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张衡勤奋好学的故事 勤奋好学的故事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廉。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

据史书记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后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2500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里的木鸟。

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满17岁时,他辞别父母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在当时的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学问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还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张衡登门向他求教。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获益匪浅。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的研究上也是举世瞩目的,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的仪器问世早1700多年。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他写的《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河南省南阳县的北面有张衡墓和平子读书台,墓碑上有郭沫若的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

张衡:字平子,世为南阳著姓。祖父堪,字君游,少治《梁丘易》,光武时,为蜀郡太守,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
,卒后妻子贫困。衡父无闻。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文学家。发明了世界第一个地震测试仪器——地动仪。张衡在写作上,
也是个多面手。他一生中,结合他的科学研究、机仪制作、政治生涯、友朋往来,还写下许多文字,就目前存留于世的就有
20余篇,包括文、铭、诰、赞、书、上疏等形式;在天文学专著方面,有《灵宪》、《浑仪图注》、《漏水转浑天仪注》
、《玄图》和已经失传的《算罔论》。

前言:
“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为之溟
滓,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德》
之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
。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有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
,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化合,堙郁构精,时育庶
类,斯为太元,盖乃道之实也”。
—————张衡《灵宪》

张衡的成才之路:
东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领先地位。发达繁荣的经济文化,安定
和平的政治局面,为张衡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少年时代的张衡就天资聪明,态度谦虚,好学深思,奋发有为,求知欲旺盛,学习热情饱满。在
少年时代就熟读了《诗经》、《书经》、《易经》、《礼纪》、《春秋》等经典名著。在当时,只有
熟读了这些经书,才能做官。但张衡思想开阔,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做官不感兴趣,相反,他对
文学却十分爱好,特别是对司马相如、扬雄等文学家的作品心向神往,苦心钻研,不但能深刻地理解
,而且能够背诵。这些作品强烈地震撼着张衡年轻的心灵,他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他们那样的文学
家。同时他不满足于“闭门家中坐,苦读圣贤书”的生活了,他渴望出外游学,多接触实际,以充实
生活和开阔自己的眼界,寻求更多的知识。公元94年,19岁的张衡怀着远游的志愿,告别了亲人,
离开了生他养他的美丽故乡——南阳,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川,访师求友的旅途。张衡在往来于渭河流
域中,走遍了坦荡肥沃的渭河平原,观赏了巍峨青翠的终南山,奇险峻峭的华山,并且访民俗,问物
产,寻古迹,对西汉雄伟壮丽的都城建筑,市井布局用心考察。通过这次游览,他不但加深了对前人
文学作品的体会,而且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为他后来写成著名的《西京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衡勤奋好学,品德优良,才华出众,得到了南阳郡守的察举,然而,在他看来,君子不担心自
己的官位不尊崇,却担心自己的品德不高尚;不为自己的俸禄不多而觉得羞愧,却为自己的见识不广
博为耻辱。所以,他学习不限于五经,对天文、地理、气象、文学无不兼学并览。正如崔瑗评价他为
:“一物不知实以为耻,闻一善言,不胜其喜”。这就是张衡,一个勤奋好学,不流习俗,具有远大
志向,以为社会贡献为己任的有志青年。
张衡在洛阳通过五、六年艰苦的学习生活,他的学业和文学创作水平逐渐提高,成了一位名符其
实的青年学者。他写了《定情赋》、《扇赋》、《七辩》等许多作品,并开始构思《二京赋》的创作
。可是,由于他的家境比较贫寒,无法在京师长期游学,不得不回到南阳应清官鲍德的邀请担任主簿
,因工作比较清闲,使他得以集中精力进行文学创作。凭着对故乡的挚爱,他还创作了富有激情的《
南都赋》,歌颂了故乡山河的壮丽,土地的肥沃,物产的丰饶。除此之外,他还写出了名著《二京赋
》即:《西京赋》、《东京赋》,还有很多诗、赋、文、书等。
从公元108年到111年,张衡一直住在自己的家乡,专心进修学业。经过了刻苦不懈的努力,在学
问的许多方面都有所收获。就在这期间,张衡开始精读扬雄的《太玄经》。《太玄经》是一部研究宇
宙现象的哲学著作,也谈到天文历算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浑天说”尤为吸引张衡。但由于写得比
较简略,使张衡有一种不满足的感觉,他准备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在研究《太玄经》的过程
中,张衡费了很大功夫,在精读的同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曾写出了《太玄经注解》,并绘制
了《太玄图》。《太玄经注解》和《太玄图》就是张衡读《太玄经》的心得。在这两部著作里,反映
了张衡的一些哲学思想。可惜这两部著作都没有流传下来。通过研究《太玄经》,张衡也接触到不少
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唯物论、无神论的遗产。《太玄经》里的唯物主义因素启发了张衡向大自然中追求
真理的欲望。张衡在精读《太玄经》以后,就逐渐从文学创作转向哲学研究,特别对宇宙间最伟大的
