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途径浅析 浅议新时期的地质文化建设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章阳阳 王晔 朱晓芳

(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 南京 210007)

摘要 地质文化是推动地质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地质人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凝练的崇高精神和宝贵财富。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地质找矿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地质文化也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在指出现有地质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新时期地质文化的重要意义、建设目标和具体途径,希望对地质找矿战略行动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地质文化建设 必要性 途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对矿产资源需求日益扩大,地质工作愈加重要。为了实现新的突破,2011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目标是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而要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就必须解决机制问题,从行业文化角度来说,就是要实现制度文化创新。在此背景下,作为与地质事业相辅相成的地质文化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应随着经济体制、地质工作管理体制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因此,要对“三光荣”精神予以总结、提炼、传承和弘扬,进行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1 我国地质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

地质文化是地质事业发展的血脉和灵魂,它是地质人在长期艰苦创业过程中形成的主人翁精神,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在地质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地质文化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而是推动地质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地质文化的产生是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的,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时期。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头15年。由于我国的地质事业起步于落后、混乱的近代中国,因此从一开始就带着自强不息与科技强国的精神追求。新中国成立后,地质事业发展迅猛,地质文化也在行业队伍建设、地质找矿、科学研究等各项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期间,产生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很多影视作品也对此做了反映,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第二次地质文化的高潮产生于改革开放后的10年间。改革开放后,地质行业精神有了新的内涵,出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激发了地质工作者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开拓市场、在艰苦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信心和勇气。“三光荣”和“四特别”精神是无数地质人凝练的崇高精神和宝贵财富,是地质人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地质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强调:“继承和发扬‘三光荣’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地质工作中再创辉煌”,这实质上是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指出了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的方向。而在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之际,特别是出现反映地质队员艰苦奋斗的“青藏精神”之后,地质文化发展有望迎来第三次高潮。

2 当前地质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之处

2.1 文化氛围比较封闭

地质行业相对封闭,从业人数也少,导致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地质行业了解甚少,地质工作者的大量感人事迹由于缺少宣传而鲜为人知,这种状况对地质行业的发展十分不利。不仅使行业缺少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支持,也不利于鼓励地质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应当要尽力解决目前地质文化建设的局限,扩大宣传,吸引全社会了解地质行业。

2.2 文化依附性太强

依附性的经营模式造成地勘单位自主经营文化条件的缺失,所属二级单位大都是主营业务的延伸、衍生体,依赖思想仍然存在。实体盯着地勘单位,地勘单位盯着地勘局,遇事有问题习惯找上级,“攀上情结”难以根除。自主经营、开拓奋进、改革创新的意识相对薄弱。

2.3 创新动力缺失

传统的管理模式造成地勘单位创新经营文化条件的缺失,管理机构庞大,管理程序繁杂,地勘单位承担着太多的社会责任。地勘单位一方面要面对市场竞争,一方面要接受非市场化的羁绊,在市场竞争中表现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适应性差的弱点。

2.4 自信力缺乏

曾经的地质年代创造了巨大的成就,而在今天转型发展的时刻,怀旧造成了自信力不足。过去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好的收入待遇,致使地勘单位容易留恋过去的好时光。虽然从国家发展趋势来看,地质工作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地勘队伍自信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重新树立仍需时日和努力。

2.5 管理体制需改革

地质工作是国家能源工业的先行者,按其经济属性划分为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商业性地质工作在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完全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地质工作单位的经营管理观念要转移到符合市场规律和现代管理科学的轨道上来,同时,相应的管理机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福利制度等必须配套改革。显然,传统的地质文化已不能解决地勘单位职工思想问题,需要建设符合新形势下地质行业变化的行业文化来加以转变和引导。

