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南北方古代府邸房屋格局一样么? 古代的人的府邸是怎么布局的?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从远古到汉代的木结构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从半坡遗址到商代盘龙城遗址、西周周原建筑遗址、汉代礼制建筑、石阙等,虽已有复原研究,但还都未能得出系统的结论,只能看出一些脉络: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干式结构,后代虽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结构发展史中却有重要作用。②自商代至战国宫殿遗址中已发掘的平面柱网布置,均纵向成行列而横向常不成行列。据此可推断屋架构造,系以纵架为主,直至汉代仍有应用,故纵架应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构造形式。后来,辽金时期偶然也有使用纵架承托横架的构造,那是经过改进提高的纵架。③自西周开始已用栌斗作为结合柱、梁的构件,以后逐步发展成栌斗上用拱、昂等组合成铺作(见斗拱)的复杂构造形式。

现在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根据现存实例,可以推断这三种结构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应用。它们的特点如下所述。

殿堂结构:全部结构按水平方向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自下至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如造楼房,只须增加柱额和铺作层(平坐)即可。应用这种结构的房屋,平面均为长方形。有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斗底槽。

厅堂结构:用横向的垂直屋架。每个屋架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每两个屋架间用椽、襻间等连接成间。每座房屋的间数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数、相应步架的椽平长相等,各屋架所用梁柱数量、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规定平面形式。厅堂结构施工较殿堂结构简便,但不宜建造多层房屋。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称为"柱梁作",应用普遍。现存实例中,还有一种综合殿堂和厅堂结构的形式,如奉国寺大殿,用纵、横、竖三个方向的柱、梁、铺作等构件,互相交错,组成一个整体,施工繁难,辽金以后未见再用。

簇角梁结构:用于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的建筑,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宋式簇角梁构架示意

在明清官式建筑中,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称"大木大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称为"大木小式"。而簇角梁,则称为"攒尖",多用于小型亭榭。

此外,在长江流域和东南、西南地区,习惯用穿斗式构架。它与厅堂结构同属横向垂直的屋架,但厅堂结构由逐层抬高而减短的梁承受檩和屋顶的重量,故称抬梁式构架。穿斗架用柱直接承檩,不用梁,柱间穿枋仅是连系构件。

构件种类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宋代抬梁式构架

根据《营造法式》作如下介绍:

①形制。殿堂型构架内、外柱同高,柱头以上为一水平铺作层,再上即为贯通整个房屋进深方向,随屋面坡度叠架的梁。厅堂型构架内柱升高,没有贯穿整幢房屋进深方向的大梁,在柱间使用较短的梁叠架起来。

②柱。大多加工成梭形,外檐四周的柱子带有生起和侧脚。

③梁。露明的梁称为明伏,被天花遮住的梁称为草伏,明伏有的加工成月梁形式。按每根梁长度和位置的不同称谓,如檐伏、乳伏、平梁、搭牵等。梁的长度以椽架来衡量,一椽架即指一条架在两伏之上的椽子的水平长度,一般梁的长度为几个椽架的长度即称几椽檐伏,但两椽架长的梁在构架最上一层的称为平梁,在内外柱之间的称为乳伏,处于乳伏之上一椽架长的梁称为搭牵。

④铺作。在梁柱交点的斗拱形成铺作层,它既能加强构架的整体性,又能巧妙地吸收、传递来自不同方向的荷载,是抬梁式构架中起结构作用的重要部分。

清代抬梁式构架

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作如下介绍:

清七檩硬山大木小式构架

①形制。清官式建筑构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建筑等级较高,多用斗拱。有的檐柱、内柱同高,上加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斗拱层,上承梁架,近似宋式殿堂构架,多数则近似宋式厅堂构架。大式也有不用斗拱的,用材较为粗壮。小式建筑规模小,不用斗拱,用料也较节省。但无论大式或小式建筑均无明伏、草伏的区别。
②柱。抬梁式构架中的柱子按位置定名。位于前、后檐最外一列柱子称为檐柱,位于山墙正中的柱子称为山柱,在建筑的纵中线上的内柱称为中柱,除中柱以外的内柱,均称金柱。从故宫现存建筑看,明代建筑柱子尚保留了侧脚、生起的作法,清代则很不明显。
③梁。每榀梁架中主要的梁,按本身所承托的檩数定称谓,例如上承九檩者称为九架梁,依次有八架梁、七架梁,直至三架梁。梁的长度以步架(即檩间水平距离)来计,九架梁者长八步架,七架梁者长六步架,六架梁者长五步架等。此外,还有几种次要的短梁,如檐柱与金柱间的梁,长仅一步架,在大式建筑中称桃尖梁,在小式建筑中称抱头梁。如果廊宽两步架,桃尖梁加长一倍,称双步梁;这时往往上面还有一道一步架长的短梁,称单步梁。各种类型的梁,截面高宽比,多近于6:5,或5:4,截面近于方形。
④斗拱。元代以后,梁、柱节点上的斗拱逐渐变小,与唐宋建筑中的斗拱相比,结构作用减弱,装饰性加强。到清代斗拱几乎蜕化为装饰性构件。
⑤其他。梁架中的叉手、托脚被取消,纵向的联系构件减少,襻间、串等被统一成檩、垫、枋三位一体的标准作法,称"一檩三件"。

