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阴曹地府是什么意思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阴曹地府意思如下:

阴曹地府是掌管万物生灵生命的地方。

阴曹地府:在中国,大量的古代神话和佛教典籍中都有阴曹地府的记载,中国人把世界万物都分为两极,这就是中国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把人类生存的空间分为天(阳)、地(阴);人分男(阳)、女(阴);时分白(阳)、昼(阴);天分日(阳)、月(阴);在中国有三界之说,就是天上、人间、地狱;

认为人是有灵魂的,每个人有三魂七魄,人在死后首先要到阴曹地府去报到,在那里接受阴间的大法官-----阎罗王的审判,根据每个人在阳间的表现作出判决,好人会得道成仙到天上去过神仙生活,长生不老;不好不坏的人就要投胎转世再做人;

坏人恶人就要打入阴曹地府中的十八层地狱中相应的层数中接受不同的惩罚。中国古人认为天上有玉皇掌管,西天有佛祖掌管,人间有皇帝掌管,而阴间,则是由地藏菩萨和众王主持。人死后回归阴府,阎罗王会根据其在阳间所做予以惩罚。所以有道是:莫言不报应,神鬼有安排。

阴曹地府是掌管万物生灵生命的地方。凡天地万物,死后其灵魂都在被黑白二常拘到阴界,其在阳间的一切善恶都要在此了结。正所谓是活人在阳间,死人在阴间,阳间一个世界,阴间一个世界。世人都说阴间阴森恐怖,到处是孤魂野鬼。其实,又有谁亲眼见过呢,称为一个世界,就有美有丑,阳间是这样,阴间也是如此。

传说中阴曹地府的神职人员分布是这样的:

首先地位最高的天齐仁圣大帝,掌管大地万物生灵。

然后是北阴酆都大帝

之后有五方鬼帝:

东方鬼帝蔡郁垒、神荼,治"桃止山"鬼门关

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

北方鬼帝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罗浮山;

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抱犊山"

再下面是罗酆六天(以下为宫名,六天为守宫神)

纣绝阴天宫、泰煞谅事宗天宫、明晨耐犯武城天宫、

恬昭罪气天宫、宗灵七非天宫、敢司连宛屡天宫。

而传说中阴曹地府是由十殿阎罗王所掌控的了,十殿阎罗王分别是叫: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

秦广王--专管人间的长寿与夭折、出生与死亡的册籍;统一管理阴间受刑及来生吉、凶。鬼判殿位居大海之中、沃焦石之外,正西的黄泉黑路上。

楚江王--主掌大海之底,正南方沃焦石下的活大地狱。

宋帝王--主掌大海之底,东南方沃焦石下的黑绳大地狱。

五官王--掌管地狱在大海之底,正东方沃焦石下的合大地狱。

阎罗王--司掌大海之底,东北方沃焦石下的叫唤大地狱。

卞城王--掌理大海之底,正北方沃焦石下的大叫唤大地狱。

泰山王,掌管大海底,丁北方沃焦石下的热恼大地狱。

都市王,掌管大海之底,正西方沃焦石下的大热恼大地狱。

平等王,掌理大海底,西南方沃焦石下的阿鼻大地狱。

转轮王,殿居阴间沃焦石外,正东方,直对五浊世界的地方。

十殿阎王摩下还有:首席判官崔府君、钟魁、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神等。整个阴曹地府就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俗语有云:“善恶到头皆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的报在当下,有的报在将来,任何人都难以逃离这一宇宙法则。当我们咽下最后一口气,在亲人的悲痛欲绝中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以为,人死了,便一了百了,然而,一切都言之过早。或许,人因为害怕死亡,所以有了宗教;因为世间有诸多不平,所以有了那深不可测而又能实现绝对公平的幽冥世界。这个幽冥世界,就是阴曹地府。

