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如何建立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怎么构建?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01

什么是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最初,人们发现,智商可以鉴别出好学生和差学生。后来的跟踪研究发现,很多智商高的人工作表现一般,而很多所谓的差学生工作中却表现得很好。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智商不能有效区分“好的工作者”与“差的工作者”。之后又开始考虑性格对绩效的影响,比如内向好还是外向好,但效果也不显著。

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发表了“测量素质而不是智力”一文,批评了以往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主张用能力测试来预测一个人未来的绩效。此后,Competency引起了人力资源和组织行为学领域中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在实际研究中,麦克利兰等人强调:“不要先做任何假设!”把自己当成一无所知的人,直接到企业里面选择绩效优异者与一般者,研究他们的工作过程及一些细节,比如: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说,做了什么事、感情是什么等。

从而得到一些叫做 “品质”或“素质”的“因素”,然后把这些因素再拿到另一个“绩优”群体与“一般”群体中去验证。如果绩优的人都得分高,这个研究就过关了。

也就是说,胜任力模型相当于是在不带任何有色眼镜的情况下,直接拿着录像机把员工的行为、言谈等细节都录下来,然后再总结和提炼出来的。

胜任力素质最终都能归结为某种行为。现在,一般借助冰山模型来帮助大家理解素质。从浮在水面上的知识、技能,依次到水面下的价值观、自我认知、个性,直到最底层的动机,都综合在素质里,而且越是底层的东西对绩效表现起的作用越大。

实际上,企业对员工的个性等素质并不太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你能不能做出出色的业绩。

02

胜任力模型展现企业个性

其实,每个公司的胜任力模型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和公司所处的行业、公司的战略、价值观等联系很紧密。这些要素决定了具备哪些素质的人才会使公司成功。

比如说联合利华是做护理用品和食品的,做品牌时,基本思路就是贴近消费者,看他们需要什么,然后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强调的是流程和跨部门的合作;而有的企业强调创造新的概念和产品来带动消费,更强调个人能力,对流程反而不是特别重视。

每个公司的战略和价值观决定了他们需要的企业行为是不同的,所以,胜任力模型应该具有企业的个性。

以团队精神为例,中文都叫团队但含义不同。在有些公司是 “Team Work”,有些公司强调的是“Group”,而在有些地区如越南,他们秉持“Family Blonging”的价值观,相对于个人的高绩效,大家更加关注群体;而在华为的“狼文化”中,同样强调团队精神,但他们可能更关注个人的高业绩和单打独斗能力。

如果说每个企业的胜任力模型都是不一样的,那么目前业界比较流行的18种通用素质又怎么理解呢?

其实18种通用素质是建立素质模型的工具之一。比如说,从100家企业提炼了素质模型后发现,这些企业建立的素质模型之间存在共性,将这些共性归纳起来就列出了这些通用素质。

一个成熟的素质模型,不仅要有多数通用的素质特点,更要有独特的素质特征,对这个企业成功员工的工作行为能够进行很好的解释与预测。

一套完整的胜任力模型,应该包含:模型结构、指标名称、指标定义、指标维度、行为等级等几个部分,而简单的胜任力模型,可以没有模型结构或行为等级描述。以下为华为公司领导力模型结构,以及某企业胜任力模型指标样例:

此外,胜任力模型还有一些配套的资料,比如宣导手册、应用手册等。胜任力模型根据实际应用还有多种形式。精确型的胜任力模型还会将指标按重要程度区分为高中低几个类别,如果用于人才测评,不同重要程度代表不同的计分权重,往往用于内部人员的能力盘点。而简略型的胜任力模型在行为描述上不分等级,只有指标的定义、维度的定义,当然这些也是用行为化的语言描述的,简略型胜任力模型往往用于外部招聘。

指标提炼工作,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准确把握各项胜任素质的含义。

03

胜任力模型有什么用

自从这个概念被提出来之后,胜任力模型在各国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据统计《财富》500 强中已有超半数的公司应用胜任力模型。在一项基于全球426家公司的调查中,有80%的公司开始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应用胜任力模型。

从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胜任力模型受到许多企业的大力追捧,他们先后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建立了胜任力模型,用以指导人才管理的选、用、育、留工作。那么对于企业而言,胜任力模型对企业有什么作用和价值呢?

