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以艺术作品为例,比较西方的中世纪和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的异同 魏晋南北朝与西方中世纪宗教艺术的对比!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西方:“中世纪”一词出现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不是指文艺复兴时期),一般将时间倾向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15世纪之交。在当时音乐被列入所谓的“七艺“的高级学术,但是在当时的音乐观念,并不是供人欣赏,也不是用来享乐娱乐,他被赋予教化人,使人弃恶向善的道德性功能,并且,迄今为止保留下来的音乐作品仅限于基督教的教会仪式音乐,这来自于中世纪的音乐家对古代音乐遗产严格的筛选继承,对世俗音乐,器乐的严加限制。因此这一段时期的艺术发展一方面带有极端的封闭性,但不能否定这段时期对宗教音乐的发展,整个过程大概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刚刚结束了连年的征战,由于经济和政治都处于落后状态,基督教会一度处于左右政权的地位,因此在整个西欧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教会组织,并在不同地区的教会产生了不同的带有当地色彩的仪式音乐,公元751年法兰西国王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加冕。即位后鼓励教育等,艺术开始复苏。但仅限于宗教艺术。第二阶段:中世纪音乐的兴盛期,音乐理论家大量出现,确定了调式,音律等等概念。并且世俗音乐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空间,吟唱歌手开始出现在各国之间。第三阶段,也被称为新艺术时期,发展中心转移到法国和意大利,音乐的发展由教堂转移到世俗,音乐的形式也出现了新的体裁,演唱音乐的人也在世俗出现。是中世纪通往文艺复兴时期的过度阶段。
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般定义为317年司马氏统一中国到589年隋帝国建立,期间由于长期的分列局面,我国南北方音乐分头发展,北方音乐受到西域音乐影响,例如”七部乐“。南方则分为发展为清商曲,分为吴歌和西曲,民间百戏与故事歌舞盛行。在文人阶层,古琴成为了文人叙事言情的重要工具,并开始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在乐律方面也有很多的进步,如何承天的十二等差率,钱乐之的三百六十律等。
通过比较能明显的看出,西方中世纪与中国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就给出的论题来说,时间改为南北朝时期更为确切)所处的政治环境相似,但西方在基督教统一的带领下只在在宗教音乐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收获,而中国的音乐则是南北分家,向着不同的两个方向发展(这也是造成当今南北音乐文化差异的源头之一),虽说西方中世纪时期也有世俗音乐的出现,但也是萌芽状态,总量仅占当时音乐1%。其影响力远不如宗教音乐,在南北朝时期的中国,音乐受多样性的影响已经是面向平民大众的,带有娱乐性质的艺术了。
这个题目刚好涉及笔者的学识范围,内容全部来是自己在进半小时的时间里敲出来的,希望能帮助到读者的学习。