抬梁式构架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

穿斗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示意图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纤子用在内柱之间。斗枋、纤子往往兼作房屋阁楼的龙骨。

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随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此法发展到较成熟阶段后,鉴于柱子过密影响房屋使用,有时将穿斗架由原来的每根柱落地改为每隔一根落地,将不落地的柱子骑在穿枋上,而这些承柱穿枋的层数也相应增加。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承托挑檐。这时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屋顶,一般是平坡,不作反凹曲面。有时以垫瓦或加大瓦的叠压长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穿斗式构架是一种轻型构架,柱径一般为20~30厘米;穿枋断面不过6×12至10×20平方厘米;檩距一般在100厘米以内;椽的用料也较细。椽上直接铺瓦,不加望板、望砖。屋顶重量较轻,有优良的防震性能。

井干式结构

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

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中国商代墓椁中已应用井干式结构,汉墓仍有应用。目前所见最早的井干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献都属汉代。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器中就有双坡顶的井干式房屋。《淮南子》中有"延楼栈道,鸡栖井干"的记载。

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是井干式结构房屋的实例。它有平房和二层楼,平面都是长方形,面阔两间,上覆悬山屋顶。屋顶做法是左右侧壁顶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檩,椽子搭在脊檩和前后檐墙顶的井干木上,房屋进深只有二椽。

我看楼上的都是copy过来的,基本上没有理解问题的意思。
今天是周末,我就用自己的一点见解给你回答下,慢慢打字。
在建筑思想上,南北方的建筑格局都差不多。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在这里,不说官式建筑,只说民居。
北方建筑是典型的四合院,这个建筑格局连黄土高原上的下沉式窑洞都是如些。
北方建筑本人不是特别了解,不过大致也是主人、长辈住正屋,也就是面对大门的那一栋,正屋比其它屋稍高,以显示其等级和中心位置,正房后面有一小院。然后是两侧的东厢和西厢,东厢房一般住辈分稍低的,通常是主人的儿子儿媳,如果子嗣多,东厢就建得比较多房间,以长幼分别住不同房间,正屋右边是西厢,一般家底比较殷实的,西厢分客房和绣房,绣房建在正房边单独一楼,是为主人未出嫁的女儿住的,绣房如有两层,那就小姐住楼上,丫头住楼下;客房离正房稍远,跟绣房有一定距离。靠大门两边分别建有小房间,是供下人用的,大门的东边再有一房是为柴房,做杂屋间和厨房,西边有马房和厕所。
南方的建筑格局相对丰富些,有些是园林式的建筑群,有些是单体的庞大建筑,像福建土楼,有些是几间房按前后排列,又单个独立的,像徽派建筑和岭南建筑。
其实不管建筑格局怎样,但大体长幼尊卑的秩序还是差不多的。就拿徽派建筑来说,如果是前后三进(三间)的,从后到前建筑依次从高到低,最后一进肯定是长辈房,中间栋为儿女房,东间为儿子儿媳,西边为女儿房,第一栋是中间大门,两边是男仆和女仆房,两侧有柴房杂屋,远些有厕所。
园林式建筑通常是豪贾富商所建,长幼顺序也大抵如此,只是更精致些。
只说这些吧,如有不明白的我又能回答的,可以继续。

rs

古代的人的府邸是怎么布局的?~

古代人的府邸以四合院为主要建筑样式。四合院包括这样几个基本要素:宅门、倒座、正房、厢房、围墙。把这些要素根据四合院的原理组合起来,便组成四合院。
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大门开辟在东南角,与东厢房的南部山墙相对。大门之内的西侧是庭院。其中,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部,坐北朝南。倒座位于庭院的南部,坐南朝北。东西两侧是厢房。围墙用来填补建筑之间的空隙。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
在四合院中,正房居于首位。一般是三间,中间称明间,两侧称次间。明间设有祖堂与佛堂,主人与家人也在这里聚会。次间一般做主人的卧室与个人活动场所。东西两侧的厢房则是子孙们的住房,也常是三间。
正房的背后是后罩房,长度与正房基本相等。但是进深狭窄,在间数上也不与正房保持一致。后罩房一般用来堆放杂物,或者用作女仆的住所。
倒座与正房南北相望,倒座的门窗向北开辟。倒座的间数与正房不保持一致,但是倒座的柱子不能与正房的宅门相对。倒座可以用作客厅,也可以居住男仆。
正房前的院落是四合院的主院,是室内空间的延续,是主人与家人的休憩场所,也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