1.选人有依据

胜任力模型统一了企业的人才语言,对同类人员使用同一套标准进行衡量。避免出现对于同一个人的评价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当企业有了胜任力模型这种行为化的人才标准,也就意味着可以对人的能力进行统一、准确和客观的衡量与评价,为人才测评、人员的使用、晋升等人事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培养有目标

公司根据胜任力模型,对照员工缺乏的能力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从而为培养发展提供依据和导向,提高培养的效率和效果,帮助员工按照岗位要求改进工作行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努力有方向

有了胜任力模型,使员工了解自身岗位的能力要求,给个人努力指明了方向。同时可以根据员工的个人性格、兴趣、行为、思维方式等内在特征结合组织环境等因素规划未来的发展通道。胜任素质模型不仅通过职类职种的建立为员工提供了多种发展通道选择,为合理规划员工职业发展生涯奠定了基础,帮助员工不断实现自我。

4.行为有导向

胜任力模型是公司的战略与价值观的行为化体现,是将战略与文化内显于心,外显于行,因此,它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与约束性,可以指引大家朝着这些行为努力,成为员工的工作行为准则。

总之,胜任力模型对企业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找到当前优秀人才的共性特征,以及基于企业战略发展之下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构建企业清晰、统一的人才标准,使企业选人有依据、定薪有参考、培养有目标,使员工个人努力有方向,从而打造高绩效的团队,达到支撑公司战略与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目的。

04

好模型的标准

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就是一个做标尺的过程。标准选得好,才能去衡量人。如果尺子本身不行,得出来的结果一定有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模型才是好标准呢?

好的标准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要具有一定区分度。

  • 符合这个标准的员工一定能够达到优秀的绩效目标。就好比,如果高考考题出得好,得到高分的人就一定是优秀的。

  • 第二,要与企业战略相吻合。

  • 如果企业制定了快速发展的战略,就要去找这类企业作标杆,找出促使他们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按照这个规范去做。

  • 第三,要与企业文化相匹配。

  • 文化不匹配,模型和企业之间会相互排斥。比如,建立素质模型常常要参考国外公司成熟的做法,但里面大部分例子可能都是西方的,员工不容易接受,那就要按照中国文化的特点把它换成本土的。

  • 还要注意的是,随着企业发展,还要在内容上不断更新和调整。比如IBM把PC业务卖给了联想,从一个制造型企业变成了服务型企业,以前强调的是顾客,现在强调的是客户,那么,在具体制订素质标准时就要体现这一区别,做出适当调整。

  • 05

    如何构建胜任力模型

    作为人才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胜任力模型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近几年国内企业纷纷开始构建胜任力模型,掀起一股建模热潮。

    但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在应用胜任力模型上并不太成功,花大价钱辛辛苦苦建出来的模型,最后往往被束之高阁,变成了一堆废纸,只能当作一种摆设,并没有为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真正的效益。

    原因何在?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胜任力模型水土不服,而有的企业将责任归罪于咨询公司,认为他们模型建得不好,甚至认为是被咨询公司“忽悠”了。而实际上,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建好胜任力模型。那么,怎样才能把胜任力模型建好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方能取得成效。

    1.选择适当对象

    在企业中,有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员工,特别是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其内部岗位数量多,人员规模大,很难一步到位完成全部岗位的胜任力模型构建。这时就要找到一个适当的建模对象,以此为切入点来构建胜任力模型。一般来说,企业应该为如下类型的员工或岗位开发胜任力模型:

  • 创造企业核心价值的人群;

  • 对未来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岗位或人群;

  • 需要企业自行培养的岗位或人群;

  • 可替代程度较低的岗位或人群;

  • 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岗位都需要构建胜任力模型,而是应当选择企业中的核心岗位或人才来建模,如果核心岗位较多,则选择任职者数量众多的岗位。比如,很多高速发展的企业从中层管理人员开始建模;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则从核心技术岗位(如设计师、工程师、产品经理)开始建模。

    如果要做到全员覆盖的话,可以分层级、分序列进行建模,不建议按每个岗位来构建胜任力模型。因为同一个层级或序列在胜任力上更多的是共性的东西,而差异在于专业知识、技能等要求,同时如果每个岗位一个模型导致颗粒度太细,在模型的应用过程中非常繁杂,不利于落地。

