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简述筷子形态的历史演变 筷子的历史演变经过了哪5个阶段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1、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

2、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

3、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4、在中国厨房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一个古代汉灶中发现筷子的浮雕,弥补了筷子实物佐证的空白,是已知唯一的实物佐证。

扩展资料

一双筷子蕴含的饮食文化

单家潜曾在奥地利中餐厅中发起了一场“筷子革命”。他回忆起1986年初到奥地利中餐馆打工时的场景,“当地人几乎全部使用刀叉,他们用叉子在小碗里叉起米饭吃的样子很笨拙,于是会将米饭扣到盘中,与菜搅拌着吃,失去了中餐原本的美妙的菜色。”

十年后,单家潜拥有了自己的中餐馆,他的中餐馆里不见了刀叉,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双筷子,餐馆还特别做出了鼓励食客使用筷子进食中餐的规定,因为当时会使用筷子的当地客人不及5%。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单家潜告诉记者,“客人们有的左右手各持一只筷子,有的用橡皮筋把另一头捆住,有的索性用勺子吃饭。

我给了他们吃中餐要用筷子的理由:首先,用筷子吃饭非常健康,因为使用筷子需用巧力,可疏通经脉。同时,吃中餐需领略中餐文化,而筷子则是中餐文化之精粹。”

当外国食客们拿起筷子,叹服中国餐饮文化之不可思议时,他们向中国文化走近了一步。单家潜说,“如今,在欧洲,讲中文、吃中餐成为一种时尚。通过旅游,欧洲人对正宗中餐越来越了解,中餐在欧洲的市场也将会越来越大。”

对于美国全美中餐业联盟常务副会长黄民而言,一双小小的筷子不仅传播了中华文化,还帮助他的餐厅招徕生意。

在美国的中餐馆大多提供一次性木筷子,这种筷子不易于使用。黄民想了一个方法,将纸质筷子套折叠起来,夹在筷子顶部,用橡皮筋将他们绑在一起,以此教食客们使用筷子。

这样的自制筷子就像一些快餐店随餐赠送的玩具一样,吸引了许多美国人前来就餐。

“在我的中餐馆中,自制的筷子唤起了美国孩子学习使用筷子的兴趣,他们甚至因为这样的筷子而更喜欢来我的中餐馆就餐。许多成年人就餐后会特意多要几双自制筷子,拿回家练习使用。”黄民告诉记者,通过筷子,他将中国人的礼仪文化、饮食文化传递给美国民众及世界各地的游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筷子



形态: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适用筷子时也有很多讲究,比如夹菜只能从上往下夹,叫做“骑马夹”,从下往上翻着夹叫“抬轿夹”是不允许的。

历史演变:

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虽然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仅收录“箸”而不收录“筷”,但朝廷也难抵挡民间的潮流。

“筷子”称为“箸”,在《水浒传》第三回写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提到金老及其女儿宴请鲁智深一段,谓“春台上放下三个盏子,三双箸”;另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曹雪芹虽然用“箸”,但用得最多的还是“筷子”。

《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说文·匕部》谓“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五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就已经使用竹筷。

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其中在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图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席前樽爵并列,碟碗横陈,除了案前放有筷子,也有碗中插着筷子的。

汉代画像石上有很多使用筷子的场面,在汉代人的饭桌上、盘子和碗里,都放有筷子,其中有幅《孝子图》,看到一个儿子拿着筷子,夹一块食物放在父亲的嘴里,以表示其孝心。另外,在敦煌的一幅壁画上,也是男男女女围坐在一起吃饭,每人面前除了一个小勺子,还有一双筷子。

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有一部比较文化著作《符号禅意东洋风》,探讨东方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谈到筷子时巴特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扩展资料:

筷子使用的礼节

1、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

2、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

3、不能将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饭。这是祖先奉献物安置方法,有不祥的征兆,参见脚尾饭。

4、不与他人的筷子相争。

5、赴宴的时候,不应提前于主人动筷子(汤匙亦然)。

6、在有些国家,会等客人(或者在座最年长者)动作才开始吃饭。

7、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在菜盘上来回的转而却又不夹菜。

8、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筷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东方文明中“筷子”的进化史



筷子,又称“箸”,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三千年,《史记·宋微子世家》即有:“纣始为象箸”。纣,即商朝暴君纣王;象箸,指象牙做的箸。“可见,此时筷子已经历初始使用阶段,成了帝王炫耀豪华的宫廷奢侈品。
其实,在筷子作为古人主要餐具的漫长历史中,其名称并不叫“筷子”,可谓几经演变。先秦时期,一般称“挟”或“荚”。东汉经学家郑玄有注:“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了汉朝,改称“箸”、“筋”。这是筷子名称演变过渡时期,两者通用,一直延续至隋唐。例如,李白名诗《行路难》便有“停杯投筋不能食”之句,杜甫名诗《丽人行》则有“犀箸厌饮久未下”之句。

筷子的历史演变经过了哪5个阶段~

筷子的历史演变经过的五个阶段是
1、前形态时期:燔炙时代至陶器饪物之前;
2、过渡阶段时期:新石器时代;
3、梜的阶段:青铜时代;
4、箸的阶段:东周至唐;
5、筷的阶段:宋至当代。

