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地应力的分布有何规律 地应力分布规律?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地应力的分布规律:
(1)岩体中存在三向不等的空间应力场;
(2)垂直向应力语岩体自重的关系;
(3)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关系:100/H+0.30≦λ≦1500/H+0.50;
(4)水平应力具有强烈的方向性。
地应力(crustalstress)存在于地壳中的应力。即由于岩石形变而引起的介质内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它一般包括两部分:(1)由覆盖岩石的重量引起的应力,它是由引力和地球自转惯性离心力引起的;(2)由邻近地块或底部传递过来的构造应力。这种应力是指与标准状态差异的部分,它除包括由邻近地块或底部传来的现代构造应力外,还包括过去构造运动残留下来而尚未完全松弛掉的残留应力,以及附近人为工程(如隧洞、开采面)引起的应力变化。构造应力直接反映地壳运动的动力源,它是造成地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构造应力强烈的地区开挖隧洞,由于洞壁成为自由表面容易变形,使洞体逐渐缩小或造成坍塌,因此研究地应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影响地应力的因素:(1)地形因素的影响:地形的影响常在侵蚀基准面以上及以下一定范围内表现特别明显;(2)地质构造的影响:地质构造决定了地应力的类型、大小和方向。

地应力是:纬度越高,地应力越大;地势越高,地应力越大。因为纬度越高,接受太阳能越少,地壳越厚,耐受力越强,致使具有的应力越大,所以南北极圈,地震千年一遇、万年一遇,甚至时间更长一遇。由于中纬度地壳说厚不厚,说薄不薄,又有潮汐力影响,所以是有感地震多发地。致使中纬度不能象高纬度那样高枕无忧,即没等超过自身应力时,外界就推波助澜,将积攒的能量就提前释放掉,所以纬度越低分布的应力越小。而赤道由于有中纬度类似泄压阀的地震影响,致使低纬度地震又相对小一些、少一些。另外七大板块结合带,由于每个板块重心与带的距离大小不一,致使不同地方的结合带,力矩大小不一样。而力矩不一样,那么地壳受内部、外部作用力影响产生的反作用力也就不一样。所以有的地方的地应力小,有的地方的地应力大,致使地震经常在地应力小的结合带地方产生。

1 地应力的基本概念
地应力是存在于地层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也称岩体初始应力、
绝对应力或原岩应力。广义上也指地球体内的应力。它包括由地热﹑重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及其他因素产生的应力。地应力是各种岩石开挖工程变形和破坏的根本作用力;是确定工程岩体力学属性,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实现开挖设计和决策科学化的必要前提条件。此外地应力状态对地震预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油田油井的稳定性、核废料储存、岩爆、煤和瓦斯突出的研究以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2地应力的成因
产生地应力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地应力的形成主要与地球的各种动力运动过程有关,其中包括:板块边界受压、地幔热对流、地球内应力、地心引力、地球旋转、岩浆浸入和地壳非均匀扩容等。另外,温度不均、水压梯度、地表剥蚀或其它物理化学变化等也可引起相应的应力场。其中,构造应力场和自重应力场为现今地应力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的地应力状态主要由最近的一次构造运动所控制,但也与历史上的构造运动有关。由于亿万年来,地球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构造运动,各次构造运动的应力场也经过多次的叠加、牵引和改造,另外,地应力场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地应力状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3地应力的影响因素
地壳深层岩体地应力分布复杂多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应力的
多来源性和多因素影响,但主要还是由岩体自重、地质构造运动和剥蚀定。
1)岩体自重的影响岩体应力的大小等于其上覆岩体自重,研究表明:在地球深部的岩体的地应力分布基本一致。但在初始地应力的研究中人们发现,
岩体初始应力场的形成因素众多,剥蚀作用难以合理考虑,在常规的反演分析中,通常只考虑岩体自重和地质构造运动
2)地形地貌和剥蚀作用对地应力的影响
地形地貌对地应力的影响是复杂的,剥蚀作用对地应力也有显著的影响,剥蚀前,岩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剥蚀后,垂直应力降低较多,但有一部分来不及释放,仍保留一部分应力数量,而水平应力却释放很少,基本上保留为原来的应力数量,这就导致了岩体内部存在着比现有地层厚度所引起的自重应力还要大很多的应力数值。
3)构造运动对地应力的影响
在地壳深层岩体,其地应力分布要复杂很多,此时由于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应
力对地应力的大小起决定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岩体的应力状态,一般其铅垂应力分量是由其上覆岩体自重产生的,而水平应力分量则主要由构造应力所控制,其大小比铅垂应力要大得多。
4)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从能量的角度看,地应力其实是一个能量的积聚和释放的过程。因为岩石中
地应力的大小必然受到岩石强度的限制,可以说,在相同的地质构造中。
地应力的大小是岩性因素的函数,弹性强度较大的岩体有利于地应力的积累,所以地震和岩爆容易发生在这些部位,而塑性岩体因容易变形而不利于应力的积累。
5)水、温度对地应力的影响
地下水对岩体地应力的大小具有显著的影响,岩体中包含有节理、裂隙等不
连通层面,这些裂隙面里又往往含有水,地下水的存在使岩石孔隙中产生孔隙水压力,这些孔隙水压力与岩石骨架的应力共同组成岩体的地应力。温度对地应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温梯度和岩体局部受温度的影响两个方面。由于地温梯度而产生的地温应力,岩体的温度应力场为静压力场,可以与自重应力场进行代数迭加,如果岩体局部寒热不均,就会产生收缩和膨胀,导致岩体内部产生应力。
4、地应力的分布规律

