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攻关总结 地球物理勘探及其主要成果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战略选区项目通过对深水海域、西部复杂山地地区、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火山岩覆盖区等几类典型地球物理勘探久攻不克地区的难点地区开展地震、非地震、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联合攻关,以及开展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攻关实验,已取得了长足进步,直接带动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油气勘探发现和成果,形成了针对深水的海域长电缆地震勘探技术、适用于西部复杂山地和南方碳酸盐岩裸露区的宽线地震勘探技术、复杂地区三维重、磁、电勘探技术、针对火山岩覆盖区和南方碳酸盐岩裸露区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应用于复杂山地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等6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集成。

(一)海域长电缆地震勘探技术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巨大。但由于陆坡区水深急剧变深,达300~3200m,峡谷纵横,水道复杂,形成了海底非常崎岖的地形地貌。由于深水崎岖海底,造成长期以来在该地区所获得的地震资料品质普遍很差,反映在信噪比低、多次波绕射波发育,地震资料从浅到深,相位连续性差,能量衰减快,特别是海沟的下边,至海底2s之下,没有较好的反射。

深水崎岖海底严重影响了下伏地层的地震成像,同时造成了构造形态的严重畸变,难以进行目标评价,更谈不上对深水扇的精细刻画,深水崎岖海底的地震勘探技术亟待提高。

要从根本上改善深水崎岖海底地区的地震资料的品质,必须要从全面提升原始资料采集的质量与资料处理技术这两大环节入手。分析总结以往在南海北部深水区采集地震资料所采用的电缆,都是利用常规电缆,即电缆长度小于7000m的电缆。由于电缆长度的制约,造成对深水崎岖海底地区的地震信号不能充分进行接受,这是地震资料采集环节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由于没有形成与深水地震资料相配套的集成创新资料处理技术,严重影响了对下伏地层的地震成像,造成构造形态严重畸变,时间构造图无法反映本地区构造的真实形态。

战略选区项目启动后,针对南海北部深水崎岖海底的地震攻关策略是:首次采用长电缆长度7000m以上的长电缆进行地震资料采集。由于采用长电缆技术,获得地震资料的浅、中层信噪比大幅提高,同时深层信号能量有所提高。在资料处理过程中,应用了以下几项集成创新技术及方法:①分频去噪及波动方程压制崎岖海底多次波技术;②叠前深度偏移消除崎岖海底影响技术;③移动平均消除崎岖海底影响的时深转换方法。

通过长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与集成创新处理技术的紧密结合,地震资料处理效果的品质显著提高,所获得的高品质地震勘探成果,为我国在南海北部深水海域取得重大天然气勘探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略选区项目在南海北部深水崎岖海底所获得的长电缆地震勘探创新应用,标志着我国深水区长电缆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进入新的阶段。

(二)复杂地区宽线地震勘探配套技术系列

本项配套技术系列主要由以下5项构成:

1.高精度卫片遥感信息观测系统设计技术

近年来利用卫片遥感数据避开障碍物或激发接收条件较差的地段,合理选择检波点、炮点的设计技术日趋成熟。卫片遥感数据的利用使复杂地区的观测系统设计工作更直观、针对性,大大缩短了设计和施工周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复杂近地表结构精细调查和建模技术

3.高速层激发技术

(1)逐点设计激发井深。

(2)高速层界面的确定。

(3)优选激发岩性。

4.宽线采集技术

宽线采集主要技术:一是采用三维近地表调查和建模技术,对宽线的每一条激发、接收线计算三维静校正;二是观测系统设计时用三维设计理念,单线有较高覆盖次数(至少不低于单线二维覆盖次数),通过野外验证,确定最佳的采集参数;三是根据精细近地表模型,逐点设计激发深度和检波器组合,提高原始资料信噪比的有效手段。