魏晋南北朝与西方中世纪宗教艺术的对比!~

西方中世纪美术与南北朝佛教艺术,其为两个不同国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生成的艺术。但从其发展时期与其艺术内涵和在世界艺术中的意义和地位对比观察来说又是极其相似与重要的,其对世界艺术都有突出的推进成就与贡献。下面就其两种艺术分别阐述和呈现,纵观其两种艺术的不同之处。
1:魏晋南北朝的佛教艺术:
从汉王朝在黄巾起义浪潮冲击下覆亡开始,中国大地从三国、两晋而南北朝,从北到南实际上经历了三、四百年之久的分裂,直到隋的建立才暂归统一。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紊乱不定而礼教崩坏的时代,人们无奈于苦难的现实人生,往往难以预料自己的命运,于是由西域传来的佛教找到了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尤其到了南北朝时期,各君主显贵希冀从佛教王国得到庇护与慰藉,均崇信佛法,保护倡导佛教。例如宋文帝令沙门参与机政;梁武帝三次舍身同泰寺;陈武帝曾赴大庄严寺,久乃还宫;魏孝文帝七次下诏兴隆佛法,大兴佛寺。虽然由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佛教经历了短时期(446-452)的打击,但在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后,又得到恢复。后来北周武帝灭佛,时隔不久,佛教又卷土重来。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成为占重要地位的思想体系,佛经流布,伽蓝栉比,浮屠林立。随着佛教的空前兴盛,佛教书画也乘势兴起,很快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 实际上佛教东来之初曾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经过百余年到了汉末,佛陀虽然不再与黄老并提,但与道教的区分仍不很明确。魏晋时,人们以老庄解释佛教,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欣赏。直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一并如日中天,促成了佛教书画的第一次大繁荣。在魏晋南北时期,佛教绘画成为时代绘画的中心和主体,凡会作画者几乎都能作佛画,而且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等画坛高手首先是由于其精妙的佛画而声名远播的。中国画史有关中国佛教艺术的记载始自魏晋,佛教画成为中国绘画当中一个主要科目也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而这一历史时期佛教绘画的主要部分则是寺庙壁画和石窟壁画,宣传苦行的佛本生故事,崇扬佛法无边的降魔变,以智慧超常的维摩诘居士为主体的维摩诘经变等等,都是一画再画的题材。魏晋南北朝佛教绘画的成就还不止于此,中国传统绘画的伦理意义为佛教教义所充实,绘画技术技巧渐趋成熟,而书法审美的自觉和研究的热情又促进了绘画技法的自觉和精研,这样,即使在佛教绘画中,绘画也不单是阐释佛理教义的工具,而同时是创造美的行为。 以六朝作品为代表的中国早期佛教绘画,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一是绘画形象借鉴、摹仿的痕迹和民族化的努力。中国的佛画一开始自然是以西域天竺传来范本为师的临摹,甚至最早的佛画家也是外国僧人,例如汉明帝时,天竺僧人摄摩腾等人曾画“首楞严二十五观”图画于保福院。经过必要的学习、摹仿阶段,中土佛教画家逐渐成长起来,在研求、吸收外来艺术的同时,继承了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融而为一,到晋的卫协、顾恺之的时候,佛画已开始显示出某些中国民族特色了,尽管这种中国佛教绘画民族样式的最后完成要到唐代吴道子的时代。从丝绸之路和内地遗存至今的克孜尔、莫高窟、麦积山、榆林窟,炳灵寺等石窟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佛画造型逐渐开始摆脱印度化、希腊化造型(希腊艺术的影响曾由犍陀罗艺术经西域传入中土)的痕迹,带上中国民族造型特征。北魏中期以后的人物造型,受南朝文化影响,皆趋于“秀骨清像”了。二是绘画表现技法的进步。域外佛画的裸袒或薄衣式造型,明暗晕染技法,和以人物尺寸大小区别其社会地位从而突显主体的构图方式,影响了中国画家,被一些画家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张僧繇用天竺法画凹凸花便是例子。三是现实生活因素的杂入。六朝壁画情节复杂、场面壮观、气势宏大,大多是以大乘经典为根据的,在图画中常常可以见到现实生活片断的描绘,尤其在南北朝与隋之交的佛教壁画中,人物造型动作、环境背景的描绘都显示出较有写实性的表现水平,折射出当时现实生活的某些方面。四是绘画主体的变化。由于绘制佛寺石窟壁画之需,大批民间画工加入了绘制行列,士大夫画家也因时尚而纷纷参与佛画绘制。绘画主体由六朝以前绘画内容、风格有别的宫廷画工和文人画家,变成为以佛教为共同题材的士大夫画家、民间画工、沙门释子的联合队伍,他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也相互影响。五是南北画风的差异。大略来看,南方(后来是南朝)的佛教绘画以寺观壁画为主,卷轴次之,画风绮丽精巧,颇多新意,中国味较北方佛画多。北方(后来是北朝)的佛教绘画以石窟壁画为主,寺观壁画次之,画风雄浑富丽,较之南方佛画多摹仿,多西域风。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兴盛时期(另一个兴盛期为隋唐),正是佛教隆兴之时。佛门中高僧大德以书艺为佛事服务者比比皆是,文人士大夫、书林高手写经书碑亦大有人在。魏晋南北朝翻译出的佛经典籍有几千部之多,其对书法艺术的传播和促进画已开始显示出某些中国民族特色了,尽管这种中国佛教绘画民族样式的最后完成要到唐代吴道子的时代。从丝绸之路和内地遗存至今的克孜尔、莫高窟、麦积山、榆林窟,炳灵寺等石窟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佛画造型逐渐开始摆脱印度化、希腊化造型(希腊艺术的影响曾由犍陀罗艺术经西域传入中土)的痕迹,带上中国民族造型特征。北魏中期以后的人物造型,受南朝文化影响,皆趋于“秀骨清像”了。
