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怎样查找古代木梳的样式图片? 古代官印的形状是怎样的图片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中国古代发型发饰.算个资料的整理吧,希望大家喜欢
1.先 秦
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春秋战国时期所流传至今的有玉雕人形所展示的垂髻。湖南长沙陈山大队楚墓中出土的帛画中描绘了梳椎髻的楚国妇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玉人,塑造了结发至顶、脑后垂辫的商代人物。洛阳金村出土的弄雀青铜女孩则梳理着分垂两边的双辫。还有安阳殷墟出土的石人,蓄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后而盘至头顶,再戴上帽箍。这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较为流行的一种发石妆饰,且商代以后的部分史料亦反映出当时所流行的帽箍已经出现了装饰品和装饰纹样。这就足以说明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并进一步侧重于装饰性,成为一种发式妆饰品。
据考证:远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 发器”来梳理头发,其功能与当今所用的木梳相等同。
1.商代的发式辫发局部(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本图为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
商代的发式之二
商代的发式 辫发盘顶的商代男子,此图为商代陶俑。(河南安阳股墟小屯出土,原件现在台湾)。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本图为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
商代的发式之三
商代的发式 左图为梳辫发、穿华丽服装的商代贵族,身上有明显的图案花纹,前胸饰有龙纹,两臂饰有降龙纹(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右图为梳辫发的商代奴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在殷墟遗址里,曾发现出大批玉器,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风尚的珍贵资料。其造型优美、题材广泛、姿态生动,足以说明这时期的玉器工艺水平。更难得的是在这一些玉器玉佩上还雕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发式衣着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衣冠服饰的典型特点。
商代发式骨笄之一
商代发式 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 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商代发式骨笄之二
商代发式 商代笄饰男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图中人物似孩童形象,身上刻有清晰的纹样,可能是早期的文身,头上插的饰物,可能是一对发笄 ,由此可见商代发笄的安插方法。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秦、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历经战乱,终于达到了“六王毕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综合各国文化,化异为同,为今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汉承秦后,基本沿袭了秦代的体制,废除了秦末的苛政,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昌盛得景象,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和提高。
汉王朝的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又促进了与外国和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社会风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也日趋提高,发式妆饰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宫廷贵族的发式妆饰则更是奢侈,华丽。
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开始在贵族女子中盛行。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仙髻之名则来自于神话传说,汉武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故这种美与仙所结合的产物,自然为当时的贵妇所青睐,奉之为高贵华丽的发式之一。
坠马髻:“坠马髻者,侧在一边”。“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们在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彩绘木俑上就能见到汉坠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种发式形近垂云髻,始于汉代。在髻尾留髾或结辫式,并加装饰带。梳分髾髻行走时,左右晃动,上下跳跃加之于装饰带似锦上添花,确实活泼可爱。现时一般认为此发式可能是受少数民族辫发的影响,并佩上装饰带来进一步强调该发式的个性美。
在同一时期,与发式相配套的各种妆饰也开始流行开来。“步摇”乃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装饰物。《拜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们可以从一些汉代石刻及帛画中一睹其风采。“步摇”一经出现就风行开来,直至唐代贵妇仍偏爱将步摇作美发的装饰物,而且其华丽程度大有发展。
“巾帼”是当时的另一类型装饰物,是用假发编制成为形似发髻的头套。使用时只需直接将其套在头上即可。现今从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见到“巾帼”。

http://www.czlib.net/difangwenhua/minjiangongyi/200310080231.htm

古代官印的形状是怎样的图片~


叫做-栉:本义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比喻像梳齿那样密集排列着。
栉,在我国古代博与簪、钗、胜、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为八大发饰。篦箕系栉的一种,古代妇女常把精美的篦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且非常流行,就像现在妇女头上流行的发夹一样。妇女插篦的习俗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太平广记》中引《小说》云:“汉武帝……以象牙为篦,赐李夫人。”这个时期的篦箕出土很多,制作也比较精微。如,长沙马王堆一号博汉墓出土的专盛化妆用品的九子奁盒,内一小博奁,装一对角质篦箕和一对黄杨木梳。
篦箕(bì jī)俗称篦子,据传是春秋时期一个名陈七子的人发明创造的。
篦箕之所以作为发饰深受古代妇女的喜爱,这与它的传统制作工序和工艺技法关系甚密。一把篦箕看似简单,其实制作工序十分繁杂,它有篦篾、篦梁坯、骨档、制漆、楂子、漆篦梁等6个工种42道工序,再精加工还有胶工、打磨、挫草、镶头、拨工、抨刮等6个工种30道工序,最后还要进行复查整理半道工序,共计72道半工序,方可完成。古代的篦箕从外型上大致分为马蹄形的单面篦、长方形的双齿篦及半边篦、把式篦和花齿篦。传世名篦有些以质见称,如金、银、象牙、玉翡翠之类,但更多的则是以在篦梁上的雕饰见胜。
当今,篦箕虽已失去了它原有的篦污去痒功能,但它的妆饰工艺价值仍然很高。它是一种极好的艺术载体物,既可制为精美的发饰物,又可作成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旅游纪念品,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此,应继承开发和利用,让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制品重放异彩,并服务和美化人们的日常生活。
梳篦(shū bì),理发的用具,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梳理头发用梳,淸除发垢用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所以中国古代历来很重视梳篦的制作。清代梳篦传世甚多,基本上保持着宋代的形制。梳篦的产地以江苏常州为最为著名。常州梳篦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业品,有"宫梳名篦"之称,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最早的栉当为1959年山东宁阳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六千年的象牙梳。在篦单独出现以前,曾存在过合体梳篦。梳篦分离以后,器形统一呈马蹄形。梳篦的这些变化,大约都发生在东周时期。从已出土和一些民间传世的梳篦看,汉、唐、宋各代各有不同。汉代的呈较长马蹄形,纹饰一般以云气纹为主,间有入羽鸟兽等;唐代的呈马蹄形,下部略宽;宋代的为月牙形。古代的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汉族民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其中,竹料主要取自苏南、浙西等地的优质阴山壮竹,产自这些地方的竹料不仅质地坚硬、富有韧性,而且经久耐用,木材主要选用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用黄杨制作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并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为珍贵和流行。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方能完成。相传制篦祖师爷陈七子是七十三岁死的。俗话说:"七十三,鬼来缠",人们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所以改称篦箕为七十二道工序。
梳篦是江苏常州著名的地方特产,相传始于魏晋时期,迄今已1600多年,由于历史悠久,选料制作精细,素有“宫梳名篦”之称。"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梳篦业所奉祖师有赫胥、赫连、皇甫、陈七子、张班、鲁班。