宽线采集主要优点:一是增加有效覆盖次数,提高了对干扰的压制能力;二是多线激发和接收增加了炮点选择范围,有利于优选激发点。

5.与宽线采集工作相互配套的针对性处理技术

在选区项目中西部复杂山地地区、南方碳酸盐岩地区和大庆外围盆地火山岩覆盖地区采用宽线地震勘探技术所取得的效果表明,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资料长期不过关的地区,通过该方法大幅度地提高了原始地震资料的品质,基本查清了构造特征;结合资料处理中采用针对性处理技术,有望获得勘探认识上新的突破,复杂地区宽线地震勘探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三)高原地震调查

战略选区项目在高原地震攻关中,是围绕着确保野外采集施工质量,提高覆盖次数来提高资料信噪比来进行的。

战略选区项目针对羌塘盆地地震攻关资料信噪比低的问题,强化对本工区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及原始资料的分析,结合低信噪比地区资料的处理经验,通过以下几个针对性处理技术攻关,有效地改善了资料品质:①静校正处理技术;②多系统、多方法联合去噪;③地表一致性和提高分辨率的处理技术。

从所获得的地震攻关成果剖面来看,地震剖面浅、中层反射波组较为齐全,且主要反射波组连续性好,过渡自然,易于识别和追踪,深层反射有所改善,反映的构造特征较为明显、可靠,基本可以达到了解地腹基底起伏和区域构造格局的地质任务。

通过对选区羌塘地震资料精细的解释,基本获得了区域地层展布状况、侏罗系和三叠系主要目的层展布特征、上覆盖层的构造格架及构造样式、基底埋深、基底形态及断裂特征。为进一步在西藏地区开展地震勘探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四)复杂地区三维重磁电勘探技术

西部山前带及地表复杂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是我国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地区。由于山前带地表复杂,表层岩性多变,低降速带影响大、地下构造复杂,给大面积地震勘探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三维重磁电勘探技术,与二维技术相比,具有精度高、信号均匀,能有效抑制噪声和减少静态位移影响,消除了主测线与联络测线的闭合差等优势,特别适合复杂地下局部构造情况。三维重磁电勘探技术更有利于开展进行重磁电资料的约束反演及综合解释,能够得到较为真实反映地质现象的剖面和三维资料,补充深层地震勘探资料的不足。

三维重磁电勘探技术在柴达木选区工作获得了成功应用,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在花土沟-狮子沟地区完成的高精度重磁、三维电法(MT)勘探,这是国内第一次在油气勘探复杂区实施的重磁电三维综合地球物理勘探;②在PC机群上率先实现了三维MT反演并行算法,并应用于实际MT资料;③首次实现了三维MT反演数据在Landmark工作站上三维显示与解释,直观展示电磁法成果,提高了综合解释能力和效果;④实现了与地震资料同一平台的重、磁、电资料三维解释。

(五)火山岩覆盖区、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1.火山岩覆盖区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大杨树盆地是我国东部地区较为典型的火山岩覆盖型盆地,钻探表明该盆地具有较好的含油气勘探前景。在前期重磁解释的基础上,对盆地南部坳陷区先后两次部署了25条测线的地震勘探。但由于表层火山岩的强屏蔽作用,造成了甘河组火山岩地层下地震反射能量弱,致使盆地基底及主要目的层九峰山组、龙江组沉积岩分布范围不清,地震测区二级构造单元不能落实,严重制约了勘探的步伐。

从地层物性数据可知,基底与盖层存在明显的密度差,可利用重力资料反演盆地基底深度。而在重力反演解释中,又可利用地震资料对浅层甘河组火山岩的良好反射来确定该组火山岩的厚度及分布,消除甘河组高密度火山岩对重力反演基底深度造成的影响进行校正,磁力资料又可解决不同类型火山岩分布。通过对该区综合地球物理资料的处理解释,较好地确定了基底分布情况,进一步提升了对该区的地质认识。

