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滇缅马地层区 地层区划有哪些?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该地层区分布于实皆深大断裂以东,昌宁—孟连—清迈—宋卡地缝合带以西。根据内部深大断裂展布,该地层区进一步划分为密支那—腾冲地层分区、保山地层分区、掸邦地层分区和德林达依—普吉地层分区(图2.1,图2.3)。

2.1.2.1 密支那—腾冲地层分区(Ⅲ1-1

以腾冲地区为例,该区已知最老地区为中元古界高黎贡山群,主要出露地层为志留系—泥盆系狮子山组、关上组和石炭系—二叠系勐洪群、空树河组、大东厂组、大坝组,新近系和第四系有少量分布(图2.3)(云南省地矿局,1990)。

(1)前寒武系:高黎贡山群为片麻岩、变粒岩、角闪质岩石,普遍混合岩化。原岩为一套砂泥质岩石,夹有基性火山岩。

(2)志留系—泥盆系:狮子山组仅见于盈江县关上狮子山一带,系一套海陆混合相碎屑沉积,主要由砂岩、含砾杂砂岩及粉砂岩组成,厚约60m。时代为早泥盆世。

关上组以灰黑色含黄铁矿炭质粉砂质板岩为主,上部夹条带状灰岩、大理岩,厚393m。时代为早泥盆世中晚期。

(3)石炭系:勐洪群主要分布于腾冲及梁河境内,由于断层分割与花岗岩侵入,地层层序连续性差。下部为灰岩与硅质岩互层,往上以浅变质砂岩、粉砂岩、板岩为主,含砾,韵律不明显,上部普遍角岩化。古生物稀少,保存差,发现有腕足类、腹足类等。属陆缘浅海相沉积。沉积厚度最大达2721m以上。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石炭纪。

图2.3 滇缅马地层区地层划分对比图

(4)二叠系:空树河组分布于腾冲之北固东、明光、桥头等地。区域岩性比较稳定,为滨海—浅海相砂泥质—碳酸盐岩沉积。下部为砂砾岩、含砾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上部为含生物结晶灰岩,局部含燧石团块。与下伏地层勐洪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大东厂组整合接触。

大东厂组分布于腾冲县大东厂、先锋营、吴家寨、大水井、空树河等地,呈南北向展布。主要岩性为浅灰—深灰色中厚层—块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含硅质条带或团块,产腕足类、珊瑚、

等化石。下以浅肉红色生物结晶灰岩的出现与空树河组分界,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与大坝组板岩呈整合接触,时代为早二叠世,厚196~276m。

大坝组仅见于腾冲仙人山一带。主要岩性为灰、深灰、黄色绢云母板岩、粉砂质板岩夹砂岩、含砾砂岩的碎屑岩组合。含植物及大量腕足类、螺类化石。下以浅灰色薄层大理岩化灰岩的出现与大东厂组呈整合接触,未见顶。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

(5)新近系:南林组以山间或断陷小盆地零星分布于梁河、沧源、临沧等地,为一套含煤的砂、泥质沉积,主要岩性为灰—深灰色砂岩、泥岩夹灰黑色炭质泥岩及褐煤,镇康白坟寨夹少量灰褐色角砾状白云质灰岩,永德户乃夹灰黑色油页岩。其底部普遍有底砾岩,并不整合于中侏罗统柳湾组等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或燕山早期花岗岩之上。顶部一般不全,梁河南林一带被上新统芒棒组不整合覆盖,镇康白坟寨、永德户乃等地则为第四系不整合覆盖。

芒棒组以山间小盆地零星分布于腾冲、梁河、凤庆等地。主要为一套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及薄煤层。根据其岩性特征、接触关系等,又可分为3个岩性段,除中段为基性火山岩外,上、下段均为砂岩、砾岩、粘土岩夹薄煤层。在梁河盆地直接覆于南林组之上,其他地区多与下伏古生界变质岩及燕山—喜马拉雅期花岗岩为不整合接触。芒棒组上覆多被更新统中—基性火山岩所覆盖。

(6)第四系:第四纪沉积物零星分布,主要为河湖相沉积物和火山喷发沉积物。

2.1.2.2 保山地层分区(Ⅲ1-2

保山地层分区已知最老地层为震旦系—寒武系的养公河群,寒武纪至三叠纪地层齐全,侏罗纪以来地层分布十分零星(图2.3)(云南省地矿局,1990)。

(1)震旦系—寒武系:养公河群主要出露于施甸县酒房街—龙陵县平达街—畹町市一带,向南延入缅甸境内。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砂岩及泥岩,夹少量硅质岩及灰岩,具类复理石韵律。

核桃坪组分布零星,主要见于保山瓦窑至一碗水一带,龙陵地区公养河群之上亦有少量出露。其下部为浅灰色板状泥岩、板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及泥质灰岩;上部为浅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鲕状灰岩夹少量假鲕状豆状灰岩及板状泥岩,总厚达1627m。

