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中国石油煤层气勘探开发实践及发展战略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费安琦 雷怀玉 李景明 赵培华 李延祥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6)

作者简介:费安琦,男,1946年生,满族,196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及煤层气勘探开发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摘要 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煤层气十年勘探经验,系统总结了中国石油在煤层气勘探领域的新认识和新技术,利用这些认识和技术取得了重要勘探成果,发现了三个气田,储备了一大批有利目标区。中国石油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大煤层气的投入,以早日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 煤层气 地质理论 新发现 新领域

Practice and Strategy of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etroChina

Fei Anqi,Lei Huaiyu,Li Jingming,Zhao Peihua,Li Yanxiang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Beijing 100086)

Abstract:Based on the CBM exploration experience of PetroChina for ten years,some new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es for CBM exploration from PetroChina were systemically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PetroChina achieved important CBM exploration results in the light of these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es and discovered three CBM fields and reserved lots of favorable CBM perspective areas.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PetroChina will double the investment of CBM to early realize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China's CBM industry.

Key words:CBM;geology theory;new discovery;new field

前言

煤层气主要以甲烷为主,是洁净的天然气资源。煤层气是主要以吸附形式存在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勘探可以减少采煤的灾害,减缓对大气的污染,更重要的是煤层气是天然气的一个后备资源。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于1994年在原新区勘探事业部成立了煤层气勘探项目经理部,专门立项进行煤层气勘探。十余年以来,先后组织了“九五”总公司煤层气科技攻关和大量煤层气勘探生产项目,参加本项目科技攻关入数达250余人,着眼全国开展了大区评价研究,投资4.5亿元,共钻井80口,开辟了河北大城、山西晋城、大宁三个试验区。获得了一大批煤层气的有利区块,取得了一批突出的技术成果。“十一五”期间公司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促进煤层气早日产业化,实现股份公司能源的多元化战略。

1 中国煤层气地质理论有突破性认识

结合中国煤层气地质特点,将煤层气气藏类型划分为承压水封堵、压力封闭、顶板水网络状微渗滤、构造封闭四大类,并指出承压水封堵气藏保存条件好,有利于排水降压,煤层气最富集,是主要勘探目标。

在煤热演化生烃机理上划分为区域岩浆热变质、局部热动力变质、深层水交替热变质、区域压实变质、构造应力变质五种类型,并指出区域岩浆热变质类型的煤层割理发育,物性好,高产条件最优越,是勘探重点。

在煤层气成因类型上由盆地边缘到腹部划分为甲烷风化带、生物降解带、饱和吸附带、低解吸带四种类型,并指出生物降解带埋藏浅、开采中水大气小,甲烷风化带含甲烷气特低,低解吸带煤层埋藏深、物性差、含气饱和度低、可解吸率低,而饱和吸附带是高产富集有利部位。

在煤层气成藏后改造作用中存在水动力洗刷、煤层矿化、构造粉煤、成岩压实、构造变形差异聚集五种主要作用类型,往往构造变形差异聚集作用类型的上倾承压水封闭条件好,下倾部位有充足气源补给,高产富集条件优越,为勘探重点。

2 形成了煤层气勘探配套工艺技术

先后组织了22项煤层气专用勘探技术攻关,以下6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1 煤层绳索式全封闭快速取心技术

为准确求取煤层含气量和提高煤层取心收获率,研制出绳索式取心工具(大通径)及配套设备,包括取心钻头、外管、内管总成、半合式岩心管、悬挂机构、弹卡定位机构、割卡心机构、单动机构、报警装置、差动机构、内外管扶正器、打捞器、绳索提升系统,及通径大于101mm的专用钻具。现场对30口井取心,平均收获率98%以上,煤心保持原始结构,并且出心速度快,由井底割心到地面装罐,700m 井深仅用8~10min,实测含气量可靠。比常规取心速度快20倍,此项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2.2 注入/压降试井技术

针对煤层松软、低压、低渗且含有气体和水的特点,引进国外先进的高压低排量(最高注入压力41MPa,最低注入排量2m3/h)注入泵,并配备了先进、可靠的地面泵注系统。建立了适用于不同试验区的测试工艺技术,研制出专用解释系统软件。经现场50多层测试对比,煤层渗透率等参数解释准确性较高。

2.3 大地电位法煤层压裂裂缝监测技术

根据煤层近于非弹性体的特点,建立了室内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试验,研制出大地电位法煤层压裂裂缝监测设备和解释软件,可对煤层压裂裂缝延伸方位和长度进行现场直接动态监测和定量解释。经现场60多层测试对比,压裂裂缝监测结果准确性较高,解决了以往煤层压裂水平裂缝无法直观定量评价的难题。该项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2.4 井间地震声波层析成像(CT)技术