据说,当一个人离开了人世,便会由鬼差押解至土地庙,勾去生籍,然后便长途跋涉前往丰都城。在那里,每一个人的灵魂都会前往阴曹地府报道,然后返回家中与亲人作最后的道别。这便是头七。然后,便赶往鬼城丰都,在十殿中接受审讯,根据生前是非功过接受酷刑。待受刑完毕,根据自身功德被分派到不同的地方投胎转世,然后经历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
据说,阴曹地府设牢狱以惩罚生前作恶之人,令其受尽苦难,以示惩戒。并分成十八层,称十八层地狱,依据生前所犯之罪责轻重,投入不同地狱受刑,残酷无比。人在世时所犯罪责,皆由地府作详细记录,丝毫不差。《太上感应篇》说:“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一个人的吉凶祸福,加减乘除而已。
实际上,当一个人站在望乡台上时,一切都为时已晚。生前修为较好者,仙童接引,或成仙成神,或投生富贵人家。生前作恶多端且不知悔改者,经历各种严刑峻法,体验无穷无尽的痛苦。
据说,人在世间所作恶事,无论大小,在地狱皆有相应的酷刑。
陈景元,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因父陈正擢进士第,任朐山令,遂寓居高邮(今属江苏)。父卒,二兄继夭,乃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年),拜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为师,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已而别其师,游天台山,遇陈抟弟子张无梦,颇得《老》、《庄》微旨。尔后隐居江淮间,以琴书自娱。熙宁元年(1069年),被推荐到汴京,居醴泉观,为众人讲解《道德》、《南华》二经,遂闻名于世,公卿世大夫无不欲争识之。神宗闻其名,诏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后又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熙宁五年(1072年),进所注《道德经》,神宗批云:“陈景元所进经,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备,诚可取也。其在辈流,宜为奖论”。于是任命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后累迁至右街副道录。元丰六年(1083年),归隐庐山。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卒,世寿70。1
陈景元著述颇多,其中尤以《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影响最大。而此书对于人性之同异的辨析,更是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北宋《老子》注家大多认为天下人之性皆是相同的。如王雱说:“天下之众,天道之微,其要同于性。”2宋徽宗说:“天下一性也。”3江澄说:“有生不同,同禀一性。”4
陈景元与他们的观点不同。他将性的本源与性的现实表现作了区分,认为,从性的本源上说,天下之人均是相同的;而从性的现实表现来看,则应分为上中下三等。
性的本源就是道。陈景元说:“夫道降纯精而生物之性,德含和气而生物之形。”5万物包括人的性都是由道所赋予的。
虽然性的本源都是道,但在禀受过程中,则自然产生了差异。陈景元注解《老子》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说,之所以有对道的三种不同反应,就是因为他们所禀受的性不同。他说:
“夫上士者,受性清静,恬淡寂漠,虚无无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闻乎道也,人观其迹,真以为勤行而实无勤行也。斯所谓天然县解矣。中士者,受性中庸,世所不用也,则就薮泽,处闲旷,吐故纳新,熊经风骞,养形保神而已,及乎为世用也,则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此之谓若存若亡也。下士者,受性浊辱,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闻其恬淡无为,则大笑而非之,若不为下士所非笑,则不足以为上道也。”6
这就是说,现实中的人性有上中下三等,分别为清静、中庸和浊辱。
为什么由同一个源泉产生出不同的结果呢?芽陈景元解释说,这是因为在禀受过程中,有气的参与。人由道而有性,由气而有形。由于禀性与赋形是同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必然要受到气的影响。他说:“夫圣人禀气纯粹,天性高明……中下之士,受气昏浊,属性刚强。”7这就是说,现实人性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禀受的气不同而造成的。人所禀之气有清、浊、中和三种,现实中的具体人性便相应地有善良、邪恶、善恶相混三种。
陈景元的性论既受到了董仲舒、王充、韩愈的“性三品”说的影响,又在理论上有较大的发展。
董仲舒依据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把人分为圣人、中人和斗筲之人。圣人生来就是纯善的,斗筲之人即使加以教化也不能为善,中人因为“性有善质”8,所以可以经教化而为善。董仲舒认为,纯善的圣人之性和纯恶的斗筲之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含有“善质”的中人之性才可以叫做性。他做这一强调是为了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表明“性已善”,而实际上性中只是有“善质”而已,要真正成为善,必须经由教化才能实现。他把善比喻为米,把性比喻为禾。“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9
由于董仲舒把性界定为包含善质但尚未表现为善,所以他认为天生为善的圣人之性和没有善质的斗筲之性都不能称之为性。那么,应该称为什么呢?董仲舒没有做出回答。可见,他的体系在逻辑上是不严谨的。
董仲舒之性论的另一个缺陷是他没有探讨人性善恶差别的所以然。他只是作了社会上存在圣人、中人和斗筲之人的事实判断,而没有说明人何以有善有恶。从他的神学目的论思想来看,大概他将其也归结为上天所命定。
与董仲舒只将中人之性名为性不同,东汉王充明确肯定存在着三种人性。他认为“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10,王充对人性论的贡献不在于明确三种人性,而在于他首次探讨了人性善恶之所以然。他从元气论出发,认为人性所以有上中下之差别,是由于禀受有多有少的缘故。他说:“禀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也。”11气厚薄决定性的善恶,如同曲蘖多少决定酒味好坏一样:“酒之厚薄,同一曲蘖;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12
唐代韩愈也主张“性三品说”,但他除了将性中包含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多少作为判定性之上品、中品、下品的根据外,与董仲舒、王充相比,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新的发展。
