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陶器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陶器的制作方法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陶器的制作方法

  • 揉泥。

    揉泥是陶艺创作中首先要掌握的技巧或者是训练的方法,是成型创作的第一道工序。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

  • 做坯。

    做坯又叫拉坯,在泥揉妥后,即可开始做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

  • 印坯。

    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则可能产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进入印坯工序。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 利坯。

    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 荡里釉。

    圆器制作,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

  • 画坯。

    指用青花色料在坯上画纹饰。凡属青花瓷器,不论圆器琢器和大件小件,都须经过画坯这道工序。

  • 混水。

    青花之美,不仅仅在精细的画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优美细腻的层次,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混水这一道工艺。

  • 施外釉。

    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

  • 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于我们制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须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这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 施底釉。




先民们往往选用沉积土、红土、黑土或其他颗粒较细的黏土来制陶,道理也在这里。

华夏部落实际的生活聚居点并不都是在黄河边,制陶只能是就地取材,所取的黏土就不一定像黄河边那样具有较好的质量。人们在实践中发展了对制陶黏土的淘洗工序,通过水的淘洗可以除去黏土中的粗大砂粒。

例如,在裴李岗文化的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制陶的淘洗池。

在淘洗过程中,部分粗大的颗粒由于水的浸润作用而会碎裂,若淘洗后再在水中陈放一些时间,这种润碎过程会进行得很彻底,从而使黏土的可塑性很到很大的提高。

由这一经验人们开始体会到,黏土的可塑性与水分有关,与其湿润程度有关。具有适宜的含水量是制陶泥料体现可塑性的必要条件。

先民掌握含水量的方法主要凭经验,用手捏泥,既不粘手,又不开裂,并感到有一定的韧性,即合适了。从现代陶瓷工艺学的知识来看,可塑性只发生在某一最适宜的含水量范围。

陈化过程的实质是黏土中一些固态成分在水的作用下,变成饱含结晶水的凝胶体,凝胶体的存在是可塑性的化学物质基础。

总之,识别并选择黏土,再用淘洗、陈化的方法来提高黏土的可塑性,是新石器时期先民在制陶技术中取得的重要科学成果。

有些易熔黏土在干燥和烧成中常常发生开裂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先民起初运用在黏土中搀入植物的叶茎和稻壳的办法。

不久人们就发现,在高温的烧烤中,这些植物的叶茎、稻壳会燃烧而炭化,最后又形成了陶胎结构中的空洞,这就势必影响陶器的使用质量。

因此,人们在烧制用做炊具的陶器时,往往在黏土中搀入少许细砂,加多加少根据黏土的性质和所要烧制的陶器的品种而定。

据分析,新石器时期的许多夹砂陶器,大都掺入一定量的砂粒于黏土中,从而提高了陶器的耐热急变性能。这是新石器时期制陶术的又一项科技成果。

选择好制陶原料,并将黏土加工成待用泥料,下一步制陶工序即是体现手巧和智慧的成型过程。

小型的器具可以靠手捏成型,但做较大的器具时,靠手捏不仅很难,要求十分规整就更难。为此,先民们发明了泥条圈筑法。

泥条圈筑法是将坯泥制成泥条,然后圈起来,把泥圈一层层叠上去,黏合后再将里外抹平成型。另外还有泥条盘筑法,即采用一根长泥条连续盘旋向上筑造,然后里外抹平成型。

这两种方法实质上没有什么差异,它们沿用了很长时间,即使今天的手工制陶还常用这些方法。

在古代,制坯最初可能是放在木板、竹席或编织筐上,便于移动和操作。后来发现只要下面的垫板可以转动,操作起来就更方便了,于是发明了慢轮。

慢轮是一种用脚或其他动力转动的圆盘,泥料在转动的圆盘上用泥条盘筑法制成陶坯,稍干后再在慢轮上整形、拍打。

有了慢轮,不仅陶坯的形状可以圆正规矩得多,而且制作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慢轮的使用是陶瓷工艺史上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成就,它是后世陶瓷生产中辘轳车的鼻祖。

为了增加陶瓷的美观,陶坯在烧成之前,人们常用鹅卵石或骨器之类对陶坯表面进行碾压摩擦,使它显得光滑。这样做与拍打效果一样,会促使陶质更加致密,减少开裂。

这种表面碾光的陶器,最早见于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种技术在当时已很流行。

在釉陶出现以前,众多陶器的表面都有纹饰,施加纹饰既美观,又加固了陶坯。不同的纹饰往往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特征,也就是说纹饰不仅是艺术美的展现,也是人们信仰和精神的表露。

