938年秋就读于南侨中学,是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普宁二、三区组织委员。1948年2月任二区区委书记,二区武工队指导员。解放后,任普宁县流沙区区委书记、洪阳区委书记、普宁县委宣传部部长、普宁县委书记、海丰县委书记、汕头地委委员,广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管理处副处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离休。他关心桑梓各项事业,受到海内外乡人敬仰。 张华云(1909~1993)是潮汕地区早期知名的潮剧大师,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村人。潮剧编剧、诗人、教育家。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历史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普宁简易师范、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38年任中共创办的西山公学校长。1939年后在潮汕各地从事中学教育。1950年,供职于普宁兴文中学任校长的张华云应李雪光之邀请,担任建国后汕头市第一中学的第一任校长。1952年后任中国民主同盟汕头分部主任,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常委,政协汕头市委副主席,汕头市文联副主席。1954年在汕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汕头市副市长。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被列为汕头市“第一号右派分子”,长期受到不公的对待,1981年才得以平反昭雪,出任汕头市政协委员会副主席。张华云爱好潮剧,尤其是喜剧。许斯相,彩龙玩具厂创始人。张静君:163创始人,时代财富总裁。张庆民:获利集团总裁。张仲彩:泰国巨富,曾获泰皇御赐纪念章,八世皇慈善基金会主席讪兰上将为其颁发钻石奖章。张贵龙:十七家公司企业老总,曾创办老挝第一家民营商业银行、第一座五星级酒店,万象市潮州乡亲会会长、老挝国家教育基金会顾问。张作波:美国金塔烧腊饭店连锁董事长。