    2.选对方法

    建模的方法也必须从应用目的出发。

    如果仅用于招聘选拔,对模型的精度要求并不高,也不需要有太多的企业特色,则完全可以从职能分析出发,利用成熟的模型库进行建模,省时又省力。

    如果模型要用于人才培养发展,那么建模调研就必须非常深入细致,而且还需充分考虑战略发展和企业文化的前瞻性要求,对模型的精细化程度有更高要求。

  • 归纳法:“少、慢、差、费”效果好

  • 最早的做法就是“听目标人群讲故事”,学术界也叫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先确定绩效优异者和一般者的标准,然后找出相应的员工做样本,再请这两组人讲故事。比如,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故事各两个。

    从这些故事中把两组人各自的行为特征提取出来,找出绩优者具有而绩效一般者没有或者较弱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就是 Competency,它们的集合就是胜任力模型;最后再找另外一组人进行验证,考察这个模型的交叉效度。这就是归纳法。

    这样得出的结论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构建方法。但它具有“少、慢、差、费”的缺点,即样本量小,需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和几百万块钱,做的过程很辛苦。这样做出的素质模型可以说是奢侈品,须在企业具备了足够的实力和相应的基础后才能做。

  • 演绎法:胜在牵引

  • 归纳法虽有缺陷,但效果有保证,华为当时也是这么做的。但这样做也有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必须有积累,有经得起考验的“成功经验”;二是公司赖以成功的条件在最近的将来没有大的变化,成功经验可以移值;像国内有些行业,市场变化快,其原来高绩效者的行为在新环境下就不一定能保证成功。

    于是找到一种简易方法——演绎法,就是从公司的使命、愿景出发,再到战略,最后落到员工行为上面,逐步推导出来。首先,审视如果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然后看相应的部门需要什么业绩,最后看员工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素质。

    这样,胜任力模型就自然定义出来了。归纳法更多的是基于优秀人员的共性特征,比较适合于技术、技能人才;演绎法更多的基于公司未来的发展要求,比较适合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很多时候通常会将两者结合起来。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 外部标杆法:兼顾前瞻与互补

  • 中国现在变化得很快,素质的能力没有得到过验证。所以演绎的东西心中也实在没底,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

    这时,就需要企业向外看,即从外部找标杆,借鉴国外知名企业的做法,看看他们的优秀员工身上具有哪些独特的素质,把这些素质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素质模型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比如,当初华为在选择外部标杆时曾经考虑过IBM和思科,最后选中了IBM,主要考虑到华为的员工本身就是一群“狼”,不乏冲劲、闯劲,缺的却是稳定、规范的元素和稳健的作风,而IBM正好符合了这个特征,对华为而言形成了互补;相对来说,思科和华为类似,标杆作用就不明显。

  • 卡片建模法:简单易行有效性待验证

  • 卡片建模法,即先列举出所有的素质,益才有一套自己的胜任力卡片,包含八大族群,75个能力素质。过程中,选取绩优人员和企业中高层,HR组成讨论小组,参与者在咨询专家的引导下,选出自己认可的3-5个卡片,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最终筛选出几个大家认可的能力素质,在外部顾问引导下,整合并优化模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目前关于敏捷建模有效性的验证并不多,但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对有效性进行把控。

    (1)内部一致性:通过工作坊小组的讨论,争论,最终保持一致,这种类似“德尔菲法”专家讨论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确保了模型的有效性。当然,这里所谓的“专家”,通常指处在领导岗位的员工或岗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员工,对岗位的把握比较全面。

    (2)校标效度:模型在企业落地后,可以通过员工的绩效分析和工作表现对员工标准进行验证,当然,在有对比的情况下会更有说服力。

  • 哪种是最适合的方法?

  • 应该说方法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要看通过这个方法做出来的素质模型能不能把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区分开来。 实际上现在成功的方法都是综合的,既有归纳又有演绎,还参照外部的标杆。就是要吸取各法之长,弥补单一方法可能带来的缺陷。

    3.选中专家

    胜任力模型构建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的工作,因此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非常关键。如果建模人员不专业,不会进行战略文化分析,访谈时不能挖掘出有效的行为事件,或者编码和数据统计过程有偏差,都会导致建模的失败。因此要保证模型构建成功,企业必须选中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的建模人员。

    专业的建模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胜任力模型和人才管理相关知识,掌握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工具应用技巧(如行为事件访谈、头脑风暴法、编码、数据统计等),还应当具备较强的系统思维、总结归纳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

    当然,即使选中了建模的专家,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企业认为,既然花钱聘请了咨询公司,就应该把开发工作交给咨询人员,自己再花费力气,岂不是冤枉。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胜任力模型构建中,企业管理人员和咨询公司各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最需要管理者参与的环节,就是胜任素质的提炼。基于同一个行为事件,咨询公司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所提炼出的胜任素质,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咨询公司的顾问对企业的背景和情况没有内部人员熟悉,从而在判断上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因此,模型提炼工作必须由咨询顾问和企业管理人员来共同完成,合作的方法有研讨会、头脑风暴法等形式。此外,胜任力模型的真正使用者是企业管理人员,亲自参与指标提炼工作,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准确把握各项胜任素质的含义。



  素质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如何建立competency模型?

