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实习七(五)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的方法和要求是什么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一、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基本要求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一般在坑道掘进后,视掘进进度、顶壁稳固程度、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矿区设计要求,在现场分段进行编录。

(1)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比例尺常用 1∶ 50 ~ 1∶ 200。一般坑道素描图要求用压平法展开,当坑道形态规则时,采用规则形态绘制两壁一顶,见图7- 48; 坑道形态不规则时,按实际形态素描 (顶、壁分开绘制) 。若矿体形态简单、组分均匀、两壁变化不大时,也可只绘制一壁一顶,沿脉坑道应按设计要求以一定间距绘制掌子面素描图。

图7-48 压平法绘制坑道图

(2) 素描图精度要求按选用的比例尺。凡在图上厚度大于 1mm、长度大于 3mm 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均应划分并在图上表示,如遇特殊地质现象,应放大比例尺作素描图(或照相) 。

(3) 素描图制作要求。①坑道方向变化在 15°之内时,素描图绘制不作特殊要求,连续绘制,在导线起点处标明方位即可,见图7-49。②坑道方向变化在 15°以上时,要求分段编录。编录时在顶板上留出叉口,弯壁上留出空白 (注意: 导线始终为连续的) ,叉口开口在内弯角度较小一侧,叉口的夹角即方向改变的角度值,见图7-50。当坑道方向变化较多时,在坑道素描图的下方应画一个坑道平面位置图。③如在沉积岩坑道中编录时,岩石成层性明显,坑道坡度改变后,坑道壁上的倾角线、顶板上的走向线在投影时,方向和角度都有变化,出现岩石花纹不连续,用直线在转向处分开,见图7-51。

图7-49 坑道转弯小于15°连续绘图

图7-50 坑道方向变化大于15°时不连续绘图

图7-51 坑道坡度变化较大时坑壁不连续绘图

(4) 基点、基线布设。基点布设及定位要求: ①坑道基点要求沿坑道顶板中心线布设。基点又称中线桩,坑口的基点为坑道的起点。②坑口基点用 GPS 定位,坑道内各基点由地质人员用半仪器测定,地质编录完成后,坑口基点及坑道内主要矿层底板及拐弯大于 15°的基点,应经仪器精确测定提供 X、Y、Z 坐标数据。③基点编号从坑口开始,向坑道内按顺序依次编号,坑口基点编号为坑道编号 +0 点 (例 CM001-0) ,坑道内各点依次编 1、2……号; 基线是由皮尺系在两个相邻 (基点) 中线桩上构成。布置基线时要求:①与测量一起测定基点时,基线 (皮尺) 长度与两基点测定的距离应相符; ②编录人员自行测定基点时,皮尺 (基线) 不可拉得太紧,也不可放得太松,以避免造成较大的累计误差 (皮尺应经常用钢尺校正) ,基线应测量距离、方向、坡度 (正或负) 。基线记录应分段进行,通常从坑口基点到坑道内第一个基点之间,作为第一段基线,首先编录,记录成 0—1; 往后依次为 1—2,2—3,以此类推,见图7-52。

图7-52 坑道基点基线布置示意图

(5) 综合观察和分层。①综合观察: 对坑道两壁基岩应进行系统地敲打和观察,观察岩石中矿物组分、结构、构造及其变化,确定岩石名称; 观察岩石的蚀变情况、蚀变矿物、蚀变程度、蚀变带范围以及矿化种类、强弱、与蚀变的关系、矿体厚度、矿石自然类型及工业品级 (目测含量) 等; 观察断裂、裂隙分布位置、断层破碎带特征及宽度、断层性质、切割矿体程度等,目的是为详细划分不同的岩性层、掌握蚀变或矿 (化) 体赋存位置、成矿有利因素、矿体破坏情况等。②分层: A. 无矿岩层的分层,按矿区填图单元,结合岩石组合、构造、蚀变等变化特征进行分层。标注分层的代号,编录中无论是文字记录还是作图,都要对厚度在图上大于 1mm、长度大于 3mm 的不同岩性层进行划分。B. 矿层的分层,对矿 (化) 层中不同的矿体、矿化类型、含矿岩石、矿石工业品级进行划分。在分层的基础上,对坑道两壁及顶板上基岩出露的各种岩性、矿体分界线 (尤其要对含矿层中划分的不同矿体、不同类型、不同品级的矿石出露范围、断层、裂隙等界线,用油漆 (或防水符号笔) 标注,使其醒目,便于作图投影。

二、作图基本步骤

1. 穿脉坑道投影与作图

(1) 穿脉坑道投影: 穿脉坑道轮廓按设计规格和选择的比例尺绘制在坐标纸上 (要坑道施工与设计相差不大) ,见图7-53。

以基线作水平标尺,钢卷尺作垂直标尺组成平面直角坐标。以图7- 54 为例,F1与顶板左边线、右边线、基线交点分别为 A、B、C。

图7-53 坑道素描轮廓图

图7-54 坑道顶板地质界线投影图

A 点坐标: 投影人员用钢卷尺自 A 点垂直 1—2 基线,与基线交于 a 点,A—a 距离为Aa,a 至基点 1 的距离 (皮尺读数) 为 1a,作图员按比例尺在基线上读取 a 位置往左边线读取 Aa 长度即可确定 A 点在图上的位置; 同样原理,读取 1b 距离及 Bb 长度即可确定B 点在图上的位置。

