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什么是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球内力作用是指什么?地球外力作用又指什么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地理的吧,通俗来说,内力就是地球内部(可能是核聚变产生的能力)表现为山脉形成,火山与地震的发生等.
外力呢,就是风霜雨雪等地球外部力量对地貌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河流的形成,等等.

地球内力作用是指什么?地球外力作用又指什么~

  地球的内力作用
  (一)力的来源 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 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如长白山顶部天池即为火山口积水而成,周围16座山峰都是火山岩堆积而成。大洋底部同样有火山喷发,有的火山物质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
  3.地震 地壳自然快速颤动叫地震,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经常发生的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地下发生地震处称震源,它在地面下的深度即震源深度。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一点叫震中。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称地震波。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一致,称纵波,在地壳内波速约5—6公里/秒;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相垂直,称横波,在地壳内的波速约3—4公里/秒。由于地震波波形不同,波速不等,地震时纵波速最快,故人们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而后横波到达,人们才感到左右摇晃。地震强度以震级和烈度来表示。震级是地震能量等级和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地震在一定地点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破坏程度的度量。
  地球的外力作用
  (一)力的来源 地球的外力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以及日月引力能、重力能和生物活动而产生的营力。外力通过大气、水等所引起的作用,发生于地球的表层,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使地球表面发生一系列变化。
  (二)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1.风化作用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空气、水、太阳能和生物的作用和影响下,使岩石产生破坏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按性质不同,风化作用可分为三类:(1)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受热膨胀、冷却收缩,使岩石产生破裂,天长日久,岩石由大块变为小块,小块变成细粒;(2)化学风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在空气和水的作用下,产生氧化和分解,例如长石经过风化后形成高岭土,成为良好的陶瓷原料;(3)生物风化作用,主要指植物根系对岩石产生机械破碎、微生物对岩石的生物化学作用。这三种风化作用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结合,同时同地进行。不
  过,在干旱地区因温度变化很大,物理风化比较明显,湿热地区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比较突出。风化作用结果使岩石产生破坏,不仅块体变小,而且还发生化学变化,形成与原来岩石有很大差别的风化壳,产生疏松的碎屑物质,从而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塑造地表各种形态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土壤的发生成为可能。
  2.侵蚀作用 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产生的破坏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湿润地区,流水的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营力。水流速度愈快、水量愈大,侵蚀作用愈强。沟谷、峡谷就是水
  流夹带石块对地表进行强烈下切侵蚀作用造成的;流水的旁蚀作用,使谷底与河床加宽;在石灰岩地区,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流冲刷和溶蚀作用下,形成奇特的溶洞、峰林和溶蚀洼地及盆地;黄土高原上的沟谷与塬、梁、峁地形,也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冰雪作用成为塑造地表的主要营力。冰川以其巨大机械压力,以夹带的石块为工具对地表或原有谷地进行刨蚀,形成冰斗、角峰和U形冰川谷等地形。干旱地区,风沙作用显著,含沙气流成为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营力。地表岩石通过风沙长期吹蚀,可以形成造型独特的风蚀磨菇、风蚀柱等地形。波浪对石质海岸冲击,产生巨大压力,对海岸起破坏作用,形成海岸悬崖、海蚀岩洞等海蚀地形。
  3.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产物,通过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将物质转移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实验证明,流水推动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河床坡度愈大、水流速度愈快,搬运能力愈强。所以山区河流上游河床上常常堆积着巨大石块。一定流速搬运一定重量物质,故流水搬运物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冰川以自己巨大机械压力进行搬运,大小石块一起被带走,没有选择性。风的搬运与风速大小有关,而风速经常发生变化,所以干旱区风吹沙子时起时落,有时贴近地面滚动,有时跳跃前进。
  4.沉积作用 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经流水等外力搬运途中,因流速、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等等因素的影
  响,使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称为沉积作用。一般说来,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形成的沉积物有砾石、砂、粉砂和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现象,称为沉积物的分选性。这种情况以河流沉积最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要待冰川融化时才沉积,所以冰碛物大小不分地混杂在一起;山洪爆发,因水流速度大,泥沙石块俱下,河流一出山口,流速很快降低,所以沉积的物质也是大小混杂在一起的。
  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到了中下游因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在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口形成扇形冲积平原,称为三角洲平原。例如,长江、黄河等大河河口都有宽广的三角洲平原。这里土层深厚肥沃,地势平坦,灌溉便利,是富饶的农业区。
  干旱地区,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前进方向遇有障碍物时,沙子便会降落沉积下来,形成沙漠和各种形态的沙丘。沙丘上如果没有植物生长,在盛行风的吹袭下导致沙丘移动,形成流动性沙丘;如果有植物生长,沙子受到植物保护就不再移动或很少移动,形成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流动性沙丘危害很大,它能毁坏草地、掩没农田、破坏村舍和交通。例如,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毛乌素沙漠,最近250年来至少南侵60公里,不少居民点被迫一再南迁。所以防风固沙是一项改造自然的艰巨任务。
  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风化作用结果,为侵蚀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风化、侵蚀产物又为搬运作用提供了物质来源,而沉积作用则是搬运作用的结果。由侵蚀到沉积,以搬运作为纽带,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5.固结成岩作用 地壳中的岩石,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风化过程和改造,通过侵蚀、搬运又在一定环境下沉积,再经过成岩作用变成岩石,这一过程叫固结成岩作用。例如,沉积岩中的砂岩、页岩和砾岩等就是这样形成的。
  (三)外力作用结果 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它们各自以自己的作用力对地表进行塑造、修饰、加工和重建。改造原来的地表形态,重建新的地表形态,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趋向缓和。

