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老子二则文言文翻译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1. 老子写的文言文和译文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

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

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

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

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 不勤。 【译文】: 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

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

锋芒毕露,难以长久。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

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译文】 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一,能不崩解离散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执着于名而顺任自然吗?在展身作为、功成身退的循环中,能像雌母一样吗?明于道而"发光"行进于一切领域,都能无须向显学成见"借光"吗?生它,养它,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玄德"。

2. 老子《五章》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原发布者:af1e00

《老子》五章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那个大道。

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天地的本初。

由道而产生的万物,万物的本生。

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中有,将以观察道的边际。

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以谓玄妙幽深。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天地变化的总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3. 急

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4. 求老子 这一章的古文翻译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之所为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权而归之。

译: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 所以圣人守道,以作为天下的法则。

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不自以为是,反而更显着,不自夸邀功,反而有功劳;不自大自满,反而能够长久。 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古时候所谓“委曲求全”这样的话,难道是假的么!实在应该维护遵守并此为方向才对。

5. 庄子 文言文 翻译

庄子 全文译注

"老庄"的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成为古代主流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老子传世一部《道德经》,庄子传世之作即名《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一说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6. 老子 的古文翻译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7. 求《庄子》或《老子》中的超短文言文 含译文道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编辑本段]译文 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用它去攻打宋国。

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从齐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墨子说:“北方有欺侮我的人,希望凭借您杀掉他。”

公输盘不高兴了。 墨子说:“请允许我献给你千金。”

公输盘说:“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几句话。

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牺牲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强大;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舍弃自己装饰华美的车子,邻居有破车就想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舍弃好饭好菜,邻居有粗劣饭菜就想去偷。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一定是有偷窃毛病吧。”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

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这样的大河,犀兕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宋国正如人们所说是连小兔小鱼都没有的地方。

这就好像好饭好菜和糟糠粗劣饭菜相比。楚国有松梓楩楠樟这样的名贵木材,宋国却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

这就好像华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就和上面所说的行为一样。

" 楚王说:“好呀!虽然如此,公输盘为我制造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于是,召见公输盘。

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木片当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了他。

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墨子的守卫方法还有很多。 公输盘理屈了,但他说:“我知道用来抵挡你的方法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来抵挡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楚王问他原因。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守不住就可以攻下。

可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楚王说:“好吧。那么我不攻打宋国了。”

8. 请帮忙翻译文言文《 一则》

不知道你要那一章,我就随便自己翻一章了。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

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 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 是谓代大匠辶

夫代大匠辶者 希有不伤其手矣

* 辶(砍,音:浊)。

解释:

如果人民都不怕死,那就无法以杀戮来使人民恐惧。

假使人民都怕死,那麽凡是作坏事的人,我们就抓来杀掉他,

那麽就没有人敢作恶了。

自然界中本来就有法则,它掌握了万物的生杀大权;

如果有人扮演天地的职司去杀人的话,

就好比普通人代替技术高明的伐木者砍树。

外行的伐木者去做大匠的事,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手的事情发生。

9. 文言文翻译 老子道德经

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注释]1、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2、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3、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引语]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

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评析]在帛书甲、乙本中,这一章都抄写在二十二章前面,因为此章与二十一章内容相一致,叙述用的语气、语言也是一种风格。

这样的排列顺序,或许是有道理的。本章所具体阐述的问题,仍然是有关社会政治及其得失的内容,同时还包含有辩证法的观点。

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

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精义的部分。不过在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

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防御。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贯主张。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

相关要点总结:

13990219024: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孟净答:《老子二章》的原文和翻译如下:1、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天之道...

13990219024: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孟净答:二、译文 1、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2、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

13990219024:老子二则文言文翻译
孟净答: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4. 求老子 这一章的古文翻译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

13990219024:《老子》二则 意思
孟净答:意思是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知人者智。注:只知他人之是非黑白而不知自己,这是凡人的普通知识。。。自知者明。注:能知道到自己所行之缺点才是真...

13990219024:《老子》二则文言文
孟净答: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后人有诗赞曰: “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 5. 《庄子》两则的译文 庄子钓于濮水》 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

13990219024:翻译下老子二章
孟净答:二、原文:先秦 老子《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13990219024:老子第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净答:老子第二章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2、翻译 天下都...

13990219024:老子第一、二章(节选)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孟净答:译文 一章 “道”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话,它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的大道;“名”可以用文辞去命名的话,它也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的道之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

13990219024:老子原文及翻译
孟净答:【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ldquo 《老子》原文和翻译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13990219024:老子二十章原文和翻译
孟净答:原文: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僳僳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兮若...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