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翻译与解读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翻译与解读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01,寂兮寥兮02,独立而不改03,周行而不殆04,可以为天地母05。吾不知其名06,字之曰道07,强为之名曰大08。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0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10。域中有四大11,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12,地法天13,天法道01,道法自然02。

今 译

道作为有物质性的元气,在天地之前即生成,它无声无形,独立永生,循环运行而不穷乏,成为天地万物的母体。我不知其名,称其字为“道”,勉强叫其名为“大”。它周流不息、悠远无边,而在循环运行。

世人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宙中有此四大,而人只占其中之一。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顺应自然。

评 议

本章是老子讲述宇宙本体——道的最早形态,讲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说道作为宇宙本体,最早的形态是浑沌的元气,先天地而生成;

二是说道无声无形,独立存在,常久不变;

三是说道循环运行,周流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母体;

四是说道本无字与名,勉强称其名为“大”、称其字为“道”,即所谓“大道”;

五是说道是运动的,运行不息,悠远无边,循环运行的;

六是说在宇宙中,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称为宇宙四大,而人只占其中之一;

七是说在四大中,按照强弱排列是道、天、地、人。人处于弱势。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即自然,故曰“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是老子总结天地万物 (包括人)的发展规律,违背此规律,非但不能成功,反而会造成天灾人祸。过去人们说人定胜天,只是一种豪言壮语,实际上是办不到的。人类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发展壮大。遇到自然灾害,尽量减少损失或避免损失。

应当说明,老子所说“道法自然”,是说道本自然无为,无所法,只能自我效法。今天有些人,不明白老子所说“道法自然”之真谛,说这是要求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要随意破坏自然环境。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注释



01 物:即二十一章“道之为物”之物,指天地万物未形成之前的大道。 混成:混沌而成为一体。混与浑,古代通用。两句:河上公曰:“谓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乃在天地之前。”

02 寂寥:河上公曰:“寂者,无声音;寥者,空无形。”

03 独立而不改:谓独立存在,常久不变。林希逸曰:“独立而不改,常久而不易也。”河上公曰:“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

04 周行而不殆:谓循环运行而不息止。林希逸曰:“周行而不殆,行健而不息也。”吴澄曰:“周行乎万物之中,无不遍及而未尝穷匮,故曰‘不殆’。”

05 天地:楚简本、王弼本作“天下”,误。帛书甲乙本作“天地”,是。按:“道”产生天地万物,故曰为“天地母”。

06 不知其名:道本无名,故曰“不知其名”。

07 字曰道:吴澄曰:“于是假借道路之道,以为之字。字者,名之副而非名也。”

08 强名之曰大:吴澄曰:“字不足以尽之,不得已而强名之曰大。” 强:勉强也。

09 逝、远、反:吴澄曰:“逝谓流行不息,远谓悠久无疆,反谓无有无名。”奚侗曰:“既远矣,于是复反其根。”(《老子集解》,下同。)反,有循环运行之意。高亨训反说:“说它是循环运动的。”(《老子注译》)这符合老子本意,亦说明物质不灭的自然发展规律。10 人大:楚简本、帛书甲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皆作“王大”,非是。傅奕本作“人大”,是。按奚侗曰:“两‘人’字,各本皆作‘王’……盖古人尊君者妄改之,非《老子》本文也。古多以天、地、人并称。《易· 说卦》:‘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并三才而两之,故六。’……《说文》‘大’字解云:‘天大、地大、人亦大。’则与《老子》文同,殆古语也……幸下文‘人法地’,‘人’字未改,益可资以证明。”11 域中:楚简本、帛书甲乙本作“国中”,误。河上公本作“域中”,是。12 人法地:谓人以地为法则。法,效法也,河上公曰:“人当法地安静和柔,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有功而不置。”奚侗曰:“地以宁静为德,人当以宁静为性。”13 地法天: 河上公曰:“ 地澹泊不动, 施而不求报, 生长万物, 无所收取。” 奚侗曰:“《易 · 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01 天法道:河上公曰:“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奚侗曰:“《文子 · 道德》篇:‘夫道者,德之元,天之根。’”

02 道法自然:河上公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奚侗曰:“道主无为;无为者,顺自然也。”按吴澄诠释“人法地”四句曰:“人者,圣人也。法者,水平之准,与之平等如一也。人之所以大,以其得此道而与地一,故曰‘法地’。地之所以大,以其得此道而与天一,故曰‘法天’,天之所以大,以其与道一,故曰‘法道’。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故曰‘法自然’。非道别有自然也。自然者,无有无名是也。”可供参考。



~

相关要点总结:

17529753592:为什么人能与道、天、地并称为四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粗解
厉娇答: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宇宙奥秘与人的定位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观念,那就是万物的起源与秩序中,人与道、天、地并称四大,其背后隐藏着宇宙的深远智慧。这一章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为起点,描绘了一种寂寥而永恒的存在,它独立不息,无形而广大,如同天地万物的母亲,无名却又...

1752975359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
厉娇答:意思是: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

17529753592: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描述的是不是黑洞?
厉娇答:这也是为什么有不少同样对宇宙 探索 和《道德经》都感兴趣的人会提出一个疑问,那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描述的是不是黑洞? 老子《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说了什么? 对于那些可能对第二十五章内容并不了解的人而言,我想,有必要将原文再次在本文中呈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17529753592:《道德经》摘抄与思考25、26章
厉娇答:2022-07-29 · TA获得超过14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9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71.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25、26章 文:Recycler 38/238.3175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

17529753592: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作品出处
厉娇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

17529753592:道法自然的下一句什么?
厉娇答:《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春秋...

17529753592:《老子》上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四大指的是哪四大?_百度...
厉娇答:四大指的是: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原句意思是: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出自:老子[春秋时期]《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

17529753592:"道法自然"是怎么解释的
厉娇答: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

17529753592: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内圣外王
厉娇答: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内圣外王的奥秘 在无尽的宇宙中,有一个神秘的实体,早在天地的诞生之前便已存在,它无声无息,无比广大,独立恒久,永不改变。这无形无界的混成之物,是宇宙万物的母体,是道,也是大。道,深邃而无形,其流转不止,仿佛逝去又回归,既深远又循环。因此,道的广袤超越...

17529753592:《道德经》第25章 道法自然
厉娇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看看老子所说的天母是啥模样吧! 【经文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