自然现象规律,如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理论开始了学习。并且制造科学仪器,对天文现象等实行
详细地观察和长期地测量工作。
在研究《太玄经》的同时,张衡还对《墨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墨经》是墨子弟子及其后学
概括发展墨子思想的一部著作。它记录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手工业方面的许多知识,提出了古代
物理学和数学的许多概念和见解。书中不仅涉及到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广阔内
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多种知识,其中有些问
题阐述严密,说理透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在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
珍品。然而,墨家思想长期无人问津,墨家的科学成果更是受到冷遇。张衡能冲破儒家思想的束缚,
致力墨学研究,这在当时需要非凡的胆略。
张衡读古人书籍,善于采取其中精华,前能锐意前进,在科学研究上开辟新道路。这正是我们祖
国科学史上最伟大光荣的传统,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张衡的思想:
(一)天体演化思想:
天地万物是怎样起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个问题是宇宙观的核心。“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
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
立的两种宇宙观”。(《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矛盾论》)唯物辩证的宇宙观是对宇宙发展法则的正
确和科学的见解,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是对宇宙发展规律歪曲和颠倒的反映。
张衡所著的《元图》和《灵宪》是两部集中反映他的哲学宇宙观的重要著作。张衡在这两部著作
中,继承了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唯物主义传统,提出了“太治”、“太”、“太素”、“元气”等哲学
范畴,以论述宇宙万物的起源。他说:“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所谓
“自然之根”,就是指天地万物的根源。这里,张衡明确地指出:天地万物最早的起源,既不是什么
上帝、神灵的旨意,也不是什么绝对的理论,而是“无形之类”的“元”,也就是太始。
在张衡看来,天地的生成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作“溟滓”,这就是早就存在的几何空间
。“厥中惟虚,厥外惟无”,整个空间一片沉寂,什么物质性的东西都没有。但是,存在着宇宙万物
变化发展的规律。有了这个基础,就能从无产生出有来。首先产生的是各种不同的物质性元气,互相
混合在一起,不断地运转,浑沌不分。这就是第二阶段,称作“庞鸿”。又经过很长的时间,这团元
气清浊逐渐分开,天在外面形成了,地在里面定下了。天地构合精气,生育出万物来。这个阶段称作
“太元”。于是,在天上形成了各种天体,地上产生了万物。张衡认为天地万物是从原始的浑沌未分
的元气发展而来的。元气是物质性的,其中包含不同质的阴气和阳气,自然现象的千差万别及相互影
响,体现了阴阳二气具有的不同物质性能及其相互作用。这是一种原始唯物主义的宇宙发生论和万物
生成说。�张衡的这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宇宙生成理论,不但符合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而且也符
合物质不灭的先进定律,比起18世纪驰名世界的德国康德所创造的星云学说早了1600多年。
(二)无限宇宙思想:
“八极之维,经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过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张衡《灵宪》
什么是“宇”?什么是“宙”?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的老师尸佼就下过一个严格的定义:“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也就是说,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关于宇宙是否有边界的问题,我
国自唐宋以后一直争论得很激烈。其中有一些人曾经发表过很有科学思想的精辟见解。但是,这些论
述大都只是从哲学上的推理,很少涉及到天文学的本身。张衡作为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曾经从天
文学的角度论述了宇宙的无限性。在这个意义上说,要比仅从哲学概念上所作的推想更为深刻,所以
也就更有价值。的推想更为深刻,所以也就更有价值。
在张衡看来,天是有边界的。天究竟是什么形质的东西?在《灵宪》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
是可以推想得出来的。元气形成了天,其精气形成了日月众星。因此,除掉星体和元气之外,天上是
没有其他东西的。张衡所认为的天,只是相对位置固定不变的众恒星所构成的天穹。恒星之间并没有
什么固定的联系,更不是都固定在一个固体球壳上,众恒星所包围的天球,就是天的边界。日月五星
等巡行的天体,则在各自的轨道上在天球以内运动。天球的外面是没有天体的,究竟还存在什么东西
?这是不知道的,所以说“过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这就是说,宇宙和天地并不是一回事,天地
是有大小的,宇宙则无边际,天地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天地之外的部分,仅仅是看不到而已。所以,
张衡又进一步补充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宇宙不但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而且在时间上也
是无穷的。这是一个十分卓越的见解,是十分光辉的科学辩证思想。张衡的宇宙无限思想同马克思主
义在宇宙问题上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张衡认为的实际天球是虚空中分布着众多天体,它们可以自由
运动,而在同一时代,西方人却没有这种区分。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纪就
提出:真实的宇宙结构象是一个透明的大水晶球,星辰都镶嵌在这个水晶球上。这种认识为公元2世
纪时的托勒密所继承。张衡的无限宇宙思想,比水晶球认识要进步得多。
(三)政治思想:
“盖闻前哲首务,务于下学上达,佐国理民”。
“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娱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
“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
“捷径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进苟容,我不忍以歙肩。”

