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鲁迅的事迹和简介 鲁迅的事迹和简介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少年读书时名周樟寿,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人称“文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所认为的鲁迅的形象。
  这么多年以来,评论鲁迅的人不计其数,关于鲁迅的书籍也是汗牛充栋。无论褒贬,各自都有自己的论点和论据。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今天,我只是说一说我心目中的鲁迅,说说他的优点和缺点。说说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己之见,权作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吧!
  先说说鲁迅的优点:
  一、鲁迅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
  鲁迅的勤奋,我想不用我细说大家都是很明白的。在鲁迅的散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鲁迅讲过关于上学迟到的故事,后来他在桌子上刻了个“早”字,当作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鲁迅写作的勤奋也是出了名的。为了工作他常常工作到深夜,点燃一支烟便又来了工作激情。
  二、鲁迅是一个性格非常刚强的人
  小时候的鲁迅就十分的要强,事事总想走在别人的前面。鲁迅成年后,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刚强,从他的文章中,从他面对敌人的迫害不惧怕中,从他与批评他的人的针锋相对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的性格。
  在鲁迅病重期间,他写个一篇关于自己身后事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说,“让他们记恨去,我一个都不原谅!”这句话就是鲁迅刚强性格的绝好体现。
  三、鲁迅是一个正义的、富有民族气节的、忧国忧民的人
  鲁迅的一生是处在乱世中的一生,国家的动荡,民族的败落。深深的影响着鲁迅。为了追寻人生的价值,鲁迅到日本去留学,民族的耻辱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他决定弃医从文,也许是上天注定,也许是性格使然。从文的鲁迅找到了改变人们灵魂的武器,也使自己的才华和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弃医从文,鲁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在他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阿Q正传》还是《祝福》、还是《伤逝》无不充满了对普通劳苦大众的爱与关怀。
  试问,如果一个写作者,心中没有爱与关怀,没有对劳苦大众的一种赤诚的心。又怎么能够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呢?
  四、鲁迅是一个寂寞的、孤独的、哀伤的、富有才情的文人
  鲁迅的故乡是在绍兴,自古以来,绍兴就是出文人才子的地方。可能是和江南的环境有关系吧。
  这里的文人多情敏感、才思敏捷。鲁迅在绍兴鲁镇,那里的文化气息也十分的浓厚。鲁迅从小就在这里生活,自然耳濡目染,身上的文人气质不招自来。
  在鲁迅的《故乡》中,我能时时刻刻感受到一个失意忧伤的文人的存在。作者说要找一种全新的生活,要走一条没有路的路。这是多么忧伤的希冀啊!
  鲁迅的寂寞、孤独、哀伤、在他的散文、杂文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五、鲁迅是一个甘于清贫、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有气节的人
  纵观鲁迅的一生,是孤独寂寞的一生。鲁迅的辉煌从1919年算起,到1936年去世总共就十几年的时间。
  鲁迅的大半生是在漂泊、孤独中渡过的。另外,鲁迅的婚姻也不是很幸福。有时候他就是一个苦行僧,肉体在精神的支配下默默的服着苦役。
  鲁迅在物质生活上实在没法与胡适相比。其实,鲁迅并不是没有享受荣华富贵的能力。只是,鲁迅是一个精神独立的文人。不愿为了荣华富贵向人卑躬屈膝。这一点,鲁迅就像陶渊明。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节在鲁迅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上面,我们说了鲁迅的许多优点,当然人无完人,鲁迅也有一定的缺点:一是鲁迅的性格过于刚烈,心肠较硬。二是鲁迅过于敏感、常常为了一些琐碎的事情而小题大做。
  对于鲁迅的缺点,笔者只是举出了一二,也许鲁迅还有其他的缺点,限于作者的水平有限只能举这么多了。
  总而言之,鲁迅的优点是多于缺点的,而且,最让笔者敬佩鲁迅的是他有一颗永远和劳苦大众在一起的赤子之心。他的一生付出的多,索取的少,这就是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不朽崇高的地方。
  我相信,鲁迅精神和他的文章永远是人类社会宝贵的财富。