  由于配合"客户中心"进行改革的任务迫在眉睫,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因而管理层选择了 "简化的建模方法"与"折衷的建模方法"之间的一个方法(见《如何建立competency模型》),即在数据收集阶段采用以专家小组为主、BEI(行为事件访谈)为辅,同时参照相关行业competency模型数据库作为验证。这样既考虑了数据收集的质量,又兼顾了时间的紧迫性。

  项目开始后,我们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层访谈,了解公司的战略方向、组织结构和主要业务流程等。同时我们组织了专家小组讨论新岗位的职责、绩效目标、行为表现等等。我们归纳上述行为期望得出competency初稿,然后作了数名优秀员工的行为事件访谈(BEI)作进一步地补充。将所收集的数据、信息及意见等分类、归纳、整理,参考相关行业的competency数据库并基于多年的建模经验,我们就得出了competency模型的初稿。建立模型的时候我们既考虑该公司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又遵循competency层级不重叠、能区分、易理解的建模原则。随后,我们就初稿与管理层充分地沟通和讨论,最大限度地提高competency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经过约一个月的反复沟通,相关岗位的competency模型终于确定下来了。由于新组织与流程以客户为中心,所以核心competency就围绕着"客户"而存在。如下图所示,competency模型包括三个competency群,十个具体competency。

  competency模型的验证、测评

  核心competency模型基本成形之后,我们请来了几位较熟悉类似岗位的员工来验证、测评competency模型。首先讨论的是competency模型的分级。我们是否可以将某个熟悉的同事的行为归入相应的competency及对应的级别呢?级别与级别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同一级别中所罗列的行为是否处于同一水平?现有的competency和层级是否足以区分不同员工的competency水平?如"领导力"这一competency模型中,第二级中包括了以下行为描述:

  确保所有的团队成员了解必要的信息,或知道所发生的事情

  向团队成员解释做出某项决策的原因

  而第三级则包括以下行为:

  采取具体行动促使团队成员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如聘用或解雇、培训、奖惩等)

  能够为团队能获得最佳表现创造条件(例如:设定明确的目标及建立适当的架构等)

  那么,第二级和第三级的主要差异是什么?对了,一个是单向沟通和信息传递,而另一个较高的层级则是双向沟通和信息传递的过程。

  其次要讨论competency的内容是否有重叠、遗漏,逻辑关系和层次是否分明。例如"表达出想要及时了解公司内部及客户组织现状及其变化的愿望"是"除常规了解情况外,还对相关的问题或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动机,它们代表信息搜集这一competency的不同competency行为表现,前者是"有愿望、无行动"而后者则是"愿望+主动性行为"。我们需要对所有的competency和层级进行审阅,以保证各层级的描述前后连贯并能明确区分,能够象"光谱"一样容纳不同的行为表现并区分其层级。

  competency测评中心的设计

  有了competency模型以后,如何考察相关人员以选拔出合适的任职者呢?这就有赖于competency测评中心了。测评中心是根据competency模型运用各种考察手段,测评出相关人员competency水平的过程,通常由专业人员设计并实施。我们首先根据确定的competency种类和公司的特点,在数据库中找到适合的演示、会议讨论、角色扮演等的题材,然后对所有设计方案进行深加工,直至能充分体现客户特点和competency的要求。我们可以模仿相关情景,但又不能完全把角色扮演变为公司实际的情况,因为这样可能会对有过类似工作经验的员工有利,而不能充分表现出个人实际行为特征。例如我们设计了解决客户投诉的情景演练,但其场景是一家银行,因其简单的操作流程和规定较好理解,在角色扮演中员工很容易进入角色。

  在competency测评中心的设计过程中,每一项活动考察哪几项competency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一项活动包含了所有competency,会使测评过程过于复杂、费时、影响准确性。同时,让参加者有机会在不同的活动情景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行为也能够避免"一锤定音"。因此每个活动测评competency的数量一般为2-4个。如处理客户投诉的案例,所测评的主要competency为:关注客户、人际理解力、影响他人等。