就陈景元也将人性分为三等来说,他无疑是受到了董仲舒、王充、韩愈等人的影响。而他以禀气不同来说明人性有善有恶的原因,也与王充相似。但是,王充只是以禀气的多少来说明人性善恶的原因,而陈景元则以禀气的清浊来说明人性善恶的原因。气之多少只是数量上的差别。而气之清浊则是性质上的不同。用数量的差别来说明人性的不同,其实是说不过去的。身材高大的人自然禀气多,身体矮小的人自然禀气少,但能以身材的高矮大小来判断性之善恶吗?显然不能。用气之性质的不同来说明人性的不同,在理论上是完全讲得通的。这就是陈景元比王充高明之处。
陈景元以气之清浊来说明人性之善恶,是对道教传统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就笔者见到的材料来看,早在唐代,道士们就已经根据所禀之气的不同性质来说明人之善恶的原因。如吴筠即认为,人的善恶决定于其出生时所禀受的阴阳之气。他说:
“阳以明而正,其粹为真灵;阴以晦而邪,其精为魔魅。故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阴魅育者为顽凶。睿哲惠和,阳好生也;顽凶悖戾,阴好杀也。或善或否,二气均和而生中人。……睿哲不教而自知,顽凶虽教而不移,此皆受阴阳之纯气者也,亦犹火可灭而不能使之寒,冰可消而不能使之热,理固然也。”13
这就是说,禀受纯阳之气则为睿哲,禀受纯阴之气则为顽凶,禀受阴阳中和之气则为中人。
陈景元与吴筠之观点的最大不同在于吴筠认为“顽凶虽教而不移”,陈景元则认为恶人也可因教而从善。陈景元说:“其性本善者,圣人固以上善辅之,使必成其善。苟有不善之心,圣人亦以善待之,感上善之德,而自迁其心为善矣。”14“有不善之心”者,即是所谓的“顽凶”。陈景元认为,即使是“顽凶”,也可因圣人之感召而“自迁其心为善”。
陈景元提出的人性本源相同而现实表现相异的观点,是对以往各种人性论的总结和超越,在中国人性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先秦时期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其实是各以部分经验事实作为立论依据的。而二者赖以立论的经验事实正好相反,这也就明显地揭示了二者的片面性。王安石对二者的批评就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孟子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因以谓人之性无不仁。就所谓性者如其说,必也怨毒忿戾之心人皆无之,然后可以言人之性无不善,而人果皆无之乎?……荀子曰:‘其为善者伪也。’就所谓性者如其说,必也恻隐之心人皆无之,然后可以言善者伪也,而人果皆无之乎?芽”15这就是说,孟子只看到了人心中善的因素,而事实上恶的因素也是存在的;荀子只看到了人心中恶的因素,而事实上善的因素也是存在的。可见,验之以全部经验事实,二者都是非常偏颇的。
发端于董仲舒的性三品论可以说是克服了孟、荀二者的片面性,而建立在全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任何人都可归入善、恶、中三类中的一类。但是,董仲舒把“斗筲之性”视为纯恶而不可更改的观点,则等于把一部分人排除在儒家教化范围之外。这就不太符合儒家的理想。虽然孔子也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话,但事实上儒家还是希望秉承博爱胸怀,“有教无类”的。特别是在魏晋以后,由于佛教和道教分别宣传“一阐提人皆可成佛”、“一切众生,皆含道性”,人皆有善根的思想深入人心。儒家再坚持“斗筲之性”只能恶到底的观点,在社会上就没有什么市场了。
扬雄的人性善恶混的说法,因其综合了孟、荀之论而似乎显得比较圆满。但是,儒家长期以来都坚持“天生圣人”的观点,圣人应该是只有善而没有恶的,因此,该说也难已得到普遍的认同。
北宋人在总结了历史上的各种人性论后,找到了一条新路子:既承认现实人性的差异,以符合人有善恶的经验事实;又认为人性中皆有善根,以激励人向善。张载对“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16),程颐对“天命之谓性”与“生之谓性”的区分(程颐说:“‘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同乎?芽性字不可一概而论。‘生之谓性’,止训所禀受也。‘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17),陈景元对人性之本源和人性之现实表现的区分,都是这条新路的尝试。所谓“天地之性”、“天命之谓性”,都是从人性的本源来说的。而“气质之性”、“生之谓性”都是就人禀气成形后的现实人性而言的。本源之性无不善,现实之性则有善有恶。人的主体性就在于能超越后天气禀的局限,而复归本源之性。
学界过去一般认为是宋代理学家的人性论解决了历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端,这并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道教学者在这方面的贡献,至少陈景元也是功不可没。
北宋的儒道两家学者均以性之二分法来解决人性善恶难题,既反映了儒道思想的交融,也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共性。
注:
1参见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卷一,《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下同),第730—731页。
2太守张氏《道德真经集注》卷七,《道藏》第13册第65页。
3《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卷二,《道藏》第11册第862页。
4江澄《道德真经疏义》卷七,《道藏》第12册第460页。
5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七,《道藏》第13册第702页。
6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六,《道藏》第13册第693页。
7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九,《道藏》第13册第719页。
8、9《春秋繁露·实性》。
10、11、12《论衡·本性》。
13《宗玄先生玄纲论·天禀章第四》,《道藏》第23册第675页。
14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七,《道藏》第13册第700页。
15《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八《原性》。
16张载《正蒙·诚明篇》。
17《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四,《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册第313页。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民族与宗教研究所)

