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文化的四个层面是指什么? 文化的四个层面表现是什么?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1、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扩展资料:

1、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化



  文化是人类聪明的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支撑。正确把握和谐文化必须了解和谐文化的四个层面,它们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和谐、多元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和谐、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和谐。
  �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和谐文化的探究不仅是理论指导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实践的需要。和谐文化包括四个层面,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和谐、多元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和谐、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和谐。这四个层面从点到线,再由线到面,从纵横两个角度概括了和谐文化的多层次内涵。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实质是肯定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其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的决定者。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人和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正是人和自然关系的最好表达。道家和儒家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具体立论虽有不同,但都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而不是对立的。

  (二)以人为本的处世原则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生价值目标为其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修身为重,充分体现了以道德为主体的“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文关怀。《管子%26#8226;霸言》明确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的人本思想。《大学》中阐述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要求和把个人置于不同的伦理框架内考察所形成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基本的人伦价值关系是封建社会得以长治久安的伦理基础。

  (三)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
  重义轻利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体现了中国伦理文化的精髓。重义轻利就是在义利冲突的时候,以义为重,以利为轻,不以利损义。“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升华,“义”一直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重义轻利这种朴素的义利观对修身的重视、对义利冲突时的价值选择、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营造都是值得肯 �定的。�

  (四)求久求常的安宁心态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人们形成了求久求常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26#8226;颜渊》)之类的行为要求,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宁局面。但求久求常的安宁心态,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排斥创新等。

  (五)和为贵的行为哲学
  《论语%26#8226;学而》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更提出了至今仍为人称道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可见,“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和”不仅体现了 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体现了国家之间的行为准则,“协和万邦”正体现了这一思想,“和平共处”原则则是这种体现的进一步发挥。可见,“和”既有和谐的含义,又有吸纳不同意见的意思。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但不互 相冲突,才是一种理想的存在状态。这一理念有益于消除人和人的隔阂,化解矛盾和冲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和谐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和谐,就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既要克服盲目复古主义,又要反对拒绝文化现代化的思想;既要继续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在此基础上通过突破和创新完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既要注重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中先进的、积极的部分,又要果断反对全盘西化的思想。
  非凡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产生了巨大分野,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两种文化,这不仅是因为两种文化的模式和内容不同,更由于两者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文化,是农业文明的结晶,西方近代文化则主要是资本主义文化,是工业文明的结晶。西方近代文化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等正是这种冲击的反映,文化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我国封建制度的根基。
  传统文化是根。传统文化是在继续、吸收、突破、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演变而成的,这就注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需要不断解读、不断挖掘,即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性”。这种现代性不仅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不断增加时代特色,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民族传统文化要和世界文化相贯通,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传统文化不能丢。但一定不能认为要维护传统文化就必须拒绝现代文化,它们之间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继续和发展的关系。传统文化也曾是过去某个时代的“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也必然是将来某个时代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否则,就没有了根的支撑;传统文化也需要不断地进行现代解读和挖掘,否则,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如“五四”期间提出的“打倒孔家店”,含有否定儒家文化的意思;“文化大革命”提出的“砸烂封资修”,把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创造的文化一概否定;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全盘西化”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这 些都是不可取的。

  三、多元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和谐

  多元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和谐,其实质是多元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的共生共存,相互促进。 多元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少包括两个层面摘要:一是多元文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是多元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
  对多元文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要作具体分析,有些文化之间是对抗性的,有些文化之间 是大同小异,有些文化之间是大异小同。多元文化各个组成部分和其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性相关联,和其同主导文化之间的地位的亲和度相联系。
  每一种文化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当多元文化共处的时候,每一种文化都会竭力争取和维 护自身发展的更大空间,这样,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摩擦便不可避免。探究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是和谐文化探究的应有之义。对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要正确处理,否则可能会加剧文化冲突的程度,甚至会造成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在多元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有的文化获得了新的发展能量,有的文化融入到其他文化体内,有的文化则可能消失。多元文化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状态,正是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不间断的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的。
  多元文化之间的和谐非常重要,同样,多元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的和谐也是需要非凡关注的 。多元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和谐文化要求处理好多元文化和主导文化之 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保护多元文化,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和基本的条件,非凡是要为多元文化中的弱势文化提供人文平安环境;另一方面要防止主导文化对多元文化的入侵和压制,非凡是对弱势文化的压制。实际上,过多地保护多元文化或过多地强调主导文化都有可能造成不好的结果,因为过多地保护多元文化可能引起文化间的冲突、民族间的矛盾,甚至影响到主导文化的发展,而过多地强调主导文化则可能造成主导文化和多元文化之间矛盾的升级,影响到多元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的正常对话,进而影响多元文化的发展,而多元文化的发展对于主导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保留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政府也鼓励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和教学,这对多元文化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事实上,多元文化的积极功能是非常明显的,但多元文化之间并不会在文化这块蛋糕上占据相同的份额,往往有一种文化会占据更大的份额,从而在多元文化中起到主导功能,成为主导文化,如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在多元文化中,有时也可能有两种文化同时占据主导位置的情况,但两种 以上的文化同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几乎是没有的。
  所以,多元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的和谐包括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至少是法律上的平等,因为对事实上的平等,法律是无法提供足够保障的。二是多元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的和谐。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主导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多元文化中的任何一种取代其地位的企图假如不是不可能,至少也是难以实现的。事实上,主导文化不压制其他多元文化、强势文化不压制弱势文化已经是难得的文化和谐了。