泥沟子弟向来重视教育,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清代科举得中者有许兴让,张柯彦等19人。清末戊戌变法后,废除科举新办新学。光绪32年,即1906年后,乡里办起维新(后改弥高),德育,锲金三所学校。清末民初,乡里出国留学者有数十人。20世纪30年代,就读于国内高等学府大学毕业生比比济济。解放后,乡里教育事业在原有基础上更蓬勃发展,面貌为之一新。泥沟华侨学校泥沟华侨学校又称泥沟小学、泥沟学校,弥高小学。民国时期,民不聊生,教育十分落后。据有关资料记载,20世纪30年代,普宁二区(今流沙),除泥沟,果陇,乌石,郭厝寮,马栅,华溪,赤水等乡音完全的小学外,其他近80个乡村没有小学,只有零零散散的私塾。而泥沟乡这个时期,先后办起弥高,德育,锲金,群众,同声,新生等6所完全小学,还有同声文专班,砺青学社,可谓学校林立。弥高小学,前身是维新学校,1922年由张声超乡亲捐资创建。原校址在今戏园操场,张氏维祖祠。自1922年创办至1949年解放。1922年,校长方文龙,教员有林森,孙开益,方文芹等。许多侨属及外出从工从商人员的子女在校就读,学生数百人。学校校纪校风严整。高年级学生实行童子军训练。1929年,全乡决定以弥高为总校,德育,锲金为分校。公选许蕙生为校长,并设立英文课,聘张伯信为英文教员。1930年后,弥高小学与同声学校合并,由张仲延主理教务。1939年,学校校长周行健,教导陈左车,训育林西园,教师苏心可,吴湛天等多人。他们博学多才,教学认真,学校增设升中班,授初中一年级课程,还选讲一些进步书籍,儒《论持久战》为辅助教材。学校以抗日救亡为内容,组织学生出壁报,漫画,演讲竞赛,组织师生学习药物止血,包扎伤口,抬担架等战地救护知识技能。学校还开展募捐活动,公演《李服膺》《熔痕》《沦亡之后》等抗战戏剧,激发群众抗日救亡热情。1947年后,学校扩大规模,在学校后面及南侧新建教室四间,由殷户及公户出资,加上学生义务劳动建成。之后,本乡陈,郑,孙李等姓氏子弟以及池尾东山的张姓学生,均慕名前来就读,学生达600多人。1949年下半年,成立泥沟公校,把原弥高,德育,锲金三所小学,不分房界姓氏,统一领导。1952年1月至1952年12月,全国实行整顿小学,泥沟公校定名为泥沟小学,纳入国家教育轨道。以弥高,德育为总校,下设潮祖祠,锲金,九德祠三个分教点。1953年向工农开门,招收超龄青年入学读书。由于学生增多,教室不足,只得以旧祠宇为校舍,直至改革开放,时间长达几十年。1980年,旅泰乡贤张瑞明,张仲彩等,不遗余力,奔波于泰国各府发动泥沟乡亲,倡议建泥沟华侨学校,得到大力支持,共捐人民币70万元新建泥沟华侨学校,学生人数增至2000多人。1989年6月又扩建教学楼面积,学生人数达2450人。1998年乡贤张庆民捐资人民币300万元,新建教学楼一座,天一广场一个。学生人数现增至3500人,比解放初期增加5倍。泥沟华侨中学泥沟中学,位于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三祝岭,办于1957年。土改后的农村,群众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素有“文化之乡”的泥沟更是如此,然而,当时在本地上公办中学读书难是非常突出的问题,有的学生只好远到汕头等普宁周边地区就读。乡党政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特派总支宣委张珂壮专抓办民办中学工作,并于1957年筹划当年办成。学校定名为“泥沟华侨文化补习学校”;校舍由张氏德育祠(二祖祠),张氏趾祖祠,张氏诚祖祠三座祠堂祖祠。另又向侨眷借用三做民宅大厅;教学设备因陋而简;教师应届或历届高中毕业生及乡人中德才符合条件的人担任,教职员工共合37人;校长由张珂壮担任,还特聘当时普宁县教育界名宿张伯封先生为名誉校长。学校来源以本乡为主,邻乡为次,还有外县学生前来就读,总是573人。学生收费与公办中学同等,学校经费基本靠“以生养校”。学校发扬延安精神,“尊师爱校,民主团结,艰苦奋斗”。生活十分艰苦,但爱生如子、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坦诚相处中教师中巍然成风。大家齐心协力办好学校,成绩突出,1958年,二个升高中补习班124名学生升学考取率达80%以上,蜚声全县,普宁教育界知名人士对此大加称赞。1958年,随着当局有关公办、民办“二条腿走路”发展教育事业方针的提出,学校易名为“泥沟华侨中学”。然而每年仅能在公办中学录取新生后才能给予录取,新生文化起点都较低。学校坚持贯彻德、智、体全方面发展教育方针,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办出自己的特色。期间,为解决教师紧缺问题,师生动手建了三间平房教室;在公社农田水利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学生刘先欣’肖辉武通过空军飞行员选拔检测,填补了全县空白。随着形势的急剧变化,普宁各地纷纷提出解散民办中学,全县32所民中解散了29所。而泥沟华侨中校由于办学好,在风雨中稳住了航向。这个时期,全国侨委主任方方同志、广东省侨委主任黄声同志广东省侨联主席吴峰同志都先后来到泥沟侨中视察,普宁县党政领导也到过泥沟侨中调研,他们都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成绩。1958年8月,校长张珂壮被评为全国侨办学校先进分子,出席全国侨联扩大会议。“公社化”后经济生活极度困难时期,学校在生产自救中教学秩序井然。60年7月首届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成绩不错,受到上级表扬。紧接着,普宁县委决定把当时的公办中学:燎原中学迁址往流沙平头岭办学,原燎原中学学生到泥沟华侨中学就读,又因平头岭校舍一时未能交付使用,故燎原中学有一段时间与泥沟华侨中学合并。鉴于与燎原中学合并的泥沟华侨中学远不能解决泥沟小学毕业生升学难问题,在群众的迫切要求下,上级党政同意于1963年下半年起复办独立办学的民办泥沟华侨中学。学校回复旧貌,内外一片和谐局面。文化大革命,泥沟华侨中学难逃劫难,在所谓“斗批改”中几经折腾,并于泥沟小学,校长也几经变易。1978年秋季起,燎原公社个小学停办初中班,以池揭公路为界,燎原公社在东西增办而所民办公助初级中学。路西的泥沟华侨中学原址办起了“泥沟初级中学”,也称“泥沟联中”,由泥沟大队,乌石大队,夏地大队,大员大队和办,以泥沟主办的初级中学。这时期的泥沟中学学生700多人,教师37人,分三在张氏趾祖祠、张氏诚祖祠(松安里)、张氏创祖祠,张氏儒祖祠和原泥沟大队队址上课,残破不堪,教学条件极差。1998年8月后,复办为“泥沟华侨中学”,校址迁往三祝岭。普宁燎原中学燎原中学位于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张氏九德祠旁,创建于1955年7月。原名普宁市第二中学分校。1969年7月,经当时普宁县人民政府批准,定名为普宁第七中学。1959年下半年至1963年上半年,曾与泥沟乡华侨中学合并,改名为普宁燎原中学。1969年9月至1979年8月10年间,学校办过高中部。1979年9月起,恢复只办初中部。抗日战争期间,曾在这里办过泥沟群众学校,现群众学校旧址已整修布置为群众学校革命史展览馆。职业技术学校坐落于泥沟乡南的广东省普宁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公办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创办于1992年,是旅泰侨胞、泰国顺和成集团公司总裁、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人张锦程先生1989年提倡建校并乐捐巨资3000多万人民币创建的一所公立职业学校。目前,在校教职工近300名,在校学生5000多名,校园占地面积160亩,校舍面积50000平方米,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环境优美。学校落成时,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为该校作了亲笔题词“希望普宁技术学校为祖国四化培养更多的人才”十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侨资职业学校的办学优势,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优化办学机制,突出职教特色,办学效益显著,学校声誉日隆,多次被评为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先进单位。2000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被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4年经评估,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再次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现任校长江瑜彦,带领全校师生艰苦创业,连创新高,1999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校长”,2003年,获省“侨资办校成果奖”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 和“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师生近几年来参加国家、省、市、县各项有关竞赛屡屡都取得突出的比赛成绩。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着眼于社会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学生毕业时颁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及相关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并由学校负责推荐安置就业,就业率99%以上,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附录泥沟乡学校林立,以下附录泥沟另外各时期学校名称:德育小学、锲金小学、群众学校、同声学校、砺青学社、美德小校、友德学校、新生小学、寄庐初级小学、平民小学、培青小学、友于小学、乾斋小学、聪敬学校、陈厝学校等。