根据煤层中的纵波速度较低、压裂后其纵波速度进一步降低的特点,采用井间地震声波层析成像技术,描述声波穿过剖面内煤层物性的变化特点,以评价压裂后井间连通状况。经现场测试对比,井间测试结果清晰可靠,解决了以往煤层裂缝不能直观定量评价的难题。

2.5 煤层气测井评价技术

结合试验区煤层气地质特点,研制开发出煤层气测井系列和评价软件,可对含气量、封盖层、工业分析、岩石力学等参数进行定量解释。经28口井200余块样品实验室测试结果对比,含气量误差不超过6%,利用该技术每口井可节约费用20万元。

2.6 煤层气储层模拟技术

引进国外先进的COALGAS、COMET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软件,针对中国煤层气特点开发应用,可对各种完井方法和开采方式用三维两相的煤储层进行生产拟合和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能预测开采20年内采气速度、单井和井组产能、合理井距、布井几何形状及井网优化等多项开采指标,评价气藏开发水平和试验区开采效果。并在沁水盆地晋城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得到充分应用。

3 利用地质理论和勘探工艺技术,勘探效益显著

3.1 坚持4个层次评价研究取得明显效果

大区评价:评价全国39个含煤盆地68个聚煤单元的煤层气远景资源量,在埋深300~1500m为27.3×1012m3(美国目前18个盆地煤层气远景资源量仅为11×1012m3)。其中4大盆地有利勘探面积7.6×104km2,煤层气远景资源量19×1012m3

区带评价:优选出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及东部、沁水、冀中—冀东、鲁西—濮阳、豫西、淮南—淮北、六盘水八大有利选区,勘探面积4×104km2,煤层气远景资源量7.1×1012m3

目标评价:评选出沁水盆地晋城、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韩城、乌审旗六盘水地区格目底及西北等一批有利勘探目标,勘探面积2×104km2,煤层气远景资源量4.4×1012m3

区块评价:拿下晋城目标樊庄和郑庄区块探明、控制储量及大宁-吉县目标午城区块控制储量。

3.2 发现我国第一个大型煤层气田——沁水气田

1997年10月晋试1井完钻,完钻井深705m,在主要目的层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共钻遇煤层6层12m,钻井中煤层气显示良好。1998年2月开始对本井3煤试气,日产气稳定在2700m3以上,最高日产气为4050m3,在本区首次获得了稳定的煤层气工业气流。

1998年4~8月通过区块评价研究,在晋试1 井附近钻探了晋1-1、1-2、1-3、1-4、1-5井,与晋试1井共同组成了一个梅花形井组。该井组于1999年4~12月进行了面积法排水降压采气,4口井日产气量稳定在2400~3500m3

在晋试1井组试气的同时,分别在樊庄和郑庄区块完钻了晋试2、3、4、5、6井,经试气单井单层日产气稳定产量2700~4400m3,最高9780m3。采用COALGAS储层模拟软件预测3煤与15分压合排单井平均日产气3700~4000m3

2001年已向国家上交樊庄区块探明含气面积182.22km2,煤层气地质储量352.26×108m3;郑庄区块控制含气面积447.1km2,煤层气地质储量911.2×108m3;该登记区含潜在资源量的总含气面积1090km2,总资源量2656×108m3

不管是采用常规钻井还是羽状水平井钻井技术,该区煤层气开发都有好的经济效益。陕京和西气东输管线靠近该区,将为改变北京及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环境,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的效益。

3.3 首次在鄂尔多斯东缘发现大型的煤层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吉试1井于山西组和太原组共钻遇煤层6层累计厚度为17.4m,其中主力煤层厚度5煤5.4m,8煤8.8m,煤层压力系数1.1~1.2,煤层渗透率10×10-3μm2,5煤平均含气量20.7m3/t,含气饱和度91%,8煤平均含气量13.8m3/t,含气饱和度77%,5煤钻井中自溢水10m3/d,主要地质参数与美国黑勇士盆地高产富集区接近,为我国首次在鄂尔多斯东缘发现的大型中煤阶煤层气田。其中吉试4井煤层总厚7层22.8m,煤层渗透率高达 82×10-3μm2。吉试 5 井 5煤厚 6.8m,含气量高达23.2m3/t,含气饱和度 95%,日产气 6629m3。目前初步控制该区在煤层埋深 500~1200m,煤层气含气面积885km2,控制储量800×108m3