凡在世之人,挑拨离间、诽谤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辩,说谎骗人等,死后打入拔舌地狱,小鬼掰开嘴,用铁钳夹住舌头,拉长、慢慢拔下。受此酷刑之后,方可进入剪刀、铁树地狱。
在阳间,若妇人的丈夫不幸提前死去,她便守了寡,你若唆使她再嫁,或是为她牵线搭桥,那么你死后就会被打入剪刀地狱,剪断十个手指。凡在世时离间骨肉,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死后入铁树地狱。树上皆利刃,自来后背皮下挑入,吊于铁树之上。
如果在阳世犯了罪,若其不吐真情,或是走通门路,上下打点暪天过海,就算其逃过了惩罚,死后打入孽镜地狱,照此镜而显现罪状。然后分别打入不同地狱受罪。

有的人,平日里家长里短,以讹传讹,陷害,诽谤他人。就是人们常说的长舌妇。这种人死后,则被打入蒸笼地狱,投入蒸笼里蒸。不但如此,蒸过以后,冷风吹过,重塑人身,带入拔舌地狱。
恶意纵火或为毁灭罪证,报复,放火害命者,死后打入铜柱地狱。小鬼们扒光你的衣服,让你裸体抱住一根直径一米,高两米的铜柱筒。在筒内燃烧炭火,并不停扇扇鼓风,很快铜柱筒通红,痛苦不堪。
亵渎神灵者、杀牲者,即人、动物等各种生灵,因为阴司不同于阳间,那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牛、马、猫、狗以及人,来者统称为生灵。