扩展资料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一直沿用至今。目前筷子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它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而且现在连欧美许多人都能用筷子吃东西了。
筷子的出现是晚于刀和叉的,最早的发现筷子的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墓,说明筷子是否在远古就诞生不得而知,但是它的存在也至少有3000年了,而在战国之前,人们也普遍使用的刀、叉分食肉糜,用勺来吃米粟,后来筷子的出现叉被淘汰了,筷子用来夹肉,再到后来因为筷子的简便和多功能,逐渐成为餐桌上最主要的餐具。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关于其起源的故事,总的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或者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筷子

关于筷子出现的年代,在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证据去考察一个十分准确的年代,但是从传说当中我们可以推断出,筷子出现的年代最早应该是在商周时期。在关于筷子的传说当中,有两则传说是最受人们推崇的。一则传说认为筷子的来历与姜子牙有关,另一则传说则认为筷子的来历与苏妲己和商纣王有关。
01、关于筷子来历的两大传说。第一则传说当中认为,曾经姜子牙在一次外出的时候受到了神鸟的馈赠,神鸟叼来两个丝竹将它放在姜子牙手中,正是这两根丝竹之后逐渐演变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筷子。第二则传说认为筷子是由苏妲己的一项行为演变出来的,相传当初苏妲己为了讨好商纣王,就拿自己的两根发簪去帮商纣王夹食物,后来,这一行为被人们竞相模仿,渐渐的人们根据当时苏妲己的行为发明了筷子这一物品。
02、之后的历朝历代,筷子开始飞速发展。在商朝之后,关于筷子这一物品开始飞速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开始普及开来,而到了秦汉时期,筷子的发展更为迅速。到了秦汉时期,筷子的形状发展的跟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筷子形状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在材质的选择上,秦汉时期的筷子除了普通的青铜材料以外,也有象牙筷子。
而到了唐朝时期,随着人们金属提炼的工艺越发发达,人们也逐渐舍弃了青铜筷子,一些富贵人家开始以白银作为自己制作餐具的原材料。而这一习惯在后来也得到了延续,一直到清朝时期,在皇宫内部还是存在着用白银来作为制作餐具的原材料这一习惯。这一方面是身份的象征,另一方面也可以检测在食用的食物当中是否含有有毒物质。

相关要点总结:

17320995031:筷子有着怎样的历史?为何它是历史文化下的必然产物?
胥程答:谈起木筷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在熟知不过了,但是极少的人了解,我们中国人用到木筷最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时间,比西方国家用到刀叉早了上千年。木筷在秦代时称“梜”,《礼记·曲礼上》记述“羹之有菜者梜”。汉朝时称之为“箸”,传到明朝,由于江南风情的...

17320995031:筷子进化史,古人啥时候开始使用筷子,最初只用筷子夹菜?
胥程答: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筷子来吃饭,这也就使得筷子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说古人刚开始用筷子的时候确实并不只用筷子来夹菜,他们还会用到手和勺子。所以相对来说筷子的进化史还是比较漫长的,大家在平常的时候也可以对这些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是对于古人智慧以及文化传统的一种认知。

17320995031:筷子以前的称呼
胥程答:1. 前形态时期:从燔炙时代到陶器饪物之前,筷子尚未出现,人们使用树枝等工具夹取食物。2. 过渡阶段时期:在新石器时代,随着陶器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陶制筷子。3. 梜的阶段:在青铜时代,铜制筷子逐渐取代陶制筷子,成为餐桌上的主流。4. 箸的阶段:从东周到唐朝,箸的使用变得普遍,这一时期的...

17320995031:筷子的起源与来历
胥程答:包括木质、塑料、金属等。筷子的形状也有所不同,如直筷、弯筷、长筷、短筷等,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需求。总之,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与来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筷子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所见的形态,并成为了中国人餐桌上的必备餐具。

17320995031:筷子的历史演变分时期顺序正确的是( )
胥程答: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

17320995031:常用的筷子也有一段往事,不会用筷子放在古代,你将会被斩首?
胥程答:人人都会用筷子。据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就发明了筷子了,当时用餐为了简便,所以就直接用树枝挑着吃,后来逐渐的演变成了筷子,正常使用筷子的方式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都要右手执筷。下面一个要注意的就是筷子要怎么放,筷子要怎么放才对,筷子要整齐的放在统一的右手边,当然了你要是左手方便你也只能...

17320995031:筷子的起源与来历
胥程答:下面我们来探索筷子背后的历史。 1. 筷子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人类通过采集和狩猎为生,直接用手抓取食物。随着陶器的出现和使用,人们开始寻求更文明的进食方式。于是,使用两根木棍夹取食物的方法逐渐流行起来。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在商朝时期的铜筷子,而木质筷子则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 2....

17320995031:中国筷子的历史
胥程答:1.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

17320995031:筷子的文化意义和发展历史
胥程答:筷子的文化意义和发展历史,筷子,是中国人最为常用的饮食工具,也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筷子的文化意义和发展历史。 筷子的文化意义和发展历史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据现今可考历史,早在三千年前,筷子就已经作为辅助进食的工具出现在了我们老祖宗的餐桌上,它最早的称呼是“...

17320995031:古时筷子的名称叫什么?急!!!
胥程答:使用的礼节 筷子不应该接触嘴唇和牙 夹起之后,不应该放回盘 不能将筷子叉入一碗米。这是祖先奉献物安置方法,参见脚尾饭。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尤其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 演变 东方人用筷子有五千年的历史,筷子相当于手指的延伸。 起源:古时候,用大锅煮食物,往往煮熟后很久,锅上还...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