4 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前景展望

21世纪是天然气的世纪,在我国未来几十年内天然气开发将获得飞速的发展。西气东输是煤层气产业发展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西气东输”工程将穿越我国众多的油气盆地和含煤盆地。根据“西气东输”工程的供气能力和设计年限估算,需要1×1012m3的天然气地质储量作保证,但目前常规天然气地质探明储量仅7000×108m3左右,急需补充气源,煤层气作为非常规天然气,其成分95%以上是甲烷,完全可以与天然气混输、混用。同时“西气东输”管线经过的地区也是煤层气资源富集的地区,塔北、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太行山东、豫西、徐淮和淮南等煤层气富集带,总资源量近14×1012m3,而且管线经过的沁水大型煤层气田,已经获得煤层气探明储量,在短期内优先开发这些地区的煤层气资源最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我国的煤层气工业和其他国家一样,将采用井下抽放和地面排采并行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在井下抽放上继续改进技术,提高抽放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地面排采试验。我国煤层气井下抽放已有50多年的历史,抽放技术成熟,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更多煤层气利用设施的建成投产,以及国家和企业更加注重安全生产,预计未来10年煤矿井下煤层气抽放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到2005年井下煤层气抽放量将达到10亿m3,2010年达到14亿m3[2]

我国煤层气地面开发试验已从单井试验向井组试验过渡,一些煤层气开发项目已显示出商业化开发前景。我国煤层气开发应采取新区与老区相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首先在资源条件好、勘探程度较高的鄂尔多斯和沁水盆地,进行补充勘探,集中力量开发,使煤层气生产能力在近期内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并在开发利用方面形成突破。

根据目前我国煤层气发展速度及政策导向等预测,我国煤层气产量将经过缓慢、快速和稳定三个阶段的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国可探明(1000~2000)×108m3的可利用煤层气储量,建成3~5个煤层气开发示范基地,力争使煤层气产量达(20~30)×108m3,煤层气产业初具规模。预测2000~2010年将是我国煤层气大发展阶段,相当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因煤层气井产量低,寿命长,必须要有优惠政策来鼓励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才能使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在此阶段取得长足进展。我国华北地区可供勘探的煤层气资源量与美国的圣胡安和黑勇士盆地之和相当,但其地质情况较复杂,勘探难度大,预计到2010年全国煤层气产量将达到20×108m3,控制储量为1500×108m3。预测2010~2020年,随着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日趋成熟,勘探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到华南、东北区及西北地区,预计2020年煤层气产量将达到150×108m3。到2025年,建成5~6个煤层气生产基地,煤层气产量达200×108m3,形成完善的煤层气产业体系。

5 中国石油煤层气发展战略

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将立足中东部含煤盆地,用五年的时间形成30×108m3的煤层气产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5.1 加大对煤层气的科技投入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洁净气体能源供需缺口大,开发利用煤层气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我国煤层气储层与美国相比,大多具有低渗透、低饱和和低储层压力的“三低”特点,煤层气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中国石油将进一步加大对煤层气的科技投入,一方面加强煤层气成藏理论、经济评价等基础理论研究,注意煤层气科学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加大煤层气攻关和示范项目的投入力度,为煤层气开发的突破创造科技支撑。

5.2 根据我国煤层气资源特点与分布,选择有利开发区块

我国煤层气资源特点突出表现为量大面广,具有显著的地区富集性和时域富集性。通过对全国煤层气资源的综合评价,以含气带为单位,对其开发前景进行分类评价,确定包括十大煤层气有利目标区作为煤层气开发的优选区块,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淮地区、西部低阶煤地区的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块,可作为近期勘探开发的重点工作区。

5.3 制定完整、科学的煤层气开发规划

坚持煤层气上、下游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评价与勘探相结合、重点突破与规模开发相结合,由浅至深、由易到难、滚动发展;坚持地面规模开发为主、带动煤矿井下抽放,地面开发与井下抽放并举,建立“先采气后采煤”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模式。

5.4 中国石油将把煤层气开发利用纳入公司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重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煤层气基础设施弱,特别是没有煤层气长输管网,中国石油将把管线建设纳入公司发展基础建设规划,有计划地投入适度的基建资金,分期实施,以加速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洪林等.2001.中国煤层气资源及其勘探开发潜力.《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8,No.1,p9~11

[2]王红岩,刘洪林等.2005.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杜

[3]张建博,王红岩等.1999.山西沁水盆地有利区预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杜

[4]黄盛初等.1998.我国煤层气利用技术现状及前景.《中国煤炭》,No.5,p25~28

[5]赵文智等.2001.中国陆上剩余油气资源潜力及其分布和勘探对策.《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8,No.1,p1~5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

