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冯姓的来源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冯姓由来 出现年代: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畅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3、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郡望堂号:
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O,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O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市就是买)。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O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郡望:
始平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槐里。
杜陵县: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颖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上党郡:战国韩置郡,此支冯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
长乐郡:后魏置郡。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
冯姓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冯氏家谱】
江苏:
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
赫山......>>

冯姓的来源? 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3、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郡望堂号:
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O,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O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市就是买)。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O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郡望:
始平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槐里。供
杜陵县: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颖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上党郡:战国韩置郡,此支冯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
长乐郡:后魏置郡。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
冯姓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冯氏的来源?具体一点? 一 姓氏源流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
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家乘谱牒  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二、迁徙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三、历史名人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 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 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O,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O回去后,对孟尝君说:&qu......>>

冯姓的来历,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人? 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战国时的冯O,为齐国孟尝君薛文门下食客,曾替薛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薛文收买民心。 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 东 *** 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 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 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 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Z)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 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 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清代有诗人冯班,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 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

冯氏族谱的冯氏起源 冯(Féng 冯)姓源出有三: 姬姓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归姓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新郑荥(ying)阳 是出自新郑荥(ying)阳的姓。春秋时期有个叫长卿的人,在冯城受封邑,就以邑为姓氏,就是现在的冯姓。战国时有个冯亭,做了韩国的上党守,因为在与秦国的争战中战死,他的家族就分散了,有的留在山西潞城东北,有的在河北,子孙中有许多都是将军和宰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的时候,姓冯的已有在山东居住了;三国之前,冯氏还迁到现在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及湖北公安等地方。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河南的冯氏则分布在今天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及唐河湖阳等地方;唐朝末期黄巢起义时,中原的冯氏有一支为了避难而逃到南方,后来迁到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又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冯姓支脉,直到宋末元初时期,上杭的冯氏有的又向南迁到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来又迁到丰顺,梅州等地方。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西汉时有大将冯奉世,东汉有颍川父城(今天的河南宝丰东)人冯衍,任征西大将军;十六国的时候,有长乐信都人叫冯中跋,在今天的辽宁朝阳,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五代时,河北交河东北人冯道,在后唐,后晋时任宰相;南唐时,在今天的江苏扬州人冯延已是当时著名的词人;北宋有大臣冯京;元代时有散曲家冯子振;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清代有诗人冯班,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清代末期有打败过法国入侵者的名将冯子材;近现代有词人冯煦,爱国将领冯玉祥,史学家冯承钧,农学家,棉花专家冯泽芳,诗人,文学评论家冯雪峰,女小说家冯.冯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列于第9位,现在是中国第27大姓。

冯姓起源 冯系承周文王 派别多脉络清   根据《姓纂》的记载,冯姓也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老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封在魏地,毕万有个孙子食采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采邑的名称为姓,以后统统都姓冯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冯姓虽然有好几位深具才华的人见诸史书,但是跟其他同样出自周文王的大姓比较起来,在事功上还是多少有点逊色。至少,在当时熙熙攘攘的群雄并立局面中,姓冯的人就似乎未曾扮演过“独当一面”的重要角色。   然而,这个姓氏却繁衍得很快,到了汉唐时期,就从原来发源的陕西,繁衍到了河南、河北、山西、乃至福建等地。冯姓的子孙在迁到这些地方以后,竟然青出于蓝,纷纷有了十分优异的表现,为他们不甚得意的老祖先,大大地扬眉吐气。   现在,冯姓的派别相当多,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大致如下:   出于颍川(河南省禹州市)的冯氏,是东汉光武帝的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冯异就是著名的“大树将军”,曾经为光武帝平赤眉,击匈奴,军功彪炳,后来被封为阳夏侯,腾达非常。   上党(山西省)的冯氏,出自战国时韩国上党冯亭,后有汉代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冯奉世也是一位威震诸夷的大将,汉宣帝时,曾经出使西域各国,接连击败了莎车等国,后来又以破羌之功,被封为关内侯。   别外,福建长乐的冯姓,是宜都侯冯参的后代;京兆的冯氏,是燕王冯宏的后代;出自弘农(河南省)者,是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自河间(河北省)者,则为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像这样把族系的出处考据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在姓氏当中还是很少有的,姓冯的人士真是比别姓的人幸运了。   历史上知名的冯姓人物中,有一位比较为人熟悉的冯道。他是五代那个乱糟糟的时代的人,曾经接连做了唐、晋、汉、周诸朝的首相,不能不算是显赫万分,然而,他那种不把丧君亡国之耻放在心上的行径,却为后人所鄙视。不过,如果仅从才华上来讲,冯道倒不失为一代能士。