张衡其人:
张衡所处的时代,是东汉从强盛渐趋衰落的时代。这期间,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又相互勾结,
他们各谋私利,竟相奢华,亲戚攀援,贿赂公行,诈伪丛生,政治十分昏乱。张衡在《二京赋》中写
道:“不穷乐以训俭,不殚物以昭仁”。“却走马以粪车,何惜马要袤与飞兔”,告诫统治者要爱惜
人民的物力财力,把用于游猎的马匹车辆还给农民拉粪种田,加强农业生产,以免酿成“下叛而生忧
”的祸患。张衡的《二京赋》,意在“讽谏”,比起班固的《两都赋》来,《二京赋》显得慷慨激昂
,喊出了愤恨抗议之声,充斥着严厉的警告之词:“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偷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
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意
思是:现在你们喜欢干那些祸害百姓的事,而自己寻欢作乐,忘记了老百姓早已对你们怨声载道!你
们喜欢把财物挥霍净而穷奢极欲,那是忘记了老百姓一旦造反就要生大忧了。水,可以载船,也能够
掀翻船,坚硬的冰层起自薄霜,高大的树木始于细芽。警告统治者,如果过份地穷奢极欲,劳民伤财
,人民就会起来造反,推翻他们的统治。
张衡他“不慕当世所居之官”,不交权贵显宦,所以官职“积年不徙。”面对一些闲言碎语和少
数人的挖苦,嘲弄,张衡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应间》,意思是回答诽谤。文章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为
人和志向。他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意思是君
子不忧虑地位不尊荣,忧虑的是德行不高尚;不以待遇低为羞耻,羞耻的是学识不渊博。张衡在《应
间》里也谈到自己的为人,确实令人敬仰。针对那些为了升官发财而不择手段,“怀丈夫之容,而袭
婢之态”的依势趋利者,十分蔑视和憎恶。张衡说:“捷径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进苟容,我不忍
以歙肩。”得“之不休,不获不吝。”意思是有些人把邪门歪道当成升官的捷径,我却不愿迈一步;
取悦权贵以求富贵的人,我绝不同他为伍。得的不是正道,我就是不得也不以为耻。这些话犹如江河
怒涛,激荡山河,充分显示出张衡那副科学家的铮铮铁骨,读后令人为之叹服。
在《思玄赋》的末尾,张衡写道:“天长地久岁不留,俟河之清祗怀忧……回志去曷来从玄諆,
获我所求夫何思!”意思是:天地是长久的,岁月却不停地流逝,要等到盛明时代的出现,那只能是
自怀忧愁……要排除那些不现实的想法,遵从我自己的既定目标,只要获得了我所渴求的东西,还需
要再想什么呢?张衡所渴求的只能是科学知识,而绝不是升官发财。�从《思玄赋》里可以看出,张
衡像一朵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他不媚权贵,光明磊落,藐视名利,看重科学;珍惜时光,自强不息
,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廉。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