鲁迅的事迹和简介~

一、鲁迅的事迹:
1、鲁迅与丰子恺“撞车”
《苦闷的象征》是日本学者厨川白村(1880—1923)的文艺理论著作,1924年2月在日本由改造社出版。该书的问世,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国当时“苦闷文学”的一种理论总结。
两个月后的4月8日,鲁迅买到日文版原著,9月22日着手翻译,10月10日译完,第一、第二部分于10月1日至31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1925年3月,作为《未名丛刊》之一出版。
而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候,丰子恺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先是由《上海时报》连载,1925年3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出版。
两位译者几乎同时翻译同一本日本文艺论著,并同时出版,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颇为鲜见。
当时,人们很是好奇,鲁迅和丰子恺的两个中译本在翻译质量上,哪一本更好?丰子恺说:“他(指鲁迅)的理解和译笔远胜于我。”这当然是谦词。
读者季小波(丰子恺的学生,与鲁迅也有交往)认为,丰子恺的译本“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鲁迅的文章是大家手笔,但译文中有些句子长达百来字,佶屈聱牙。
他为此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将厨川白村的原文及鲁译、丰译的同一节、同一句译文进行对照,在比较后指出:鲁迅在翻译上不如丰子恺。
此外,信中还谈到直译、意译和林琴南文言文译的不足之处。几天后,季小波收到鲁迅长达3页的回信,表示同意季小波的看法,认为自己的译本不如丰子恺译的易读,还在信中幽默地说:“时下有用白话文重写文言文亦谓翻译,我的一些句子大概类似这种译法。”一番话,表现出鲁迅为人谦逊和坦诚的品质。
鲁迅和丰子恺的两个译本由两家出版社同时出版后,鲁迅嘱北新书局将他的译本推迟一段时间上市。
个中道理很易理解,鲁迅当时已是成名的作家,丰子恺则刚走上文坛,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如果自己的译本先发行,必然影响丰子恺译本的销路。
后来,丰子恺每每提及此事,总是由衷地称颂鲁迅先生对文学青年的关怀和爱护,并在很多文章中谈到这个细节,以感谢鲁迅对他在文学起步阶段的扶持。
1927年11月27日,丰子恺由画家陶元庆陪同到上海景云里拜访鲁迅,谈到中译本《苦闷的象征》同时在中国出现时,他不无歉意地说:“早知道你在译,我就不会译了!”
然而鲁迅却说:“哪里,早知道你在译,我也不会译了。其实,这没什么关系的,在日本,一册书有五六种译本也不算多呢。”
鲁迅认为,一部外国著作完全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译本同时存在,以取此之长,补彼之短。鲁迅的这一态度不仅消除了丰子恺内心的顾虑,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而且传为一则文坛佳话。
2、鲁迅的宽容与悲悯
鲁迅与傅东华交往不多也不深。一九三三年七月,傅东华在自己编辑的《文学》月刊上登文对鲁迅进行了莫名且无端的攻击,以至鲁迅气愤地作了《给文学社信》一文,要求在《文学》上发表,并宣布退出文学社。
鲁迅日记中,关于傅东华的记载仅有十次,除一九三○年因一书店请客,他们被邀出席外,其余九次都在一九三五年,七次为傅东华寄信,一次为鲁迅回信。
遗憾的是,他们之间有限的书信似乎至今未曾发现,无法使我们对他们的交往增加多些的了解。
一九三五年,鲁迅日记关于他与傅东华的唯一一次直接交往,在九月十日,“下午傅东华待于内山书店门外,托河清来商延医视其子养浩病,即同赴福民医院请小山博士往诊,仍与河清送之回医院,遂邀河清来寓夜饭。”
读过不少关于鲁迅的资料,而傅东华回忆鲁迅的文章只读到过一篇。文章写在鲁迅去世不久,文中除表示哀悼外,主要也是叙述了为其子求医这件事。
一九三五年秋的一天,傅东华的儿子因持续高烧被学校送回家。看过几个大夫才确诊是伤寒,非住院不可医。于是,有人建议去住日本人办的福民医院。因为,鲁迅与院长是熟人,便决定向鲁迅求助。
傅东华在文中写道:“鲁迅先生表示关切,立即在烈日灼晒之下亲自步行到医院接洽一切,并且亲自陪同院中医生远道到我家来先行诊视。进院之后,他老先生又亲自到院中去探问过数次,并且时时给以医药上和看护上必要的指导。”伤寒在当时是很可怕的疾病,学过医的鲁迅自然更清楚。
他以五十五岁多病的身体亲自往返于医院和病人家里,除了表现出他的热心,应该更表示出他的担心。
傅东华的叙述表达了他内心的感动,而从鲁迅的日记中倒是更可以品味出先生的宽容和悲悯。
那天下午,傅东华由河清,即鲁迅的好友黄源陪同,来到鲁迅常去的内山书店。
到了书店傅东华“待于”门外,而由黄源进屋代为向鲁迅求助,可见他与鲁迅的关系一直颇为生疏,而且由于几年前的事,傅东华还心存芥蒂,不知自己的请求是否能被答应。
但为了命悬一线的儿子只能忐忑地在门外等待鲁迅的态度。鲁迅不但答应帮忙,而且亲自带领他一起完成了请大夫、联系医院等一切事宜。
从傅东华文中的三个“亲自”可见他对鲁迅深深的感激。他没想到鲁迅会如此真诚地帮助自己,当他正陷入可能失去儿子的恐慌之中时,鲁迅这种不计前嫌的宽容,真是给了他莫大的安慰。
鲁迅的宽容可能源于他对生命的悲悯。
3、师生之情
日本留学期间,鲁迅与其老师藤野严九郎的朝夕相处,对其走上文坛产生过重要影响。藤野毕业于爱知县立医学校(今名古屋大学),在鲁迅入学前的两个月他才升格为教授。藤野说话时有家乡福井县的口音,鲁迅听着不习惯,却觉得亲切。
决心弃医从文的鲁迅最后向藤野提出了退学申请。《藤野先生》就是鲁迅对仙台时期生活的回忆。后来,藤野才知道曾经的中国留学生周树人成为了作家鲁迅,并将自己的故事写入了散文。