2:西方中世纪美术: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为了反对宗教神权统治,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并且认为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到文艺复兴之间的历史时期是野蛮黑暗的时代,是处于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故称“中世纪”,后来这一名称被历史学家沿袭下来。
一般指5~15世纪之间的西方美术,包括拜占庭美术、 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 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早期基督教美术有时也被归 入中世纪美术。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因此,也有人将中世纪美术称为基督教美术。但是,中世纪艺术仍然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却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同时,古罗马帝国在接受基督教文化时,并不可能完全放弃已经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而且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的过程。最后,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确立后,在向西欧扩张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成分,即所谓“蛮族艺术”,产生了一些新的样式。直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因此,欧洲中世纪美术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美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美术。
中世纪美术是西方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它改 变了希腊美术、罗马美术的传统,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 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体系,成为特定时期人们生活、观念、 思想、感情的特殊式的表现。总的说来,中世纪美术 属于基督教美术。作为宗教信仰和神学的表达形式,这种艺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为此,它往往以夸张、变形,改变真手法来达到强烈表现的目的。在这一总的特征 下,中世纪美术各种风格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拜占庭美术以其东方式的装饰性和抽象性与欧洲艺术分立 而自成体系,并在约1000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 独立性。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 林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则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欧洲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相继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在美术史上占有其一席地位。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美术的最伟大成就。在中 世纪,各种形式的大型宗教建筑在各地大量修建。作为历史纪念碑的许多拜占庭教堂、罗马式教堂、哥特式教堂都在艺术上和工程设计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随着大教堂的建设,雕刻、镶嵌画、壁画也在不同时期获得了不同形式的繁荣;中世纪艺术家的大量优秀雕刻和绘画包括镶嵌画作品在大教堂内外创作出来。插图画和各种小型艺术也是中世纪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中世纪曾获得相当的繁荣。由于文艺复兴时代及其后的写实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中世纪美术曾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甚至称为“黑暗时期”而加以否定。从19世纪开始,西方史学家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和评价中世纪美术。在20世纪,中世纪美术成为美术史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以上两种不同艺术的阐述与对比,不难发现其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下生成的艺术。其也都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反射作用。对后世艺术起了相当的奠基推动与影响,对世界美术史来说有极其重要意义。