相关要点总结:

19430014201:古代女子为何要将梳子插在头上?
屈屈答: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唐代,妇女往往在头部插梳以为装饰,玉梳器...

19430014201:古代女人的梳子叫什么?
屈屈答:多是牛角,和桃木制作的梳,又称梳子,古代又称栉,是整理头发的工具通常形状扁平,梳子并带有很多齿。有些梳设有手柄,有些则没有。昔日的梳通常以木制造,如枣木梳子、梅木梳子、黄杨木梳,也有骨梳、牙梳、角梳(牛角)、金属梳,现时已大多改用塑胶。密齿的梳称为篦。除了整理头发外,一些梳...

19430014201:怎样古代梳头?急!!!~
屈屈答:用木梳和篦箕,这两种东西在古代称为“栉”,除了可用来梳头,还可作为装饰,是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梳篦(shū bì),理发的用具。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篦,亦写作“枇”、“比”。总称曰“栉”。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说文.木部》:“梳,所以理发也。”又“栉”,梳...

19430014201:古埃及的木梳子,有什么特别之处,看了流连忘返?
屈屈答:古埃及的木梳子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上面雕刻着图案而已,上面雕刻着的动物都非常的生动,只是让人看一眼就可以流连忘返。这只能说明当时古埃及的那些工匠的手艺都是非常好的,可以把梳子做到这种程度,这种梳子在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都是放在博物馆里面保存。人们用梳子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梳子...

19430014201:古代女子把梳子别在头发上,仅仅是因为好看吗?
屈屈答:01、彰显地位 在古代,男人女人的地位彰显是有一定区别的,女人不仅表现在衣服的面料和图案上,甚至对头梳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在梳子上面,他们有很大的讲究。比如梳子的材质,梳子的形状,梳子的外观...这些都能够流露出当事人的地位。理所当然,穷人家就是很普通的梳子,显得有点陈旧;但是富贵人家的...

19430014201:古代头饰、首饰、衣饰都有哪些?
屈屈答: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

19430014201:古代为女子梳妆的梳篦,有怎样的发展史?
屈屈答:夏商时期的梳子大都属于长方形,但梳背要比梳齿厚,因此呈现出倒梯形或风字形,而且其样式有所丰富,在梳背上增加了凸凹的几何形纹样。西周时代的梳子,形状多样,有长方形、马蹄形、联背形等,造型十分多样,材质比之以前也更为丰富,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盛放梳篦的箱盒器具,这说明当时的梳篦已经步入了专...

19430014201:古人把木梳叫什么?
屈屈答:称栉 古代男女蓄发,发式各异。男子发式,多作椎形,便于冠巾。扎束以后,穿以簪(笄)固定。女子发式,形异有致,还加饰物。如栉、笄、钗等。插在发上,增其美观,并不固发,纯为首饰。栉是古人较为普遍的发上首饰。栉是梳、篦的通称,质地多样,有木、角、骨、玉等。先秦时期,梳与篦的...

19430014201:抓周木梳代表什么?
屈屈答:抓周木梳代表寓意“又顺又发、天长地久”的意思,木梳古代曾又名“顺发”。采用上等黄杨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枣木等天然名贵材料,传承了传统的手工制梳工艺,采用高温高压等独特工艺处理,结合现代磨齿抛光等独特手工工艺精致而成。其色泽美观自然,梳齿圆滑、光洁,其造型别致,手感极佳。不拉...

19430014201:古代对梳子的雅称
屈屈答:木材主要选用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用黄杨制作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并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为珍贵和流行。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方能完成。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