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古代文言文表达的含义非常丰富,很简短的几个字就包含有大量的理解信息,一念之差也能造成理解上的差异。所以许多人对老子的道德经也有各种讨论说法,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此讲一下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娱乐。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个人认为包括了天道、人道和修炼之道。

天道

天道就是世间万物、宇宙空间所遵循的一种统一的自然规律,也可以说成是自然法则,这种法则之大,真正达到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地步。就好比人类世界,由于某些人的贪婪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这就是违反自然法则的行为,从而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惩罚。而且“天道”是开天辟地的根本,世界上是先有了天道,然后才会产生宇宙空间、世间万物,也就是老子所说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道

人道即为人之道或者圣人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古人的为人处事作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提醒人们要注意修身重德,最好能够“上善若水”,即像滋润万物的水一样温和对待世人,在与人相处中要注意提高品德修养,做人像水一样清白通达;同时在思想上也应该达到清静无为,也就是在凡尘俗世中保持一颗清静、无所欲求的心,这样才不至于被世间乱象所迷惑。

修炼之道

老子所说的修炼之道,其实就是道教弟子修炼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道教中就被称为“道”,也叫“修道”;这种修炼之道如果放到佛学里面来表达,就会被称为“法”,有时候也被称作“佛法”,即“修佛的方法”。自古以来便有“道法自然”一说,意思就是不管是道教所修的道,还是佛教所修的佛法,都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会有所成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问自然,“道”为何物?直教贤圣魂牵。从公元前500年前的春秋战国,直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两千五百年多年来,老子的“道”牵扯了太多往圣先贤的心灵,版本数百个,注译千万人,真不愧万经之首,人间至奥也。
最初的《道德经》,又称《老子》,分上、下两篇,五千多字,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又说“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所以,《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基础,在“道”,在“德”。而“道”作为自然界的本原和规律,其客观实在性决定了“道”是体(本体),而“德”是道化生天地万物的过程和表现,因此“道”是体,“德”是用。因此,弄清什么是“道”,是彻底理解老子自然主义哲学的根本。
道是自然界的本原及其规律,前者称为“道体”,后者称为“道法”。道体作为自然界的本原,是极其微细,不可细分的。之所以是自然界的本原,有几个原因:一是道是自然界中产生最早的客观实在,比天地产生的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通行本第二十五章,以下各章都是指三国曹魏王弼注通行本《道德经》),是说道在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是说道的产生,无从可考。二是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说“道”字,是专门为天地之母而创设的。作为地球上生长的人,“地”就是地球表面及以下的自然空间,而“天”则是地之外的所有自然空间。因为“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可以为天地母”,因此道充斥自然之中,化生天地,化育万物,因而“其大无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道是万物之母。三是道“其小无内”,不可细分。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道之为物,唯恍唯忽”,“绵绵若存”,“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然“道”是一切的本原,自然是极其微细,不可细分的。因而,道是自然的本原,天地万物的本原。
自然空间,是道体存在于绝对真空中,是道体与绝对空间的结合。道体是绝对空间中的客观实在,是天地万物得以化生的根基和本原;绝对空间是道体存在的场所,是天地万物得以化生的空间基础。道体依赖绝对空间而存留,绝对空间失去道体则一无所有。自然空间就是宇宙,因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就是三维空间,宙就是时间,人类所生存的空间,就是“3+1”维时空。“3+1”维时空以外的更高维度的时空,人类探索起来极其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探索未知(玄的领域),获得规律(科学的领域,科学≠真理,科学知识人类自然已经掌握的自认为正确的自然规律)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其乐无穷,这边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来源了!老子《道德经》中体现的自然,就是人类生存其中的“3+1”维时空,包括地(地表及以下的自然空间,实际上是天上的一粒微尘)和天(地表及其上的自然空间,或广义来讲就是自然);事实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宇宙之外有宇宙,自然之外有自然。
圣人的职责是什么?《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圣人的使命,不过是参悟天地运行之道,然后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去修身治世罢了。“人法地,地法天,天发抖,道法自然”,圣人所做的,不过是效法天地,效法自然,绝不可能创造出超越自然的规律出来。因此,人类的所有入世法,不过是感(体道,探索自然的规律)、知(知道,掌握自然的规律)、行(行道,遵循自然规律去做事)、和(和谐,获得和谐地修身治世效果)、同(大同,以致世界大同),也就是体道、知道、行道、和谐、大同。老子《道德经》所体现的自然主义哲学,是“3+1”维时空中的圣人,不可能创造超出自然之道的所谓“大道”来,因此,“观天地之道,执天地之行,尽矣”,便是人类所能做到的一切了。
然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然之外有自然,宇宙之外有宇宙,是否还有更加深奥的大道呢?应该是有的,值得人类永恒探索,乐在其中,妙在其中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哉!至哉!
您认为呢?欢迎交流分享。

道:起点。道的甲骨文金文象形是开始挑水掘土修建道路,引申为起点。
德:心行、行为。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行。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
「博学的起点,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行为,使人改邪归正,以臻圆满善境。」
《大学》起始的「道」只有一种翻译:「起点、出发点」,即「从头开始行走到尾」。