沙河厂组分布较广,北自六库、保山、施甸,南至镇康,西至龙陵、潞西。其下段下部以灰绿、灰色粉砂质板状页岩为主,沉积韵律发育,下段上部以灰色鲕状灰岩为主夹泥质条带灰岩和泥质灰岩;上段以浅绿色页岩、粉砂岩为主,含大量三叶虫和腕足类化石。对比为长山阶。顶与保山组、底与核桃坪组均呈整合接触。

保山组为云南西部寒武纪最晚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总体上为一套沉积韵律清楚、底栖及浮游生物化石丰富、厚度较大、不等厚互层的细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北部六库—保山地区,为灰、灰绿及深灰色页岩、粉砂岩夹泥质条带灰岩或呈不等厚互层,厚达1198m以上。往西南方向,紫红色夹层渐多,在施甸—龙陵—潞西地区主要为页岩与泥质灰岩互层,夹少量细—粉砂岩,厚495~566m。最南部的镇康地区,为一套紫红及黄绿色钙泥质粉砂岩、泥岩与白云质灰岩互层,厚达1000m以上。

(2)奥陶系:老尖山组分布于保山、凤庆、施甸、镇康等地。上部为杂色(紫红、灰绿、黄绿色等)钙质页岩、粉砂岩夹细粒石英砂岩;中部为灰白和少许紫红色细粒石英砂岩夹粉砂岩及页岩;下部为杂色(紫红、灰、灰白色)页岩、粉砂岩夹泥质灰岩。与上覆施甸组为整合接触,与下伏保山组主要也为整合接触。

施甸组分布于保山、施甸、凤庆、镇康一带。下部为灰、黄、黄绿色中—厚层粉砂岩、泥(页)岩夹细粒石英砂岩及少许泥灰岩;上部为灰、黄、黄绿色中—薄层粉砂岩、泥(页)岩夹泥灰岩,局部地段为泥(页)岩与泥灰岩互层。与上、下地层均为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明显。

蒲缥组分布于保山、施甸、凤庆、镇康等地。总的特征主要为一套紫红、灰绿、黄绿色相间的杂色钙质粉砂岩、页岩、泥灰岩。本组与上覆仁和桥组灰黑色笔石页岩及下伏施甸组浅色粉砂岩、泥(页)岩夹泥灰岩均为整合接触。

仁和桥组分布于保山、泸水、凤庆、施甸、镇康一带。岩性主要为灰黑、深灰色泥质、粉砂质、碳质笔石页岩,顶部偶夹泥灰岩透镜体。与上、下地层均为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明显。

(3)志留系:粟柴坝组分布于保山、泸水、施甸、凤庆、镇康等地。上部为紫红、砖红色夹灰色泥质条带灰岩、网纹状灰岩、陆屑粉晶灰岩,夹钙质泥页岩;中下部为灰色、少许紫红色钙质泥页岩夹泥质条带状、网纹状灰岩。与上、下地层均为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明显。

(4)泥盆系:向阳寺组北自碧江,南达镇康,呈近南北向带状展布。主要是一套含砂泥质碳酸盐岩。以灰黄、紫红、浅肉红色之中—厚层状粉砂质灰岩为主,及钙质砂泥岩夹粉砂质生物碎屑灰岩组成。含竹节石、笔石、牙形石、腕足类、三叶虫等化石。下与粟柴坝组整合过渡,从浅红、姜黄色岩虞出现为分组标志;上与何元寨组整合接触,以灰色中薄层含泥质灰岩、灰岩出现为其顶。

何元寨组由一套浅灰、灰色薄—中层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夹介壳灰岩、砾状灰岩及少量灰质页岩组成。含极丰富的腕足类、珊瑚化石。下与向阳寺组砂质白云质灰岩整合接触;上被下石炭统香山组浅灰、肉红色结晶灰岩平行不整合覆盖。顶底界线清楚。

大寨门组指香山组与何元寨组两套碳酸盐岩间的硅质岩地层。岩性基本稳定,除保山瓦房街大兴坝以硅质岩与泥质灰岩、燧石灰岩互层外,其余地区为白色或灰色薄层硅质岩。

(5)石炭系:香山组平行不整合于大寨门组硅质岩之上,整合伏于铺门前组灰岩之下,为深灰、灰色中至厚层灰岩、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白云质灰岩、钙质页岩,含燧石结核或燧石条带。一般岩性稳定,各地沉积厚度无重大差异。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早期。广泛分布于碧江及其以南之泸水、云龙、保山、施甸、永德、镇康等县境内,怒江沿岸亦有出露。

