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杨福喜的工艺介绍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聚元号的杨福喜师傅介绍了一些传统弓箭的制作常识,这是很令人大开眼界的事情,特别是当看到一堆堆貌不惊人的原材料,逐渐成为一件工艺化的作品的时候。传统弓箭,是竹胎,面向射手的那一面是贴上牛角的,外侧那一面敷上牛筋,弓身在没有上弦的时候,弯曲成一个外翻的弧形,故而称为反曲复合弓。有点像中药制作,原料必须是地道的。做弓胎的竹子产自江西,风干都在一年以上;牛角需要用湖北产的水牛角,每张弓要用两只,而且需要长度在60厘米以上,这样大的牛角已属难得了;牛筋选用水牛的背筋,风干之后,润湿,再用手工砸,然后一点点撕开,成为细丝,这是一个非常费功夫的活,俗话说“好汉子一天撕不了四两筋”;弓弰用的是榆木,需要用专用的工具加工成合适的形状,然后和弓胎粘接在一起,完成复合弓的基本结构。粘接工作用的是动物胶,也是天然材料,早先是鱼鳔胶,后期是猪膘胶,原先在弓箭大院有专门的师傅做胶,现在只能全部自己熬胶。制作中还有很多专用的工具,例如锛子(制作弓弰)、压马(特殊的操作台)、线车子(缠线用的)、弓挪子(弯弓形状专用)、箭杆刨、弓弰模版等等十余种特殊工具,至于常见的斧子、锯子更不必说了。基本工序是从弯竹胎开始,勒望把(弓的手持部分)、插弰子、弯弓、勒角面(磨牛角成几毫米厚的角片粘到弓上)、铺筋、做弰头、做望把、上板凳、绷弦等等,以上为“白活”,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细节无法一一描述了,整个弓做下来足可以看得眼花缭乱的,工艺虽然简单,据杨福喜师傅说,老年间留下来的一些做法和工具确实是非常好,自己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办法来改变,毕竟,聚元号制作弓箭已经300多年的历史了,十几代工匠,不断发展这门手艺,已经臻于完善和成熟,其间很多细节不亲自操作,肯定是眼高手低,看是看不会的。
弓体成形之后,就是“画活”的步骤了,对弓体进行精加工,打磨和抛光,贴上防潮的桦树皮,弓箭最怕受潮,桦树皮的防水性能相当好。用软木纸包缠望把,用鲨鱼皮或者蛇皮包缠工弰,弓身上贴上吉祥图案有点像,什么“平升三级”“福如东海”之类的,上漆之后即为成品了。弓弦是用线做的,用缠线器做出来很结实,还可以做成彩色的;箭杆用的是特产的一种“六道木”,这种木很直,粗细很合适做箭,箭头用金属,很尖锐,箭杆插在箭头里。为了保证箭的飞行稳定还要用到羽毛植入箭杆,早先是雕翎,现在只用鹅毛了。做一支箭,也有很多工序,所以箭的成本也高,古代打仗都是尽可能反复使用的。