中西艺术的相同之处:
1、艺术都是表现了人类的社会文化发展。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从古至今的艺术作品,如绘画、诗词、文章,都是在象征性的描绘当时的时代。比如中国的绘画形式,有壁画、油画等形式,从战争、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不间断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发展。
2、艺术都表现了人类的创造性。
无论是诗词、绘画、舞蹈,都是从无到有,从凌乱到完整,这都是在人类的创造下才有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1、文化根源不同。
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华夏文明,上古时期,神州大地遍布各种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生活理念和信仰。汉武帝推翻道家无为而治,独尊儒术开始,汉文化以儒学为核心开始成型,汉文化可以说是经历千百年的演变升华,影响着华夏子民。
西方的文化根源有古希腊文化:理性主义与原始意识。对外在世界的探索热情。还有希伯来文化:宗教信仰,原始意识,对人内在世界的发现。
2、艺术表现形式不同
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戏曲、剪纸、刺绣、绘画、国画、书法等。、
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歌剧、舞蹈、建筑等。

扩展资料:
—由罗丹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维像谈起,试把罗丹的沉思者像和中国的北魏思维像摆在一起来看,您便会发现二者在思想的方式上迥然不同,一个是满头大汗地在想 ,一个是悠闲自在地在想。
前者的精神状态是紧张的,所以全身的筋肉都在用力气,尤其是腿的部分筋络奋张,形势危急,从一个中国人或东方人的眼中看去,我们每每不禁要问一声,思想亦要这样吃力的吗?这样紧张地苦苦追索,真理就会为我们所捕捉到?说不定反会因此而失之交臂。
回头看一看北魏思维像那姿态就“从容”多了,半跏趺而坐,支颐而思,意态十分自在,不但没有肌肉紧张地去想,脸上还分明想呈现出一种了悟后的欣悦微笑。
我以为这两尊思想像的意态表现,亦能从某一个角度中透露出中西艺术思想底色的不同。
譬如说,西方人画一个天使,多半要给它插上一双翅膀,他们的想法非常踏实,没有翅膀怎么能飞翔呢?中国人或东方人就思有别径,何必身插羽翼,只需驾一朵云彩就行了,人在云中即是仙,显然空灵多了。
西方人画画,不论其为人物、静物、风景,都态度踏实,而且好采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以风景画为例,不但比例正确,而且光线色彩逼真,画成之后,还一定在四周给它钉上一个镜框,嵌在墙上就同在室内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门,您就可以看到花园中的一角芬芳。
中国人在这方面别有会心,不以割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为满足,以山水画为例,他的用心是要摄取山川云树的大全,而不是只窥伺真实自然的某一部分,北宋的巨轴山水画和南宋的山水诗意小品都可以现身说法证明这一点。
中国艺术的追求在全,西方艺术的追求在分,这在西方画的装镜框和中国画的裱中堂上也可以透露出一点消息来。
西方人务实,一切都要剖析来看,罗丹的《沉思者》就是由解剖学的立场而如此表现的。中国人好统摄起来看,所以挂一幅中堂就山川云树无不归纳入宇宙秩序中。
西方哲人如培根(Francis Bacon)便主张人要征服自然,而且说:大自然是最狡猾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套上夹棍逼它的口供。
中国人则不如此想,一心只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三才者:天地人;万物皆吾与也,一一都在说明这种是和谐而不是对立的基本观点之不同,所以在艺术的表现上亦迥异其趣。所以钱穆先生很有意思地说过:“西方的哲学是跨前一步的想法,而中国哲学则有退后一步的想法的趋势。”
塞尚被西方人称为近代绘画之父,他为了要描写出苹果的永恒性,苹果在静物台上每每都被观察到已经腐烂,他仍执笔描绘不辍。这是画史上有名的故事,因为他不满足于只追求到表面的浮光掠影。
同样的,中国的牧溪和尚,他有墨色的《六柿图》传流于世,看他用笔的深意、用墨的层次,艺术家鉴赏家大都同意这样的评语:“山川变易,图画长存。”可知地无分东欧亚,时无分中古近代,艺术家对事物永恒的追求是一样的。
塞尚是19世纪的后印象派大师,比他更近的还有1973年才逝世的毕加索(Pablo Picasso),他曾画了一幅牧者的人像,一个人手执长竿骑在马上,试以这幅画和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来相比。
一个是13世纪的出家人,一个是20世纪的大艺术家,一个生在亚洲中国,一个生在欧洲西班牙,所画的题材又不相同,然而多么动人深思,因为两幅画摆列在一起,一无舛错,都是要表现他们思想上、心腹中的笔墨淋漓。
德国的大画家丢勒(Albrecht Dürer),他画了一只兔子栩栩如生,全世界都倾仰得不得了。中国在北宋时,有一位大画家叫崔白,他在有名的《双喜图》上也画了一只兔子,同样之生动。
若把这两只毛兔并列在一起,你就会知道,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工具不同,而所表现的主旨却完全相同,这使我们倏然体会到,艺术上的追求,最核心的部分,一定超越乎世俗地域、时间之上。
从罗丹的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维像的形态表现上,我们先看到了中西艺术思想底色之异,但是在伊斯坦布尔之猫和沈周的猫、塞尚对苹果描绘的追求和牧溪《六柿图》等的相似,却又很清楚地看到了中西艺术思想的相同。
《中西美术比较》是2008年04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孔新苗。本书以清晰的线索,将中西美术自古至今的审美理想嬗变,形式语言演化、思潮与批评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本书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将对中西美术的比较阐释局限于古典时期,或停留在点与点之间的比较联想,而是从“审美现代性”切入,建构了中西美术自古至今历史演进双线并行的比较阐释构架。
从中定位、考察了丰富多彩的中西艺术思潮与美术创作现象,从而在比较中揭示了中西美术各自的文化品格、语言形态和变革动力特点,以及在现代世界中的交融演变和冲突关系,使比较研究的视角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和问题意识。
二是作者的比较研究关注方法论,关注当代思想界的新成果,并力图在美术研究中利用这些新思想、新方法引发新思考。该书2002年首次出版,再版多次。本次重新修订不仅添加了新内容,也对整书进行了全面调整,使其更趋完善。
用具体的案例和精练的阐释,对中西美术的典型特征及其演变线索进行了归纳与提炼,是目前本领域相关研究中比较完整而有特点的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西美术比较