战略选区项目通过在大杨树盆地这一典型高位火山岩覆盖盆地开展重、磁、电-地震联合正反演、综合解释攻关,探索了火山岩覆盖区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2.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黔南-桂中坳陷位于贵州省南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是典型的南方海相残留盆地。针对探区海相碳酸盐岩裸露,以及铁路、公路、高压线、工厂等人文干扰因素严重的特点,战略选区项目采取了详细踏勘、认真选点、深埋电极磁棒、多套电极组合和现场远参考处理等措施,压制了人文干扰,提高信噪比,较大地改善了采集资料质量。

在分析多年的MT勘探成败经验,认识到施工难点和原因,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技术对策,通过南方海相碳酸盐岩裸露区的电法(MT)勘探攻关,获得了一套提高原始资料质量的采集技术和方法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观测数据质量,表明采集技术攻关是有针对性的、有效的。

通过对MT资料处理攻关,确定了“利用有效视电阻率处理、综合信息二维反演成像系统为依托的二维连续介质反演、最优化信息异常分层技术和电阻率界面成像”的资料处理方法;处理成果真实,处理技术是成功有效的。

结合区域地质、地震、钻井等资料,依据首支视电阻率、测井电阻率和井旁测深反演电阻率统计获得的岩电特征,按电法剖面的地质解释方法,较可靠地解释构造分区、断裂、地层展布,以及局部异常体等地质构造,成果可信度高。

战略选区项目在黔南-桂中碳酸盐岩地区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攻关是有成效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六)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

战略选区项目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复杂山地地区开展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攻关实验结果表明,该项技术的应用攻关是较为成功有效的。

如果能够在目前已经取得成果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开展相关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增加台站密度,有望达到更高的精度和成像分辨率。



地球物理勘探及其主要成果~

早在1958~1964年,原石油工业部华东石油勘探局304、305联队完成了合肥盆地1∶20万重力、磁力普查工作;1970年,刚刚成立的安徽石油勘探处以合肥盆地为重点,在盆地东部和南部进行光点记录地震和模拟地震勘探。
1988~1989年及1991~1992年间,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物探局第二地质调查处在盆地东部完成数字地震测线13条694km,1993~1996年,南方项目经理部在盆地中部目标区部署并完成数字地震测线19条,在中部和西部部署区域大剖面5条,合计24条,1258km。这些地震剖面的完成,一方面对盆地的构造格架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吴山庙、木厂埠和小庙等局部构造。
1999~2001年底,胜利石油管理局在合肥盆地共完成二维地震31条3452km(图1-4),其中区域大剖面12条;电法剖面8条,包括5条EMAP(707.3km),3条MT(484km);重力测量27686km2;航磁测量30416km2,其中化探、重力、航磁已覆盖全盆地。以上资料的获得为查明合肥盆地的构造、断裂、地层及圈闭发育特征等提供了物质保证。

图1-4 合肥盆地1999~2001年度地震部署图

(一)重力勘探取得的主要成果
经过重力勘探,取得了覆盖全盆地的重力资料,发现了众多的局部重力异常,基本掌握了合肥盆地的重力场特征、断裂体系的展布及其性质(贾红义等,2002)。
(1)确定了华北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区、大别山区及合肥盆地不同地层单元的密度界面。
(2)通过对合肥盆地重力场特征研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确定了合肥盆地主要断裂体系及其展布特征。
(3)发现了与郯庐断裂左行走滑和右旋压扭有关的构造形迹以及吴集断裂的分布范围和右行走滑的构造形迹。
(4)利用延拓法、求平均场法、二次导数法及趋势分析法等求取剩余异常,然后进行对比,确定了盆地的重力异常特征,并对局部重力异常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解释。
(二)航磁勘探取得的主要认识
对合肥盆地曾进行过1∶100万航磁勘探并覆盖全区,部分地区有1∶20万、1∶10万、1∶5万航磁资料,但由于测量时间不同、测量仪器精度不同,导致航磁资料在反应构造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鉴于此,胜利石油管理局2000~2001年在合肥盆地及其周缘进行了1∶5万高精度航磁勘探,地质效果较为明显,弥补了过去不同比例的航磁资料在反应构造方面的不足,并发现了很多可能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磁异常(董波等,2002)。
(1)在盆地内部及周边的97个点进行了岩石磁化率测量,获得600个磁化率数据;同时还对安参1井石炭系以上地层进行了磁化率测量。
(2)根据磁异常反应的断裂特征,识别出76条NE向、NW向、近EW向和近NS向断裂。
(3)圈定出143个局部构造异常,并根据异常形态、幅值等异常特征及地质构造分析,确定基岩异常凸起27个,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异常35个,沉积层构造异常81个。
(4)根据磁异常特征,圈定出盆地内及周缘火山岩分布范围,发现盆地内部火山岩分布比较局限,而盆地南缘和东缘较为发育。
(5)通过航磁测量,发现以肥中断裂带为界,盆地南部为弱磁场分布区,北部为强磁场分布区,反映出盆地具有不同的基底性质。
(三)电法勘探取得的主要成果
近两年的电法勘探(图1-5),获得了盆地的电性资料和较为丰富的地质成果,这对合肥盆地的基础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张升平等,2002)。