北京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的工艺概述~

弓箭是一项古老的发明。中国有制作弓箭的传统,弓箭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社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弓箭的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序和要求极高。“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它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优良传统,历经了一系列社会变故后仍保留了传统制造工艺,是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研究我国社会发展、礼仪娱乐、兵器工艺、民族习俗、生产生活和工艺美术、竞技体育等方面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聚元号”杨氏制弓世家早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项。“聚元号”自创办起,就隶属清廷,其生产、销售都由朝廷控制。直到清灭亡,才沦为民间作坊。1998年在中辍近四十年后,由于对祖国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自觉,杨福喜毅然先后放弃了两份工作,改从其父杨文通学艺,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历经周折,终于全面继承了“聚元号”。但是,“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压力。“聚元号”第十代传人杨福喜的生活窘迫,工作条件与环境都很差,而且没有徒弟来继承他的手艺。如果不加紧采取保护和传承措施,失传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1998年,杨福喜时年正好40岁,那个时候,他下了一个决心,就是重新将“聚元号”弓箭做起来。谈到“聚元号”的重新开张,杨福喜是这样说的,“那时我父亲已经70岁了,人生70古来稀,我怕再不做这件事就来不及了。”那个时候的杨福喜就开始有了一种危机感,因为他知道再不好好学习这门传统手艺,这门中国传统手工艺将面临在世间永远消失的危险。1998年6月6日,没有任何隆重的开张仪式,杨福喜和父亲在自己家里开始重新做起弓箭来了。说起接过这项手艺,不如说是接过了一项传统文化的“种子”;杨福喜觉得它有很强的不可抗逆性,他说:“我只能是做弓箭的,这是注定的,我为弓箭而生。不管此前我经历了什么,最终我还是只能回归到弓箭上来。”在开始做弓箭之前,杨福喜和他那一代的所有人一样,经历了时局的变化。他下过乡,到农村插过队,返城之后便在一家化工厂当工人。虽然在那个年代当工人是一件很荣幸的事,但是,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1992年国企改制,杨福喜便成了第一批下海的商人。然而,杨福喜的第一次下海并不成功,以至于不得不放弃。那时,因为对弓箭制作怀有极大的兴趣,他选择了做和弓箭有关的娱乐项目,可是由于经验不足,他到处碰壁,等撞得几近“鼻青脸肿”之后,不得不放弃。为了生活,他开起了出租车,在出租车司机那个方尺之地,一坐就是5年。虽然在开出租车,但是杨福喜心中还是没有忘记弓箭,所以出租车的合同到期后,正好他的一个堂兄找到他,让他把制作“弓箭”这件事做起来,并给他很大的帮助。杨福喜觉得时机也成熟了,就马上着手并操持“聚元号”重新开张。在这一点上,杨福喜很感谢他的家人,他说:“因为家人的支持,是他最可靠的保障!” “聚元号”是重新做起来了,但一开始的艰难却是超出了杨福喜意料。由于当时传统弓箭并不受关注,也很少有人知道,因此,前来购买弓箭的人很少,几乎不足以支撑杨福喜的日常生活,有那么一段时间,“聚元号”差点就要做不下去了,但杨福喜想尽办法,维持着生计,期望尽快出现转机。皇天不负有心人,2002年,“聚元号”迎来发展中的第一个“贵人”,那就是原中国射箭队总教练徐开才。当时徐开才正是国家射箭队的总教练,他将杨福喜介绍给了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谢肃方先生。谢肃方是一个英国人,但他却是一个中国通,同时对中国弓箭十分感兴趣,他第一次来内地就买走了二十几张弓,并且还为“聚元号”建立了英文网站。很快,国内外的一些弓箭爱好者都知道了杨福喜的“聚元号”,纷纷慕名而来,从此,“聚元号”的生意好了起来,渡过了最艰难的那一段时期。“聚元号”真正的转机是在2003年以后。当时,中国科学院的在读博士生仪德刚正好做一个有关中国古代弓箭的论文。为了完成这篇论文,他找到了杨福喜,并在“聚元号”待了8个月,最终写出了他的博士论文,并成为了中科院的获奖论文。文章发表以后,“聚元号”的生存得到彻底的转变。仅三个月时间,杨福喜将积压的80多套弓箭全部售罄,并且从原来供大于求一下子转变为供不应求。但那一段时间里,购买弓箭的人必须提前订货,不然根本买不到。从开始的提前3个月下订单,到后来至少要提前一年下订单,现在他们每年都有接不完的订单,并且远销全世界三四十个国家。至此,“聚元号”彻底走出刚开始时间段的困境。对杨福喜来说,仪德刚对自己的帮助还不止于此。正是仪德刚的建议,“聚元号”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3日,“聚元号”成了第一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杨福喜试射自己制作的传统弓箭 杨福喜的弓箭不仅让国内的弓箭爱好者如获至宝,同时也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青睐。目前,有些国家还允许狩猎,并要求狩猎的第一个月只能用弓箭打猎,所以,许多外国友人不仅将弓箭当作藏品收藏,还将其买来当狩猎的“武器”。杨福喜说:“目前来购买弓箭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差不多是一半对一半。除了有外国友人来购买,每年还参加中外传统艺术的交流活动。目前韩国、日本的传统弓箭制作手艺与产业都比中国继承得要好;在韩国,像我这种手艺的继承者至少都有五六家,但在中国,却只有我一个!”针对目前国内外的现状,杨福喜无奈地说。在每年的中外交流活动中,杨福喜都会和同行业中的人进行广泛的交流,将中国传统弓箭介绍给外国人,并且也学习国外的相关传统手艺。他说:“韩国和匈牙利在制作传统弓箭方面与中国传统几乎是完全一样的,目前,韩国是继承得最好的,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他们的传承经验。”现在杨福喜已经不需要担心弓箭销不出去了,反而是订单太多,他根本忙不过来,近两年,他还收了两个徒弟。杨福喜说,中国传统弓箭是纯手工制作的,不像现代弓箭那样可以批量生产,因此,目前他还不能太大量地生产,一年也不超过100套。“现在有很多交流场合我都不敢参加,因为单子接不过来,推辞了很多客户。”谈起现状,杨福喜如此说道。显然,这样的情况,让他很高兴,因为有很多的人来关注中国传统弓箭了,同时,他又很担忧,因为以他一个人的力量,延续或传承这个传统文化宝物,实在是太难了。 谈起传承传统弓箭的事情来,总不能忘记了制作。在与杨福喜交谈中了解到:传统弓箭的制作总共需要200多道工序,十分繁琐,因此,没有极大的耐心是做不下去的。所以,在寻找传承人这方面杨福喜很是担心。现在他已经收了两个徒弟,还好他们学得不错,自身也有兴趣。更让杨福喜欣慰的是他大学毕业的儿子愿意来继承他的事业,现在正跟着他学习全套的手艺。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万事大吉了,眼前面临的更大的问题就是原材料的稀缺。谈到制作弓箭的原材料,杨福喜说:“牛角的好坏是决定一张弓质量好坏最重要环节,也是整张弓的灵魂,而能用在弓上的水牛角得需要5-6岁的水牛角,现在市场上的水牛一般都没到这个年龄就被屠宰了,所以现在能用的水牛角并不多,我有时都害怕有一天再也找不到这么长的水牛角了。”但是,毕竟水牛在南方还是大量养殖的,而且用来耕地的水牛通常也能达到这个年龄,所以水牛角还并不是杨福喜最担心的。杨福喜最担心的是制作箭尾的羽毛。箭上的翎毛不能用一般的羽毛,最好是用雕翎,或者是猫头鹰、大雁、天鹅的翎毛。然而,现在这些动物都属于国家的保护动物,根本不可能再从打猎猎物身上获得这些材料。迫不得已,杨福喜在试验众多鸟类的羽毛后,选择了用鹅毛来代替。但是,鹅毛也不是什么鹅毛都可以的,还必须是欧洲品种的鹅毛,才能达到基本的效果。所以目前羽毛的奇缺给杨福喜壮大传统弓箭制造业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于这种传统行业,如果想要发展壮大,必须要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否则根本不可能发展壮大。”关于“聚元号”的长远发展,杨福喜如是说。从杨福喜的内心来说,是希望传统中国弓箭在自己这里得到发扬,但同时,他更知道这其中的困难。原材料的奇缺已经让很多传统手艺失传了,但他不希望弓箭制造这门传统技术也走上这条道路。