  四、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和谐

  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和谐,实质上是正确处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新问题。
  历史上,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从来没有停止过。显然,中国传统文化在古 代是处于优势地位的,近代以来则长期处于弱势位置。从历史的回音壁中,很轻易听到这样的声音摘要:先进文化往往建立在先进的生产方式、开明的政治统治、自由的文化氛围的基础上,而落后文化则相反;当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发生碰撞时,先进文化往往能从落后文化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而落后文化往往会排斥先进文化。从这一意义上讲,传统文化假如不能向先进文化学习,则极有可能在和先进文化的碰撞中失去自我,至少也会处于被动,近代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碰撞的结果正说明了这一事实。
  西方近代文化是在摆脱中世纪神学思想的束缚过程中,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确立的人文精神的引导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间,重商主义的经济传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无疑对西方近代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功能。这一时期,西方文化体现的人文精神的要义是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等先进理念。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农抑商,封建专制无处不在,具有人治的传统,没有经过西方文化那样明显的近代化过程,未能孕育出较为成熟的中国近代文化,也没有形成和西方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而这种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对现代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经历了从抵制到接受的过程摘要:抵制,起初是出于文化自大,后来则是出于保护自身;接受,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都是在熟悉到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之后的不同程度的接受。不论是抵制还是接受,都是在封闭和半封闭的背景下进行的。但是,由于政治统治结构、文化渊源、思维方式、外部环境、经济传统等方面的差距,注定了近代中国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后的两难境地摘要:传统文化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外来文化在中国又难以生根。这种两难境地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弱势地位造成的,这只是表层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则在于政治专制、经济落后、思想保守。
  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处于被动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和西方文化之间基本上处于对立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之间开始了全方位、多层面的交流和互动摘要:一方面,中国文化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认同;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不断地从国外文化中吸取养分,从而出现了中国现代以来新的文化冲突和融合。近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这次全方位开放的文化交流不同,前者是被动吸收、借鉴、学习的过程,后者则是主动出击,而这种主动出击,一方面是世界形势发展背景下的理性选择,更重要的一方面也是对近代中国爆发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亡国灭种大危机的深刻反思。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这对现代中国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
  “国际化”和“全球化”更显性地表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而其本质则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没有了古代中国天下唯我独尊的盲目骄傲,摆脱了近代历史给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留下的阴影,今天的中国,以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坦然地走向世界。我们坚信在21世纪的世界文化交流中,我们将是受益者。

看我的空间有啊

文化的四个层面表现是什么?~

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1、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扩展资料
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
2、导向。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4、传续。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化

一是物质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望采纳!

相关要点总结:

13123571472:文化的内涵、四层次?
郑版答:文化的内涵四层次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1、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衣、食、住、行。2、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3、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习惯和...

13123571472:文化的四个层次是什么?
郑版答:文化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

13123571472:文化的内涵四个层次
郑版答:文化的四个层面:1. 物态文化层:这一层面涵盖了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产品。它们是具体且可感知的实体,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服饰、饮食、居住和交通等。2. 制度文化层:这一层面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建立的行为规范和调节相互关系的规则。3. 行为文化层:这层反映了人们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习...

13123571472:文化的四个层次是什么?
郑版答:文化的四个层次是如下:  1、精神文化   落地表现为:内化于心。(成为团队集体的信仰,员工在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2、行为文化   落地表现为:外化于行。  3、制度文化   落地表现为:固化于制。 &#...

13123571472:广义上中国文化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每个层面例出三个例子?
郑版答:广义的文化分为四个层次,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物态文化层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度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13123571472:文化的四个层次是什么?
郑版答:1、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2、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3、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4、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

13123571472:4.简述文化结构的四层次。
郑版答: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

13123571472: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郑版答:4、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结构是指一定文化各种表现形式的内在的有机联结体。包括三个层面,即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深层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最能体现...

13123571472:4.简述文化结构的四层次。
郑版答:文化的结构:关于文化的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合、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我们在这里以四层次说展开论述。(一)、物态文化层:是由人类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

13123571472:文化的内涵四个层次
郑版答:文化的四个层次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心态文化。1. 物态文化层:这一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涵盖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成果。这些文化事物是可感知的,并具有物质实体。2. 制度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这包括了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