铺门前组系由岩性单一的鲕粒或似鲕粒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结核灰岩组成。整合于香山组之上,平行不整合伏于丁家寨组之下。

(6)二叠系:丁家寨组广泛分布于碧江、泸水、保山、施甸、永德、镇康境内及怒江沿岸。由灰、深灰色砾岩、砂岩、粉砂岩、页(泥)岩夹薄层生物结晶灰岩、灰岩组成完整海进旋回,属滨海—浅海相沉积。平行不整合于铺门前组之上,与上覆地层卧牛寺组整合接触。

卧牛寺组常与丁家寨组相伴出露,北起碧江、泸水,南经保山、施甸至永德、镇康,分布十分广泛。各地岩性、厚度比较稳定,为海相中基性火山岩。由以致密状、气孔状、杏仁状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凝灰岩为主,夹火山碎屑岩、粉砂岩、页(泥)岩及灰岩透镜体组成。整合于丁家寨组之上,平行不整合伏于丙麻组之下。

丙麻组分布于保山、永德、镇康一带及潞西等地。主要岩性为铁铝质碎屑岩,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灰色粉砂质页岩与凝灰岩、凝灰质砂页岩互层,底部为铁质凝灰质砂岩。下与卧牛寺组杏仁状玄武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以灰岩、泥灰岩的出现与沙子坡组整合接触,上下岩性界线清楚。

沙子坡组分布于保山、永德、耿马、镇康及潞西等地。主要岩性为灰、深灰、浅灰、灰白色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泥灰岩,有时夹少量页岩。下与丙麻组紫色粉砂质泥岩呈整合接触;上与中侏罗统勐嘎组紫红色砂泥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7)三叠系:河湾街组分布于保山、镇康、施甸、永德、腾冲和泸水地区,以白云岩为主,中上部夹灰岩、白云质灰岩。整合于沙子坡组灰岩之上;区域上与上覆南梳坝组泥质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南梳坝组以灰、黄绿(少量紫红)色页岩、砂岩及灰岩组成,属水体能量较弱的浅海环境。其底与牛喝塘组玄武岩,上与湾甸坝组均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区域上岩性稳定,厚度变化较大。镇康国营马场厚1439m,永德粟柴坝厚858m,保山山头寨厚200m,腾冲一带仅保留100余米之灰岩与粉砂岩、页岩互层。由南向北有迅速减薄之势,镇康、永德以南缺失。

湾甸坝组下部为灰、灰黄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中部为褐黄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为灰色粉砂岩、泥岩夹砂岩。底部砾岩与下伏南梳坝组页岩夹泥质灰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区域上与上覆勐嘎组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区域上岩性稳定,厚度变化较大。昌宁弯甸厚度为707m;永德忙海一带,厚度增至2065m;镇康南河一带厚度也有1760m。

(8)侏罗系:勐嘎组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分布在潞西、施甸、保山一带。上与柳湾组整合接触;下界常近呈平行不整合超覆。

柳湾组分布局限,仅见于六库至施甸之西的怒江河谷和潞西、畹町一带,但区域上岩性稳定,为深灰、灰黑色薄—中厚层介壳灰岩、鲕状灰岩、微晶灰岩夹绿灰色细粒石英砂岩、钙质页岩和紫黄、绿色泥岩。

龙海组见于潞西龙海、弄坎一带。岩性为黄色钙质页岩,黄、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下与柳湾组整合接触,区域上被弄坎组平行不整合超覆。

(9)白垩系:弄坎组分布局限,主要见于潞西弄坎、遮放一带,镇康红木树也有少量出露。为一套以紫红色为主的碎屑岩,下部较粗,为砂岩、砂砾岩,向上变细,为泥岩、页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旋回。底部砾岩平行不整合于上侏罗统龙海组之上,也可超覆于中侏罗统柳湾组等老地层之上。

(10)古近系:木瓜河组分布局限,仅出露于永德县木瓜河一带。上部为紫红、砖红色薄—中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同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之不等厚互层,间夹灰绿、黄绿色;下部和底部为黄灰、黄褐、紫红色砂砾岩及含砾砂岩。不整合于上石炭统卧牛寺组之上。

(11)新近系:南林组和芒棒组同腾冲地层分区。

(12)第四系:主要为河湖相沉积物,零星分布。

2.1.2.3 掸邦地层分区(Ⅲ1-3

元古宙至第四纪地层均有沉积,总厚近10000m。但中寒武统、古近系普遍缺失,部分地区缺失诺利期—瑞替期沉积(图2.3)(Bannet et al.,1983;Wolfart et al.,1984)。

(1)元古宇:中元古界称抹谷群。为一套厚逾千米的区域变质杂岩带,由片麻岩、孔兹岩、麻粒岩、片岩、大理岩组成。其中大理岩在曼德勒以北地区呈面状分布,有较多酸性、碱性及超基性—基性岩侵入,是抹谷地区红宝石矿化的主岩层位。地质时代为中元古代。

