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浪淘沙(其七)》描写退潮形的两句话。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的意思是什么?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描写退潮形态的两句话是: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一、原文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二、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三、出处

唐·刘禹锡《浪淘沙·其七》

扩展资料:

赏析

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第一首演绎神话传说,第二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第三首写世事流变之理,第四首写游子情怀,第五首描绘锦江风情,第六首揭示劳作与享受的不平,第七首描绘钱塘江潮,第八首写迁客情怀,第九首再写世事流变之理。这是民歌体诗,既通俗易懂,又非常纯正,无浮华之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

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浪淘沙九首



描写退潮形的两句话: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浪淘沙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第七首描绘钱塘江潮,第八首写迁客情怀,第九首再写世事流变之理。这是民歌体诗,通俗易懂.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

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

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浪淘沙(其七)》描写退潮形的两句话:

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

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释义: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的意思是什么?~

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意思是: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原文: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便写了《浪淘沙▪其七》。
赏析:
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诗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等。

唐·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七。
八月涛声:指钱塘江口的潮声。据传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海潮最盛。这两句大意是:八月潮水吼地而来,潮头高选几丈,触山之后又退回大海。
诗人把潮水描写得似乎是一个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猛兽,它吼地而来,触山而退,活灵活现。可用来描写潮来潮退的景象。

相关要点总结:

13538883913:浪淘沙其七的意思是什么?
匡迹答:浪淘沙其七古诗意思:钱塘江八月的涛声犹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的地方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太阳的照射下像洁白的雪堆。扩展: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

13538883913:浪淘沙(其七)
匡迹答:《浪淘沙·其七》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13538883913:浪淘沙其七全诗紧扣哪三个字?
匡迹答:卷起的沉沙堆起座座沙堆,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座座洁白的雪堆。这两句没有正面描写潮水,而是紧扣潮水吼地来、触山回之后形成的奇观,侧面描写了钱塘潮的壮观气势。“须臾”指片刻,极短的时间。“海门”:既江海汇合之处。“雪堆”是退潮后留下的奇景,衬托出八月浪潮奔涌来的壮观场面。

13538883913:《浪淘沙其七》原文翻译及赏析?
匡迹答:浪淘沙·其七译文及注释如下: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代《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

13538883913:《观潮》里和《浪淘沙其七》描写海潮的句子是什么
匡迹答:《观潮》是描述钱塘江大潮的蔚为壮观的景象,《浪淘沙》是描述九曲黄河大浪淘沙的景色,共同点都是描述海浪的,都主要突出海浪的波澜壮阔,气势宏伟。42赞·782浏览2019-09-01浪淘沙其七和课文观潮描写的大潮的相同点有哪些答:浪淘沙和观潮描写海潮的相同点:都是描写海潮,以海潮为线索.都描绘出潮来时的气势。 资料: ...

13538883913:浪淘沙其七的意思
匡迹答:浪淘沙其七古诗意思:钱塘江八月的涛声犹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的地方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太阳的照射下像洁白的雪堆。《浪淘沙其七》是刘禹锡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潮来潮退的壮观景象。该诗是民歌体诗,...

13538883913:浪淘沙其七刘禹锡这首诗和课文中描写的大潮的相同点有哪三个相同点...
匡迹答:浪淘沙其七刘禹锡这首诗和课文中描写的大潮的相同点有哪三个相同点?相关的句子和诗句分别是:八月涛声吼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1、《观潮》:“浪潮越来...

13538883913:《浪淘沙其七》古诗原文是什么?
匡迹答: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3、 注释: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关于《浪淘沙其七》古诗原文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13538883913: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这句诗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_百...
匡迹答:唐·刘禹锡《浪淘沙·其七》,全诗: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简析】《浪淘沙·其七》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浪淘沙九首》组诗中的第七首,是一首描写钱塘江海潮涨落的壮观景象的著名诗篇。钱塘江,又称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

13538883913:浪淘沙其七的古诗
匡迹答:浪淘沙九首(其七)原文如下: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赏析如下:初读此诗,感觉并不深奥难懂。不就是描写八月海浪那种气势吗?诗句中也没有生僻的词语,几乎就是明白如话。海浪的声音,高度、去向,最后形成的沙堆,描摹的清清楚楚。直到今天我依然...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