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包公典故_包公典故有什么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包青天 传说 中有狸猫换太子,真假包青天,陈世美与秦香莲,打黄袍,斩包勉,下陈州,真假女婿,喜娘,古琴怨,报恩亭,探阴山,乌盆记等。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包公 典故 吧,仅供大家参考。

  包公典故:包拯办案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京城开封发生一起因房屋归属产生的纠纷案。当时京师有个叫刘保衡的富商开了一家酒场,但却经营不善,欠下官府一百余万文酒曲钱。三司屡次派人督催刘保衡还债,刘保衡 自然 不敢与官府抗衡,不得不变卖家产以还债。刘保衡的房屋甚是豪华气派,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张方平在刘保衡拍卖家产时,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他的房屋。

  这件事后不久,平地再起风云,刘保衡的姑姑到开封府告状,说刘保衡并非刘氏后代,而是一个无赖地痞,无权卖掉刘氏祖宗基业。开封府派人调查后,发现刘保衡姑姑所说的情况属实。如此一来,当初购买刘保衡房屋的三司使张方平就成了风口浪尖的人物,嫌疑极大。包拯当时任御史中丞,立即上书弹劾张方平,指责他身为三司使,却乘人之危,贱买所管辖富民的住宅,寡廉鲜耻,实在骇人听闻,如此小人,朝廷不能委以大任,处之以高位。张方平由此被贬。

  集贤院修撰宋祁继任三司使职务,由此再度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右司谏吴及上书弹劾宋祁任,说他任定州(今河北定州)知州时,不但政绩平平,还纵容家人借贷公使库钱数千贯,担任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时则奢侈过度。包拯上弹劾宋祁任益州知州时游山玩水,宴请宾客,不理政事,并指出宋祁的亲兄弟宋庠此时正担任执政大臣(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职务,因而宋祁不能出任三司使职务。

  为了避嫌,参知政事宋庠不得不主动上书宋仁宗,说明自己处于执政之位,而弟弟宋祁又被提拔为国家财政大臣,权力太重,于政事大大不便。于是,在一系列舆论的压力下,宋祁去职,由包拯接任三司使。

  包拯的任命刚刚下达,翰林学士欧阳修立即上书弹劾包拯:认为官僚士大夫理应重义轻利,珍惜名节,轻视官位高低,但包拯却恰恰相反,他大肆攻击三司使张方平,迫使张方平下台;宋祁刚刚接任,又不遗余力地抨击宋祁的过失,宋祁被罢免后,包拯顺利地担任三司使职务,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包拯是个奸诈小人;更何况包拯才疏学浅,虽有刚直不阿的美名,但于事无补,恐怕难当三司使之任;而且包拯不孝顺父母,品德欠佳,这些事实是有目共睹的。

  不过,此时宋仁宗正为三司使一职焦头烂额,因而并未采纳欧阳修的 意见 。但欧阳修的弹劾并非没有任何效果,过了一段时间,包拯才走马上任。

  包拯任三司使后不久,河北都转运使李参下令裁减禁军年老年弱者一万余人。被裁员的士兵怨气满腹,大发牢骚。骁骑士兵张玉也在被裁之列,他怀疑是三司使包拯为了节省国家财政开支,所以才暗中支持李参裁减士兵。愤恨之下,张玉直接闯入三司衙门,当众破口大骂包拯,由此引发了另一起风波。

  包拯开始认为张玉有 精神病 ,先委托医生检查,得知此人正常后,便将其擒送殿前司。皇城司查明事实真相后上报朝廷,宋仁宗下令开封府审理此案。台谏官们纷纷上书指责张玉目中无人,竟敢当众欺凌大臣,不得不杀。于是,司法官员按照士兵违反阶级法,判处张玉死刑,张玉被杖杀。
  包公典故:断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漱洗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 面试 试他呢。”

  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

  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烤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

  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

  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

  “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

  包拯点点头, 问道 :“时间多长?”