冯姓是怎么来的啊 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3、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郡望堂号:
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O,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O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市就是买)。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O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郡望:
始平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槐里。
杜陵县: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颖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上党郡:战国韩置郡,此支冯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
长乐郡:后魏置郡。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
冯姓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冯姓起源 汉族冯(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 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扇耍以及清朝末期的满蒙人等。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
出自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始祖冯文孙。

陕西冯姓的来源 原来你还是帝王之后!失敬!失敬!

德国冯姓起源 冯是德语von的音译。
von是德语里表示“的”的意思,用在人名则表示此人来自何处。
德国贵族一般会以自己的封地为姓氏,所以姓名里一般都会带von,比如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意思是来自克劳塞维茨的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欧洲贵族其实都有这个词,比如法国贵族名字里的“德de”,荷兰贵族名字里的“范van”,英国贵族名字里的“奥O’”,其实都是和von一个意思,表示贵族的封地。英国的“o'”其实就是of的简写。
俄国人也是一样,只不过他们是在封地名称后珐加上“斯基”,斯基在斯拉夫语中就是表示所属格。

~

相关要点总结:

13478449623:冯姓的来源?
娄蒋答: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封于毕国。毕公高后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为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立战功。晋献公把魏地封给他,任魏大夫,并封给毕万奉禄食邑地于冯。毕万子孙以邑为氏,此乃冯氏之所出。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冯氏最初发祥于...

13478449623:冯姓的来源
娄蒋答:出自归姓、出自姬姓、源于鲜卑族、源于蒙古族盖珠氏、源于满族乌苏氏和富思库氏。1、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

13478449623:姓冯的来源。
娄蒋答: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简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据2007年5月在广东省潮安县归湖客安[曲湾]村冯卫中家发现的[冯氏族谱]明确记载简子是毕公高之...

13478449623:冯这个姓氏的由来
娄蒋答:冯 一、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13478449623:百家姓“冯”的由来?
娄蒋答: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13478449623:冯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有哪些?
娄蒋答:姓氏来源:1、出自姬姓 周文王(即西伯侯姬昌)之后,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封地冯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冯氏系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2、出自归姓 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封地冯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3...

13478449623:姓氏“冯”的由来。
娄蒋答:姓氏由来『冯』冯 一、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2、出自归姓,...

13478449623:冯姓的来源是什么?
娄蒋答:冯姓起源于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

13478449623:冯姓的来源和历史
娄蒋答:冯姓的来源和历史:1、出自归姓 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出现了归夷氏族,形成河伯族。而在夏朝帝芒时代,该河伯族的首领建立了冯夷国,其部分后世子民子孙遂于国姓“冯”为姓氏。2、出自姬姓 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15子后裔毕万之子被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

13478449623:"冯"这个姓的来历?
娄蒋答:冯姓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名高,是周文王的 第十五个儿子,被周武王封在毕,所以姓毕。到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晋国做官,晋灭魏国以后,毕万被封在魏。毕万的后代中有一个叫长卿的,被封在冯,长卿的后代用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就姓冯。冯姓来源的另外一...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