新元古界称昌马支群。下与抹谷群为不整合接触,厚约3000m,为一套地槽复理石砂岩、页岩沉积。顶部粉砂岩段曾见生物化石,时代可能相当于早寒武世(或震旦纪?)公养河群。

(2)古生界:下寒武统可能包含在昌马支群顶部,中统缺失。上统称莫洛海因群或邦阳组,为紫色砂岩夹凝灰岩、流纹岩,含Orthis irravadica及Calymene birmaniea化石,厚约1100m。

奥陶系可分两个亚区。北部称农干支群:下部为下农干支群(01),为砂质灰岩,含Birmanites birmanicus及Orthis calligramma;上部为上农干支群(O2-3),为杂色页岩,含Dalmanites birmaui。南部称平达亚群,可细分4组,自上而下为:洛凯彬(Lokepyin)组(O1),绢云母质粉砂岩,含Acrinoceras及Ormoceras;温邦(Wunbye)组(O1-2),碳酸盐岩、粉砂岩,含Illaenus及Sphaerocoryphe;南翁(Nan-on)组(O2),粉砂岩、泥灰岩,含Monohraprus及Climalograptus,厚约100m;林沃(Linwe)组,扁豆状灰岩,红色、灰色页岩,35~150m。

志留系仍分南、北两区。其下部均为庞莎耶(Panghsa-pye)组,为灰色、黑色笔石页岩,含Monograptus dubius;中部均称为那师莫(Namhsim)组,为白色石英砂岩和粉砂岩,化石稀少;上部地层在南区缺失,北部地区称为孔沙(Konghsa)段,为粉红色泥灰岩,红色砂岩,含三叶虫化石。

(3)泥盆系—三叠系:此期地层沉积可分为南、北两个相区,即北部掸邦亚区和南部毛淡棉亚区。

A.北部掸邦区为掸拜白云岩分布区(过去称高原灰岩),厚5000m,自下而上可进一步划分为:

a.西边支组(D1),灰岩夹页岩,含早泥盆世笔石、腕足、头足类化石,如Mongraptus cf.riccartonensis,M.atopus等。假整合或不整合于志留系或奥陶系之上,厚约60m。

b.眉苗白云岩组(D2-C2):巴道宾段(D2)为白云质灰岩,含巴道宾动物群,有腕足、珊瑚、牙形刺、竹节石、苔藓虫等,主要有Reticalariopsis eifeeliensis,Cyathophyllum birmanicum,istulipora thmpestiva。韦温段(D2-3)为页岩层,含韦温动物群,有苔藓虫、腕足、双壳、腹足等类化石,主要有 eaestella polyporata var.wetwinensis,Athyris cf.spiriferoides,Janeia birmanica,Belleerophon shanensis等,地质时代为吉维期—弗拉斯期。灰岩段(C),眉苗白云岩上部有一套碳酸盐岩,未获生物化石,暂归入石炭系。

c.墨桂群(P1):与我国空树河组相当,被认为冰川沉积的“含砾泥岩”,详细讨论见普吉群。

d.诺瓦班支白云岩组(P—T2):厚度大于3000m。上部称贡德克层,由灰岩、白云岩组成,含燧石。在南掸邦区产安尼期Acrochordicaras cf.enode,Paraceratites thuillieri,Flexoptychites菊石,皎梅上部层位有Glomospirella irregularis化石。中部白云岩夹泥质灰岩,腊戍以北含Otoceras,Ophieeras及Claraia。下部含二叠纪有孔虫及冷水动物群,主要有Shanita amosi,Paraglobivalvulinamira,Hemigonclius reicheli。

B.在掸邦地层分区的南部地区,泥盆系与下伏志留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出露十分有限,下泥盆统岩性特征与北部地区的西边支组含笔石灰岩、页岩相类似。中—上泥盆统及石炭系大部分地层缺失。石炭系上部及二叠系底部称为乐因群(Lebyin Group),可以分为4个组:Kogwe组为板岩和杂砂岩,Poklokkyi组为石英砂岩、板岩及灰岩,Modi组为含砾泥岩及石英砂岩,Paukkwa组为砾岩,含砾泥岩。二叠系提兹平组(Thitsipin Formation)为蓝灰色灰岩,厚4~500m。二叠系顶部至中—下三叠统与北部地区岩性相似,仍称为诺瓦班支白云岩组。

(4)上三叠统—侏罗系:仍可分为两个区,在南部地区,上三叠统至下侏罗统称为提帕沃(Thitpalwe)组,由砂岩和页岩组成,厚约250m;中侏罗统称为垒安(Loi-an)组,为陆相砂岩、页岩,夹煤层。在北部地区上三叠统称为庞努段(Pangno)和那逢(Napeng)组,前者为蒸发岩,后者为页岩、碳酸盐岩;下侏罗统缺失,中—上侏罗统为塔提组灰岩和石刨组红层沉积。