2.6 思维方式需转变

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后,地勘经济全面融入区域经济、市场经济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面貌、道德水准、行为准则及工作的运行机制、法人的治理结构、行业的核心文化等等发生了深刻了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单位经营企业化、经济来源多元化、生产经营市场化、劳动用工社会化等,地勘单位职工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加,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从单纯重思想、重荣誉到重实际、讲实惠;从国家、集体利益至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从平均主义到平等竞争、优胜劣汰。这种经济社会多元化所引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变革,也必然推动地质行业中企业文化的重塑与创新。

3 构建新时期地质文化的意义

3.1 保留和吸引优秀人才

文化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地质文化建设将满足地质工作者的精神需求,有利于地质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地质工作的创新。因此,加强地质文化建设,相当大程度的地统一了地质工作者的意志,规范地质工作者行为,有力地凝聚了地质工作者力量,促进地质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能源的需求扩大,地质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地质工作者要适应新的工作任务要求和飞速发展的科接进步潮流,就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以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而开展地质文化建设,则能使地质工作者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自我发展的探索过程中,认识自身价值。发挥聪明才智,更好地确立努力方向,以积极向上的个人行为推进团体素质提升,形成合力,增强战斗力,从而营造一种丰富而有感召力的地质文化,唤起地质工作者的认同感,增强凝聚力,克服地质工作中的枯燥乏味,并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地质行业。

3.2 地质文化建设是地质行业改革的助推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质行业中传统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多元化的经济形势所替代,生活方式、就业形势等也日益多样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对地质行业提出“走出去”等战略,而地质工作者的工作大多在野外,物质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很难理解现行的制度和经营管理理念,而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的大力实施能够有效地帮助地质工作者跟上改革的浪潮,支持国家的政策,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实现根本的变革,促进我国地质事业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3.3 推进地质事业可持续发展

地质文化是地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地质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的地质文化建设从一开始便追求自强不息与科技强国的精神,并在行业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地质找矿、科学研究等发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国的地质事业迅猛发展,“三光荣”和“四特别精神”,更是激发了地质工作者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开拓市场、在艰辛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信心和勇气。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支撑着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才使得我们的地质事业能够永葆生机与活力,不断适应新形势,创造新的辉煌。

4 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和途径

4.1 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的目标

地质文化是地质事业的血脉,是地质工作者的精神家园。新时期,我们需要建设一种既要继承传统地质“三光荣”精神,又要紧贴当前地质工作实际、贴近地质工作者生产生活,并且面向地质事业未来发展的全新的地质文化。它必须反映长期以来地质事业发展的规律和成果,从地质工作者的劳动创造中汲取营养,又以其精华服务于地质工作者和社会大众。它必须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质事业的前进不断发展进步、不断丰富充实,为一代代地质人歌颂传承。

因此,新时期的地质文化建设,将不再仅仅是传统地质精神方面的建设,它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应该是集思想精神文化建设、物质生活文化建设、科研教育文化建设、推广传播文化建设一体的整体建设。

4.2 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4.2.1 思想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思想精神文化建设仍然是地质文化建设的核心,在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中仍居于主导地位,它影响和决定着地质物质生活文化建设、科研教育文化建设和推广传播文化建设。新时期,我们不仅要继续发扬地质“三光荣”精神所提倡的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传统地质工作者的优秀品质,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培养新时期地质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拓市场的精神。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组织年轻地质工作者参观地质历史资料,邀请老一代地质工作者讲述当年经历。同时还要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举办讲座、论坛等传播地质行业最新科技前沿和重大成果,鼓励地质工作者与时俱进,关注国内外地质工作突破和行业市场动向,对于在工作中具有突破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个人和集体给与支持,树立典范。

4.2.2 物质生活文化建设方面

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还应体现在改善职工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方面,即物质生活文化建设。地质工作者特别是战斗在野外一线的地质找矿人员,长期工作生活在边元贫瘠地区,除了吃穿用度条件艰苦,更重要的是缺少文化娱乐活动,忍受身体劳累的同时还要经受心灵的寂寞。因此要特别重视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设或改造必要的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定期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大家的生活。同时,要将野外地质工作者对工作生活环境改善的建议和需求及时收集反馈,并根据实际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例如,华东有色地勘局在2012年构建了一套基于幸福感测评的地勘行业动态激励系统,以定期及不定期幸福指数测量跟踪地勘从业人员心理感受、内在需求及价值观的动态变化,根据测量结果实施激励方案,消减了激励措施的盲目性、提高了激励措施的针对性,在全局广大职工中引起较好的反响,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单位和地质队伍的和谐发展。