图1-5 合肥盆地电法勘探测线部署图

(1)通过井旁MT的测定,确定了不同层位的电性特征,并为钻井地层划分提供了佐证。
(2)在电性分层的基础上,查明了各剖面的电性结构和电性层的电性特征。
(3)结合钻井资料,对各电性层进行了地层层序研究,进而确定了各剖面的地质结构。
(4)根据剖面上电性变化规律,查明了主要断裂的剖面位置,确定了断裂体系的平面展布。
(5)根据电法资料,再次验证了华北型古生界逆掩于大别山之下的观点。
(6)利用电法资料圈定了中、新生界的分布范围,为研究盆地地层的分布提供了参考。

随着勘探领域的扩大与深入,遇到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地球物理勘探将面临多种多样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今后的发展也将围绕克服这些问题而开展。
1.提高微弱地球物理信号的采集与处理水平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依据对观测的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分析来实现探测目的的。因此,数据采集是地球物理工作的基础。历史的发展充分说明,数据采集精度的提高,使得地球物理探测的应用效果、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例如重力仪的精度从20世纪50年代的(0.2~0.4)×10-5m/s2提高到目前的(0.01~0.03)×10-5m/s2,使得重力勘探的能力和应用范围大大加强和拓宽。地球物理方法和理论的进展,需要数据采集技术的进步作保证才能得以实现。世界上所有地球物理技术发达的国家,都有强大的仪器研究与制造业做后盾。为了使我国地球物理工作的发展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也必然要加强仪器的研制。
其中包括:①高性能探测换能器的研制,如新型地震检波器和核射线探测器等;②高性能人工源的研制,在地球物理方法中,除观测重力场和磁场等天然场的方法之外,有许多是借助人工场激发的物理场进行的,如地震勘探和大部分电法勘探,为了获得更多的地质信息,场源往往起很大作用,因此,各种场源的研究,也会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高性能的震源、大功率的电源、高产额的射线源等;③高性能数据记录系统的研制,随着方法的进步,数据量的加大,要求记录系统有更高的性能,例如三维地震和高密度电法,都要求仪器的道数增加。为了提高探测的分辨率,则要求记录系统的带宽和动态范围加大等。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的目的是消除各种干扰因素,突出所需的地质信息。这些干扰因素包括:与测量技术有关的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以及非研究目标的其他地质因素的影响等。不同地球物理方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因而处理的重点和方法也不相同。以地震勘探为例,为了提高数据的精度,需要消除近地表因素对一致性的影响;为了有效地提高分辨率,需要进行提高信噪比处理;在反射倾角比较大时,为了减少空间假频,需要进行道内插处理;为了提高解释精度,需要进行提高地震数据的保真处理等。
2.非均匀地质体的探测与描述
几何形体简单、物性分布均匀、埋藏深度较浅且易于发现的矿产资源,今后将越来越少,物探人员面对的将是岩性不均匀、结构与构造复杂、物理性质在纵向和横向上均有较大变化,并且埋藏较深、地质条件复杂的勘探对象。为了查明空间上不均匀变化的对象,必须获得足够的能表征地下内部结构和性质的参数,才有可能比较细致地勾画出对象的复杂特征。所谓足够的参数,一是指参数的种类,二是指每种参数的数量。为了清晰显示研究对象的空间特征,近20年来各种物理场的成像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包括地震波成像、电磁波成像和位场成像等。