相关要点总结:

19570132854:泥沟村的普宁英歌
生怨答:普宁英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沟英歌便是普宁英歌的杰出代表。同时,泥沟也为普宁英歌发源地,英歌之乡。 关于泥沟英歌舞的起源,据载,是先祖从福建南下定居后才有的,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如普宁其他英歌一样,泥沟英歌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

19570132854:泥沟村的教育建设
生怨答:其他类似问题 2016-06-14 泥沟村的文化积淀 2016-06-14 泥沟村的杰出人物 14 2016-06-14 泥沟村的介绍 1 2016-06-14 泥沟村的村情概况 1 2016-06-14 泥沟村的灯谜 2016-06-14 泥沟村的水陆交通 2016-06-14 泥沟村的地名 2016-06-14 泥沟村的人口蕃衍 更多类似问题 > ...

19570132854:燎原街道的文化
生怨答:普宁泥沟英歌舞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英歌舞之乡”,英歌舞取材于《水浒》中梁山泊好汉元宵节大闹大名府的故事,它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其中泥沟村的英歌舞尤以独特的“双槌”、“活槌” 和独创的套路阵法吸引人。普宁英歌按照节奏快慢分为快板、中板、...

19570132854:梅州乡村旅游挑战赛梅州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生怨答:揭阳市泥沟村是一个古村落,位于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这个古村落的生态环境非常优美,有着得天独厚的山地环境。岐头山、胡迪山、季枫山和峨嵋山连成一片,形成了一首独特的诗。 3.梅州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地图梅州客世界是AAAA的一个景点,将在春节期间对公众开放。汕头市金平区月浦许娣乡村文化旅游区清远市英德九龙镇...

19570132854:普宁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生怨答:5、泥沟古村6、普宁培风塔7、普宁华严寺8、普宁文昌阁9、武略第(杨石魂故居)10、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含义武略第(杨石魂故居)武略第又名杨石魂故居,位于普宁市南溪镇钟堂村仁厚里。建筑坐北向南,是一处以一座“四点金”为主体的潮汕地方特色传统建筑风格的民居,是杨石魂祖父于清朝光绪年间...

19570132854:泥沟村的灯谜
生怨答:泥沟灯谜历史悠久,谜风旺盛,谜人辈出。远在清朝时代,村里的盛大节日,如游神赛会等必有灯谜活动。过去灯谜活动皆由科举人才或名儒俊彦者主鼓,创作谜语多深奥典雅,求精不求多。民国以后,灯谜活动日趋兴盛、活跃。建国后的灯谜创作,配合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寓教于文化娱乐之中,谜作既有艺术性、又...

19570132854:泥沟英歌舞的近代发展历程
生怨答:此后,华南歌舞团才泥沟采风,泥沟一个直接受到艺术家的指点,进步更快。上世纪六十年代,泥沟英歌在流沙灯光球场的一次表演中,收到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家的青睐,确定有华南歌舞团负责对泥沟英歌进行辅导加工,准备上京。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未能如愿。十年浩劫,英歌鼓歇十年。打到四人帮后,英歌鼓又...

19570132854:东屏古村落历史
生怨答:泥沟村满山种着各式各样 四、上饶地区有什么古村落历史文化古镇 上饶山水很美,这样的山水之间至今遗存着很多美丽的古村落。 这些古村落后靠青山,前临绿水,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好像一个个古老故事,叙说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婺源古村、广丰的龙溪村和二渡关村、德兴的海口村和新营村、铅山的儒源村和江村、弋阳...

19570132854:泥沟镇的风景名胜
生怨答:九星山休闲度假旅游区九星山休闲度假旅游区位于薛前一级路北三华里处,坐落在泥沟镇佟庄村境内。它北临万亩榴园的娘娘坟,千亩平川、万亩森林的自然风景区。三面环山,一面是水,九座山头,乾隆下江南经过时好称九鼎莲花山之美名,有很深的文化造诣。山脚下有300余亩的同心湖,景区四季分明,光照好...

19570132854:广东中山这个千年古村了不起!60座碉楼林立,华侨文化不输开平
生怨答:在广东生活多年,游览过大量的古村落,广州的黄埔村、佛山的松塘村、河源的林寨村、梅州的桥溪村、惠州的范和村、江门的自力村 、肇庆的黎槎村 、清远的南岗瑶寨 、潮州的龙湖古寨 、揭阳的泥沟村都非常不错,有的 历史 悠久、有的人杰地灵、有的古建林立、有的物产丰饶、有的民风纯朴,各有千秋,近日在中山又...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