据史书记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后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2500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里的木鸟。

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满17岁时,他辞别父母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在当时的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学问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还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张衡登门向他求教。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获益匪浅。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的研究上也是举世瞩目的,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的仪器问世早1700多年。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他写的《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河南省南阳县的北面有张衡墓和平子读书台,墓碑上有郭沫若的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

张衡:字平子,世为南阳著姓。祖父堪,字君游,少治《梁丘易》,光武时,为蜀郡太守,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
,卒后妻子贫困。衡父无闻。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文学家。发明了世界第一个地震测试仪器——地动仪。张衡在写作上,
也是个多面手。他一生中,结合他的科学研究、机仪制作、政治生涯、友朋往来,还写下许多文字,就目前存留于世的就有
20余篇,包括文、铭、诰、赞、书、上疏等形式;在天文学专著方面,有《灵宪》、《浑仪图注》、《漏水转浑天仪注》
、《玄图》和已经失传的《算罔论》。

前言:
“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为之溟
滓,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德》
之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
。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有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
,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化合,堙郁构精,时育庶
类,斯为太元,盖乃道之实也”。
—————张衡《灵宪》

张衡的成才之路:
东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领先地位。发达繁荣的经济文化,安定
和平的政治局面,为张衡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少年时代的张衡就天资聪明,态度谦虚,好学深思,奋发有为,求知欲旺盛,学习热情饱满。在
少年时代就熟读了《诗经》、《书经》、《易经》、《礼纪》、《春秋》等经典名著。在当时,只有
熟读了这些经书,才能做官。但张衡思想开阔,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做官不感兴趣,相反,他对
文学却十分爱好,特别是对司马相如、扬雄等文学家的作品心向神往,苦心钻研,不但能深刻地理解
,而且能够背诵。这些作品强烈地震撼着张衡年轻的心灵,他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他们那样的文学
家。同时他不满足于“闭门家中坐,苦读圣贤书”的生活了,他渴望出外游学,多接触实际,以充实
生活和开阔自己的眼界,寻求更多的知识。公元94年,19岁的张衡怀着远游的志愿,告别了亲人,
离开了生他养他的美丽故乡——南阳,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川,访师求友的旅途。张衡在往来于渭河流
域中,走遍了坦荡肥沃的渭河平原,观赏了巍峨青翠的终南山,奇险峻峭的华山,并且访民俗,问物
产,寻古迹,对西汉雄伟壮丽的都城建筑,市井布局用心考察。通过这次游览,他不但加深了对前人
文学作品的体会,而且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为他后来写成著名的《西京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衡勤奋好学,品德优良,才华出众,得到了南阳郡守的察举,然而,在他看来,君子不担心自
己的官位不尊崇,却担心自己的品德不高尚;不为自己的俸禄不多而觉得羞愧,却为自己的见识不广
博为耻辱。所以,他学习不限于五经,对天文、地理、气象、文学无不兼学并览。正如崔瑗评价他为
:“一物不知实以为耻,闻一善言,不胜其喜”。这就是张衡,一个勤奋好学,不流习俗,具有远大
志向,以为社会贡献为己任的有志青年。
张衡在洛阳通过五、六年艰苦的学习生活,他的学业和文学创作水平逐渐提高,成了一位名符其
实的青年学者。他写了《定情赋》、《扇赋》、《七辩》等许多作品,并开始构思《二京赋》的创作
。可是,由于他的家境比较贫寒,无法在京师长期游学,不得不回到南阳应清官鲍德的邀请担任主簿
,因工作比较清闲,使他得以集中精力进行文学创作。凭着对故乡的挚爱,他还创作了富有激情的《
南都赋》,歌颂了故乡山河的壮丽,土地的肥沃,物产的丰饶。除此之外,他还写出了名著《二京赋
》即:《西京赋》、《东京赋》,还有很多诗、赋、文、书等。
从公元108年到111年,张衡一直住在自己的家乡,专心进修学业。经过了刻苦不懈的努力,在学
问的许多方面都有所收获。就在这期间,张衡开始精读扬雄的《太玄经》。《太玄经》是一部研究宇
宙现象的哲学著作,也谈到天文历算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浑天说”尤为吸引张衡。但由于写得比
较简略,使张衡有一种不满足的感觉,他准备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在研究《太玄经》的过程
中,张衡费了很大功夫,在精读的同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曾写出了《太玄经注解》,并绘制
了《太玄图》。《太玄经注解》和《太玄图》就是张衡读《太玄经》的心得。在这两部著作里,反映
了张衡的一些哲学思想。可惜这两部著作都没有流传下来。通过研究《太玄经》,张衡也接触到不少
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唯物论、无神论的遗产。《太玄经》里的唯物主义因素启发了张衡向大自然中追求
真理的欲望。张衡在精读《太玄经》以后,就逐渐从文学创作转向哲学研究,特别对宇宙间最伟大的
自然现象规律,如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理论开始了学习。并且制造科学仪器,对天文现象等实行