《道德经》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郭店楚墓竹简》中的《老子》篇章,该版本最为原始、古朴,也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内容、章节顺序上与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与现在的通行本差别更大,可以断定现在的通俗通行本是经过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删修改之后形成的版本。
以通行本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引自百科)为例:“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对其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各家解读可谓是多如牛毛,然而在最早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对应的第一简中根本就不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几个字,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第一简
从通行本与《郭店楚墓竹简》的诸多对比中可发现,文字内容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一字之差即会导致意思全变,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的甚至完全变成相反含义,可见通行本已发生了很大的流变,与原本的老子思想已没有多少关系,现代人以通俗通行本为基础解读出的老子思想乃是后人以老子之名创造出来的一个伪老子思想,它是建立在幻影基础上的空中楼阁,是以玄解玄、故显高深的自娱自乐;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老子思想,从郭店楚墓竹简中的老子篇章入手是最好的,可惜需要有很好的甲骨文基础才能正确误读,也因此,能真正了解老子思想的永远是少数人,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道是最初: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无名,道有名,无名的道是天地之始,天地之始也就是宇宙最初。
道可分天之道人之道。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天之道是天理,人之道是为人处世的理。
阴阳是道: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阴阳之道也就是自然规律。
一是道: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这一是极大的一,这一是对立统一的一,这一是一心一意的一,这一是天人合一的一。
阴柔之道: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 。”水滴石穿,舌胜过牙,男人管理世界,女人管理男人,柔可胜刚,柔弱可胜刚强,这柔弱胜刚强之法是阴柔致胜之道。
清静是道:老子:“清静为天下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为什么会是天下正呢?因为世上最不好的事是乱,而静可以乱,清静是清纯不杂,清静是有序的动,安然的动。
无为是道: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无为与清静有关系,无为有无不为定义着,无为不是乱为而是道在为是合时合境合规律规则的为。

道主要有三层意思:
1.道指世界本源,这是延续易经的说法,比较晦涩难懂,可以略过。
道, 《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或者说:阴阳是世间万物的父母。
2.道指思想或统治体制,类似于“采用什么方式”的意思。
3.道指规律,自然规律或社会行为规律,如:
春夏秋冬为季节规律,内忧外患容易出现政权更迭为社会规律等。

《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知道,老子写道德经的本意是什么。
老子写道,释迦摩尼写佛,耶稣写圣经,他们都是在阐述一个东西:宇宙生命的本来。
道,就是宇宙生命的本来。老子的道德经就是揭示宇宙生命整体的生命特征的经文。

“道”其实就是一个名。“名可名非,常名”,因此也有人说佛、上帝。就好比我们说“大海”也是个名,但大海的本来就不只是一个名这么简单。或许是汉字中,道,有深远、返回、规律、无尽头等意味,老子才使用“道”作为本来的命名吧。在二十五章,老子也说是“强为之名曰道”,意思是勉强取的一个名字。

《道德经》中,“道”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

相关要点总结:

15595555427:《道德经》中“道”和“德”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吗?
计房答:拆分:“道”是老子勉强对宇宙最本质的一种称呼,有点像是一种源动力和法则“德”是老子把这种法则运用到人类身上的规则,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通常“德”会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则需要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合称为“道德”《道德经》简介:《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道家...

15595555427:“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解释一下
计房答:它并非一般的“道”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生成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解释为: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由于该事物随时随刻在发展变化,现在的事物并不是我们以往己经所认识的事物了。

15595555427:《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
计房答:所以后人看完道德经之后,就能够体会到老子给到众人的人生目标,能够看看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有了目标才可以向前。读《道德经》是非常有意义的,你的首先是可以理解世间万物的运行法则,因为老子的道德经当中也明确的说到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则说于一切的物体最开始都是来源于道,所以在看懂这...

15595555427:“道可道”的第二个“道”
计房答:《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一般的解释为: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老子哲学意义上的“道”,它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又是万物运行的总规律。第二个”道”是动词,是指“说”的意思,意即“道可以说。”这是通常的解读《道德经》的讲法。但是,在南怀瑾老先生看来,不妥或者说不太合理!他在《...

15595555427: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计房答:混沌未开之前的状态,即无极。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众所周知,太极即混沌初开之时,则无极就是鸿蒙未分之前。这即是道的字面意思,而老子亦是世上第一个提出有关道的概念的。然而道德经中的道已不只是这意思了,而已是冥冥之中老子所感觉到的一种大道轨迹,此只可意会不可...

15595555427:何谓道,道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计房答:但是道有两种形态:有和无。有,就是看得到,可以被人感知被认识的物质世界。包括天地人以及一切现象和存在。有,也就是道家讲的命,佛讲的色身。无,是看不见,不可被感官捕捉的能量,也就是道家讲的性,佛讲的法身。二者虽然状态不同,本质一样,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所说:此二者同出而...

15595555427: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分别指什么,?
计房答:道就是玄之又玄,为天地万物之母(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德就有真德、余德,长德,丰德,普德(道德经:修之于身其乃真...)之分.又有玄德之称,上面五德合一就是玄德。道必须通过德来认识,真德才能认识真道。真德就是修炼+积善功合一...,1,

15595555427:老子《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到底有多少种解释呢?
计房答:《道德经》给不同的人看,结合不同的经历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时代去看,理解又会不同,你可以说我的理解是错的,但是对于我来说,我的理解就是对的。《道德经》没有给你具体某件事的答案,但是能让你从中领会自己的道。这是是书香青竹,如果您认可我的答案,点赞加关注哦!

15595555427:道德经的“道”指的是什么?
计房答:至此,我们可以给出最终的答案,道德经的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自然之道,即:生生不息、共生共荣、生长收藏。第二:是人伦,即在自然属性之外的,作为社会属性中的人,应该遵循的规则;第三,是地脉,即一定地域、一定时间内的人群所应该遵循的规则。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15595555427:什么是道?道的本质是什么??
计房答:春秋时,《左传》曾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和“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之说。这里的道带有规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老子论道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