凡谋害亲夫,与人通奸,恶意堕胎的恶妇,死后打入冰山地狱。令其脱光衣服,裸体上冰山。另外还有赌博成性,不孝敬父母,不仁不义之人,令其裸体上冰山。
卖淫嫖娼,盗贼抢劫,欺善凌弱,拐骗妇女儿童,诬告诽谤他人,谋占他人财产,妻室之人,死后打入油锅地狱,剥光衣服投入热油锅内翻炸!依据情节轻重,判炸数遍……有时罪孽深重之人,刚从冰山地狱里出来,又被小鬼押送到油锅地狱里翻炸。
这是一层为畜生申冤的地狱。凡在世之人随意诸杀牲畜,把你的快乐建立在它们的痛苦上。那么好,死后打入牛坑地狱。投入坑中,数只野牛袭来,牛角顶,牛蹄踩……另据记载,与之相反的还有名为“刀船地狱”的,未在此十八层地狱之列。
若在世之人,产下一婴儿,无论是何原因,如婴儿天生呆傻,残疾;或是因重男轻女等原因,将婴儿溺死,抛弃。这种人死后打入石压地狱。为一方形大石池(槽),上用绳索吊一与之大小相同的巨石,将人放入池中,用斧砍断绳索。
此狱颇为稀奇,就是人在世时,如果你浪费粮食,糟踏五谷,比如说吃剩的酒席随意倒掉,或是不喜欢吃的东西吃两口就扔掉。死后将打入舂臼地狱,放入臼内舂杀。

凡不尊敬他人,不孝敬父母,不正直,歪门邪道之人,死后将打入血池地狱。投入血池中受苦。我也不大明白,为什么难产,吐血,流血而死(见红而死)之人死后也投入血池中受苦。
要知道,作为人身来到这个世界是非常不容易的,是阎王爷给你的机会。如果你不珍惜,去自杀,如割脉死,服毒死,上吊死等人,激怒阎王爷,死后打入枉死牢狱。就再也别想为人了。我劝戒在世的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顽强的活下去,自杀是懦弱的表现。
挖坟掘墓之人,死后将打入磔刑地狱,处磔(音同“哲”)。
损公肥私,行贿受贿,偷鸡摸狗,抢劫钱财,放火之人,死后将打入火山地狱。被赶入火山之中活烧而不死。另外还有犯戒的和尚,道士。也被赶入火山之中。
糟踏五谷,贼人小偷,贪官污吏,欺压百姓之人死后将打入石磨地狱。磨成肉酱。后重塑人身再磨!另外还有吃荤的和尚,道士同样如此。
偷工减料,欺上瞒下,拐诱妇女儿童,买卖不公之人,死后将打入刀锯地狱。把来人衣服脱光,呈“大”字形捆绑于四根木桩之上,由裆部开始至头部,用锯锯毙。

~

相关要点总结:

19377017928:阴曹地府的“曹”是什么意思?
五薛答:曹,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这里与”府”同义,指官署.”阴曹””地府”均指阴间的管理衙门,即阎罗殿

19377017928:民间说的阴间是什么意思
五薛答:民间所说的阴间一般指的是阴曹地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死后灵魂所到之处。根据传说,阴间是由十八层地狱和其他的鬼气凝聚而成的,由十殿阎罗王统管,每个层次有不同的判官。在阴间,死者将接受相应的审判和折磨,被判定为恶人的将遭受各种苦难,而善人则有转世转生的机会。民间认为阴间和世俗相似,...