徐凤银 刘 琳 曾雯婷 董玉珊 李延祥 周晓红
(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
摘 要:“清洁化、低碳化” 是全球趋势。加快煤层气勘探开发步伐,对减少煤矿瓦斯事故、保护大气 环境、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对煤层气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价格优惠、 税收优惠、开发补贴、资源管理、矿权保护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形成中石油、晋煤集团、中联煤三大煤层气 企业,但目前产业整体规模较小。针对矿权问题,形成3种促进采煤采气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即:沁南模 式、潞安模式和三交模式。在技术上已初步形成适合不同煤阶和不同地质条件下煤层气的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建成了高水平的煤层气实验室,并在800m以深地区、低阶煤储层的开发等领域有实质性突破。
到2010年底,全国共钻煤层气井5426口,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2900多亿立方米。累建产能超过30× 108m3/a,年产量15×108m3,商品气量11.8×108m3。建成管输、压缩/液化能力56×108m3/a。截至2011年 6月,全国煤层气日产量超过400×104m3。已建或在建了较完善的煤层气管网。沁南、韩城、大宁-吉县及 保德四个有利区都紧邻已有天然气主干管线。
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潜力大、前景好,加大研发力度,依靠技术进步,特别建议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根据资源分布研究与调整对策;二是国家政策落实和企业间的相互合作须进一步加强;三是在提高单井 产量和整体效益方面强化技术攻关;四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性投资。这将会大大促 进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国;煤层气;开发;产业;技术;现状;前景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For China's Coal Bed Methane
Xu Fengyin,Liu Lin,Zeng Wenting,DongYushan,Li Yanxiang,Zhou Xiaohong
(PetroChina CBM Co.,Ltd,Beijing 100028,China)
Abstract:A global trend of "Clean and low-carbon" has been formed.To speed up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to reduce coal mine gas accidents,to protect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nd to improve energy structure.Greater efforts have been exerted to CBM development,given a series of encouraging policies,i.e.favourable price,tax preferences,development subsidy,resource management and mineral right protection.Three major CBM enterprises emerged including PetroChina,JAMG,and CUCBM,while the current industrial scale is relatively small.Considering the exploration right issues,3 cooperation modes are developed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gas extraction and coal mining such as Qinnan mode,Lu'an mode and Sanjiao mode.Regarding technologies,a coupl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are developed,tailored for various rank coal methane and for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and a high-profile CBM lab was built.Besides,some substantial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exploring CBM buried deeper than 800m and in low-rank coal bed methane development.
By the end of year 2010,5,426 CBM wells have been drilled,about 290 bcm of the geological reserves proved.An annual production capacity of over 3 bcm were accumulatively built for surface extraction,producing 1.5 bcm/a,with 1.18 bcm of commercial production and 5.6 bcm/a for pipeline transportation,CNG and LNG capacity.The nationwide CBM yield has exceeded 4 million cubic meters per day by June,2011.Four favorable blocks,like Qinnan,Hancheng,Daning-jixian and Baode all get close to the major existing pipelines.
China is rich in CBM resources,with great potentials and promising prospects.Thus,the following four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to work out proposals based on resource distribution;to further coordinate governmental policies and entrepreneur performance;to strive to mak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in increasing single well yield and in promoting integrated economic efficiency;to establish a unified information platform to avoid disorderly competition and repeated investment.All these four proposals are likely to stimulate the progress of CBM industry.
Key words:China;CBM;development;industry;technology;status;prospects
引言
煤层气俗称瓦斯,成分主要是甲烷,形成于煤化过程中,主要有吸附在煤孔隙表面、分布在煤孔隙 及裂隙、溶解在煤层水中三种赋存形式,以吸附状态为主。当煤层生烃量增大或外界温度、压力条件改 变时,三种赋存形式可以相互转化。“清洁化、低碳化” 是全球趋势,能源转型和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 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煤层气开发利用具有“一举三得” 的优越性。首先它是一种清洁、高效、安全的新型能源,燃烧 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弥补能源短缺;再者,瓦斯是煤矿安全“第一杀手”,它 的开发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减少煤矿瓦斯事故;同时它也是一种强烈温室效应气体,温室效应是CO2 的20倍,开发煤层气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效应。总体体现出经济、安全和环保三大效益。加快煤层气勘 探开发步伐,对减少煤矿瓦斯事故、保护大气环境、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煤层气的开采方式分为井下抽采与地面抽采两种方式。地面抽采在钻完井、测录井、压裂、排采、集输 工艺上与常规油气开采技术基本相同。
1 世界煤层气资源及产业现状
1.1 资源分布
全世界埋深小于2000m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260×1012m3,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 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图1)。