  “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

  “没有。”

  “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

  “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师: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气。”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

  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

  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

  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可是包拯连问三次,这些家人竟象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秋菊站在那里,也象无事的一样。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常言说,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们不说,你用刑吧!”
  包公典故:牛舌被割案
  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 法律 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猜你喜欢:

1. 精选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2. 传承至今的典故成语38个

3. 关于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典故

4. 20个历史典故

5. 励志成语典故大全

~

相关要点总结:

17592276443:关羽、包公、孙悟空、秦桧4个历史人物的历史故事
伏颖答:依法用鞭子抽打了一顿。勒令退还人家田产、赔礼道歉。3、包公铡包勉。包公的父母同时去世。他依靠他父母的兄弟来养育成年人,获得了后天的学习机会,他考试中举。兄嫂惟一的独子作为地方官,包拯的亲侄子包勉,在做了地方官之后,行为不检点,丝毫没有包拯的半点作风,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

17592276443:包公铡包勉的故事,详细点,谢谢
伏颖答:包公铡包勉的故事如下:包公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独子包冕作为地方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作为监察官的包拯,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实真相后,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冕。临行刑时,面对嫂子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

17592276443:你还知道有关包公断案的哪些小故事
伏颖答:在场的人没有不佩服包公断案的,原来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计,他假装不知道有人要害农民,故意卖个破绽,让这人一位自己的计谋得逞。 包拯干脆将计就计,来个欲擒故纵,最后再来个瓮中捉鳖,杀他个措手不及,还农民一个公道,给不法分子应有的惩罚。 其实包拯在就到牛舌头被割的报案后,就有了一些眉目,可以说策...

17592276443:铁面无私是谁的典故
伏颖答:铁面无私是包拯的典故。一、释义 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铁面:比喻刚直无私。二、出处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三、典故故事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

17592276443:包公的故事(自编一个包公断案的故事)
伏颖答:那人坐了。包公说:“你的文章做得不错呀!”那人道:“老爷,文章做得再好,那只不过是纸面上的东西,不值几个钱。以小人之见,要报效国家,为百姓办好事,第一是要有德,第二才是要才。”包公一听,暗暗称是,便说;“老爷我今天当面口试,你要马上回答。”那人道:“请老爷出题。”包公说:“别的题也没什么...

17592276443:有谁知道包公挥泪斩公孙策的典故?
伏颖答:包公挥泪斩公孙策的典故:那时正是包拯受命南巡路过太湖,他在太湖表面发现了一具漂浮的尸体并去调查。然而,他一再被一个自称是江龙的人刺杀,声称为他的兄弟报仇,并且江龙还有一个养女来帮他。在调查此案的过程中,公孙策意外地发现,江龙的养女,竟然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女儿。他当时内心异常的犹豫,...

17592276443:包公断案铁面无私的小故事
伏颖答:3、包公铡包勉。 包公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独子作为地方官,包拯的亲侄子包勉,在做了地方官之后,行为不检点。 丝毫没有包拯的半点作风,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包拯看了之后,非常生气,没想到自己侄子这么不中用,但又非常难堪。 作为监察官的包拯,亲自审...

17592276443:包拯的故事,400字。急!急!急!
伏颖答:在北宋政权存在的一百多年间,出任开封知府的竟有一百八十多人,平均每个知府的任期只有半年多。包拯在开封知府的任期内,秉公理政,铁面无私,虽然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但是因为他行得正、坐得直,谁也拿他没有办法。编辑本段重惩贿赂 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记载了一个包公任开封知府时的判案故事:有个犯人过堂时...

17592276443:有关包拯小故事(急!!)
伏颖答:一部洋洋洒洒、50余万言的《包公案》讲述了包公许多精彩的断狱故事。其实,这些断案故事绝大多数都是后人虚构添加的。 确实见于历史记载的、有关包拯的断案只有一件,就是他在天长县任知县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

17592276443:包公的故事30字急!!!
伏颖答: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时,包公中了进士,当时28岁。包公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但是他的父母因为年老多病,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在身边,那么这个儿子不能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扔下父母不管,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