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汉族葬礼的出 殡 汉族葬礼的介绍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传统丧葬出殡时场面热闹,礼仪繁多,是亡灵“上路”前往另一世界,也可以理解为开始新的生命旅程,亲人的主旨是想尽办法让亡灵一路顺利走好。
起灵后,送葬的队伍要把各种纸火,全部整整齐齐的装在车上,由长子的儿媳妇抱上“发财罐”,罐口上面放一个“供??”做盖。大闺女抱上“衣饭罐”,上面盖着一个大糕。凡是参与送葬的孝子,每人都要怀揣一个“供??”,男孝子揣光供???,女孝子揣花供??,俗称“揣富贵”。长子或长孙在女婿的搀扶下,肩扛“引魂幡”排在前面。“引魂幡”的软枝上挑阴阳剪的幡纸条,幡纸条下面拆叠成长穗,如幡间系红纸束,为孙子扛幡,如无红纸束,为儿子扛幡,如引魂幡插在灵上或车上,说明死者无后。阴阳用朱砂画符咒,引导亡魂跟随。送葬前,孝子要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扯破,把里边的荞麦皮子和枕套一起烧掉,意思是死者已上天堂,到了极乐世界。民俗称“扯了枕头,打了碗,阳家世上他不管”。
灵车起动前,要烧纸轿车子。烧纸轿车时,孝子们要呼唤着对死者的称谓,念诵着“一路走好”等吉语,意谓死者是坐着轿车子走的。现在,则要焚烧纸小汽车。接着,要由长子摔盆,当地叫“打砂锅子”,即把灵前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或砂锅摔碎。这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也叫“吉祥盆”。摔盆的必须是死者的长子。如果死者无子,则由别人(一般由女婿或侄子)来摔盆,摔盆者和扛引魂幡者,有继承死者遗产的权力。摔盆讲究一次摔破,越破越好。俗话说这盆是死者新的锅,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摔盆前,所有孝子跪在灵车前面。长子头顶砂锅(或瓦盆),猛地向地上摔去。随着“哇”地一声号哭和“砰”地一声碎响,所有孝子一齐号啕,悲声一片。孝子们叩头后,男孝子即拉起长长的白色紖带,女孝子则一边号啕一边上了各自的送灵车。
瓦盆一摔就如一声号令。随着瓦盆的破碎声和孝子们的哭声,代东先生大吼一声:“起灵”,于是扛夫起杠,鼓手大作,棺罩笼罩着的厚重的棺木,在众多扛夫的一声“起”的号子里抬了起来,送葬队伍上路了。
走在前面的,是鼓匠班。鼓匠班一般由5~7人组成。有背鼓敲鼓各1人,打铙钹的1人,吹尖的1~2人,吸笙的1~人组成。大富人家要雇2~3班鼓匠。鼓匠后面是“担浆水的”。“担浆水的”多为雇乞丐或“鞭竿子”担当。要把灵前摆的供品、灵棚上的丧联、所有烧过的纸灰、剩余纸钱、奠香、大门外的通天纸、告示牌、长钱、新砖、新瓦、镇物等一并收罗在一起,一头担箩头,一头担浆桶随行,并在沿途抛撒“买路钱”。其意是打发沿途拦路的孤魂野鬼。
再后面是长长的纸火队,多由外甥、村邻儿童等承担。纸火队也有顺序,举各种幡子的在前,接着是童男女、宅院、摇钱树、金山银山等。童男女的嘴上要用糕糊上,前身要编写姓名,如“长在”、“应答”等,宅院的门、窗、烟囱要打开,所有纸火都要写明“XXX专用”。其他纸火在后。
纸火队后面就是拉灵的孝子孝孙了。前面是扛引魂幡的长孙和抱灵牌的子孙,由女婿搀扶护佑。亲孝子也要由其女婿搀扶护佑,以防因过分悲伤而出现意外。其他孝子们手里提着出丧棒,肩上扛着长长的白布紖带。紖带分两行,一行是孝子,另一行是孝孙,俗称“拉灵”。如果孝子多,还可分三行四行的,即子行、侄行、孙行、侄孙行,以及重孙行。其后,就是灵棺。抬灵棺者称扛夫。扛夫可向鼓坊雇佣,也可请村亲帮忙。人数有12人、16人、24人不等,如路远的,中途还要换人。灵棺后面是长长的送葬车。送葬车一般是由亲戚自雇的轿车,一车一人,媳妇们的母亲(女亲家)也各自乘坐一辆,且暗中还要互相竞比。闺女、媳妇等的脸都遮盖着长长的“大罩”,呜呜呀呀地哭号着。尤其是闺女,捶胸顿足,痛不欲生。媳妇们大多为虚哭,不哭则被人笑话。当地谑称:“闺女哭,哭一声顶一声。媳妇儿哭顶如驴嚎了。”
过去,灵棺起后,一般不准停歇。凡是灵棺经过的街巷道路两侧,各家各户都要在大门口烧上一大堆火,以赶走死人的煞气,免灾消难。有的地方经过主要街道时,商铺要花钱请鼓匠还要停下来吹打,若有两班鼓乐还要对赛,走走停停,俗称“摆大街”,而灵棺则不能落地。灵棺一直抬到村外时,要缷下棺罩,鼓匠也不再送往坟地。纸火等也装上马车。女眷中有不宜进坟地的,也只能送到此为止。缷下棺罩后,抬棺材的人一直不停,快步将棺椁抬向坟地下葬。随着时代的发展,装饰讲究的灵逐渐代替了扛夫,棂棺由灵车拉向坟地。