图1 全世界煤层气资源分布情况

1.2 产业现状
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国家煤层气产业发展趋于成熟。美国自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14个含煤盆地 投入煤层气勘探开发,现已探明可采储 量3×1012m3。2009年,煤层气生产井 5万余口,产量542×108m3。煤层气产 量占天然气总产量比重日益增大,2009 年煤层气产量比例达到9%。加拿大煤 层气产业发展迅猛。1987年开始勘探,2002年规模开发,2009年生产井7700 口,产量达60×108m3。澳大利亚也已 形成工业规模。主要分布在东部悉尼、苏拉特、鲍恩三个含煤盆地,2005年生产井数1300口,产量 12×108m3,2009年产量达48×108m3。
1.3 技术现状
通过长期的理论与技术研发,目前国际上形成4大主体技术,4项工程技术。4大主体技术包括: 地质选区理论和高产富集区预测技术,煤层气储层评价技术,空气钻井、裸眼洞穴完井技术,多分支水 平井钻井技术。
4项工程技术包括:连续油管钻井、小型氮气储层改造技术,短半径钻井和U形水平井技术,注氮 气、二氧化碳置换煤层气增产技术,采煤采气一体化技术。
2 中国煤层气产业现状
2.1 勘探开发现状
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煤层气快速发展的影响,加之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中国煤 层气开发规模和企业迅速发展,已形成中国石油、晋煤集团、中联煤三大主要煤层气生产企业。
到2010年底,全国共钻煤层气井5426口,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2900多亿立方米。累建产能超过 30×108m3/年,地面抽采实现年产量15×108m3,商品气量11.8×108m3。建成管输、压缩/液化能力 56×108m3/a。截至2011年6月,全国煤层气日产量超过400×104m3。
中国石油:2010年12月,商务部等四部委宣布为进一步扩大煤层气开采对外合作,新增中国石 油、中国石化以及河南省煤层气公司三家企业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目前中国石油登记煤层气资源超过 3×1012m3,探明地质储量占全国64%,重点分布在沁水、鄂东两大煤层气盆地。近几年来,积极开展 煤层气前期评价、勘探选区及开发先导试验,投资力度大幅度增加,发现沁水、鄂东两大千亿立方米规 模以上煤层气田,逐步形成沁南、渭北、临汾与吕梁四个区块的开发格局。截止到2010年底,商品气 量近4×108m3。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煤炭企业和地方政府合作,形成3种促进采煤采气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即: 沁南模式:矿权重叠区协议划分,分别开发,双方开展下游合作;潞安模式: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共 同维护开采秩序,避免重复性投资;三交模式:先采气、后采煤,共同开发。这些模式得到张德江副总 理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
已建或在建了较完善的煤层气管网。沁南、韩城、大宁-吉县及保德四个有利区都紧邻已有天然气 主干管线(图2)。
建成了高水平的煤层气实验室,测试样品涵盖全国绝大多数煤层气勘探开发区,工作量占全国 80%,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
主要实验技术包括:含气量测试技术,等温吸附测试技术,煤储层物性分析技术,煤层压裂伤害测 试技术等。
晋煤集团:到2010年底,完成钻井2510口,地面抽采产量达到9×108m3。建成寺河-晋城10× 108m3/a输气管线;参股建成晋城-博爱输气管线。与香港港华共同投资组建煤层气液化项目日液化量 可达25×104m3;投产120兆瓦煤层气发电厂。开发地区涉及山西沁水、阳泉、寿阳、西山,甘肃宁 县,河南焦作等。
中联煤并中海油:中联煤目前有矿权面积2×104km2,其中对外合作区块面积达1.6×104km2。截 至2010年底,在沁水盆地潘河建成国家沁南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以及端氏国家油气战略选区示范 工程。
目前完成钻井672口,投产230口,日产气50×104m3。2010年,中海油通过收购中联煤50%股 份,成功介入煤层气勘探开发,为发展煤层气产业打下了基础。