(5)白垩系:有化石依据的白垩系分布在北部,称卡劳红层,属海陆交替相沉积。由红色粉砂岩及砾岩组成夹海相层,含Ginkgoites digitata,Cladophlebis,Turrilites,Baculites菊石,不整合于垒安组之上;另在八莫以西伊洛瓦底江第一峡谷和第二峡谷区地段,有一套厚300m的灰岩、砂页岩夹钙质砂岩地层,含森诺曼期Orbitolina birmanica化石。

(6)新生界:区内古近系普遍缺失,仅在零星断陷小盆地中有中新世—上新世含煤湖盆相沉积。德林达依含油页岩,见腹足类化石及植物碎片;第四系为高原砾岩、火山岩及洞穴堆积。

2.1.2.4 德林达依—普吉地层分区(Ⅲ1-4

德林达依—普吉地层分区位于缅甸南部和泰国西南部(图2.1)。在缅甸南部地区,地层划分比较粗略,主要为下古生界、上古生界等。在泰国西南部分区地区,地层划分比较细,已知最老地层为中寒武统—下奥陶统Tarutao群,奥陶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图2.3)。

中寒武统—下奥陶统Tarutao群主要为红色、褐色石英砂岩、红色页岩及砂质页岩,含有中寒武世—早奥陶世三叶虫化石,与中奥陶统整合接触,厚200~500m。

中—上奥陶统Thung Song群为灰色、粉红色灰岩、含粘土灰岩、白云质灰岩、片理化大理岩,具有页岩、钙质页岩、砂质页岩,含有丰富的化石。

中—下志留统Mahang组为一套页岩,含有笔石类化石。上志留统—下石炭统称为Kuan Klang群,为褐色、红褐色、白色、浅灰色页岩,底部夹有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燧石层,含有双壳类、腕足类化石和三叶虫化石碎片。上石炭统缺失。

早二叠世一套成因有争议的特殊沉积叫普吉(Phuket)群或墨桂群,也有人称之为“含砾泥岩层”(“Pebbly Mudstones”)(我国境内叫“含砾板岩”),它从缅甸掸邦悬崖耶岸西边向南延伸,经德林达依地区、泰国南部普吉地区,到马来西亚西部,呈一狭窄的带状断续延伸长逾2000km。普吉群厚达3000m,由成层性不好到不成层的页岩和泥岩组成,靠近顶部砂质增多,具交错层理和滑塌构造。在泥岩层中有巨型碎屑。巨型碎屑有三种产出方式:①呈薄的互层;②呈凹形囊状或透镜状;③呈单个分离的碎屑,有时看起来像是片麻岩、棕色砂岩、板岩、灰岩和花岗岩的“冰川落石”。砾质泥岩未见底,在普吉岛和其周围地区,顶部被槽道充填砂岩和页岩中的苔藓层所覆盖,再上为中二叠统Ratburi组灰岩。在泰国整个半岛和南东缅甸砾质泥岩保存在向斜轴部或断层下降盘。在从普吉到董里的岸外岛上,在砾质泥岩顶部发现有早二叠世的冷水双壳类和腕足。在岸上董里附近发现早二叠世植物化石组合,是典型的欧美型。向西泥岩层中的巨碎屑增多,体积增大,指出原区在西边;泥岩层本身向西增厚,环境变深,指出原区在东边。碎屑和泥岩必定是从两个不同方向的源区搬运沉积在同一盆地中。这些资料并不支持许多作者认为的“砾质泥岩”是冈瓦纳大陆边缘冰川沉积的认识,而是块体流沉积。但Bunopas和Vella(1983)认为砾质泥岩是沉积在长而窄的掸泰微大陆西边大陆边缘裂谷中,该裂谷发展成中生代特提斯洋。只有花岗岩碎屑能肯定是外来的,绿色的变石英岩和棕色砂岩碎屑也可能是外来的。因为西澳大利亚有大量的前寒武纪的片麻岩、金刚石和花岗岩。砾岩泥岩中的砾石可能不是来自西澳大利亚海岸的块体流沉积,只能是冰筏,这与碎屑缺乏磨圆相吻合。其他岩石的砾石可能来自掸泰克拉通老的古生代或前寒武纪沉积岩。砾质泥岩中的某些碎屑可能为浊流形成的再沉积。时间上与印度和澳大利亚冰碛岩同时。

中—上二叠统Ratburi群为一套碳酸盐岩,包括灰岩、白云质灰岩、具结核灰岩。下三叠统底部缺失,三叠系Khao Chiak群与Ratburi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中侏罗统Khao Lak群分布于Chumphon地区,中—下部为泥岩,夹有砂岩,上部主要为砂岩,厚度大于200m,为一套海相地层。下白垩统Mae Rum Phung群为一套陆相红层沉积。