地震波成像可以在地面、井间和井地之间进行。在已知速度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几何结构成像,或已知几何结构的情况下进行物性结构成像。地震波成像在石油天然气勘探中已取得一些实用的效果,其中突出的实例如利用叠前深度偏移清楚地获得了古潜山的内幕(杨长春等,1996),但是目前地震勘探实际观测的主要还是纵波的垂直分量,多波多分量的观测与应用研究还只是开始。另外,实际地下介质不仅具有纵向和横向的不均匀性,而且具有纵向横向的各向差异性。只有充分地利用地震波的多种信息,才能够对岩性变化、裂隙的发育状况和孔隙中流体的性质有更准确的了解。井向地震波层析成像比地面地震的分辨率高,随着井下设备的发展,将成为开发地震的重要工具。单井地震波成像即保持井下地震波不受表层干扰的优点,同时不受需要两口井的限制,有可能得到较大发展。超声波井壁成像是成像技术在油田勘探中的另一项重要应用,它可以划分裂缝发育层段,从而有效地圈定裂缝储层,目前它的分辨率还比较低,定量解释技术有待开发。
电磁波成像包括低频的电磁感应法和大地电磁测深,以及高频的探地雷达成像等。电磁波成像也可以在地面、井下、井间或井地间进行。相对于地震波成像,电磁波成像的方法理论和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许多地方沿用了地震波成像的方法技术。但是由于描述电磁波传播过程的方程中含有扩散项,且其传播常数为复数,因此采用地震波成像方法和技术处理电磁波成像问题,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目前,低频电磁波成像的应用还处于萌芽阶段(何继善1997),因此,电磁波成像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探索新的路子。
由于高频电磁波方程可以简化为类似于弹性波的波动方程,所以探地雷达的数据处理和解释多采用反射地震的方法技术,主要修改在于尺度标定和参数选择。跨孔的高频电磁波成像,当井间距离不大时,在探测高导金属矿体和溶洞方向已取得一些成功实例。为了提高高频电磁波法对几何结构的分辨率,发展针对其动力学特征的处理技术势在必然(王妙月等,1998)。
随着数据采集技术的改进,直流电阻率法成像方法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在理论上,直流电阻率法成像与地震波和电磁波成像方法不同,直流电场由拉普拉斯方程描述。由于直流电阻率法观测设备与野外作业方法简单、探测深度较大,因此在油气勘探、金属矿勘探和工程勘查中应用前景更广阔。
地球物理对复杂对象的探测,是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带动下才得以实现的。成像技术的特点是未知数多,观测数据量大,只有观测信息对每个未知数的覆盖次数足够多,才能使解出的未知数比较可靠。同样,地球物理勘探结果可视化的需求也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并且计算机将在今后的地球物理数据的运算中起主要作用。
3.综合利用多种信息,减少地球物理反问题的多解性
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在地表、空中或井下局部地球物理场的观测结果,去分析推断地下不能直接观测部分物质的性质和形态。由于物质形态和性质变化对地球物理场影响的等效现象,使得反问题解答不唯一。如果再考虑观测误差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描述物理场的数学表达和计算方法的不精细,问题就进一步复杂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就是围绕着如何减少多解性的影响,给出更可靠的地质答案这一目的向前发展的。今后仍将沿这个方向继续前进。
地球物理探测的对象越复杂,表征其性质、结构和构造的变数越多。另外,不同的地质对象可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物理性质。因此,为准确描述一个复杂的探测对象,或区分不同的研究对象,都应该综合利用多种信息,这已成为广大研究人员的共识。例如在油气勘探中,除地震、测井数据综合外,综合使用其他勘探数据,如重磁勘探和电法勘探数据,在处理复杂地质条件的问题时,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多种信息综合应用的进展,油气勘探研究思路也在发生变化。油储地球物理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刘光鼎等,1998)。可以预计,随着复杂探测对象的不断出现,将推动综合信息找矿方法进一步发展。同时,将推动下列几个方面的研究向前发展。