4.2.3 科研教育文化建设方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质科技成果在地质事业中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因此科研教育文化建设是地质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推进地质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推动地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可以经常汇聚地质行业专家组织地质学术文化交流,形成浓郁的地质学术文化氛围,吸引地质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同时要加强高等院校地质学科建设,合理设置博士硕士点,培养地质学高精尖人才;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地质教育,普及地球科学、资源环境、地质灾害等相关地质知识,引起中小学生对地质学的浓厚兴趣,鼓励他们将来报考地质类专业,从事地质工作。

4.2.4 推广传播文化建设方面

有了思想精神、物质生活、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地质文化建设成果,还需要建立有效的传播机制将其广泛宣传、发扬光大,这就是推广传播地质文化建设。当前对地质文化的传播还仅仅局限于行业内部人员之中,而社会大众对地质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新时期的地质文化建设要努力将地质文化推广传播到全社会。一旦取得地质学重大科技突破和成果,要及时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让人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地质行业发展动态,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还可以通过开展公益科普活动,开放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让群众参与其中,身临其境地领略地质世界的精彩;通过拍摄纪录片、公益广告等让人们了解我国地质行业的发展历程和地质勘探工作者鲜为人知的工作生活经历等等,拉近社会大众与地质行业人员的距离。

构建一个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地质文化,是在新形势下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地质找矿“358”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充分发挥广大地质工作者的作用,建设一个源于地质人实践又为地质人服务的,在思想精神、物质生活、科研教育、推广传播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大众性的现代地质文化。它必将会在我国地质事业中发挥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让我们所有地质工作者开创思维、积极探索,兴起地质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实现我国地质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高焕毅.地质文化建设“三论”[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4:52~53

吴显佳.地质大队地质文化建设初探[J].建材与装饰,2012,15:190~191

张先余.弘扬“三光荣”精神 塑造地勘队伍核心价值理念[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7:16~19

王学军.浅谈勘探企业文化的培育[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18:109~111

兰书慧.塑造地质文化 提升单位核心竞争力[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8:50~53