新近系和古近系未分,统称为Krabi群,为半固结的泥岩、粉砂岩、砂岩、泥灰岩、含粘土质灰岩,夹褐煤和石膏,化石丰富。第四系为河湖沉积。



地层区划有哪些?~

根据《中国地层典?第四系》划为4个地层区和相关分区,各区界线只有一处改动:把龙门山、岷山和川西南、滇西划入西部地层区,以使具有第四纪冰碛层的地区全划归西部地层区(图4-7)。西部地层区与中部地层区的分界北起贺兰山、经龙门山、川西南安宁河、过金沙江大拐弯、滇西祥云至澜沧江一线。中部地层区与东部地层区的分界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东侧为界,南过桂西至中越边境。东部地层区东界为海岸线,海域和岛屿地层区为黄海、东海、台湾、澎湖和南海海域。西部地层区以西昆仑、阿尔金、祁连为界划分为西北地层分区和青藏高原地层分区。中部地层区以秦岭和四川盆地南缘为界划分为黄土高原分区、四川盆地分区和云贵高原分区。东部地层区以燕山北、大别山北、华南丘陵北侧为界,划分为东北分区、华北分区、长江中下游分区和华南分区。海域与岛屿地层区未再细分。





新生代古近系、新近系分布广泛,遍及全国各地,大大小小有数百个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沉积类型复杂。海相沉积分布局限,仅见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东南沿海、台湾和邻近南海诸岛屿等少数地区。由于古近系和新近系岩相复杂、横向变化大,以及沉积盆地分散,因此,其划分对比和界线的确定有一定困难。经综合分析,归纳划分为13个一级地层区。
第四纪地层分区,本次编典所选用的地层剖面有限,对以往二级地层分区作了调整,但其区划原则未变。根据第四系年代新而时间短的特点,首先以地质构造及地貌两个主要因素为基础,将全国划分为4个地层区,由于生物地层分区的资料有限,尚不能作为区划的主要依据。
中国地层典第三系(本书称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的地层区划资料见表3-3。

本文对上述2个区划图略作修改,合并为一个新生代区划图,为使文图相符,其序号古近系—新近系区划以罗马字Ⅰ、Ⅱ、Ⅲ……排列,第四系按罗马字外加括号表示(Ⅰ)、(Ⅱ)、(Ⅲ)、(Ⅳ)(图3-5)。