1)新方法和新参数的探索:地球物理勘探理论和方法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始终是在不断完善已有方法和探索新的方法两个方面同时前进的。新的物理参数的应用,将减小多解性的影响,例如,当地震波被利用之后,通过纵横波综合利用,大大减小了对岩性判断的不确定性。地震勘探中对多波多分量的研究,电法勘探中地电化学法和电磁导弹的研究,以及震电效应和震磁效应的研究等,都是为探索新方法和新参数所做努力的一部分。当地球物理数据中不含有足够的地质信息时,只依靠数据处理是达不到目的的,必须增加新的物性参数以补充和丰富地球物理数据中携带的地质信息,再通过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才有可能获得可靠的地质结论。
2)“直接”找矿和“间接”找矿相结合(孙文珂,1991;赵文津,1991):“直接”找矿是根据矿体或矿体群产生的地球物理场异常直接指出矿体或矿体群的属性、具体位置或其他有关情况。“间接”找矿是根据矿床的直接控矿因素及近矿围岩引起的异常现象指出矿床可能的分布地段。为了正确确定物探的任务是“直接”找矿还是“间接”找矿,就需要正确了解勘探对象的地质、地球物理特点,建立目标物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地球物理勘探的目的是要对地质单元作精细的刻画,因此模型首先是以地质模型为基础。通过模型建立将得出最佳的勘探工作程序和方法组合,即勘查工作模式,以及识别目标物的标志,即预测目的物的准则(孙文珂,1988,1991)。预测准则就是能指示或圈出矿产资源目的物存在的有效标志信息组合或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如果既包括“直接”找矿信息,又包括“间接”找矿信息,将会大大减小解的非唯一性的影响。通过矿床成因模式的研究,使人们对不同的成矿地质背景下不同类型矿床的成因及矿床赋存条件,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因此,借助于矿床成因模式,人们可以获得清楚的找矿思路和找矿工作方向。地球物理工作者在矿床成因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分析,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综合找矿模式,用以指导勘查工作和作为资料解释的依据。按照“模式找矿”的思路,国内外都有许多成功的找矿实例(何继善,1997;赵文津,1991)。然而,矿床模式只能代表人们当时对已取得的矿床特征、矿床成因认识的总和。地质情况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完全相同的情况是很难遇到的。因此,既要重视模式找矿,同时又要考虑到会不会有未包括在已概括的找矿模式之内的新类型矿床或新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在一个新的地区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模式。
3)正反演方法的改进:地质现象十分复杂,其物理场特征的数学表述不够准确,往往是造成正反演不准确的原因。例如,一个非线性问题,往往由于不恰当的用线性近似处理,得不到好的结果。因此,地球物理工作者应不断吸收数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来改进地球物理正反演方法,以取得可靠的地质效果。
4)多参数联合反演:对同一研究对象的两种以上物理场的观测结果,或同一种物性参数两种以上不同观测方式得到的结果进行联合反演,是减小解非唯一性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王家映,1997)。
5)数据综合管理:为了有效地实现多种信息综合应用,数据的综合管理是关键因素之一。地球物理与地质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和数据量的不断增大,使得数据管理的任务更加复杂。为了能有效地存储和管理大量的勘探数据,提出了数据仓储概念,以便为多种数据集成创造条件。
小结
通过简单的介绍物探方法的分类、实质、特点及地球物理勘探在资源勘查中的作用,地球物理勘探面临的任务、问题及发展趋势,激励学生学习热情,树立信心,努力掌握物探技术。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地球物理勘探?
2.地球物理勘探面临的任务?
3.地球物理勘探在资源勘查中的作用?