图2 中国石油天然气主干管网示意图

阜新煤业:阜新煤炭矿业集团与辽河石油勘探局合作,开展了三种煤层气合作开采模式,显著提高 了整体开发效益。三种开发模式包括:未采区短半径水力喷射钻井见到实效;动采区应用地面负压抽采 技术,实现了煤气联动开采;采空区穿越钻井取得成功。2010年已钻井52口,日产气10×104m3,商 品气量3226×104m3,建成CNG站3座,主要供盘锦、阜新市CNG加气站。
中石化:煤层气矿权区主要为沁水盆地北部和顺区块及鄂东延川南区块。2010年完成钻井34口,产气84×104m3,目前日产气近3000m3。2010年,华东局与淮南矿业签署了 “煤层气研究开发合作意 向书”,在淮南潘谢矿区优选出100km2有利区块,共同开发煤层气资源。2011年,与澳大利亚太平洋 公司在北京签署了一项框架协议,双方确立了非约束性关键商务条款。
其他:龙门、格瑞克、远东能源及亚美大陆等合资公司及其它民企纷纷介入煤层气勘探开发,加大 产能建设规模,其中亚美大陆目前日产气19.7×104m3。
总体来看,沁水盆地南部成为我国煤层气开发的热点,共建产能近25×108m3/a,目前日产气近 380×104m3,实现大规模管网外输和规模化商业运营,初步形成产运销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2.2 政府优惠政策与技术支持
为了鼓励煤层气产业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价格优惠、税收优惠、开发补 贴、资源管理及矿权保护等等(表1),取得了明显效果。
表1 中国政府鼓励煤层气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与此同时,在技术层面也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2007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专门组建了煤层气开发 利用、煤矿瓦斯治理两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设立了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国家科技重 大专项。中国石油成立了专业煤层气公司,并设立“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 重大科技 专项。这些都为煤层气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创造了条件。
2.3 技术现状
我国的地质条件和美国等有所区别。目前,煤层气开发都源于美国最早的理论。随着规模化深入开 发,现场实验了很多不同类型煤阶和煤体结构、构造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下的煤层气储存特点。已经证 明,这套理论是否完全适合中国煤层气地质条件还有待进一步证实。针对中国不同盆地地质条件研发的 不同的勘探开发技术,有些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3.1 地质上有新认识
有利区评价方法有新突破:通过煤岩特征、含气量、渗透率、产气量等地质综合研究,建立起富集 高产区评价标准,提出了产能建设区开发单元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800m以深煤层气井产量有突破:一般认为,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加压力随之增大,渗透率急剧减小、 产气量也随之减少。目前国内商业开发深度都在800m以浅地区。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推进,800m以 深井也获得了工业气流(最高产气量2885m3/d)(图3),但煤层产气规律尚不清楚,正在通过加强研 究及大井组排采试验得以证实。

图3 800m以深井排采曲线

煤储层渗透率普遍较低,储层保护是关键:煤储存条件的研究是煤层气开发关键的制约因素。沁水 盆地3#煤渗透率(0.013~0.43)×10-3μm2,平均0.112×10-3μm2;鄂东(0.22~12)×10-3μm2,平均1×10-3μm2。总体来看,煤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因此,钻井过程中加强储层保护是关键。钻 井、压裂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对井筒周围煤储层的危害小的欠平衡钻井及低伤害压裂液。
2.3.2 现场管理有新措施
高煤阶开发井网井距有新探索。由于我国高煤阶煤层气储层物性与外国有较大差异,开发证实一直 沿用的300m×300m井距不完全适合,主要表现在高产井数少,达产率低,产量结构不合理。为此,通 过精细地质研究,以提高单井产量为目标,对不同井距产气效果数值模拟并进行先导试验,探索了高煤 阶煤层气开发的200m×200m井网和井距。与此同时,在水平井的下倾部位实施助排井也初见成效。
2.3.3 工程技术配套有新进展
三维地震勘探:韩城地区实施100km2三维地震,资料品质明显好于二维,小断层的刻画更加清晰(图4),有效地指导了井网部署。

图4 韩城地区三维与二维剖面对比

羽状水平井钻井:通过市场化运作,打破了 外国公司在羽状水平井施工领域的垄断地位,摆 脱了羽状水平井钻井完全依赖外国公司的局面,成本大幅度降低。
压裂配套工艺:在对煤层实验分析的基础 上,结合大量的压裂实践,形成以 “变排量、低 伤害” 为原则,“高压井处理技术、分层压裂技 术” 等新工艺,采用低密度支撑剂、封上压下、 一趟管柱分压两层等工艺技术。
排采技术:形成缓慢、稳定、长期、连续八 字原则;为培养高产井形成三个关键环节:液面 控制、套压控制、煤粉控制;针对低成本战略,形成井口排采设备的两种组合:电动机+抽油 机,气动机+抽油机。
地面集输处理: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 自动化管理,基本实现低成本高效运营。
2.4 利用现状
2009年全国建成6家煤层气液化厂,液化产能260×104m3/d,2010年为300×104m3/d,2020年 可达到700×104m3/d。除此之外,还主要用于低浓度瓦斯发电,居民生活,合成氨、甲醛、甲醇、炭 黑等化工原料,已逐步建立起煤层气和煤矿瓦斯开发利用产业体系。
2.5 存在问题
技术上:技术是制约目前产业进展缓慢的主要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煤层气高渗富集区 的控气因素,符合我国煤层气地质条件、用以指导生产实践的开发理论,适合我国地质条件的完井、压 裂、排采等关键技术与相应设备等。
管理上:主要包括:煤层气、煤炭矿权重叠,先采气、后采煤、发电上网等政策实施困难较多,对 外合作依赖程度高,自营项目受到限制,管道规模小,市场分散、不确定性大等。
3 煤层气发展前景与建议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为煤层气发展提供了机会。2000年以来,天然气年均 增长速度达到16%(图5),2009年底,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875×108m3,2010年,天然气需求量超 过1400×108m3,供应能力约1000×108m3。2015年,预计天然气需求量2600×108m3,供应能力只有 1600×108m3,到2020年,天然气缺口将超过1000×108m3,这就为煤层气等非常规气的发展提供了 空间。
3.1 发展前景
据有关规划,到2015年,全国地面开发煤层气产量将达到100×108m3;2020年,天然气产量约 2020×108m3,其中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达到620×108m3,地面开发煤层气将达到200×108m3。