(一)第四系
(Ⅰ)西部地层区本区北起和叶尔阿木德向南沿贺兰山进川西至云南绿春附近的以西地区。本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南部为青藏高原区,包括喜马拉雅极高山和若干断陷盆地、高原湖盆,本区第四纪冰川及现代冰川极为发育;北部为新疆区,有天山山系及相对沉降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本区在上新世既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表现为高山、高原周边地区堆积了巨厚磨拉石建造,沙漠、戈壁极发育,地层中生物化石稀少。
(Ⅱ)中部地层区
本区基本为高原区,包括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南部的云贵高原地区及两高原间的四川盆地地区。黄土高原区为中国特有的黄土发育最佳地区,区内有目前国际公认的全球黄土层型剖面“洛川黄土剖面”,其南界以渭河盆地南侧的秦岭山系为界;四川盆地为典型的丘陵盆地,又称“红色盆地”,第四系以成都平原为代表;云贵高原区为中国西部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地区的过渡地带,处于中国地形的第二阶梯部位,基岩裸露,属岩溶高原,第四系多零星分布于山间盆地及岩溶洞穴中,以元谋盆地第四系元谋组为代表,其所含动物群为中国南方早更新世动物群的代表。
我国第四系中部地层区是处于大陆中部的一个地层区,其范围西邻西部地层区,东界大致沿大兴安岭向南经北京、石家庄、郑州、潜江、横市至广西的古隆一线以西的中间地区。
(Ⅲ)东部地层区
东部地层区是我国第四系在大陆上最东部的一个地层区,其西界以中部地层区的东界为界,向东至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广大区域,为中国东部的大平原区。
本区位于中国地形的最低阶梯部位,属于华北新构造区,在第四纪时期全面下沉,致使华北平原及东北平原第四系沉积物巨厚。东北平原区三面环山呈间歇性构造上升,古近纪—新近纪及第四纪有多期火山喷发,形成广阔的熔岩台地,沿构造带分布有中心式喷发的火山群230座;中部松辽平原陆相白垩系含油、气,其上覆有厚层的冲积和湖积的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整个东北三省的第四系研究较详,含“东北吉林榆树动物群”。华北平原区是由黄河、海河、淮河等河流共同塑造的大平原,在构造上为一个新生代的巨大坳陷盆地,新生界厚达5000m,其中第四系厚达数百米,为中国最大的冲积平原,本区有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研究详细的泥河湾动物群及周口店动物群为北方的标准动物群。河南平原及安徽淮北平原均覆盖有巨厚的黄河及淮河松散堆积物。长江流域是一个“华南 扬子”新构造区,新生代时期整体缓慢上升,在长江河谷及太湖一带第四系较厚。上海一带为长江三角洲河口滨海平原,自新近纪至今持续沉降。华南地区,除几个山间盆地及沿海河口三角洲地区发育有第四纪沉积外,全区基本属于新构造上升的低山、丘陵地区,无第四系沉积;广东、广西滨海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第四纪地层层序,适用于南海北部地区;滨海的珠江三角洲及韩江三角洲,各自建立了第四纪岩石地层组。广东雷州半岛的田洋火山湖盆,第四系经同位素年龄测定、古地磁测定、孢粉带及硅藻带的研究以及气候期的划分可作为南方广大地区的标准层序。
(Ⅳ)海域及岛屿地层区
海域及岛屿地层区是我国第四系海域范围内的一个地层区,其范围包括中国海域和中国台湾岛及其周围岛屿和南海诸岛。
渤海为华北地台上的断陷盆地,现今钻探深度仅揭露了晚更新世地层。黄海为半封闭的陆架浅海,海底向南缓倾,第四纪地层可划分出4个地层组。东海是太平洋西部边缘海盆之一,东海陆架的基底是华南地台的延伸部分,大致以60m等深线划分为内陆架与外陆架,内陆架区主要由长江水下三角洲所建立的自中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序列为代表,外陆架区则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划分若干地震层组。南海按海底地形划分为中央盆地、大陆坡和大陆架三部分,中央盆地北部由广东大陆架、珠江三角洲和北部湾三部分组成,含丰富的油、气资源。
(二)古近系—新近系
第四系西部地层区(Ⅰ)范围内的古近系和新近系划分为4个地层区。
第四系中部地层区(Ⅱ)范围内的古近系—新近系划分为3个地层区(Ⅴ、Ⅵ、Ⅶ)。
第四系东部地层区(Ⅲ)范围内的古近系—新近系划分为5个地层区(Ⅷ、Ⅸ、Ⅹ、Ⅺ、Ⅻ)。
第四系海域及岛屿地层区(Ⅳ)范围内的古近系—新近系只为一个地层区。
Ⅰ 北疆地层区
本区包括新疆天山、库鲁克塔格山以北广大地区。
以准噶尔、吐鲁番—哈密两大盆地的河湖相沉积为代表,古近系为红色碎屑岩、泥灰岩,常夹有石膏。新近系以粗碎屑岩和土状堆积为主。古近系—新近系中含重要的油气资源。
Ⅱ 南疆地层区
本区为西昆仑山以北、阿尔金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及南缘和北缘的卡什、库车、库尔勒和和田、若羌等地。古近系由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碎屑岩和灰岩等组成;新近系以陆相地层为主,局部地区有海陆交互相地层分布,是我国重要产油区之一。
Ⅲ 祁连—贺兰地层区
该区为巴颜喀拉山以北,戈壁阿尔泰山、中蒙边界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和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古近系和新近系在本区内分布很不均衡,一般发育不全,古近系以红色碎屑岩为主,其中以含有渐新世党河动物群的河湖相层位尤为发育。新近系以湖相地层和土状堆积为主。古近系和新近系中常含有盐类和油气资源。
Ⅳ 青藏—滇西地层区
本区为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西南的广大地区,东侧大致以横断山、哀牢山为界,包括西藏自治区及其与青海、四川毗邻地区和滇西。本区内古近系—新近系除西藏南部原为特提斯海区一部分,有海相、海陆过渡相地层分布外,古近系一般为陆相碎屑岩,出露零星。新近系多为含有褐煤的湖泊、沼泽相沉积以及土状堆积;20世纪90年代发现了三趾马红土层。
Ⅴ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层区
本区北以中蒙边界为界,西与祁连—贺兰地层区相邻,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大兴安岭以西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本区古近系—新近系发育,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厚度一般较小,其中尤以二连、沙拉木伦和四子王旗等地出露广泛,是亚洲著名的第三纪古脊椎动物化石产区;局部地区有新近纪玄武岩分布。
Ⅵ 华北地层区
本区为秦岭以北,西与祁连—贺兰地层区相邻,东至沿海,北界大致自燕山向东经承德、锦州至丹东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陕、晋、冀、鲁、豫等省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陇东临界区域。本区古近系—新近系在区域分布上很不平衡,如山西、河北两省境内的古近系地表出露零星;而在山东省始新统、中新统和陕西蓝田、山西榆社等地区的中新统、上新统在区域对比上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古近系基本上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尤以三趾马红土分布更为广泛,个别地区有玄武岩出露。本区南部秦岭西侧的古近系—新近系中发现的生物群常具有南北类群混合的特点。
Ⅶ 西南地层区
该区包括贵州、四川盆地和滇东等地区。
古近系—新近系以滇东最发育,尤以始新统及中新统、上新统更为典型,是闻名于世的古猿化石产区;在贵州、四川境内古近系—新近系分布局限,古近系多由红色碎屑岩和灰岩组成,为河湖相沉积,局部地区为湖沼相沉积,新近系主要是含褐煤的湖相沉积,分布较广。
Ⅷ 东北地层区
该区为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大部分地区。古近系较新近系更为发育,以湖沼相为主,普遍含煤和油页岩;新近系分布零星,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并有不同时期的玄武岩出露,局部地区为土状堆积,古近系—新近系所含生物群与华北地区有较大相似性。
Ⅸ 扬子地层区
该区范围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诸省的部分地区:湖北江陵地区、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等流域及苏皖沿江地区和鄂豫邻界地区。本区是我国古近系—新近系研究的重要区域之一,地层发育齐全,具有国内外著名的层型剖面所在地和化石产地,同时也含有丰富的盐类和油气资源。古新统以河湖相的红色碎屑岩为主;始新统分布广,常为杂色碎屑岩或浅色钙质岩组成的湖相沉积和富含油气资源的湖沼相沉积,以及含有重要早期灵长类化石的洞穴或裂隙堆积;新近系为湖相或河流相沉积,常含有Brachypotherium,Anchitherium,Stephanocemas或Dicerorhinus,Hipparion等组成的哺乳动物群。
Ⅹ 南岭地层区
本区范围东以武夷山为界,西以西南地层区的东界为界,包括桂东、粤北、赣南和湖南部分地区。本区古近系主要为河湖相红层,常含有盐类沉积,是亚洲古新统最主要的分布区域之一,层序齐全,生物群丰富,是进行地层对比和研究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重要区域。新近系出露零星,分布局限,一般为河流相沉积,研究程度较低。
Ⅺ 岭南地层区
本区范围为南岭以南至两广海岸线(包括海南岛)的区域,大致包括珠江三角洲,广西右江地区和莺琼盆地。古近系为湖沼相沉积,濒海边缘区可能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新近系为河流相沉积,并常见有玄武岩出露,在雷琼地区分布有浅海相或滨海相沉积。本区古近系—新近系含有油气资源和盐类沉积。
Ⅻ 东南地层区
该区包括粤东、浙东和福建省大部分以及浙沪交界地区。陆相古近系—新近系分布零星且不发育,研究程度亦不高,为山麓相或河流相的红色碎屑岩沉积;新近系为河湖相沉积和火山岩;在沿海边缘地区古近系—新近系为海相或海陆过渡相沉积。
ⅩⅢ 台湾地层区
该区包括台湾岛及其周围岛屿和南海诸岛。古近系—新近系主要为海相沉积及其变质岩及火山岩。古近系普遍变质为千枚岩、板岩和石英岩等。新近系为浅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台湾岛及其邻近岛屿发现的新生代晚期脊椎动物化石与大陆内地非常接近,表明台湾岛等岛屿在此期间曾与大陆相连接。