相关要点总结:

15826841729:以艺术作品为例,比较西方的中世纪和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的异...
卞所答:西方:“中世纪”一词出现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不是指文艺复兴时期),一般将时间倾向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15世纪之交。在当时音乐被列入所谓的“七艺“的高级学术,但是在当时的音乐观念,并不是供人欣赏,也不是用来享乐娱乐,他被赋予教化人,使人弃恶向善的道德性功能,并且,迄今...

15826841729:古希腊艺术、中世纪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中人有什么区别_百度知 ...
卞所答:古希腊艺术崇尚理想主义与写实作风相结合的艺术原则,这时的建筑和雕塑最为完美地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理想。经典建筑散发着和谐、明朗、端庄的气息;经典雕塑洋溢着庄重、优美、和谐、生动的气息,带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其次古希腊艺术深受古埃及文艺气息的影响,从众多作品都能体现。(2)中世纪的艺术 主要针...

15826841729: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这两个时期的美术作品的差别?
卞所答:中世纪作品:《查丁尼大帝和他的侍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在艺术发展上大致经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13世纪后期至14世纪中期,这一阶段为文艺复兴的预备期。主要以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中心,代表人物有乔托、马萨乔等。第二阶段从14世纪中期开始至15世纪上半叶,为文艺复兴中期或发展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安吉...

15826841729: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区别
卞所答:欧洲中世纪作品与文艺复兴时期作品比较 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艺术特点:中世纪基督教美术主要功能在于塑造礼拜像,利用偶像来引导他们的信仰,成为宣传教义的“石头圣经”.基督教美术还作为装饰美的表现,它不仅是为了满足视觉的审美,更重要的是为了显示出教堂内部空间的神秘化,使信徒们宛如身临一种超现实的天国之中....

15826841729:希腊罗马雕塑艺术特征与中世纪雕塑特征之比较
卞所答:中世纪的到来标志着西方进入了基督教时代。这一时期宗教对雕塑产生的很深的影响,墓督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影响了雕塑家创作灵感。当时的雕塑作品大多是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艺术中所体现的宗教精神倾向在中世纪达到丁顶点。在墓督教精神的哺育之下,哥特式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哥特式艺术成为完全为上帝歌颂光荣的文明信仰...

15826841729:中世纪欧洲美术与古希腊罗马美术的区别
卞所答:1。中世纪欧洲美术受基督教的影响很重,绘画内容主要是宗教题材。死板而无生气,缺乏艺术性。2.希腊罗马美术重视绘画的科学性,题材广泛,重视人个性的解放。宣传爱和自由。简单的讲 前者是为神服务的艺术 主张“神性” 后者强调“人性” 作品中不断追求现实主义 事实上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也有各自的特色...

15826841729:16世纪中西方艺术风格概述与对比
卞所答:16世纪中西方艺术风格概述与对比如下:16世纪,中西方社会背景迥异,对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东方,中国正处于明朝时期,文化艺术繁荣昌盛,文人墨客辈出。而在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正在欧洲大陆如火如荼地展开,人们从中世纪走出,探索人文主义精神。在东方,明朝的绘画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吴门四家为...

15826841729:谁能告诉我中世纪作品与文艺复兴的对比
卞所答:先提欧洲中世纪的艺术。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为了反对宗教神权统治,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并且认为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到文艺复兴之间的历史时期是野蛮黑暗的时代,是处于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故称“中世纪”,后来这一名称...

15826841729:论述中世纪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
卞所答:在中世纪的绘画中,宗教性压倒了艺术性。创作从形式到内容也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形成了当时绘画艺术非写实、平面化的单一风格。以描绘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大量涌现。甚至,历史中实实在在的人也被描绘成摆脱了世俗情感的、神化了的人物。例如,《查丁尼大帝和他的侍从》。查丁尼大帝是中世纪著名的拜占廷...

15826841729:西方古典艺术与中世纪艺术的异同
卞所答: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PS(西方古典文化在网上我确实没有找到系统的,你只有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咯,我以前的选修课也是西方文化呢,加油咯,好好写)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