19377017928:掌管地狱之神的东岳大帝,与地藏王菩萨谁才是地狱真正的老大?
五薛答:阎罗是印度话,阎罗王的意思是管鬼的一个王。常言“外来和尚会念经”,阎王入驻中原代替东岳大帝称为地府之主,一句“阎王让你三更死,定然不会活五更”。胆大之人听之头皮发麻,胆小之人闻之肝胆俱裂。地府,全名阴曹地府,是阎王爷的地盘。因事有阴阳之分活人居阳间,死人去阴间,故为阴朝地府,“...

19377017928:酆都是什么意思
五薛答:酆都意思如下:酆都“鬼城”是人们凭想象建造的“阴曹地府”,“鬼城”庙会的规模和景象都是长江流域罕见的。人们凭想象,用类似人间的法律机制先后建成“阎王殿”、“鬼门关”、“阴阳界”、“十八层地狱”等一系列阴间机构。阴间的建筑 1、路引:所谓的路引,长长三尺、宽二尺,以粗纸印成的一张通行...

19377017928:地府司库曹官是什么意思
五薛答:地府司库曹官是阴曹地府的官员。阴曹地府是掌管万物生灵生命的地方。凡天地万物,死后其灵魂都在被黑白二常拘到阴界,其在阳间的一切善恶都要在此了结。正所谓是活人在阳间,死人在阴间,阳间一个世界,阴间一个世界。世人都说阴间阴森恐怖,到处是孤魂野鬼。其实,又有谁亲眼见过呢,称为一个世界,...

19377017928:关于地府,黄泉,奈何桥等等之类的古老传说
五薛答:地府:在中国,大量的古代神话和佛教典籍中都有阴曹地府的记载,中国人把世界万物都分为两极,这就是中国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把人类生存的空间分为天(阳)、地(阴);人分男(阳)、女(阴);时分白(阳)、昼(阴);天分日(阳)、月(阴);在中国有三界之说,就是天上、人间、地狱;认为人是...

19377017928:黄泉碧落,紫陌红尘什么意思?
五薛答: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黄泉亦是九狱九泉之一。天上,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紫陌在古代时的原意是长安的大街,文人泛称京都郊野之路为紫陌。现比喻虚幻的荣华。红尘在古代时的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

19377017928:关于地府的传说,地府是冥府么?它在鬼界还是冥界?阴间指哪里?
五薛答:人类生存的空间,称其为阳间,人类死亡后,其灵魂所在的空间,称为阴间。在中国,大量的古代神话和道教典籍中都有阴曹地府的记载,中国文化千年几千年的研究指出,万物都有阴阳两性,万物负阴而抱阳,意思是说,在生成的万物中,形有阴阳,灵也有阴阳之分,非常详细和博大精深,这里的只是阴阳学说中的...

19377017928:阴府是什么意思
五薛答:清袁枚《新齐谐·庄明府》:“宴毕, 庄知为阴府,因问终身之事可预知否?”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四七章:“吴坚,你肯不肯替俺写个介绍信,让俺到阴府见你们的四敏,看他要不要俺这块料?”网络解释 阴府 阴府,即阴曹地府的简称,迷信的人称人死后进入的世界为阴间,阴间最大的统治者是阎摩...

19377017928:地府是什么意思
五薛答:”《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那阴报事也尽多,却是在幽冥地府之中,虽是分毫不爽,无人看见。”《儒林外史》第二二回:“话说卜老爹睡在床上,亲自看见地府勾牌,知道要去世了。”萧乾《我爱新闻工作》:“我想,倘若死后在阴曹地府要我填表申请下一辈子干什么的话,我还要填‘记者’。”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