赵鹏大.提高中国地质调查战略地位若干问题的思考[J].地质通报,2003,22:861~862

李德连.整体推进核地质文化建设[J].中国核工业,2005,8:39~40



浅议新时期的地质文化建设~

刘倩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西安 710054)
摘要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组建的地质队伍,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已发展成为一支具有优良传统和作风、技术过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形成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创造了地质系统所特有的文化——地质文化。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地质文化建设,是目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地质文化 文化建设 思考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组建的地质队伍,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已发展成为一支具有优良传统和作风、技术过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形成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创造了地质系统所特有的文化—地质文化。它是地质单位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文化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地质单位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地质单位发展的原动力。加强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地质单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地质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地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的原则
地质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可以凝聚职工心力,提高单位的知名度,增强单位形象的辐射力。包含政治思想文化、安全生产文化、科学管理文化、职业道德文化和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地质文化建设是地质单位可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地质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把握时代,面向未来。有超前意识,体现时代感,以先进文化来引领地质文化建设,努力反映地质文化的时代要求和社会特征。
(2)以人为本,全员参与。人不仅是地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地质文化发展的丰富者。地质单位活动的目的是盈利,但这不是唯一目标或宗旨,而应把“人”的自由、幸福(包括单位盈利、个人收入等)作为地质单位发展的最高目标。
(3)突出特色,个性鲜明。在打造高品质的地质文化时,必须坚持地质的个性特征原则,紧紧围绕本单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建设具有本单位突出特色地质文化模式,做到个性鲜明。在地质文化建设的各个主要内容上,一定要摆脱模仿和照搬,力求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成一家。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多年来不断努力,形成了敢于担当、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铸造了一只敢打硬仗、战则必胜的地质调查钢铁雄狮,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的标兵单位。
(4)领导垂范,大力倡导。地质单位领导既是地质文化的倡导者,又是组织者和缔造者,决定了其在地质文化建设中必须发挥倡导、策划、培育和垂范作用。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历届领导班子,向来重视地质文化建设,发展业务的同时对单位文化建设常抓不懈。在中心营造了欣欣向荣,和谐发展的单位文化。
(5)优化建设,努力创新。地质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地质文化重在建设,而建设一定要优化,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是地质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一要观念创新,有价值的观念是成功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二要制度创新,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可以给企业带来超出一般水平的长远利益。三要管理创新,积极倡导创建学习型企业,进行人性化管理,使管理效率提高到最大。四要形式创新,追求地质文化建设形式多样化,优化人文氛围,发挥地质文化“黏合剂”、“润滑剂”的作用,达到地质文化“人事合一”的最高境界。
2 关于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地质文化是地质单位的精神灵魂,是凝聚职工、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地质文化靠积淀,也要靠建设、培育。地质文化建设是一项汇集了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思想的、人文的系统工程,建设新时期地质文化要在继承优秀的传统地质文化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质单位的发展实际,吸收各类优秀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华,构建和培育起具有新时期地质特色的文化框架体系,用地质文化凝聚职工,推动发展,提升地质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2.1 地质文化建设要突出 “以人为本”
地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文化与管理的融合,通过在管理中体现文化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实现以人为本的整体优化管理。因此地质文化建设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经营管理思想。首先要研究人的需求,要对人的本性有一个准确、科学地把握。现代人既不是单纯的经纪人、社会人,也不是单纯的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他们具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理想信仰、当家做主、自我实现等方面的要求,掌握人的需求是实现人本管理的基础。其次要从人的需求出发,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作为最高目标和工作中心。把握“人的需求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实现目标”这一人的行为产生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目标两个维度的结合,构筑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按照这一思想制定的文化和制度才能为职工所接受并自觉执行。
2.2 地质文化建设关键在于 “化”
地质文化建设过程是一个修炼“化育之功”的过程。一要“内化于心”。就是让广大职工对地质文化的理念体系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念入脑入心,有着强烈的心理情感和高度的心理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目标愿景。二要“固化于制”。地质文化的执行需要用制度体系来保证和支持,要使地质文化的活力持久而稳定,就必须把地质文化理念具体化、物质化、规范化为制度体系,形成先进的制度文化,用制度规范职工的行为。三要“外化于行”。先进的文化需要人们去执行,地质文化最终表现为一定的行为模式。要通过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把单位的宗旨、理念、目标和利益纳入职工个人的思想体系中,使职工对单位产生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并自觉地付诸行动。
2.3 地质文化建设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地质文化建设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离不开传统地质文化的深厚底蕴。新中国地质勘探工作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地质行业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集中体现了传统地质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地质行业的精神品牌,是凝聚地质职工的精神灵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质单位仍然需要这种精神,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文化,同时要融汇时代精神,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发展变化的实践来丰富和发展地质文化。首先要确立与整个社会的正确价值导向相符合的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地质精神,塑造良好的职工形象和单位形象,把地质文化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其次要积极融入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着力培养职工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加强团队建设,打造地质品牌,创新管理理念,大胆吸收、借鉴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赋予地质文化新的内涵,构建适合地质单位发展需要的新时期地质文化模式,从而更好地推动地质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地质文化建设事关地质事业的兴衰荣辱,事关地质经济发展的快与慢,对提高地质单位的知名度、品牌、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服务于地质经济与发展应是地质队伍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叶庆生.1999.闪光的足迹[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张云初等.2005.企业文化资源[M].深圳:海天出版社

