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古代皇帝的葬礼是怎样的? 古代皇帝的葬礼是怎样的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皇帝死后有一套繁琐的丧葬制度,首先皇帝死了要说“山陵崩”或者“驾崩”,在没上尊谥之前得叫“大行皇帝”,其意思就是离开了人间,还要处理好尸体,在身上抹些防止蚊虫的香料,然后穿寿衣,嘴内放上珠玉。

其次宫中还要为大行皇帝举行一场叫“上谥”的典礼,给大行皇帝起一个新的名字。

比如康熙皇帝,年号康熙,名字叫玄烨,庙号圣祖,谥号“大成仁皇帝”,这是古代根据皇帝生前所作的事迹给他来个总结就是谥号,起谥号之前,模仿古代竹简,用偏木条连缀,在上面写上歌颂皇帝的功德之词,在后面写上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在皇帝死后,礼部衙门会拟出一份葬议单,上面开裂着皇帝葬礼的程序和仪式,皇帝死后当天,嗣皇帝和其子孙都要身穿孝服,戴着发辫守孝,所有官员及百姓一百天之内不准作乐,四十九天内不得屠宰,一个月内禁止婚嫁,服丧期内各寺、观必须鸣钟三万次。朝廷要在天安门前举行颁遗诏仪式,诵经和吊唁活动也连续不断地贯穿整个丧期,规定抬棺人员要在德胜门演杠十天,杠夫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大约有万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练到走时水洒不出来为止,在演杠的同时,还要安排大量的劳役日夜施工,抢修通往陵墓的御道。
再要选择吉日入殓操办丧事,皇帝的棺材叫“梓宫”,要刷上四十九道漆,驾崩的先帝入殓后移到乾清宫,正是进入丧葬期,王爷、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贵族人员都要回家斋戒,内阁大臣和官员一律不许回家,要集体住宿在本衙门中斋戒。
灵堂设在乾清宫,梓宫要在那里停放27天,灵堂旁边要设置黄龙帐幔,两边要设置白绫围幔,把梓宫放在中央,前面还要设置铺着极品黄缎绣龙褥子的花梨木宝塌一个。
宝塌前还要设置花梨木供桌,上面放着银质的香鼎灶台和花瓶,供桌前还要排开三个花梨木香几,中间香几放着银缚山炉,香合,匙,箸,瓶等,左右香几上面有银烛羊角灯,两旁灵前还摆设早晚膳卓和水果桌,停着梓宫的乾清宫门外的左边,放置着金缎制九龙引幡。
然后梓宫移到景山寿皇殿,等待择日入葬。
等到了安葬的吉日,先由七十二人将棺椁抬出东华门,此时皇室官府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约有一千六百人,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浩浩荡荡,十分威风,抬棺木的杠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日人,分三班轮流抬送,。在棺椁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然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的队伍,车轿连绵不断。

古代皇帝的葬礼是非常豪华的,可能有百官。祭拜,更重要的是,皇帝会被葬在黄陵之中。

古代的皇帝的葬礼还是特别的隆重的,而且他们也是声势巨大的,有很多都是陪葬的。

古代的皇帝的葬礼,我觉得是很隆重的吧,一般都是提前好多年把墓揪了出来

古代皇帝的葬礼是怎样的~

皇帝葬礼 每个朝代都不一样.,这里就讲清代.
  在封建时代,帝后的丧葬排场和他们活着时一样,处处表现出他们至高无上的尊严和豪华,极尽骄奢淫侈。在清代,皇帝的丧被称为“凶礼”,和登基、婚礼、寿辰一样重要。由礼部、銮仪卫和内务司共同办理,所耗用的钱财不计其数。

  据有关史料记载,皇帝在生前就要选择好陵墓地址。清朝自顺治帝开始,历代皇帝和后妃们的陵墓选在东陵(河北遵化县)和西陵(河北易县)两处。他们在位时就营建自己的“地下宫殿”,如慈禧的墓地就进行了长达35年的营建。至于棺木器厂(皇帝称“梓宫”)要用云南的金丝楠木,所花运费要以数十万两白银计。棺木做成后,要刷上四十九道漆。皇帝咽气之后(称晏驾或驾崩),要择吉时良辰入殓。入殓之后,还要不断地举行法事和吊唁活动。在德胜门还要演杠十天,杠夫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大约有万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练到走时水洒不出来为止。在演杠时,还要日夜施工,抢修去陵墓的御道。

  出灵那天,先用72人将棺木抬出东华门。此时,皇室官府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有1628人之多,他们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浩浩荡荡,十分威风。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轮流抬送。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然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宗室觉罗的队伍,车轿连绵不断。在送葬行列中,还夹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身着法衣,手执法器,不断地吹奏、诵经。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几里,从北京到陵地,沿途几百里,第段距离还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这种芦殿也是玉阶金瓦,朱碧交映,十分华丽。

皇帝葬礼 每个朝代都不一样.,这里就讲清代.
  在封建时代,帝后的丧葬排场和他们活着时一样,处处表现出他们至高无上的尊严和豪华,极尽骄奢淫侈。在清代,皇帝的丧被称为“凶礼”,和登基、婚礼、寿辰一样重要。由礼部、銮仪卫和内务司共同办理,所耗用的钱财不计其数。