详细地观察和长期地测量工作。
在研究《太玄经》的同时,张衡还对《墨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墨经》是墨子弟子及其后学
概括发展墨子思想的一部著作。它记录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手工业方面的许多知识,提出了古代
物理学和数学的许多概念和见解。书中不仅涉及到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广阔内
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多种知识,其中有些问
题阐述严密,说理透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在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
珍品。然而,墨家思想长期无人问津,墨家的科学成果更是受到冷遇。张衡能冲破儒家思想的束缚,
致力墨学研究,这在当时需要非凡的胆略。
张衡读古人书籍,善于采取其中精华,前能锐意前进,在科学研究上开辟新道路。这正是我们祖
国科学史上最伟大光荣的传统,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张衡的思想:
(一)天体演化思想:
天地万物是怎样起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个问题是宇宙观的核心。“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
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
立的两种宇宙观”。(《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矛盾论》)唯物辩证的宇宙观是对宇宙发展法则的正
确和科学的见解,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是对宇宙发展规律歪曲和颠倒的反映。
张衡所著的《元图》和《灵宪》是两部集中反映他的哲学宇宙观的重要著作。张衡在这两部著作
中,继承了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唯物主义传统,提出了“太治”、“太”、“太素”、“元气”等哲学
范畴,以论述宇宙万物的起源。他说:“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所谓
“自然之根”,就是指天地万物的根源。这里,张衡明确地指出:天地万物最早的起源,既不是什么
上帝、神灵的旨意,也不是什么绝对的理论,而是“无形之类”的“元”,也就是太始。
在张衡看来,天地的生成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作“溟滓”,这就是早就存在的几何空间
。“厥中惟虚,厥外惟无”,整个空间一片沉寂,什么物质性的东西都没有。但是,存在着宇宙万物
变化发展的规律。有了这个基础,就能从无产生出有来。首先产生的是各种不同的物质性元气,互相
混合在一起,不断地运转,浑沌不分。这就是第二阶段,称作“庞鸿”。又经过很长的时间,这团元
气清浊逐渐分开,天在外面形成了,地在里面定下了。天地构合精气,生育出万物来。这个阶段称作
“太元”。于是,在天上形成了各种天体,地上产生了万物。张衡认为天地万物是从原始的浑沌未分
的元气发展而来的。元气是物质性的,其中包含不同质的阴气和阳气,自然现象的千差万别及相互影
响,体现了阴阳二气具有的不同物质性能及其相互作用。这是一种原始唯物主义的宇宙发生论和万物
生成说。�张衡的这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宇宙生成理论,不但符合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而且也符
合物质不灭的先进定律,比起18世纪驰名世界的德国康德所创造的星云学说早了1600多年。
(二)无限宇宙思想:
“八极之维,经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过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张衡《灵宪》
什么是“宇”?什么是“宙”?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的老师尸佼就下过一个严格的定义:“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也就是说,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关于宇宙是否有边界的问题,我
国自唐宋以后一直争论得很激烈。其中有一些人曾经发表过很有科学思想的精辟见解。但是,这些论
述大都只是从哲学上的推理,很少涉及到天文学的本身。张衡作为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曾经从天
文学的角度论述了宇宙的无限性。在这个意义上说,要比仅从哲学概念上所作的推想更为深刻,所以
也就更有价值。的推想更为深刻,所以也就更有价值。
在张衡看来,天是有边界的。天究竟是什么形质的东西?在《灵宪》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
是可以推想得出来的。元气形成了天,其精气形成了日月众星。因此,除掉星体和元气之外,天上是
没有其他东西的。张衡所认为的天,只是相对位置固定不变的众恒星所构成的天穹。恒星之间并没有
什么固定的联系,更不是都固定在一个固体球壳上,众恒星所包围的天球,就是天的边界。日月五星
等巡行的天体,则在各自的轨道上在天球以内运动。天球的外面是没有天体的,究竟还存在什么东西
?这是不知道的,所以说“过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这就是说,宇宙和天地并不是一回事,天地
是有大小的,宇宙则无边际,天地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天地之外的部分,仅仅是看不到而已。所以,
张衡又进一步补充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宇宙不但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而且在时间上也
是无穷的。这是一个十分卓越的见解,是十分光辉的科学辩证思想。张衡的宇宙无限思想同马克思主
义在宇宙问题上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张衡认为的实际天球是虚空中分布着众多天体,它们可以自由
运动,而在同一时代,西方人却没有这种区分。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纪就
提出:真实的宇宙结构象是一个透明的大水晶球,星辰都镶嵌在这个水晶球上。这种认识为公元2世
纪时的托勒密所继承。张衡的无限宇宙思想,比水晶球认识要进步得多。
(三)政治思想:
“盖闻前哲首务,务于下学上达,佐国理民”。
“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娱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
“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
“捷径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进苟容,我不忍以歙肩。”