马伯永 徐红燕
(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
摘要 地质文化是全体地质人的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地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服务国家地质工作,推动保障行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地勘行业支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地质文化具有行业性、科学性和大众化的属性,是由行业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一系列元素组成的文化体系。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事业引领,产业跟进,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期为我国地质文化的建设、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地质文化 行业文化 科学文化 大众文化 发展思路 总体框架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地质文化是地质人的精神家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对于服务国家地质事业,保障行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笔者从宏观战略角度,对地质文化概念、属性和发展思路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提出了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1 地质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从文化的综合定义和演化历史来看,“文化”一词包含了很多内容,也可以做多种划分。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知识、信念、道德法则、风俗、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近年来,地质文化建设的使用频率日渐提高,但它的内涵目前还没有达成明确共识。诠释地质文化建设概念,应该遵循“地质”+“文化”→“地质文化”→“地质文化建设”的路径。与文化的概念相对应,地质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地质文化应包括精神层面、制度(行为方式)层面、物质层面,狭义的地质文化仅包括精神层面。准确理解地质文化的内延和外涵至关重要,理解的太宽就会显得不着边际,失去重点;理解的太窄,又不能充分发挥地质文化的功能。
笔者认为,地质文化是以国家地质工作为背景,以地质科学为内涵,以全国地勘行业职工群众为重点并面向全社会公众传播,以推动地勘行业发展为基础,以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为根本,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时代特征、实践特点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始终与国家地质事业发展相生相伴,与社会公众社会生活息息紧密相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地质文化的基本属性有以下三个方面(图1):

图1 地质文化的三层次模型图

1.1 地质文化的行业属性
地质文化属于行业文化,是地勘行业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所产生、凝结、积淀和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力量、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内容。地勘行业职工既是地质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也是地质文化的传承者、享受者。地质行业文化着眼于服务行业建设,在统一目标、凝聚力量、约束行为、激发能量、形象美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就是传统地质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有了这种精神支撑,我国地质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1.2 地质文化的科学属性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地质文化就是研究地球,调整人与地球的关系,在开发利用地球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由一系列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组成的地质科学文化体系。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概括和提升。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地质文化的科学属性的传承和弘扬,是地质科学事业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3 地质文化的大众属性
大众文化是一种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社会型、大众化的文化形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工作已由主要为矿山建设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扩展到同时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服务。社会公众也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方面相关的地学知识与信息日益关注。因此,地质工作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不仅体现在地质找矿上,而且渗透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当前,学习了解地质文化知识成为社会公众越来越迫切的需求,这也为地质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和传播创造了条件。纵观全球,以地质科学内涵的地质文化产品和文化作品的创意、创作浪潮风起云涌,文化创意产业取得巨大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质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身边文化”,其大众化属性越来越显现。
1.4 地质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辩证关系
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正确界定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是前提,这关系到地质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和效果。地质文化与国土资源文化、地球科学文化之间既紧密联系,又在内涵和外延上进行区分。国土资源文化与地质文化都具有行业性、科学性和大众化的属性,但覆盖范围不同,体现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地质文化是国土资源文化的一部分。而地球科学文化只具有科学性和大众化的属性,不具有行业文化特性,但其内涵和外延要大于地质文化和国土资源文化(图2)。

图2 地质文化与国土资源文化、地球科学文化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2 地质文化的基本框架
2.1 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近年来,关于地质文化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数停留在理论探索层面,对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的研究鲜有提出。依据质文化具有的行业性、科学性和大众性三个基本属性,本文尝试提出了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但由于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繁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限制,本文难以提出具体的实施细节,只能提出一个基本框架,以作抛砖引玉之用,见图3。
2.2 地质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2.2.1 地质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生活的前提准备。随着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结合越来越紧密,使得地质文化资源逐步扩展到地质科学、人文地理、经济社会的所有领域。地质文化资源泛指人们从事地质文化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制作、文化产业开发,以及文化普及、传播活动所能利用或有利用潜能,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自然因素和其他任何因素的总和。大体上可以分为精神类和物质类资源两种形式。地质文化资源具有全球性、共享性、产业性、永续利用性的特征,在地质文化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图3 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图