相关要点总结:

18650657893:弓箭的传统老字号
年军答:由于弓箭制作工艺繁杂,要求又高,只剩下杨福喜一个传人了。聚元号杨氏制弓世家早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项。出于对弓箭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自觉,杨福喜毅然放弃了原有工作,改从其父杨文通学艺,全面继承了聚元号清代皇家弓箭作坊的全套技艺。聚元号制作弓箭所用原料、工具、技法与《考工记》、《梦...

18650657893:聚元号的介绍
年军答:人们通常见到的是比赛用的弓箭,但中国的传统弓箭,能见识的机会就极少了,更别说传统弓箭的制作了,如今在国内,依然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制作中国弓箭的,据我所知恐怕就只有1个人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海霞老师的帮助下,我找到了位于水务局宿舍内的“聚元号弓箭铺”,见到了“聚元号”今天的掌门人杨福喜。

18650657893:现在做古代武器的人应该怎么称呼?
年军答:具有一定资格的应该称他们为“工匠”或“大师”。例如:北京聚元号弓箭第十代传承人杨福喜。新疆“锡力旦”创始人伊春光先生。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爱新。

18650657893:中国本土传统弓的发展状况?
年军答:该书详细描述了制造弓与箭的选材、工艺流程等。明确指出制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筋、胶、丝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准备好了才能合制成弓。对于六材的选用标准,书中也有较详尽的规定。如列举了选取弓干的7种原材料,并排定了它们的优劣次第:“凡取干之道七:柘(zhè)为上,檍( )次...

1865065789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哪些?
年军答:冯骥才、夏菊花、蔡正仁、连丽如、甘而可、田青、王秀英、季海波、姚惠芬、杨昌芹等10人被评为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2019年1月13日,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北京揭晓。2019年12月29日,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北京揭晓。“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旨在盘点过去一年中为非遗保护...

18650657893:聚元号的具体地址怎么走
年军答:这是北京团结湖居民区内的一间平房:10平方米见方的小屋里,堆放着各种制作弓箭的原材料、工具,一块写着“聚元号老弓箭铺”的牌匾悬挂在小屋的东墙上。沿袭了上千年的中国民族弓箭制作工艺和历经300多年沧桑的老北京弓箭铺“聚元号”,在75岁的杨文通老人和儿子杨福喜之间悄然传承。“聚元号”的兴衰变迁 ...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