扩展资料:
四合院在历史上称四合房,根据考古学界的研究,在我国的夏朝晚期,已然出现了具有合院雏形的建筑。四合院的建筑理念既有人文精神,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其中,人文精神与我国古代的井田制有关。
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通俗地说,是将一块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田地划为九个等份,每份一百亩。中间是领主的田地,用当时的表述是公田,其余的八份分给八户农民,每份也是一百亩。农民在种田的时候,先种公田,之后才能耕种自己的土地。
按照井田制的思想与规划原则,产生了王城理念,简单地讲是将王城规划为九个等份,宫城居中而立,其余八份规划为里坊与市场。这一筑城理念,或者说井田制的思想也影响到了四合院的设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与居住文化

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这种制度至迟在周代已经出现,直至清末,延续了2000余年,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从汉代以来,朝廷都颁布法令作出规定,如唐代的《营缮令》。
历代的规定大致如下:周代 据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级差别;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宗庙的室数都逐级递降。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

扩展资料:
皇城相府景区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这里枕山临水,依山而筑,城墙雄伟,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
皇城相府是康熙朝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
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赐的"午亭山村"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
御书楼金碧辉煌,河山楼雄奇险峻,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藏兵洞奇妙无穷,南书院曲径通幽,西花园风景别致,紫芸阡御碑林立。纵观相府景区,历史人文底蕴厚重,造型独特,气象万千。
明清两代,陈氏一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有"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的评价。乾隆皇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对陈廷敬及陈氏家族予以褒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府邸

相关要点总结:

18676134431:中国南北方原始人类住房的区别及成因
虞狱答:我国南北方原始人类以北方为“穴居”,南方为“巢居”两大类。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木构誉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

18676134431:古代房屋布局图以及各房作用
虞狱答:三间北屋只有中间一间对外开放,称为正房。两边只对着正房开,形成一个套间,是一个明一个暗的格局。厅堂是节日期间家庭成员居住、招待亲戚或祭祖的地方,两侧卧室较多。此处北面的一组主房,通常屋脊与横梁相同。东西厢房可单开门或与主厢房相连,一般用作卧室或书房。耳房通常紧贴主房,在主房两侧,...

18676134431:古时,东厢和西厢有什么区别?
虞狱答:1、含义不同 东厢意思是古代庙堂东侧的厢房。后泛指正房东侧的房屋。西厢意思是古代庙堂西侧的厢房。后泛指正房西侧的房屋。2、用途不同 东厢房是主房:主要是办公,接客等。西厢房是睡觉的地方。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18676134431:古代的房屋是怎么布局的?三进、五进、七进的宅院分别有多大,价格是多少...
虞狱答:七进——由纵向的七个“厅”组成。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一...

18676134431: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南北方房屋的样...
虞狱答:回答:降水 在比较热的地方,一般用平房顶储水,以便降温;雨水较多的地方,一般用斜房顶,以便泻水。 气温 北方冷 所以都是四合院 窑洞等 南方就不同了

18676134431:南北方房屋屋顶设计的差异: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虞狱答:南北方房屋屋顶设计的差异,你知道吗?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南北方房屋屋顶设计的差异,让你更好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北方屋顶设计北方地区由于降水较少,气候较为干燥,屋顶常常设计成平顶,这样更有利于晒粮食作物,比如玉米和麦子。️南方屋顶设计南方地区由于降水量较多,气候较为潮湿,屋顶的坡面设计可以使雨水迅速...

18676134431: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南北方房屋的样式为什么不同_百 ...
虞狱答:南方:(1)多雨,故屋顶倾斜,利于排水;(2)夏季气温高,所以墙壁薄,窗户大,利于通风透气。北方:(1)少雨,故屋顶平坦(东北多雪,屋顶也比较倾斜);(2)冬季气温很低,所以墙壁厚,窗户小,利于保暖防寒。

18676134431:古代农村人的住房讲究都有哪些?
虞狱答:古人在建造住宅时非常重视风水学,一些有钱的大户人家,在盖房子之前都会请风水大师过来看一下房子的地理位置如何,在选定位置后,一般会将房子建成坐北朝南,东龙西虎的格局。这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这种讲究一直延续至今,这样的坐向格局不仅适宜居住,而且在风水学的角度看,这样的住宅对居住人的运势也...

18676134431: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南北方房屋的样式为什么不同_百 ...
虞狱答:综合来讲,国内气候自南到北依次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气候、高原气候(西藏、青海) 亚寒带季风气候。 房屋样式的区别主要产生于降水量,但是里面有很多区域性的区分,同等气候条件,靠近内陆和沿海地带就不一样,比如说山西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来...

18676134431:古代的府上或者宅子里包含了哪些地方? 皇宫里的分布也是可以的 如:庭 ...
虞狱答:基本结构图: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还有人说,从阳光照射的角度来区分:早上光线先照到的是西厢房 。老式中国家庭居住...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