2.2.2 地质文化载体
地质文化载体是指以各种物化和精神的形式承载、传播地质文化的媒体和传播工具,它是地质文化得以形成与扩散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组织载体,指行业内外部,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团体、职工及有关社会公众;②内部环境载体,指行业内部各单位的外观和内在环境,如生产办公环境、人际氛围等;③文化设施,指教育设施、文化场地、体育及娱乐设施;④文化活动,指文娱、体育、竞赛、知识性和趣味性活动;⑤文化媒体,指各种文化产品、作品、标识等。无论是发展地质文化事业,还是创新培育地质文化产业,都离不开地质文化的载体的支撑,但由于两者的生产目的、资本来源、机构性质、运营机制的不同,在载体建设上既有共性部分,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2.2.3 地质文化队伍
地质文化队伍是指在地勘行业内部、外部从事地质文化资源建设、文化队伍教育培训、地质文化产品创作、制作,以及从事文化管组织理、市场运作的专职、兼职人员,是地质文化的创造者、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目前我国地质文化队伍的总量不足,结构有待完善,创作及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培养一支品德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胜任地质文化建设不同管理工序需要的专职或兼职地质文化队伍是地质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
2.2.4 地质文化机制
地质文化机制是制度、工作程序、规则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运转,贯穿于地质文化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组织领导,包括行业管理部门、各种学会、协会之间的联系和组织协调;②机制建设,包括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落实,表彰和奖励机制,地质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地质文化的创业与扶持机制;③经费投入,政府投入力度、社会资金投入渠道。没有科学有效的地质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地质文化建设就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3 地质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应坚持行业统筹、资源先行、事业引领、产业提升、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逐步构建我国地质文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3.1 行业指导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做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制度亦相继出台,为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外部发展环境日益成熟,地勘行业内部在地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应当充分运用行政管理、项目部署、业务联系、技术指导等手段,科学指导和有效引导地勘行业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打造协调互动、融合发展的整体合力。①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国土资源部明确文化建设归口管理的司局,统一协调指导全国地质文化建设,并提供咨询和建议;②实施政策引导。重点健全完善加强地质文化资源挖掘集成整合、文化队伍教育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夯实上游文化发展的基础,为下游的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条件;③项目安排部署。依托文化项目的规划部署,引导全国地质文化建设合理布局,引领地质文化建设发展方向;④组织开展行业精神、核心价值理念共性等问题的总结凝练,提升行业社会形象。组织开展地质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为地质文化实践提供指导。
3.2 资源先行
地质文化资源是地质文化建设和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地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地质文化资源的积累和丰富,地质文化作品、文化产品的创作、制作就无从谈起,地质文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地质文化资源大国,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资源先行的原则,只有文化资源先丰富起来,才能使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一是要加强地质文化资源的专业性调查研究工作,使其成为重大地质文化建设工程的先导;二是加强地质文化资源的挖掘与集成整合,建设地质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为文化产品开发提供基础信息平台;三是发掘提炼地质工作成果的文化元素,着力做好技术成果资料向地质文化资源的提炼转化工作。
3.3 事业引领
文化事业是为国家政治、经济、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服务作用的,具有基础性的特质,是引导整个文化进步的先锋性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文化事业一直是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地质文化事业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社会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二是引领地质文化的发展方向,起到聚焦热点领域,发挥弘扬、引领主旋律的特殊作用;三是发挥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为下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基础、队伍保障、方向指引、技术支撑和精神动力。
3.4 产业提升
文化产业是以创新、创造、创作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和消费为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独特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或行业集群,它与高科技性、新兴性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是提高国民素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径,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有于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一是提升文化产品的科学内涵、科技含量,尽快形成一批原创性的地质文化精品;二是加强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运作和推广,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提高文化产品的吸引力,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精神文化的需求,加快推动地质文化的普及传播。
3.5 重点突破
一是行业精神文化的突破。凝练行业精神与核心价值理念,在新形势下赋予“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以新的内涵,增强地勘行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二是地质文化产业化的突破。要紧密围绕行业生产生活、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地质问题、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地质现象,创意、创作一批技术含量高、内涵深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的地质文化产品;三是理论成果的突破。地质文化理论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以科学理论指导地质文化建设新的实践,为地质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3.6 全面发展
通过不断加强地质文化资源建设、队伍建设、载体平台建设、管理体系建设,为地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调动和引导全国地勘行业干部职工和社会公众关心、关注和积极投身地质文化创作、传播,特别是通过文化产业能力的提升、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地质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全国地勘行业干部职工共有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段怡春,陈萍.2007.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对策,9(1):27~30
马伯永.2009.地球科学文化资源的概念、特征及发展对策.中国地学哲学委员会论文集
张中伟.2007.地球科学文化肩负的三大使命,中国地质教育,32(10):102~108