相关要点总结:

13947921198:滇缅马地层区
福苑答:图2.3 滇缅马地层区地层划分对比图 (4)二叠系:空树河组分布于腾冲之北固东、明光、桥头等地。区域岩性比较稳定,为滨海—浅海相砂泥质—碳酸盐岩沉积。下部为砂砾岩、含砾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上部为含生物结晶灰岩,局部含燧石团块。与下伏地层勐洪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大东厂组整合接触。

13947921198:文冬—劳勿地层分区(Ⅱ3)
福苑答:马来半岛的文冬—劳勿带宽13km,带内有以泥岩、粉砂岩为基质,包含纹层状硅质岩、灰岩、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的各种岩块的混杂岩。大洋沉积(包括纹层状硅质岩)、片岩和被认为是代表蛇绿岩的不连续的、狭长的蛇纹石化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体(Metcalfe,2000)。结合带西边的滇缅马(Sibumasu)陆块,...

13947921198:昌宁—孟连地层分区(Ⅱ1)
福苑答:《云南省岩石地层》(1996)认为平掌组与依柳组为同一套地层,平掌组命名在先,故废除“依柳组”,用“平掌组”表示这套地层。 关于昌宁—孟连构造带平掌组火山岩及其上覆碳酸盐岩的沉积背景,长期以来存在争论。有人认为形成于裂谷环境(范承钧,1982);有人认为发育于滇缅马地块东缘的碳酸盐岩台地(方宗杰,1990);...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