  据有关史料记载,皇帝在生前就要选择好陵墓地址。清朝自顺治帝开始,历代皇帝和后妃们的陵墓选在东陵(河北遵化县)和西陵(河北易县)两处。他们在位时就营建自己的“地下宫殿”,如慈禧的墓地就进行了长达35年的营建。至于棺木器厂(皇帝称“梓宫”)要用云南的金丝楠木,所花运费要以数十万两白银计。棺木做成后,要刷上四十九道漆。皇帝咽气之后(称晏驾或驾崩),要择吉时良辰入殓。入殓之后,还要不断地举行法事和吊唁活动。在德胜门还要演杠十天,杠夫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大约有万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练到走时水洒不出来为止。在演杠时,还要日夜施工,抢修去陵墓的御道。

  出灵那天,先用72人将棺木抬出东华门。此时,皇室官府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有1628人之多,他们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浩浩荡荡,十分威风。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轮流抬送。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然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宗室觉罗的队伍,车轿连绵不断。在送葬行列中,还夹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身着法衣,手执法器,不断地吹奏、诵经。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几里,从北京到陵地,沿途几百里,第段距离还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这种芦殿也是玉阶金瓦,朱碧交映,十分华丽。

相关要点总结:

18791667071:皇帝是如何举行葬礼的?
仲康答:皇帝从死到安葬(亦称奉安)要耗费大量钱财。慈禧的葬礼办了近一年,耗费白银120万两。

18791667071:我国古代皇帝的下葬过程是怎样的?
仲康答:总之,古代皇帝的葬礼大部分都是规模很大,极显奢华。像崇祯这样寒酸的葬礼也是有的,但并不是太多。古代皇帝的下葬过程也是大同小异,基本上都符合自古以来的丧葬传统制度,只是更为隆重与奢华而已。

18791667071:古代皇帝的葬礼是怎样的?
仲康答:皇帝死后有一套繁琐的丧葬制度,首先皇帝死了要说“山陵崩”或者“驾崩”,在没上尊谥之前得叫“大行皇帝”,其意思就是离开了人间,还要处理好尸体,在身上抹些防止蚊虫的香料,然后穿寿衣,嘴内放上珠玉。其次宫中还要为大行皇帝举行一场叫“上谥”的典礼,给大行皇帝起一个新的名字。比如康熙皇帝...

18791667071:古人死后下葬都很隆重,你知道君王下葬的过程是怎样的?
仲康答:君王下葬的过程与君王下葬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历史上君王的下葬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就是以木椁地宫的方法进行安葬,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社会上便有了明显的等级差距,这种差距不只是在人生前,在死后也同样得到体现。像奴隶阶级的劳苦大众,他们死是没有任何人会在意的,所以他们死后尸体被...

18791667071:皇帝去世后,他的葬礼活动有多复杂?
仲康答:皇帝在死了之后,会举办一场非常浩大而且非常隆重的葬礼活动。并且会根据皇帝生前做的事迹给他评定一个谥号。之后他的灵柩也会被暂时放在后宫,接下来就会去进行治丧活动,这丧活动包括发丧、入殓、发引、遗奠、安神等。小编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什么皇帝死了之后,还需要其他的百姓为皇帝哭丧。在皇帝死了...

18791667071:古代皇帝死了的当天,宫里会做什么?
仲康答: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帝后活着的时候过着奢靡异常的生活,死后他们还想把这种生活继续下去,所以他们把死后的一切看的很重很重(事死如事生)。比如说他们生前一般就要将自己的陵寝建好等等。其这种做法为的就是表现出他们至高无上的豪华与尊严。今以清代皇家的葬礼作一番说明。在清代,皇帝的葬礼称“...

18791667071:皇帝下葬的过程是怎样的?
仲康答:皇帝下葬的过程,大致包括:修建皇陵,选择皇帝下葬日期,做法事,将皇帝遗体进行下葬,将陪葬宫女、公公进行殉葬,封闭皇陵、安排人员守墓。在古代,一个小小的草民死后,都想体体面面的有个好收场,作为九五至尊的皇帝,更不必说了。从秦始皇死后,到清朝,历朝历代皇族对于皇帝下葬保持严肃、庄重的态度,...

18791667071:皇帝下葬的过程是怎样的?最后一名工匠是如何出来的呢?
仲康答:皇帝下葬流程中,最后一名工匠(或最后一批工匠)需要完成哪些工作? 墓室结构 要讲皇帝棺椁的下葬,就不得不说一下古代帝王陵寝的四种墓室结构。 一是土坑葬:只需在地下挖一个能够容纳尸体的土坑,然后将尸体放入掩埋,并无棺椁。这类丧葬形式主要发源于原始社会早期。但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后期,墓坑面积开...

18791667071:古代帝王死亡率如此之高,死后的帝王有什么处理方法?
仲康答:活人殉葬制度是到康熙的时候才废止的,因为康熙觉得太残忍。当人,之前选用的殉葬人必须是死后无牵无挂,没有什么亲人的。到了雍正的时候,火化就被废止了。(1735年)雍正十三年农历十月二十日下诏从此采用土葬,不许火化。与土葬伴生的,则是这一套繁琐的丧葬制度了。首先,皇帝死了,要说“山陵崩...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