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李筠:中世纪真的有那么黑暗吗? 什么叫历史?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史学家一般认为,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方进入中世纪的标志。尽管西方和拜占庭在此之后仍然存在密切的联系,但西方已经走上自己独特的道路,与拜占庭分道扬镳。这个单元我们谈西方文明的第三阶段——中世纪。中世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基督教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想要理解中世纪,就得先了解基督教。

基督教早在罗马帝国初期就已经诞生了,但它和中世纪的关系要比和罗马帝国的关系更紧密。

戴克里先用宗教的神秘力量包装皇权。这套体系被东边的拜占庭帝国继承,后来传给了俄罗斯。但整个中世纪,西方在基督教的主导下,和源自罗马帝国那套皇权控制教权的传统分道扬镳。也就是说,西方的基督教并没有被皇权控制住,教权和皇权是相互独立,甚至相互斗争的。这是理解中世纪的起点,也是关键点。

中世纪并不等于一片黑暗

提起基督教主导中世纪,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印象:中世纪一片黑暗。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中世纪并不是一片黑暗,而是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

其实,只要把基本的历史分期梳理清楚,就能看清中世纪一大半的真实面貌,破除“中世纪是黑暗的”这个误区。

历史学家对中世纪的分期有一种基本的二分法,就是把它分成前五百年和后五百年两部分,大致以公元1000年为界。这种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两个五百年的基本社会政治状况有较大差距:前五百年比较混乱,文明成果比较少;后五百年比较安定,文明成果几乎像井喷一样爆发。

先看前五百年。查士丁尼西征失败后,西方从辉煌的帝国时代急速衰落,进入几乎没有文明的野蛮状态,但这还不是最糟的。西方的新主人日耳曼人遇到了新的大麻烦,他们内部几个大部落之间还没打完仗,建立新王国的速度赶不上王国被消灭的速度,就碰到更凶狠的敌人来犯。“雪上加霜”都不足以形容其处境的残酷,因为敌人从东、北、南三面像潮水一般袭来。

从东面来的是马扎尔人,他们和卫青、霍去病赶跑的匈奴大有关系。马扎尔人被不断挤压,一路向西,冲入了欧洲。从北面来的是维京人,俗称北欧海盗,他们南下侵袭欧洲腹地。早在帝国晚期,罗马人已经腾不出手来对付维京人了,放弃了不列颠岛。日耳曼人占据欧洲之后仍然要面对维京人疯狂的劫掠。

从南面来的是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他们从西亚进入北非,再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西班牙,后来深入高卢,也就是今天的法国。东面、北面、南面这三股敌人都有机会把西方文明彻底消灭,尤其是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

大致而言,在公元500年时,西方地盘非常小,只占据了现在的法国、德国西部和中部,根本没法和拜占庭、阿拉伯相比。南边的西班牙大部分地区和整个地中海南岸、东岸完全被阿拉伯占领。拜占庭则占据巴尔干半岛、希腊半岛和现在的土耳其。

那时的西方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政治秩序荡然无存,没有像样的政权;军事就更糟糕了,遍地强盗;经济、社会、文化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如果说前五百年是黑暗的,我基本赞同。不过,西方在此期间还是迸发出了几缕宝贵的光芒,其中有三件大事值得注意。

第一件大事是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法兰克人建立了墨洛温王朝。公元732年,墨洛温王朝的军队在距离巴黎150英里的普瓦蒂埃打败了穆斯林,从此之后,穆斯林对欧洲的进攻就逐渐消退了。领导这场战役的是当时墨洛温王朝的宫相查理·马特。

第二件大事也和查理·马特有关。公元800年,查理·马特的孙子查理曼加冕称帝,建立了加洛林帝国(也叫查理曼帝国)。从此,日耳曼人的政治秩序就达到了及格线。

第三件大事发生在公元955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击败了马扎尔人,西方的东线从此获得了安定。

经历了这三件大事之后,西方终于安定下来。

到了公元1000年,安定下来的西方迅速触底反弹,政治、经济、文化在后五百年中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就。正是这些成就,为现代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础。实际上,西方中世纪的后五百年和现代的五百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它们在很多根本问题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厘清了历史分期,我们就可以对西方文明的全貌做出真正可靠的判断:希腊和罗马之间有断层;罗马和中世纪之间有断层;甚至可以把中世纪的前500年整体看作一个大断层;而在公元1500年左右,西方从中世纪尾声进入现代,这里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断层。