汉族葬礼的介绍~

临终
到了近现代,七八十岁才算寿终,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今天的人们认为80岁以上才算是寿终正寝。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称为"送终"。
装裹
寿衣,当地俗称"装老衣"。旧时,人到了六七十岁时,就要自己缝制寿衣。自己没有能力缝制的,子女为其缝制或预先购置。人在临终时候,亲属为其剃头、洗脚、穿戴"装老衣"(寿衣)等,俗称"装裹"、"装穿"。有的地方则在咽气后进行装裹。
寿衣的颜色基本为紫、蓝色。没有扣,都用带系,表示后继有人。男性头上要戴一顶兰色的帽子,帽顶上要用红布做成桃疙瘩,用来驱除煞气,这样,对子孙有吉祥之意。鞋必须是布底,底上贴莲花,表示脚登莲花,修成正果。
孝子们要立即戴孝。直系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均为重孝,即用白色粗麻布制作的不缉边的孝衣(即五服中的第一服"斩缞"),上衣叫"孝衫",下衣叫"孝裤儿"。儿子、儿媳还要将麻纰辫成麻辫拴在腰间。孝衣、孝裤早在死者弥留之际就已做好。
同时,还要将白布包缝在鞋面上,称为"鞔鞋(hái),此即为孝鞋。穿戴好孝衣后,就要为死者安床、点下炕纸了。
安床
人死气绝后,不能老让亡者躺在原来的炕上,必须要从自家的门上卸下一块门扇或者是寿材的上盖放在炕上,把死者移在门板或材盖上,叫"停尸"。停尸是有方位的,多取东西方位,但死者的头部的位置不得对准梁下,并要仰卧。死者停好后,在脸上苫一张白麻纸,叫"苫面纸",古代称"面衣"。
停尸后,儿女们和亲人自披重孝,跪在地下,点燃长明灯俗称"照尸灯",同时焚烧纸钱,俗称"烧下坑纸"。安好床,停好尸,点了下炕纸后,首要的是立即请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到了以后,画了符,贴在门楣、窗框、大梁等有关地方,以防殃气落在上面。
接着便择日子,批"殃榜"。之后,孝子们便分了工,各自忙碌起来。主要有报孝送孝、破土打墓、请鼓匠、订纸火、搭灵棚、砍引魂幡、请办事人、准备肆筵等等。
讣告
讣告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大门外挂通天纸;一种是张贴书面讣告。亡者停在门板上以后,孝子首先要在大门口外的一侧吊上"通天纸"。通天纸俗称"岁头纸",具有报丧的性质,挂上通天纸,则表示老人亡故了。书面讣告,民间称"殃榜"、"告牌"。讣告要请阴阳先生书写,讣告用白麻纸写。
内容为死者的姓名、出生和死亡时间,傍列三股之内孝子名泣血叩首等字样。另外还要注明妨、庢(音zhì,当地读如"值",入声,义为妨碍、妨害)什么属相之人等。末了还要写上出殡日期。

扩展资料:
汉族葬礼说的是一种丧葬礼俗,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记述下来,目的是让后人知晓,我们的祖先原来是这样“打落”(打发)死人的。过去民间习俗认为,凡享有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
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
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
《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
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 ,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葬礼

当地几百年来,择日都是由阴阳根据亡者生辰八字推算,选择黄道吉日,并要避开妨庢在世家人的日期,同时要兼顾存放的日期不能太久,一般多为七、九、十一等单数存放天数。择日是埋葬中选择黄道吉日非常重要的大事之一,择吉避凶非常关键,以能使活着的人安康吉祥,故去的人在地下安息,并世代官禄荣昌大吉大利。出殡的日子择好后,孝子就要出野外砍斫柳树枝,做“引魂幡”和“出丧棒”。“引魂幡”为一棵粗细事宜的柳树,上面挂有阴阳剪的幡条。“出丧棒”是用2~3厘米粗的柳树枝杆截成60厘米左右长的短棒,上面缠绕粘贴着白麻纸穗。一般三服以内本族男孝子孝孙每人1根,即使在海外或在外地不能赶回来的也有份,有几人就斫儿根,象征着家族的根苗。

相关要点总结: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