相关要点总结:

15061551041:地质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重要性
卜单答:1.2 开发的智力价值 地质资料包括内容丰富的、多年积累的成果和资料,是一种特别宝贵的国土资源财富,过去为国家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后仍可以继续不断地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今后地质找矿的重要科学依据。参考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是科学创新、发展避免重复性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一个濒临资源严重危机...

15061551041: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的必要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
卜单答:为此,加强地质灾害监测,进行全国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的规划,在监测基础上,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治理与对地质环境的保护,不仅是防灾减灾的需要,而且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最基本的保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的国家地质工作。现就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对...

15061551041:关于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卜单答:2002年,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地质工作正面临4个方面的重大转变,通过这一系列转变,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就当前我国地质工作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谈点认识。 一、转变观念、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地质工作的战略地位 地质科学严格地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

15061551041: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什么?
卜单答: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特征,...

15061551041:漫谈地矿文化的底蕴和底气
卜单答: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无论是在地质事业大发展时期,还是在勘查找矿的萧条期,一代代地质人吟唱着《勘探队员之歌》,以国家建设和社会需要为己任,成年累月地跋涉在崇山峻岭、荒原大漠,默默奉献在找矿立功和地质服务的战场上,用智慧和赤诚、热血和汗水抒写了一幅幅壮丽的人生画卷,为建设美丽中国勘探资源和提供多样化的...

15061551041: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新探
卜单答:摘要 本文从加强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组建、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存在的问题和加强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四方面探讨了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的问题。地质调查队伍应当是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精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调查与科研相结合,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专业化队...

15061551041:新时期地质工作目标定位和体制机制研究
卜单答:2020-02-03 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途径浅析 2020-02-03 浅议新时期的地质文化建设 2020-02-03 浅议新时期“三光荣”精神在地质图书馆工作中的体现 2020-01-30 浅谈新时期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建设及其开发利用工作 更多类似问题 > 为你推荐:特别...

15061551041:对北京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回顾,展望新时期区调工作的深化与拓展
卜单答:去年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召开 2008 年学术年会,研讨主题是: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认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定位与作用,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大地发挥区调工作在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我们有幸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并就北京地区以往区调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对今后工作的一些粗浅看法,请批评指正。 一、北京地区区域...

15061551041:弘扬地矿“三光荣”传统唱响地矿文化主旋律
卜单答:摘要 贵州地矿文化,根植于贵州高原,独具地矿行业特色,是以 “三光荣”精神为核心、以“找矿兴黔”为精髓的文化。30年来,出作品,出人才,建阵地,获殊荣,形成了独特的“贵州地质文化现象”。为国土资源文化和贵州多彩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三光荣”贵州 地矿 文化 地矿文化是地矿事业的命脉,是地矿职工...

15061551041: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卜单答: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资料的组成部分,是地质工作取得的最客观的成果。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的实物档案,具有以下特点:①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②体重大,运输...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