日耳曼人的真实面貌

大多数人之所以认为中世纪是黑暗的,还和一个误解有关:认为西方的新主人日耳曼人太过野蛮,没有文化,导致西方文明陷入黑暗。对此,我们必须仔细甄别和分析历史材料,才能接近历史的真相。

日耳曼人的形象大概可以分成两个版本,一个是罗马人口中的日耳曼人,一个是日耳曼后人心里的日耳曼人。

据恺撒和另一位史学家塔西佗的记载,罗马帝国时期,日耳曼人在政治上还处于部落阶段,保留着原始民主的风气,军事首领不过是个酋长;经济上则以打猎为生,基本没有发展出农业;文化就更谈不上了,他们信的都是精灵神怪,谈不上宗教,也没有文字。

而后世的日耳曼历史学家当然会为自己的老祖宗辩白,说他们很勇敢、很进取、很有活力、很纯洁,是腐败的罗马人污染了他们。

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有虚假的成分。

一方面,罗马人观察日耳曼人时,主观上一定是傲慢的,客观上则只能拿自己知道的知识去衡量日耳曼人,肯定会出现偏差。

所以,真正的日耳曼人应该不像罗马人写的那么差劲。日耳曼人的确保留了部落的社会风俗习惯,但和罗马人接触时,他们已经不再实行原始的部落政治,组织上更有章法,上下等级已经开始出现。相应地,他们基本完成了从渔猎到农耕的转变,进入定居状态,已经具备文明出现曙光的经济条件。政治上,日耳曼人已经有了习惯法,还吸收了罗马法。所以,公元1世纪的日耳曼人不是原始人,而是一只脚已经踏进文明的人。

另一方面,日耳曼后人肯定对自己的老祖宗进行了美化。虽然日耳曼人比罗马人质朴、淳朴、纯洁,但他们迅速跟罗马人学坏了,早就进化到“安禄山”的状态,有了雄心、机智、谋略。而且,日耳曼对暴力的崇尚和对嗜血的狂热,是西方一直安定不下来的重要因素。中世纪的西方花了很大力气才逐渐克服了日耳曼人的这种野蛮习气。

前文提过,古罗马接过了古希腊语言和哲学的两根接力棒,但日耳曼人没能把这两项文明成果接续下去。不过,日耳曼人和罗马人之间还有其他两根接力棒。

第一根接力棒是战争和谋略。日耳曼人已经跟罗马人打了五百年的交道,无论和罗马曾经是敌人,还是后来成了伙伴,总归是学到了一些战争的技艺和谋略的智慧。也就是说,如果希腊人是以文的方式带罗马人成长,那么罗马人就是以武的方式带日耳曼人成长。

另一根接力棒是基督教会。基督教会是罗马帝国的好学生,从政治制度、法律、行政管理、司法审判到哲学、文字,只要是优秀的文明成果,通通照单全收。基督教会在中世纪完整地存活下来,就把它学会的这些文明成果一步步传给了日耳曼人。

有了这两根接力棒,中世纪才能步履蹒跚地接上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香火。这两根接力棒保证了西方在经历过主体民族变化(从罗马人到日耳曼人)之后没有灭亡,前后相续,仍然是同一个文明。

中世纪的政教关系

消除了日耳曼人造成中世纪黑暗的误会还不够,对于中世纪人们还有另一个重大误解——认为中世纪的黑暗是由基督教造成的,因为整个中世纪就是政教合一。

这种看法的荒谬之处在于:一是认为宗教就一定是黑暗和愚昧的,二是把中世纪的政教关系完全弄错了。

首先,宗教不是黑暗和愚昧的,而是充满了光明和智慧。这和是否信教无关,即便站在宗教之外,像哲学家一样用理性和逻辑去观察它,仍然可以发现宗教的主调是光明和智慧。

其次,中世纪并不是政教合一,而是典型的政教二元结构。教权和政权相互独立、相互斗争,这是中世纪演化的最重要动力。而且,这正是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之间,甚至是中世纪和古希腊、古罗马之间最重要的差别。

关于基督教的这两个问题,可以说是我们理解中世纪的两条基本线索。后文会不断展现教权和政权相互独立又不断斗争的过程,来揭示西方如何从中世纪走向现代。



什么叫历史?~

西安,古称长安;曾用名:大兴城,京兆,奉元,西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9大区域中心之一,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特别是我国历史上较辉煌的四个王朝周、秦、汉、唐,均建都在此,代表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主流。
大西安有汉长安城、阳陵、茂陵等文化遗址。汉开辟了“丝绸之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汉承秦制,在长安建立了持续200余年的西汉政权和空前强大的西汉王朝。汉确立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因此,外国把研究中国的学问叫汉学。
大西安有唐皇城、大明宫、大雁塔、小雁塔、昭陵、乾陵等文化遗址。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唐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
唐王朝延续近300年,融合了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整个东方乃至世界。所以,以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为依托的大西安,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扩展资料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长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
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
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参考资料:西安-百度百科