张衡其人:
张衡所处的时代,是东汉从强盛渐趋衰落的时代。这期间,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又相互勾结,
他们各谋私利,竟相奢华,亲戚攀援,贿赂公行,诈伪丛生,政治十分昏乱。张衡在《二京赋》中写
道:“不穷乐以训俭,不殚物以昭仁”。“却走马以粪车,何惜马要袤与飞兔”,告诫统治者要爱惜
人民的物力财力,把用于游猎的马匹车辆还给农民拉粪种田,加强农业生产,以免酿成“下叛而生忧
”的祸患。张衡的《二京赋》,意在“讽谏”,比起班固的《两都赋》来,《二京赋》显得慷慨激昂
,喊出了愤恨抗议之声,充斥着严厉的警告之词:“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偷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
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意
思是:现在你们喜欢干那些祸害百姓的事,而自己寻欢作乐,忘记了老百姓早已对你们怨声载道!你
们喜欢把财物挥霍净而穷奢极欲,那是忘记了老百姓一旦造反就要生大忧了。水,可以载船,也能够
掀翻船,坚硬的冰层起自薄霜,高大的树木始于细芽。警告统治者,如果过份地穷奢极欲,劳民伤财
,人民就会起来造反,推翻他们的统治。
张衡他“不慕当世所居之官”,不交权贵显宦,所以官职“积年不徙。”面对一些闲言碎语和少
数人的挖苦,嘲弄,张衡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应间》,意思是回答诽谤。文章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为
人和志向。他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意思是君
子不忧虑地位不尊荣,忧虑的是德行不高尚;不以待遇低为羞耻,羞耻的是学识不渊博。张衡在《应
间》里也谈到自己的为人,确实令人敬仰。针对那些为了升官发财而不择手段,“怀丈夫之容,而袭
婢之态”的依势趋利者,十分蔑视和憎恶。张衡说:“捷径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进苟容,我不忍
以歙肩。”得“之不休,不获不吝。”意思是有些人把邪门歪道当成升官的捷径,我却不愿迈一步;
取悦权贵以求富贵的人,我绝不同他为伍。得的不是正道,我就是不得也不以为耻。这些话犹如江河
怒涛,激荡山河,充分显示出张衡那副科学家的铮铮铁骨,读后令人为之叹服。
在《思玄赋》的末尾,张衡写道:“天长地久岁不留,俟河之清祗怀忧……回志去曷来从玄諆,
获我所求夫何思!”意思是:天地是长久的,岁月却不停地流逝,要等到盛明时代的出现,那只能是
自怀忧愁……要排除那些不现实的想法,遵从我自己的既定目标,只要获得了我所渴求的东西,还需
要再想什么呢?张衡所渴求的只能是科学知识,而绝不是升官发财。�从《思玄赋》里可以看出,张
衡像一朵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他不媚权贵,光明磊落,藐视名利,看重科学;珍惜时光,自强不息
,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