  测评中心的实施

  现在到了实施测评阶段了。我们再次强调competency测评中心不是一个实体的概念,而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系列的步骤,是组织转型中发展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测评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熟悉competency测评工作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测评者必须从参加者的语言、动作、表情、态度等各个方面考察参加者,并详细记录每项行为表现,用实际事例证明被测者的行为与对应competency层级间的联系。如"他在听取客户抱怨时一直看着对方的眼睛并不时点头示意,关注她的感受"这个行为属于关注客户第二级,"他在说明本产品的情况时非常注意对方关键决策人物的表情,发现她对其中搜索功能表示兴趣就抓住不放"就属于关注客户第三级等等。有经验的测评员一次可以同时观察数个参与者,但事前需要合理分配测评和被测对象,以便每个参与者都能被不同的测评员有效地观察和测评。

  测评员针对每个活动整理出测评对象的competency分析报告之后,将由特定的专业人员根据观察记录和competency分析报告,撰写总结报告,以使每个被测者清晰地了解自己的competency测评结果并明确发展方向。

  competency测评结果及发展计划的应用与实施

  测评中心的活动结束后,每个被测评的员工就有了自己的competency分析报告。根据我们事先确定的岗位competency要求,对照每个员工的测评结果,我们就可以进行相应岗位任职者的选拔工作了。

  competency测评的结果不仅可用于选拔任职者,日后这些任职者的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也将和competency紧密联系。有了competency模型,任职者可以了解自己的competency状况和目标要求,提高改进也就有了具体目标和方向。同时,对照不同岗位的核心competency要求,员工和企业都可以根据competency状况设计职业生涯和发展方向,规划职业发展。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competency的建立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能独立于其它管理体系,如组织结构、流程、薪酬、绩效管理、培训和职业生涯发展等而孤立存在。只有与其它体系紧密配合,competency模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胜任力最早提出时,是指能将工作中卓越者与普通者区分开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包括职业技能、行为表现和战略贯彻的等三个维度。放在企业里,胜任力模型与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并指向理想绩效者的一贯性的可复制的个人行为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形象、社会性动机、思维方式、心理定势、以及思考、感知和行动方式等。
我们从企业最佳实践中总结了优秀胜任力模型必备的4个要素,即能力,行为、心态、利他,其中:能力,即测量任职人与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人事的能力的适配度;行为,即考察任职人“言必行、行必果”的执行力、在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用逻辑说服人的管理力;心态,即对任职人基于企业文化营造开放的、分享的、共情的、坦诚的工作氛围的组织力的评判;利他,是指任职人不以个人利益作为唯一的取舍标准的长期表现。客观地讲,满足这4个要素的绩效卓越者才是企业企图通过胜任力建模树立的标杆、其他员工学习的榜样。



企业建立胜任力模型框架需要注意的地方
来源:华恒智信人力资源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1、选择适合企业的建模方式。建立胜任力模型有多种方法可以借鉴,如借鉴已有的胜任力模型库、内外部专家研讨发、测评建模法、针对绩效优异者的访谈等,企业可以根据适合自己的情况选择建模方式。
2、所建立的胜任力模型需不断跟踪。建模过程中可能会有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模型偏差,而企业环境和人员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对胜任力模型进行不断的评估和完善。一方面,通过与相应的职位任职者及其上级进行讨论,确认该模型中的素质是否为驱动任职者取得高绩效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素质模型的实际运用来检验素质模型的有效性。
3、循序渐进引入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企业中引入胜任力模型往往意味着一场变革的开始,受制于成本、人员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企业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人力资源系统的完整改造,因此,需要根据企业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循序渐进的引入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避免因员工出现过多抵触等应用环境不成熟因素导致胜任力模型夭折。

胜任力模型怎么构建?~

胜任力模型针对特定职位表现优异要求组合起来的胜任力结构,是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实践(如工作分析、招聘、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等)的重要基础。
麦克利兰认为胜任力模型是,“一组相关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它们影响个人工作的主要部分、与工作绩效相关、能够用可靠标准测量和通过培训和开发而改善”。
吉尔福德(Guiford)则认为,“胜任力模型描绘了能够鉴别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的动机、特质、技能和能力,以及特定工作岗位或层级所要求的一组行为特征”。