表面修饰的另一种方法是在陶器的内外表挂上一层陶衣。其方法是用颗粒较细的黏土制成泥浆,再将它施于半干的陶器表面。

实际上,施加陶衣的方法在仰韶文化时开始流行,采用不同质地的泥浆可以获得红色、棕色、黑色甚至白色的陶衣。

陶衣不仅使陶器显得光洁美观,同时也便于施彩,大多数的彩陶都是表面有陶衣。也正是这种陶衣装饰方法为后来釉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成型和晾干的陶坯必须在一定温度下烧烤后才能成为陶器。烧陶方法和火候的掌握是陶器生产的重要环节,制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就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有关资料,最原始的烧陶方法还不是利用陶窑。我国专家曾经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地的制陶工艺进行考察,发现当地烧陶的方式有3种:平地露天堆烧;一次性泥质薄壳封烧;竖穴窑或横穴窑烧陶。

平地露天堆烧,是先将陶坯置于铺在地上的木柴之上,点火烧干,趁坯体还热,再在陶坯周围架起木柴垒成堆状,继续烧烤。

这个过程约需两个小时,最高温度可达900度。烧完后,即将陶器挑出,趁热用虫胶涂抹口沿。

若做酒坛则通体内外都涂抹,以减少容器的渗漏。若用稻草或碎木片为燃料,则在烧烤过程中随时添加稻草,以免陶坯外露。这种方法升温快,烧成时间短,但是保温不好,温度不均衡,热效率也较低,坯体难免时有生烧现象。

一次性泥质薄壳封烧,是先在地面上铺上一层木柴作窑床,把预先烘干的陶坯放置其上,四周和顶部围堆上柴草,外面再用稠泥浆抹上一层,使柴草外面裹上一层约1厘米厚的泥皮,形成“泥质薄壳窑”。点火后,用棍子在窑顶戳几个洞,以便出烟之需。

这种烧陶方法相对于平地堆烧,显然保温较好,可以通过调整窑顶的出烟孔,甚至可以将贴近地面的窑皮掀起,以调节窑内温度,烧成温度为800度至900度,消耗燃料明显减少。

竖穴窑或横穴窑烧陶大多是选择一坡地挖成简单的窑,窑室在上,火膛在下,中间通过火道和火眼将它们相连,陶坯放在用泥柱撑起的窑箅上。火膛点火燃烧所产生的火焰,通过火道、火眼进入窑室,烧烤陶坯。

由上述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远古时代的烧陶技术从无窑烧陶到有窑烧陶的演进历程,表明当时的陶器烧制技术尚处于化工制陶的初级阶段。

古人制作陶器



方法:主要有六个歩骤
1.做胎
2.掐丝
3.点蓝
4.烧蓝
5.打磨
6.镀金
首先用红铜做胎,把它打成预先设计好的形式,然后拿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要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用钳子夹住.其次涂上颜色先喷上水,用银粉、铜粉、硼砂三种东西搅拌均匀的筛在上面放到火里烧,拿出来冷却就行了。再其次用金刚砂石打磨,使表面平整。最后就是镀金了,镀了金铜丝就不会生锈了。全部工作都是手工的!

陶器的制作方法~

制作一件陶器之前,最基础的工作是选择适合的黏土。黏土是制陶的原料,而它又分为陶土和瓷土。瓷土含铅量较少,没有很多杂质,氧化铝含量较高,熔点也较高,而陶土却有可能含一些微量的金属或其它草类,所以陶土成形需要的温度低,瓷土成形需要的温度较高。
接下来就是动手做了。首先把你要的形状(在此我们制作一个变形的花瓶)在脑袋里构思好,再来要依靠拉胚机把湿泥拉成圆柱体,然后随着拉胚机的旋转,把圆柱体向你构思的形状靠近。
根据瓶形制作底部造型,等到陶土半干的时候,再沾上水将瓶形和底部粘合,就是很简单的器皿了。
接着把泥浆倒入器形,让泥浆在接近底部的部分进行凝结,时间根据温度、泥浆浓度、自我需要等因素自由控制,到了一定的厚度,把里面的泥水到出,直到没有水为止,等泥浆半干后仔细的修整器形,直到自己满意。
再拿去窑里烧两、三个小时,就可以了。