C 点坐标: 因 C 点在 1—2 基线上,它的水平坐标即是基点 1 至 C 点距离 1c,而垂直坐标则为 0m。

图7-55 坑道壁上地质界线投影图

F1与左顶界、右顶界、左壁底、右壁底的交点分别为A、B、C、D,各点垂直投影到基线1—2上的读数分别为a、b、c、d,作图员在轮廓图的基线上按比例尺读取a点位置并垂直基线投影到左顶界上即得A点,以同样方法将b点位置投影到右顶界上即得B点;基线上C点先垂直投影到左顶界再垂直投影到左壁底得C点,同样方法将基线上a点投影到右壁底上得D点,然后连接CABD即成F1界线(图7-55)。

坑道内在壁上及顶上采取的样品、标本及位置、测量的产状位置等用同样垂直投影方法展绘至素描图相应位置上。地质体上各投影点的选择要求能基本控制地质体的大致形态,在连图时,还应参照实际地质体界线形态勾绘。呈直线形态的界线,应在直线的上端和下端各选一个点投影,然后连接两点即可;呈弧形线的界线,投影点选择至少三点,上下各一点,中间弧顶一点即可;波浪线界线,投影点可全部选择在波峰顶上或选择在波谷底处,再用钢卷尺测出波峰至波谷距离,并参照实际形态勾绘。

断层破碎带或地质透镜体,投影点的选择,要以能控制住破碎带宽度、断层面形态和透镜体的尖灭端或膨大部分为原则。

(2)坑道素描图的内容。坑道素描图应绘于方格厘米图纸上,内容有:顶板基点位置及编号(或坑道素描图成图后,只保留坑口基点)、基线方位、水平比例尺、图例、各地质体分层界线、断层线及编号、矿层(体)界线及矿体号、岩矿石标本采集位置及编号、测量各种产状位置及数据、刻槽样沟位置及编号,见图7-56。

2.沿脉坑道投影与作图

沿脉坑道顶和壁的投影和作图方法与穿脉坑道相同,主要是掌子面素描。沿脉坑道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按一定的间距作掌子面(坑道横截面)素描图。掌子面素描图和坑道素描图的壁、顶规格应完全吻合,比例尺也应相同。掌子面素描图的投影和作图方法基本上与顶、壁的投影和作图方法一致,只是基点布设在顶板中线上,以中线距离为准,基线布设是一端系在基点上、另一端自然下垂(铅垂)。

掌子面素描图是坑道素描图的附属部分,它与坑道素描图的关系应明显表现出来。一般的摆放形式如图7-57。图中坑道图顶板的0、1点是基点,A点是表示掌子面投影的基点位置,掌子面图顶界中心的A点应与坑道顶板上的A点重合,其顶和壁的轮廓要与坑道顶和壁的素描图吻合。

图7-56 坑道素描图上应表示的内容示意图

图7-57 坑道与掌子面位置图

3.文字记录及要求

文字记录及要求包括:①以分层为单元,按编录基线顺序,从坑口向内,一段基线接一段基线地依次记录分层界线位置、断层线位置、标本及样品采集位置、产状测量位置在基线上的读数。②岩性描述与矿层(体)描述应分层进行,如一条基线包含了两条岩性层时,应分段进行描述;如果几条基线只控制了一种岩性层时,则将几条基线距离合并作一次性描述。③槽、井、坑探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中的“地质描述”一栏,主要记录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程度、成分、结构构造等)、岩性、穿插关系、厚度、地质体及地质构造特征蚀变及矿化等。④记录的基线坡度、分层、断层、矿体顶底界线、测量产状、采集标本等位置和数据都要求与素描图完全一致。

三、实习资料及要求

(1)某某矿区KD01原始地质编录记录表(表7-7);

(2)按表7-7记录的信息资料手工绘制坑道素描图;

(3)按表7-7记录的信息用矿产资源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MEMAPGIS数字工程编录软件系统编绘坑道素描图。

表7-7 工程编录记录表样式

四、数字坑道地质编录步骤

1.坑道测量数据采集

(1)打开坑道数据录入总界面。①在桌面菜单上【工程操作与区域采样】的下拉菜单中选中【室内工程属性数据录入(新建)】下的【坑道】;②先选中要编辑工程图元,对新录的工程数据,第一次会弹出一个对话框,按【Y】按钮,在屏幕上用鼠标点击该【工程】的位置,即定点,按鼠标左键后,屏幕自动弹出坑道基本信息对话框;③在桌面菜单上【工程操作与区域采样】的下拉菜单中选中【工程数据编辑与浏览】下的【坑道】,选中编辑工程,系统会弹出坑道地质数据的总对话框(图7-58)。以后所有的坑道地质数据的输入,都是从此界面录入的。