1)地应力是一个相对稳定性的非稳定应力场,且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随着空间和时间变化的,因而它是个非均匀的应
力场。地应力在空间上的变化,从小范围来看,其变化是很明显的;但就某个地区整体而言,变化不大。如我国华北地区,北西到近于东西的主压应力。在某些地震活跃的地区,地应力大小和方向是随时间的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地震前,处于应力积累阶段,应力值不断升高,而地震时,集中的应力得到释放,应力值突然大幅度下降。主应力方向在地震发生时会发生明显改变,震后一段时间又恢复到震前状态。
2)实测垂直应力基本等于上覆岩层的重量
E. Hoek和E.T. Brown总结出的实测垂直应力随深度H变化的规律。在深度
为25~2700m在埋深小于1000m时,测量值与预测值可能差别很大,有的甚至相差达到5倍,因此这个方程可以很好地估算出所有应力测量值的均值,
但绝对不能用它来得到任一特定位置处的准确值,因此最好是测量而不是估算来确定垂直应力分量。
3)水平应力普遍大于垂直应力
实测资料表明,几乎所有地区均有两个主应力位于水平或接近水平的平面
内,其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般不大于3度,最大水平主应力普遍垂直应力,两者之比一般为0.5~5.5,在很大情况下都大于2 总结目前全世界地应力实测结果,σ
h,max/σv之值一般为0.5~5.0,大多数为0.8~1.5。这说明,垂直应力在多数情况下为最小主应力,在少数情况下为中间主应力,极个别情况下为最大主应力

地应力分布规律?~

1) 地应力是一个相对稳定性的非稳定应力场,且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随着空间和时间变化的,因而它是个非均匀的应力场。地应力在空间上的变化,从小范围来看,其变化是很明显的;但就某个地区整体而言,变化不大。如我国华北地区,北西到近于东西的主压应力。
在某些地震活跃的地区,地应力大小和方向是随时间的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地震前,处于应力积累阶段,应力值不断升高,而地震时,集中的应力得到释放,应力值突然大幅度下降。主应力方向在地震发生时会发生明显改变,震后一段时间又恢复到震前状态。
2) 实测垂直应力基本等于上覆岩层的重量
E. Hoek和E.T. Brown总结出的实测垂直应力随深度H变化的规律。在深度为25~2700m范围内,实测垂直应力呈线性增长。
在埋深小于1000m时,测量值与预测值可能差别很大,有的甚至相差达到5倍,因此这个方程可以很好地估算出所有应力测量值的均值,但绝对不能用它来得到任一特定位置处的准确值,因此最好是测量而不是估算来确定垂直应力分量。
部分地区垂直应力与埋深的关系(图5)
3) 水平应力普遍大于垂直应力
实测资料表明,几乎所有地区均有两个主应力位于水平或接近水平的平面内,其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般不大于30度,最大水平主应力普遍垂直应力,两者之比一般为0.5~5.5,在很大情况下都大于2。
总结目前全世界地应力实测结果,得出σh,max/σv之值一般为0.5~5.0,大多数为0.8~1.5。这说明,垂直应力在多数情况下为最小主应力,在少数情况下为中间主应力,极个别情况下为最大主应力。
4) 平均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E. Hoek和E.T. Brown研究了世界各地116个现场地应力测量资料,平均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K。



3/4

部分地区水平应力系数与埋深的关系(图6)
5) 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也随深度呈线性增长关系
6) 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值一般相差较大,显示出很强的方向

7) 地应力的上述分布规律还会受到地形、地表剥蚀、风化、岩体结构特征、
岩体力学性质、温度、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地形和断层的扰动影响最大