相关要点总结:

18410485405:如何理解中世纪的黑暗与进步?
应琪答:中世纪是黑暗的,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命如草芥,死亡随时都笼罩在生命的头上。战争动乱时不时都在发生,基督教成为当时的最高主宰统治着一切,人们的思想被麻痹禁锢,上帝成为了最万能的神。中世纪是进步的,这是因为经历了这场黑暗,幸存下来的人们才敢于突破束缚,也让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繁荣也因此...

18410485405:西欧中世纪为什么被称为黑暗时代
应琪答:2. 当时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一,封建割据导致了频繁的战争。3. 天主教会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了严格的禁锢,导致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几乎停滞。4. 人民生活在痛苦和绝望之中,因此中世纪或其早期在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5. 这个说法最早由14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人彼得拉克提出,他将古典时代视为...

18410485405:《欧洲文明十五讲》中的中世纪是否不再黑暗?中世纪对于现代的意义如何...
应琪答:陈乐民先生说:我们看历史,要运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来看,把历史看作一个纷繁复杂的网格,是由无数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的。2、现代科学文明从中世纪生发。基督教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相对于它这一时期前后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来说,无疑是十分黑暗的。但是中世纪下,也孕育了许多新的事物,文明前进的脚步有快...

18410485405:为什么西方中世纪是黑暗的世纪?
应琪答:所以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很唾弃中世纪文学,追求古典主义复兴。需要注意,虽然中世纪号称“信仰世纪”,中世纪的人并不读圣经,一般人也读不懂拉丁文圣经,人们听教会“讲经”,教会讲成什么样都可以。这种按自己需要随意解释圣经的行为也被认为很“黑暗”。3、科技停滞,甚至倒退。中世纪什么也没有,没有图画...

18410485405:你认为中世纪是黑暗的吗?为什么?
应琪答:从而欧洲人惶惶不得中日。他们感觉就像生活在黑夜之中一样。文艺复兴以前,宗教的教会仍是一切社会规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科学工作者,尤其是自然科学方向的学者,普遍受到宗教的打压,没有任何的自由发展空间,长期处在蒙昧状态和对宗教的迷信中。故此叫黑暗的中世纪 这个观点被欧洲的历史学家广泛接受。

18410485405:为什么说欧洲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期
应琪答:而之所以说欧洲的中世纪是黑暗的中世纪,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原因:其一是当时教会的黑暗统治;其二是各个国家之间连年的征战;其三是生活方式的落后。一、当时教会的黑暗统治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获得了空前的权力,凌驾于各个国家之上,甚至是法律之上,他们借由神的名义,滥施酷刑,以此来达到巩固自身...

18410485405:欧洲历史中,为什么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期?
应琪答:经历过艰难的黑暗中世纪,欧洲迎来航海大发现,殖民地的出现。这对于西欧社会来说,相当于迎来光明。一、宗教压迫和禁欲。中世纪可以说是罗马教廷的天下。君权神授,各地君主都必须接受罗马教皇的册封,才能获得宗教加成的合法统治地位。统治阶级况且如此。市民,农夫阶级更是无法忍受。罗马教廷有税的权利&mdash...

18410485405:有人说“中世纪是黑暗的时代” ,也有人说“中世纪是美丽的时代” ,你...
应琪答:中世纪的欧洲被神权笼罩,从贫民到国王所有人都是天主教徒,信封耶稣,教皇也就成为实际最高领导人,人们的生死掌握在教会手中,再加上教士的贪婪,不停从人民手中索取,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所有的人都不敢违背教皇的意愿。人民生活愚昧无知,而且备受压榨,这就是黑暗的中世纪 而说中世界是美丽的,是...

18410485405:欧洲的中世纪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应怎样理解
应琪答: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对人民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关于其名称,也叫做Medieval Ages或Middle Times...

18410485405:为什么欧洲中世纪是黑暗的中世纪
应琪答:但这个国家也是因为领主的争斗和主教的争斗,甚至是帝国皇帝和罗马教皇的争斗来消耗国家的资源与人口.从来都是第一军事理论的皇帝很少去执政来关注农业和科技生产的!这些都是黑暗的中世纪的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自十字军东征以来,直到文艺复兴的兴起,这也加快了西欧文化文明和农业科技的提高! 但我...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