应用方式:
胜任力模型:
一、将胜任能力模型融会到公司的甄选体系中,以此保证参与招聘决策的每个人都依据共同的标准,而该标准应该是同优良业绩密切相关的。
二、将胜任能力模型融会到业绩管理体系当中,以此保证人员能够得到有关同胜任工作息息相关的行为与技巧的指导和反馈。结果是,新雇佣的人员能够更快地实现最大生产力,并且离职率也会相应降低。

孟森: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1

相关要点总结:

18967093333:胜任能力模型的胜任力模型专家设计法七大步骤
娄松答:一、成立专家组可以是企业内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同时结合外部的专家咨询机构二、商业模型分析根据企业的组织导向分析,如:以营销导向的企业。三、确定任职资格四、样板员工行为资料收集五、建立试行的胜任能力模型六、验证胜任能力模型的效度七、正式发布胜任能力模型 ...

18967093333:具体化的胜任力结构该如何写?请举出一个案例说明,谢谢
娄松答:(三)其他胜任力模型。除了一般的胜任力模型外,还有针对行业、层级、职能的胜任力模型,如经理人胜任力模型,就是根据高绩效的管理者的行为而制定的。 三、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具体说来,建立胜任力模型步骤如下: (一)定义绩效标准。绩效标准一般采用工作分析和专家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用工作分析的各种工具与方...

18967093333:美容行业通常岗位的胜任力模型如何建立
娄松答:进而建立岗位的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中各胜任力因子的权重确定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小组讨论法,先通过问卷调查要求被试对每个胜任力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评价,以每个胜任力因子重要性程度的平均值作为依据,平均值大的因子在胜任力模型中占的权重大,反之,权重小;然后由建立胜任力模型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

18967093333:如何保证胜任力模型的成功构建与实施
娄松答:然后确定岗位胜任力内容,并确定、描述胜任力的等级,建立胜任素质模型。最后,模型建好后应不断在实践中验证、改进。如何保证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成功实施?选择适合企业的建模方式 建立胜任力模型有多种方法可循,如借鉴已有的胜任力模型库、内外部专家研讨法、测评建模法、针对绩效优异者的行为事件访谈法等,...

18967093333:胜任力模型包括哪些内容?
娄松答:胜任力素质模型包括了能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维度。下面是一个常见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沟通与协作能力、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自我管理与发展、全局意识与适应能力等六个维度。1、专业知识与技能 指个人在特定领域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能力...

18967093333: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模型构建
娄松答:人力资源中心也想借此机会把集团员工核心素质模型、领导力模型和事业部总经理的胜任力模型合在一起作为一个项目完成,并成立项目组。通过对集团实际情况分析,项目组决定把项目分三个阶段;1、胜任力素质提炼阶段;2、胜任力素质关键行为整理阶段;3、胜任力素质成形阶段。 胜任力素质提炼阶段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的常用方法...

18967093333:人才梯队如何建设?
娄松答:第一步:建胜任力模型:先明确你们不同层级的人才定义和标准是什么;第二步:构建干部AB岗梯队:就是根据胜任力模型挑选后备干部,保证1个关键岗有1-2个接班人;第三步:提升计划、培养计划:联合培训是基础,结合胜任力模型的能力素质要求,做好培训计划(领导力发展最难做);还可做一些授权、轮岗...

18967093333:任职资格和胜任力模型,包括哪些要素?
娄松答:任职资格体系的理论基础为胜任力管理,主要是聚焦员工胜任所在岗位的工作要求,对于员工的岗位胜任力进行衡量与评估,用以指导员工的培养和选拔,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牵引员工不断学习,同时为晋升、薪酬等人力资源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的任职资格体系,主要包括四方面要素:1. 客观条件:...

18967093333:目前有关胜任力模型的主要理论有
娄松答:目前有关胜任力模型的主要理论有:HRBP七大胜任力模型分别为:聚焦客户、理解业务、澄清问题、建立关系、结果导向、有效创新、专业能力,从这七方面来谈谈对HRBP胜任力的看法。胜任力之一:聚焦客户。人力资源的客户,不仅是员工,还有业务经理、公司高管、甚至总裁、老板等。当然,能够把员工当成客户已经不错...

18967093333:如何用胜任模型预测成绩
娄松答:用胜任模型预测成绩方法如何如下:1、设定公司绩效目标。这需要公司高层明确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确定公司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与计划,据此设定公司年度经营目标与计划。2、建立关键岗位胜任力模型。分析公司现状与公司年度经营目标计划的差距,并据此汇总得出如果要达成公司年度经营目标与计划。3、进行员工胜任力评估...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