勤奋好学的故事~

民间故事《狐妖缠身》沧州有个刘秀才,勤奋好学,终考上举人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刘绮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
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相关要点总结:

18818474410: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刻苦学习的故事,请举例除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
卜瑶答:苏秦锥刺股苦读 孙敬『头悬梁』沈约破庙读书 匡衡凿壁偷光 厉归真画虎入虎山 刘勰偷读定林寺 司马光警枕砺勤 铁杵磨成针 陈寿燎发读书 孙康雪地夜读 张衡刨根问底 陆羽牛背练字 欧阳修虚心请教 李颙自学成材 李贺作诗 张方平借书苦读 郑板桥学画 屈原与『读书洞』路温舒苦读成长 王充就读书市 李固...

18818474410:古人刻苦学习的而成功的故事有哪些?
卜瑶答:有以下这些故事:悬梁刺股 凿壁借光 以荻画地 韦编三绝 映雪囊萤 故事如下: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

18818474410:有什么少年勤奋好学的故事
卜瑶答:囊萤映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悬梁刺股,程门立雪,凿壁借光

18818474410:中国古代刻苦学习的故事
卜瑶答: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三,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

18818474410: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概括)
卜瑶答: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1、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

18818474410:张衡的故事30字
卜瑶答:张衡(78-139年)东汉时人,天文、机械、地震,以及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突出贡献。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1802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18818474410:勤奋,刻苦读书的故事,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
卜瑶答:……焚膏油(膏油,指点灯的油)以继晷(晷:读guǐ,日影,比喻时光),恒兀兀(恒兀兀:勤学不止的样子)以穷年。”他读书学习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地吟诵着《六经》,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以后,“焚膏继晷”就成了形容勤奋学习...

18818474410: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有哪些?
卜瑶答: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

18818474410: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卜瑶答:1、陶行知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