相关要点总结:

15634575504:勘探实践与认识
养初答:塔河油田勘探的不断发展依赖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勘探对象的变化,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在塔河油田长期的攻关研究、勘探实践与油气发现过程中,解剖了碳酸盐岩大型古隆起岩溶缝洞型油藏成藏机理,逐步建立起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成油理论。同时,也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塔河油田勘探的方法技术系列,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和显著的经...

15634575504:地球物理勘察技术是什么?
养初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以下几大方面:一、地震勘探 二、重力测量 三、磁力测量 四、计算机和资料解释 五、导航定位

15634575504:地球物理勘探的勘探方法
养初答:运用现代技术,完全可以记录到上述物理现象的变化,进而可以了解地下岩石的性质及其分布规律,达到寻找地下油气的目的。我们把这种以岩石间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以物理方法为手段的油气勘探技术,称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简称物探技术。 古代兵器有刀、枪、剑、戟……,当今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又有哪些呢?

15634575504: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常规数据处理方法??
养初答:2.磁法人机交互正反演技术 磁法人机交互正反演技术主要是依据A截面为多边形的二度体磁力异常计算方法来实现的。其基本思想同重力人机交互正反演技术相一致。 由于V2=Δg,所以根据公式(4-37)可以求出引力位的二阶导数东北地球物理场与地壳演化将(4-38)和(4-39)式代入下面二度体的磁异常公式,就可以利用该式进行磁...

15634575504: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的意义及研究概况
养初答:仍然是一种基本的和有效的方法。几十年来,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已积累了大量地学资料,发现了许多世界上独特的和优势的矿产;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覆盖面积位居世界前列;大部分矿区不同程度的完成了多种方法的中—大比例尺的物探、化探工作。面临地球科学研究向系统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总结我国近...

15634575504: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
养初答:地震勘探技术是目前页岩气勘探中最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由于泥页岩地层与上下围岩的地震传播速度不同,在泥页岩的顶、底界面会产生较强的波阻抗界面,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识别可以解释泥页岩,进行构造描述。在页岩气勘探中,可以通过测井解释等手段进行储层评价和裂缝预测。目前在页岩气藏钻探和开发中应用最多的地震...

15634575504:中国海相油气勘探工程技术的继承与创新
养初答:5.2.3.1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中国南方和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往往地形高差变化剧烈、低降速层厚度变化急剧、高陡岩层出露地表、地下复杂的逆掩推覆构造,使地震记录信噪比、分辨率低,形成对现有地震勘探技术严峻挑战,严重制约了勘探进程、地质认知程度和新的油气发现。而现有西方国家的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

15634575504:地球物理勘探在资源勘查中的作用和地位
养初答:地球物理勘探是地学研究的一个手段,同时也是地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内容。由于在不同找矿阶段的目标物是不同的,因此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的选择,也应与之相适应,才能有效地发挥不同方法的作用。不同地球物理方法由于所利用的物理参数不同,所探测的范围和分辨率也不同,因此,合理选择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15634575504: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养初答:21世纪以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公司组织了缝洞储层定量雕刻技术攻关,初步实现了复杂缝洞性储层的雕刻与定量化评价,已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等缝洞型油气勘探发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钻前缝洞型储层定量雕刻主要依靠地震资料,以高保真地震成像处理为前提,以模型正演和岩石物理分析为基础,通过“三定法...

15634575504:油气田勘探方法简介是什么?
养初答:二、地球物理勘探法 地球物理勘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利用电子学和信息论等领域的新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间接寻找油气的方法。它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或空中观测地壳表面上的各种物理现象,根据物理现象的变化推断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储气构造。 地球物理勘探法主要用于近代沉积发育的覆盖地区、...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