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吃饭使用的餐具,筷子的由来是怎样的? 吃饭用筷子的由来?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中国人使用它的历史至少持续了三千年。

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汉代时已称“箸”,到了明代才开始被称“筷”。关于筷子,比较有名的是关于商王纣用象牙筷的记载。《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也就是说商王纣以象牙为箸,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

这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20世纪的考古发现也验证了这一点。1934年至1935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青铜箸六支。1994年湖北长阳县香炉石遗址出土商代中期(前15—前14世纪)的骨箸,长16厘米。

到了明清,箸的称呼终于转变为“筷子”。明成化十一年(1475),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

“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今江苏吴县)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

意思是说,江南地区的船家在开船过程中期盼尽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不祥之字,“箸”与“住”音同,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即传开,以致士大夫也跟着叫起。“快儿”再加一竹字头,就成为“筷子”。

在中国民间,筷子历来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寓意快生贵子、快快乐乐、和睦相处等好兆头;筷子外形直而不弯,还被古人视为刚正不阿的象征,文人墨客咏颂筷子的诗歌也不少。

扩展资料

使用筷子的礼节:

1、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

2、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

3、不能将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饭。这是祖先奉献物安置方法,有不祥的征兆,参见脚尾饭。

4、不与他人的筷子相争。

5、赴宴的时候,不应提前于主人动筷子(汤匙亦然)。

6、在有些国家,会等客人(或者在座最年长者)动作才开始吃饭。

7、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在菜盘上来回的转而却又不夹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筷子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

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我国是筷子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在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

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

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扩展资料:

1、古人的筷子:

首先,筷子必须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中国人讲究“阴阳两和”、合二为一”,意求圆满;

这种暗含“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观念,在筷子上得以显现,才有了“一双筷子”的说法,中国筷子形状近似长方体或圆柱体,较长且厚重,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象征人的“七情六欲”。

材质多以木质或竹制,也有用象牙、红木、金银等名贵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箸,更善运用各雕刻工艺,彰显典雅,极具古典气质,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是中国人的哲学。

2、古人对筷子的使用及寓意: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

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

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筷子上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寓意:

龙凤图案寓意:送新婚夫妻,表达姻缘的珍贵恒久;

梅兰竹菊寓意:代表了中华民族气节及君子风范;

狮子图案寓意:事事如意,辟邪镇宅;

八仙过海寓意:吉祥、智慧与成与功;

贝壳图案寓意:凝聚财务,有利正财及事业;

鱼的图案寓意:平步青云,前程大好;年年有余、富贵有余;金玉满堂,吉庆有余;

五福临门寓意:福、禄、寿、喜、财,喜鹊图案,寓意:喜鹊登梅、喜上眉梢、喜上加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筷子



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中国人使用它的历史至少持续了三千年。

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汉代时已称“箸”,到了明代才开始被称“筷”。关于筷子,比较有名的是关于商王纣用象牙筷的记载。《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也就是说商王纣以象牙为箸,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

这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20世纪的考古发现也验证了这一点。1934年至1935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青铜箸六支。1994年湖北长阳县香炉石遗址出土商代中期(前15—前14世纪)的骨箸,长16厘米。

到了明清,箸的称呼终于转变为“筷子”。明成化十一年(1475),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

“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今江苏吴县)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

意思是说,江南地区的船家在开船过程中期盼尽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不祥之字,“箸”与“住”音同,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即传开,以致士大夫也跟着叫起。“快儿”再加一竹字头,就成为“筷子”。

扩展资料:

考古发现

据《文物》1980年8期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于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

最著名的为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1973年出土的三干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双竹箸,长17公分,直径0.3公分。这双二干一百多年前的西汉圆箸实物,现藏于湖南博物馆,可谓弥足珍贵。汉代箸之形状大多为首粗下足略细的圆形。而春秋时代的箸,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

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一双银箸,迄今为止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银箸。

古名医陈藏器说:“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气,铁氧化銹迹斑斑,都难以进餐,故铁箸铜箸渐渐为银箸所替代。

和陪葬习俗也有很大关系。但从唐代出土大量的银箸来看,筷箸在魏晋南北朝的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魏晋以前出土的多为竹木箸、牙骨箸和铜箸,而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一双银箸。长29公分,两头细、中间粗,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银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筷子



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中国人使用它的历史至少持续了三千年。

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汉代时已称“箸”,到了明代才开始被称“筷”。关于筷子,比较有名的是关于商王纣用象牙筷的记载。

《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也就是说商王纣以象牙为箸,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这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

20世纪的考古发现也验证了这一点。1934年至1935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青铜箸六支。1994年湖北长阳县香炉石遗址出土商代中期(前15—前14世纪)的骨箸。

长16厘米。到了明清,箸的称呼终于转变为“筷子”。明成化十一年(1475),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今江苏吴县)为甚。

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

意思是说,江南地区的船家在开船过程中期盼尽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不祥之字。

“箸”与“住”音同,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即传开,以致士大夫也跟着叫起。“快儿”再加一竹字头,就成为“筷子”。

扩展资料:

筷子的种类很多,古时的筷子大多是竹筷和木筷,也有少量是用铜、铁等为原料制作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炫耀地位和财势,还采用金、银、象牙、玉等名贵材料制成筷子。