图5 2000~200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变化趋势

与此同时,各相关企业也制定了 “十二五” 发展目标(表2)。
表2 全国重点地区及企业煤层气地面开发预测表


上述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前景如何,勘探开发及产业规模能否迅速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政策的进 一步落实以及几大主要企业的投入。尤为重要的是这些企业针对煤层气赋存条件的技术进步与突破,而 非资金问题,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国石油将会进一步加大投入,促进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主 要加大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两个重点产业基地的勘探开发力度,积极探索外围盆地煤层气 开发配套技术。预计:2012年新增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2000×108m3,为建产能提供资源保障;2013 年建成生产能力45×108m3/年,2015年产量达到45×108m3,商品量40×108m3,成为国内第一煤层气 生产企业。同时,成为业务技术主导者、规范标准制定者、行业发展领跑者。到2020年,煤层气商品 量预计达到100×108m3,成为中国石油主营业务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经济增长点。
3.2 对策与建议
3.2.1 根据资源分布研究与调整对策
全国埋深小于2000m的煤层气总资源量为36.8×1012m3,可采资源量约10.8×1012m3。资源量大 于1×1012m3盆地有8个,资源量合计28×1012m3,占全国76%,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埋藏深度小 于1000m的资源量为14×1012m3,是目前开发的主要资源。低阶煤煤层气资源量占43%,但目前主要 开发的是中高阶煤煤层气资源。因此,现在必须加强对西部地区中深层(埋深大于800m)和中低阶煤 煤层气开发的研究与开发试验力度,力求更大范围的实质性突破。
3.2.2 国家政策落实和企业间的相互合作须进一步加强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制定煤层气、煤炭开发统一规划,做到无缝衔接,切实落实“先采气、后采 煤”,实现资源充分利用。采煤采气3种合作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扩展;积极推进煤层气产业发展与煤矿 瓦斯防治一体化合作。
3.2.3 在提高单井产量和整体效益方面强化技术攻关
针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需要加强攻关。进一步研发针对煤层气地质特点而形成配套合适的钻 探、压裂、排采、管输等专有设施和设备,加大发展羽状水平井开发关键技术力度。
3.2.4 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性投资
强化信息渠道,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性投资。建立煤层气行业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包括两方面内涵:企业内部应加强煤层气田的数字化建设,国家层面应加 强行业技术与产业信息的统计和交流发布,为煤层气行业提供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
结束语
低碳经济是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引领能源结构和产业多元 化,天然气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对煤层气需求会不断增加。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目前产业整体规模 小,但潜力大、前景好。加大研发力度,依靠技术进步,将大大促进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凤银等.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发展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2008,(5)
[2]宋岩等.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发理论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李景明等.中国煤层气资源特点及开发对策[J].天然气工业,2009,(4)
[4]郭炳政.韩城区块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启示,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
[5]赵庆波等.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理论与勘探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6]陈振宏等.煤粉产出对高煤阶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及其控制[J].煤炭学报,2009,(34)2
[7]孙茂远.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问题[J].中国煤炭,2005,(3)
[8]刘洪林,李景明,宁宁,李贵中.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前景及产业化发展建议[J].天然气技术,2007,(04)
[9]鲜保安,崔思华,蓝海峰,李安启.中国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及综合利用[J].天然气工业,2004,(05)
[10]叶建平.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展综述[J].地质通报,2006,(Z2)
[11]崔荣国.国内外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J].国土资源情报,2005,(11)
[12]秦勇,程爱国.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进展与趋势[J].中国煤田地质,2007,(1)
[13]彭贤强,张宝生,储王涛,刘玲莉.中国煤层气开发综合效益评价[J].天然气工业,2008,(3)
[14]李五忠,田文广,孙斌,王宪花,赵玉红.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特点与勘探开发技术[J].天然气工业,2008,(3)
[15]严绪朝,郝鸿毅.国外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其技术水平[J].石油科技论坛,2007,(6)
[16]翟光明,何文渊.抓住机遇,加快中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J].天然气工业,2008,(3)
[17]Working Document of the NPC Global Oil &Gas Study.Topic Paper#29 Unconventional GAS.July 18,2007.
[18]司光耀,蔡武,张强国内外煤层气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国煤层气,2009,(6)
[19]Facing the Hard Truths about Energy[R].Washington,D.C:National Petroleum Council,2007.
[20]侯玉品,张永利,章梦涛.超短半径水平井开采煤层气的探讨[J].矿山机械,2005,(6)
[21]严绪朝,郝鸿毅.国外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其技术水平[J].石油科技论坛,2006,(6)
[22]刘贻军.应用新技术促进煤层气的开发[J].地质通报,2007,(2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煤层气勘探开发分公司是2006-06-28在山西省注册成立的其他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上市),注册地址位于山西省沁水县龙港镇新城社区。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煤层气勘探开发分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4050079023031XY,企业法人李梦溪,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煤层气勘探开发分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煤层气勘查、地面开采、销售;管道运营;自有设备租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煤层气勘探开发分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相关要点总结:

19131151249:寿阳区块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地质特征及前景分析
亢许答:本文对近年来该区块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活动进行了总结,针对该地区煤层气勘探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地质技术问题,对该区煤层气的富集机制和控气因素进行了探讨,以期指导勘探工程部署,从而实现该地区煤层气开发的突破。 图1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 1 勘探开发历史及现状 研究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5年...

19131151249:中原油田的发展的历史
亢许答:1997年实现盈利5180万元,被中宣部、国家经贸委列为国有企业扭亏增盈十个先进典型之一。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逐步深入,适应中原油田地质特点的勘探开发技术系列相继建立起来。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勘探技术、连片三维地震处理解释技术、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技术、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砂岩气田高效开发技术、井况预防及治理...

19131151249:煤层气开发概况
亢许答:上述地区均已建设压缩气站,成功实现了煤层气的产供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樊庄开发区(200口井),产能已达1.3×108m3/a。通过大量的煤田地质勘探和近几年的勘探和生产试验,基本查明了该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含气量高、渗透性好,是目前我国具有煤层气商业开发价值的地区,其中潘庄区块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个...

19131151249:(二)国内外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
亢许答:1977年至1982年间,美国将煤层气勘探开发列入天然气开采计划,对13个含煤-煤层气盆地,面积158×104km2,埋深1829m(6000ft)以浅的含煤地层进行了远景资源评价。这些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阿巴拉契亚褶皱带、西部的科迪勒拉褶皱带与中部陆块之间的相对稳定区。东部区有北阿巴拉契亚、中阿巴拉契亚、伊利诺斯、沃里尔、...

19131151249:郑庄区块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及开发前景分析
亢许答:摘要:寻找煤层气富集高产区是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规律及开发潜力进行分析,为煤层气有利开发区的优选提供依据。本文从沉积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三个方面,对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山西组3#和太原组15#煤层气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区块内3#煤层顶板以厚层泥岩...

19131151249:准南低煤阶煤层气研究进展及认识
亢许答:对于低煤阶煤层气资源的富集模式、成藏条件、储层特征以及钻完井等施工技术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总结,在准南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方面,也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我国低阶煤煤层气资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总结国内外低煤阶煤层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准南地区为对象,提出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一些认识。

19131151249:煤层气欠平衡钻探技术初探
亢许答:摘要 在以往的煤层气钻孔施工中,空气洗井潜孔锤钻进是大口径直井快速钻进的有效施工工艺,但随着煤层气钻探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复杂地层的煤层气定向丛式水平井施工,空气洗井有其约束性。笔者根据煤层气勘探施工的特点,采用自然法与人工诱导法相结合,以淀粉泥浆入工混气的方法实施欠平衡钻井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9131151249:我国煤层气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亢许答:近年来,我国煤层气地面开发和井下抽采日益活跃,煤层气产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09年全国煤矿瓦斯井下抽采量达61.7×108m3,较2006年翻了一番,利用17.7×108m3,利用率28.7%。截至2009年底,煤矿安全死亡2631人,百万吨死亡率0.987,首次降至1以下。我国煤层气地面勘探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19131151249:周口坳陷油气勘探历程
亢许答:石油物探局、安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和地质矿产部华北石油地质局先后在不同的凹陷内发现了有利构造带,并对主要目标实施钻探。在地震普查的基础上,选择光武、双浮等局部构造先后钻探阜深1、阜深2、阜深3、阜深4等4口探井,揭示该区巨厚的古近系砂-泥岩地层,并发现荧光砂岩和气测异常。3.油气持续...

19131151249:煤层气成藏条件、开采特征及开发适用技术分析
亢许答:(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廊坊 065007) 摘要: 煤层气成藏模式可划分为自生自储吸附型、自生自储游离型、内生外储型; 煤层气成藏期可划分为早期成藏、后期构造改造成藏和开采中二次成藏,特别指出了开采中二次成藏的条件。利用沉积相分析厚煤层的层内微旋回,细划分出优质煤层富含气段; 进一步利用沉积...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