图7-58 坑道地质数据录入总对话框

数据录入的顺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必须先录入导线库。②导线数据录入后,才能输入分层库。③只有在导线库和分层库有数据的情况下,才能输入数据。这是因为采样、素描、产状、刻槽必须在某一导线号和某一分层号进行数据采集的。④掌基本(掌子面基本信息)、掌分层(掌子面分层数据)、掌刻槽(掌子面刻槽数据)、掌产状(掌子面产状)的操作与③的原则一致。

(2)坑道分层坐标数据说明。①两壁一顶坐标取值约定(图7-59)。重要约定:对每一对坐标输入-99,则表示该点无效,绘图时忽略此点。②掌子面坐标取值约定(图7-60)。

(3)坑道导线数据录入。①数据录入对话框初始时默认的是“导线库”,可直接点击【添加】按钮录入导线信息。其中导线号按0—1方式输入。②导线数据录入完后,点击【确定】按钮,数据自动导入列表框,以方便浏览。③若要继续输入数据,重复①—②步即可;④查看图形:按【素描图】按钮即可查看刚才输入的数据已经绘在图上了。

(4)坑道分层(穿脉)数据录入。①点击【分层库】按钮,按【添加】按钮,出现下拉对话框;②分层线基本数据项的输入按提示录入,分层线的坐标输入后,即可输入文字描述。

(5)坑道刻槽取样数据录入。①先分别选中导线号、分层号(目的是在刻槽取样数据录入时,连带导线号、分层号入库),然后按【刻槽样】按钮,系统弹出下拉对话框,由于样长不一样,需用户输入刻槽样的起点和终点位置,同时还需要说明刻槽样在哪一壁;②刻槽数据录入完后,按【确定】按钮后,数据自动导入列表框,以方便浏览;③若要继续输入数据,重复①-②步即可;④查看图形,按【素描图】按钮即可查看刚才输入的数据是否已经绘在图上了。

图7-59 二壁一顶坐标取值约定

图7-60 掌子面坐标取值约定

顶板、左壁和右壁的位置(X,Y),取值见图7-61,需输起始和终止两对坐标。

(6)坑道样品数据、产状数据、照片数据录入。①先分别选中导线号、分层号,再选择样品库或产状库、照片库,按【添加】按钮进入样品或产状、照片录入对话框;②采样数据或产状数据、照片数据录入完成后,按【确定】按钮,数据自动导入列表框,以方便浏览;③若要继续输入数据,重复①—②步即可;④查看图形按【素描图】按钮即可查看刚才输入的数据是否已经绘在图上了。

2.坑道掌子面测量数据采集

(1)坑道掌子面基本信息数据录入。①先分别选中导线号、分层号(目的是在掌子面数据录入时,连带导线号、分层号入库),然后按【产状】按钮,系统弹出下图对话框(图7-62),掌子面位置只取X(导线读数);②掌子面数据录入完后,按【确定】按钮,数据自动导入列表框,以方便浏览;③若要继续输入数据,重复①—②步即可;④查看图形:按【素描图】按钮即可查看刚才输入的数据是否已经绘在图上了。

图7-61 坑道刻槽取样顶板、左壁和右壁的位置(X,Y)取值

图7-62 掌子面基本数据录入

(2)坑道掌子面分层数据录入。①先分别选中导线号、分层号(目的是在掌子面分层数据录入时,连带导线号、分层号入库),然后按【掌分层】按钮,系统弹出下拉对话框。掌子面位置只取X(导线读数),该数据在坑道掌子面基本信息数据保存。②掌子面界线输入,提供顺序、水平和垂直三种方法录入,掌子面的坐标系统见图7-60所示(顺序、水平和垂直三种方法说明:顺序———按掌子面的坐标系统,顺序输入(X,Y)坐标,可以是任何形状;水平———给出Y值,在掌子面自动画出一条水平线;垂直———给出X值,在掌子面自动画出一条垂直线)。③按②选择方法输入坐标数据。④按【坐标点】按钮后,系统弹出坐标数据列表框,然后,每按【添加一次】按钮,增加一对坐标。要输入多组坐标,重复本步骤即可。

(3)坑道掌子面刻槽取样数据录入。①先分别选中导线号、分层号(目的是在掌子面分层数据录入时,连带导线号、分层号入库),然后按【掌刻槽】按钮,然后按【添加】按钮,系统弹出对话框(注:掌子面位置只取X(导线读数),该数据在坑道掌子面基本信息数据保存)。②选取刻槽的位置,即水平和垂直,然后按【确定】按钮(水平表示平行坑道底的采样,刻槽位置的高度由Y值确定;垂直表示垂直坑道底的采样,刻槽位置的水平位置由X值确定)。③输入刻槽样的起始位置(X1,Y1)(X2,Y2)。④按【素描图】按钮,可以看到刻槽采样在图上绘制的情况(图7-63)。

图7-63 素描图

3.坑道工程图绘制与编辑及编录表输出

坑道工程图绘制与编辑及编录表输出同槽、井编辑及编录表输出。



~

相关要点总结: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