现在,我国的筷子品种越来越多,著名的筷子有:成都望江楼的烙花筷、成都武侯祠的狮头竹筷、河南中岳的楠木筷、武汉黄鹤楼的巾花筷、湘南阳明山的通气筷。

杭州西湖的天竺筷、宁波的水磨竹筷、苏州的白木筷、福建的漆筷等。近年来,许多名胜旅游区专门定制、销售有特别纪念意义的筷子。

北京还生产一批以硬木、紫铜、玉石等为材料,结合景泰蓝、雕刻、镶嵌等工艺的高档筷子,受到国内外游客和收藏者的青睐。

筷子必须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中国人讲究“阴阳两和”、合二为一”,意求圆满。

这种暗含“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观念,在筷子上得以显现,才有了“一双筷子”的说法,中国筷子形状近似长方体或圆柱体,较长且厚重,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

象征人的“七情六欲”,材质多以木质或竹制,也有用象牙、红木、金银等名贵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箸,更善运用各雕刻工艺,彰显典雅,极具古典气质。

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西方人不懂。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

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筷子上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寓意,龙凤图案寓意:送新婚夫妻,表达姻缘的珍贵恒久,梅兰竹菊寓意:代表了中华民族气节及君子风范。

狮子图案寓意:事事如意,辟邪镇宅,八仙过海寓意:吉祥、智慧与成与功,贝壳图案寓意:凝聚财务,有利正财及事业,鱼的图案寓意:平步青云,前程大好。

年年有余、富贵有余;金玉满堂,吉庆有余,五福临门寓意:福、禄、寿、喜、财,喜鹊图案,寓意:喜鹊登梅、喜上眉梢、喜上加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筷子



相传大禹与筷子的发明有关,说到大禹,肯定是尧舜时代了。谁都知道大禹治水,那时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有三过家门而不入传说。

吃饭用筷子的由来?~

问这个作甚? =--=


筷子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独特餐具,一双筷子妙用无比,以它独特的魅力,表现出了中国文化以简御繁,以少御多的个性,成为华夏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支奇葩。

但上古时人们并不用筷子吃饭,而是和现在的阿拉伯人一样,是吃“手抓饭”的。那么筷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使用的呢?

这要追溯到尧舜时代,当时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日夜与洪水搏斗。一次,大禹感到饥饿,就架起锅煮肉,煮好的肉很烫,不能马上抓食,禹没有时间等肉冷却,就砍了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捞出,吃了起来。此后,为了节省时间,他常用这个办法从锅中捞食。久而久之,大禹的手下也纷纷效仿,这便是筷子的雏形。

不久,筷子被人们发明了。起初,它只是作为辅助餐具偶尔使用,但后来因为方便,被越来越多人使用,并慢慢得到普及。可以说,筷子的出现不仅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革命,更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

筷子最早被称为“箸”,后因中国民间有一些忌讳,在乘舟时忌说“住”,“翻”等字,而将“箸”读成“快”,把“幡布”读成“抹布”,渐渐的“筷子”这个双音节就替代了“箸”字,一直沿用至今。





望请采纳
非原创。

筷子,最初出现于商代。对于筷子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

相关要点总结:

19224218489:筷子的由来
童瑾答:筷子,古称箸、梜,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筷子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也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其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人则用手指去抓取。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

19224218489:筷子的由来和筷子的礼仪
童瑾答:筷子 筷子古称箸、梜,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也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筷子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公筷亦起源于中国。不管是分餐还是使用公筷,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

19224218489:筷子的由来
童瑾答:筷子,是中国人常用的饮食工具,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关于筷子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三种。其中一种说法是筷子是大禹在治水时,为了赶时间捞取滚烫的熟食而发明的,随着大禹对筷子的使用逐渐熟练,人们也开始纷纷效仿,筷子由此流传开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商纣王宠妃...

19224218489:筷子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出现,是谁发明的?
童瑾答: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

19224218489:筷子的由来和筷子的礼仪分别是?
童瑾答:一、筷子的由来 关于筷子的起源,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在洪荒时代,洪水肆虐,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辛勤劳作,无暇顾及饮食。一日,饥饿的大禹在野外用树枝捞取热食,发现这样既方便又避免了烫伤。后来,这种用法逐渐流传开来,人们开始使用筷子来进食,它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二、筷子的礼仪 1. ...

19224218489:筷子是什么朝代有的?
童瑾答:在我们的《周礼》上就记着:“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就是说孩子到能吃饭的时候,你一定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吃饭。筷子,从文献记载来讲,应该是在商代最早发明。但是,考古提供一些证据呢,应该说能证明商代有了筷子,但是还可以往前提。因为在殷墟出土了一座大墓里头出土了铜制的筷子头,它只是一个套...

19224218489:筷子到底是怎么来的?真的是和商周王有关系吗?
童瑾答:那么妲己究竟是如何发明了筷子这样如此有特色的餐具的呢? 妲己发明筷子主要源于商纣王,传说中,升着王吃饭的时候非常挑食,所以很多做饭的伙夫厨师都被商纣王杀掉了,但是有一次在吃饭的过程中,菜太过于热了,而在当时没有筷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吃饭的呢?据说在当时并没有什么明确的中间可以借用的...

19224218489:筷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童瑾答: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诞生?现在谁也...

19224218489:筷子的由来儿童故事
童瑾答: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著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2 商纣王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

19224218489:中国人发明的筷子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童瑾答:这句话的意思就说:羹汤中有菜的可以用筷子夹着吃。而到了汉代筷子的使用就很普遍了。马王堆汉墓就曾出土一组餐具,在漆盘上搁着。这套完整的餐具中就有一副筷子,这副漆器筷子是竹制的。除了出土实物,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上也多有箸的出现。马王堆汉墓的箸与餐具 东汉宴饮画像砖,案上置杯、碗、...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