【地球的外力作用】地球的外力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以及日月引力能、重力能和生物活动而产生的营力。外力通过大气、水等所引起的作用,发生于地球的表层,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使地球表面发生一系列变化。
1、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空气、水、太阳能和生物的作用和影响下,使岩石产生破坏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2、侵蚀作用: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产生的破坏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侵蚀产物,通过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将物质转移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经流水等外力搬运途中,因流速、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等等因素的影响,使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称为沉积作用。
5、固结成岩作用:地壳中的岩石,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风化过程和改造,通过侵蚀、搬运又在一定环境下沉积,再经过成岩作用变成岩石,这一过程叫固结成岩作用。
【地球的内力作用】力的来源: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
2、岩浆活动: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
3、地震:地壳自然快速颤动叫地震,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经常发生的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相关要点总结:

13341103780:什么叫“内营力和外营力”??
驷满答: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与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

13341103780:地质怎样区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驷满答:内力作用分为三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比如断层、地堑、地垒、背斜、向斜、各种板块挤压形成的山脉,板块撕裂形成的海域,都属于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 石灰石变成大理石的过程、页岩变成板岩的过程,都是内力作用中的变质作用; 岩浆活动没什么实例,主要就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岩. 外力作用主要是...

13341103780: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都有什么
驷满答:内力作用是来自地表以内的作用,主要有岩浆活动,板块运动,变质作用等等形式。其能源主要是地球内能,地球内能的积累和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衰变有关。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总体的效果是使之更平坦,而内力作用的总体效果是使地表更加不平坦。目前以地质作用主要以内力作用为主。

13341103780:高中地理地质作用知识点
驷满答: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

13341103780:内力和外力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中有何作用?并简述内力和外力的关系
驷满答:内力和外力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并简述内力、外力的关系。1.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营力:是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泛指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运动所产生的作用。)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造成地球表层物质的变位和变形。(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

13341103780: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各与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各对地表产生什么结果...
驷满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内力作用形成大的地貌类型,并控制着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流水、风力、冰川、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等)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塑造地貌的细节,使地表趋向平缓.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当一个...

13341103780:地球内部作用(内地质动力)和外部作用(外地质动力)的关系?
驷满答: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球的内地质作用就是内力作用,其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而外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主要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13341103780: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引起地表变化的原因有什么的力量和什么的力量两...
驷满答:地表变化是由于地质作用和人力作用。1。地质作用是分内力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是——地球内部的能量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如火山喷发,造山运动,海陆交替,地震等。外力作用是有——风化,水的搬运、侵蚀作用,植物的破坏等因素。2。人力作用就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不适宜的地表进行改造,达到适宜的活动,...

13341103780: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有哪些?
驷满答: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做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的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量,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水平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某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

13341103780:地球内外力对地貌的影响
驷满答: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内力指由地球内能所发生的作用。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地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等外力所起的作用...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