在陶器的制作上,大致有那么几种:一是捏制法。就是用手把泥团捏制成一定的器物形状,然后制作成一定的器皿。这种制作方法比较粗糙,不规则。二是贴筑法。将粘湿的泥团捏成片,再一片片地贴在某一物件上,烘干后就成了一件陶制品。三是盘筑法。将泥料搓成条,从下往上盘绕成形,然后拍打、压抹完成。这三种中最常用的是第三种。

相关要点总结:

15020964786:在陶器的制作上,大致有几种方法?
吉古答:在陶器的制作上,大致有那么几种:一是捏制法。就是用手把泥团捏制成一定的器物形状,然后制作成一定的器皿。这种制作方法比较粗糙,不规则。二是贴筑法。将粘湿的泥团捏成片,再一片片地贴在某一物件上,烘干后就成了一件陶制品。三是盘筑法。将泥料搓成条,从下往上盘绕成形,然后拍打、压...

15020964786:陶器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吉古答:陶器的制作方法 揉泥。揉泥是陶艺创作中首先要掌握的技巧或者是训练的方法,是成型创作的第一道工序。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做坯。做坯又叫拉坯,在泥揉妥后,即可开始做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

15020964786:制作陶器的方法
吉古答:1、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这一环节在古窑里我没有见到,深感遗憾,于是我在前往三宝...

15020964786:陶器图片及制作流程
吉古答: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陶器作品的制作流程。八大制作流程 1.练泥 练泥,具体来说就是从矿区中把瓷石采取出来。第一步,人们必须用工具把瓷石敲碎,敲成大约5到6厘米左右的块状,第二步是利用水碓舂把它舂成粉状,为了除去里面的一些杂质,还要将它进行淘洗,然后经过沉淀之后,把它...

15020964786:中国古代陶器有哪些制作方法
吉古答:一、泥条盘制法泥条盘的制法是陶艺成型技法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可以制作出其他任何成型方法所能做出的作品,如圆形、方形、异形乃至雕塑等等。用泥条盘制法制作陶艺,一方面是泥条可以自由地弯曲与变化,方便制作一些比较复杂的、不太规整的、较随意的陶塑,再者就是它能够保留泥条在...

15020964786:一个完整的陶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把制作过程简要写下来
吉古答:干燥:将陶瓷胎放在架子上干燥,是阴干。修坯:干燥后,再用工具修理平滑。上色:在表面用画笔画上图案,瓷器和有的陶器会在画好图案之后施若干层釉。焙烧:将画上图案并施完釉的陶瓷器放入炉中焙烧。就这样,陶瓷器就制成成品了。采纳采纳!(*^__^*) 嘻嘻 参考资料:借了一点楼上的内容,嘻嘻 ...

15020964786:制作陶器的过程
吉古答:制作陶器的过程:1、练泥:采取瓷石,通过操作将其制成砖状的泥块,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2、拉胚: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是瓷具成型的第一道工序。3、印坯:将坯覆盖在模种上,然后脱模。4、利还:将还覆放于辗辆车的利桶...

15020964786:陶器是怎样制作的
吉古答:4.拉坯成形 阴干(可作刻花纹镂空等工艺处理) 然后再阴干 5.烧窑 温度800---1400 不等 老的传统做法 全凭人眼睛看火苗的颜色 非常壮观 国外的现在有电窑智能控制 6.颜色 除了温度以外 特别的还要加一些材料 主要用来熏(和瓷器挂釉不同)陶器一般烧好了 没有裂痕 缺损 变形 就算完成 ...

15020964786:彩陶九大工艺流程分别是什么?
吉古答:在陶艺成型技法中手捏是最基本的方法,徒手捏制可以最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手法构想也一如我们儿时的玩泥巴游戏一样原始、简单。5.印模成型 印模有阴和阳模两种阴模通常用于盘子和浅盘的成型。阳模通常用于制作内部深的器皿,如杯子,圆柱体等造型器物。接下来是施釉,施釉是将釉料均匀的喷洒在素坯表面或绘制...

15020964786:陶器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吉古答:7. 陶衣应用 先民们还发明了在陶器表面挂上一层陶衣的方法,这种陶衣不仅美观,也便于施彩,为后来釉的发明奠定了基础。8. 烧陶技术 先民们掌握了平地露天堆烧、泥质薄壳封烧以及竖穴窑或横穴窑烧陶等多种烧陶方法。这些技术的掌握是陶器生产的重要环节,也体现了远古时代烧陶技术的初级阶段。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