二、鲁迅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
扩展资料: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
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鲁迅与丰子恺“撞车”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鲁迅的宽容与悲悯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少年读书时名周樟寿,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人称“文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相关要点总结:

13757623789:鲁迅生平事迹简介
穆咱答: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国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

13757623789:鲁迅的事迹和简介
穆咱答:一九三三年七月,傅东华在自己编辑的《文学》月刊上登文对鲁迅进行了莫名且无端的攻击,以至鲁迅气愤地作了《给文学社信》一文,要求在《文学》上发表,并宣布退出文学社。 鲁迅日记中,关于傅东华的记载仅有十次,除一九三○年因一书店请客,他们被邀出席外,其余九次都在一九三五年,七次为傅东华寄信,一次为鲁迅回信。

13757623789:鲁迅生平事迹及其简介(200字左右)
穆咱答: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人称“文教思革”。发表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以笔为武器...

13757623789:鲁迅的主要事迹以及生平简介
穆咱答:鲁迅主要事迹:1、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2、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3、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3757623789:鲁迅简介300字左右
穆咱答: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

13757623789:帮孩子整理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简介
穆咱答: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本名 周树人 ,曾用名周樟寿,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

13757623789:鲁迅生平简介
穆咱答:鲁迅出身于没落的上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人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人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人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1906年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翻洋、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

13757623789:鲁迅的事迹和简介
穆咱答: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少年读书时名周樟寿,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人称“文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13757623789:鲁迅一生中主要有哪些重要事迹?
穆咱答: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

13757623789:鲁迅简介50字
穆咱答:鲁 迅(1881.9.25一1936.10.19)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 家垫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 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