最大主应力在谷底或河床中心近于水平,而在两岸岸坡则向谷底或河床倾斜,并大致与坡面平行

  定义: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等原因使地壳物质产生了内应力效应,这种应力称为地应力,它是地壳应力的统称。
  地应力是存在于地壳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也称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原岩应力,广义上也指地球体内的应力。它包括由地热﹑重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及其他因素产生的应力。

相关要点总结:

13895897086:地应力与地应力场的基本概念
习颖答:任何物体受力,则内部同时产生位错、位移(应变)、应力,这已成共识,在地壳内部则同时相应产生地形变、断层位移和地应力,三者共生,而且彼此可以转换(图4-1B)。图4-1 力与地应力的基本概念及对应关系 地应力场是在考虑岩石力学性质的前提下,由空间各点地应力状态构成的场,用于分析地应力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

13895897086:地应力的含义
习颖答:通常﹐地壳内各点的应力状态不尽相同﹐并且应力随(地表以下)深度的增加而线性地增加。由于所处的构造部位和地理位置不同﹐各处的应力增加的梯度也不相同。地壳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空间分布的总合,称为地应力场。与地质构造运动有关的地应力场,称为构造应力场,通常指导致构造运动的地应力场。地质力学...

13895897086:地应力与裂缝的有效性
习颖答:地应力是控制储集层天然裂缝分布及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重要因素。古构造应力场控制天然裂缝的形成、分布及发育程度;现代应力场不仅影响天然裂缝目前在地下的赋存状态及有效性(开启情况和连通情况),而且控制了人工压裂裂缝的形态和延伸方向。由裂缝与应力关系(图5-3-3),剪切裂缝沿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

13895897086:什么是地应力的影响作用
习颖答:通常,地壳内各点的应力状态不尽相同,并且应力随(地表以下)深度的增加而线性地增加.由于所处的构造部位和地理位置不同,各处的应力增加的梯度也不相同.地壳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空间分布的总合,称为地应力场.与地质构造运动有关的地应力场,称为构造应力场.通常指导致构造运\动的地应力场.有人也将由于...

13895897086:地应力场分布与整体压裂
习颖答:低渗透储层中的天然裂缝大多为构造裂缝,力学性质既有张性的也有剪性的,一般以剪裂缝为主。天然裂缝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古应力场控制,张裂缝的延伸方向与古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位一致,剪裂缝的延伸方向与古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位一般呈45°夹角,现今应力场的方向和大小对天然裂缝的连通程度有一定的...

13895897086:开展运用地应力场的规律进行矿床预测的研究工作
习颖答:这方面,原长春地质学院的赵寅震与王成金在“大别山北麓商城-罗山地区地质特征成矿构造体系研究和矿产预测”中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他们认为“应力、应变和能量的高值区正好落在矿化集中区”。这一结论对本区来说是正确的,但作为普遍的规律似乎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许多资料反映,按地应力的大小,...

13895897086:地应力的来源
习颖答:由于构造应力作用,岩层弯曲,在中性面以上派生拉张应力,中性面以下为挤压应力区,应力大小与岩层弯曲程度有关(图1-3)。评价岩层弯曲程度的指标为曲率。曲率与派生应力关系,按完全弹性条件下的关系为:油气藏现今地应力场评价方法及应用 如果考虑地下塑性情况,有:图1-3 岩层弯曲变形派生应力分布 油气...

13895897086:古地应力方向的确定
习颖答:地应力是地球内部应力的统称。地应力包括由重力、热和构造运动所造成的一切应力。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应力即为古地应力,地壳表层的一切构造变形,包括褶皱、断裂、片理等等,都是地质历史时期古地应力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应力作用形成的构造形迹来确定古地应力的方向。燕山东段—下...

13895897086:地质构造及其应力场演化特征
习颖答:二郎山公路隧道由东向西共穿过F12、F11、F8、F4、F5、F6、F13、F14、F7、F15、F9等11条断层(图2-4、2-5),隧道中部的F5、F6断层及其之间所夹持的断层影响带构成独立的岩体力学介质,从而对该隧道区地应力分布特征及其硐室围岩稳定性等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其余断层及其影响带均窄且挤压紧密、胶结良好...

13895897086:地应力特征与压裂开发设计
习颖答:井网有效控制油气藏是开发井网静态特征,其主要取决于油气藏分布,而充分动用与开发油气藏则是开发井网的动态特征,它与地应力有着直接和重要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低渗透油气藏显得更为突出。在油气藏开发井网中,地应力对油气藏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应力本身可以导致油气藏渗透率的各向异性;二是当油气藏进行...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