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简答 论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及对其运用的理解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简答 论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及对其运用的理解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贯穿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整个过程,其程式可以分为 个步骤: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式、编制审计报告。步骤/方法一、制定审计计划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规划审计计划时就要关注企业风险因素,融合企业风险与审计战略,使审计所选择的物件更加针对企业高风险的领域。因此,首先应考虑审计范围是否符合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为企业提供更相关和更有价值的服务。 、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是做好新审计的首要工作。为了识别和评估出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而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式,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通过与管理当局讨论、检视重要场所、查阅企业董事会记录和备忘录、公司手册等内部档案、相关行业的资讯以及事务所自身的工作底稿记录等途径了解企业及其环境。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运用第一步获取的有效资讯,结合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分析,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明确审计应重点关注的领域。具体来说,在识别和评估企业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人员应当实施下列审计程式: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过程中识别风险,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络;考虑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足以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考虑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制定审计计划。审计人员应针对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估计水平,充分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得出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再依据“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得出检查风险的概率,并据此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恰当地安排审计时间,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二、审计实施环节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实施环节必须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采取:目标-风险-控制的路线,关注各项风险因素是否得到适当管理,同时在实施审计时,通过舞弊评估、有针对性的调查、运用适当的检测和证实风险的技术与方法来降低企业风险。 、控制测试。旨在确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便在之后的审计中适时地信任它,提高审计效率,它不是必经程式。当审计人员风险评估时期望内部控制有效,或者仅靠实质性测试不能为某项认定提供充分的证据时,就实施控制测试。 、执行实质性测试。对各类重大交易、账户余额,审计人员都必须进行实质性测试,以确保管理当局在财务报表上的各项认定是公允的。即对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事项的存在性和完整性做实际稽核。 、风险再评估及修改审计计划。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能会发现计划中存在不符合现实的地方,如果达到了重要性水平,就需要调整计划,再次评估企业的风险,以确保审计的质量。三、编制审计报告——终结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仅意味着在企业计划中体现对未来的预先考虑,还体现在终结审计中。审计人员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提出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完成现场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简洁明了,并关注各项风险因素的披露和审计建议执行力度。出具了审计报告,并不意味着审计过程的终结,还要进行后续审计。风险是决定后续审计本质和范围的重要因素,风险越大,后续审计的范围就可能越广。后续审计的重点应是由于控制目标未能实现而产生的风险和影响,而不是如何改进报告中所提到的具体建议。因此,控制目标的实现和风险的再评估是后续审计的重要内容。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及其应用,这个论文题目好写吗

这个论题很大,不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论事不一定透,而且没有经验的人写来很空

论述账表导向审计、系统导向审计以及风险导向审计的联络

这里仅谈账表导向审计、系统导向审计以及风险导向审计三者之间的联络要点:第一点,三者审计目标相同。连贯反映了审计模式适应审计目标的变化的历史顺序过程;都是委托人对受托人实施控制的载体;100多年审计的根本目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第二点,审计证据基本要求相同。没有单独舍弃内部证据;审计抽样技术普遍适用只是方式差异;第三点,系统导向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联络更加密切。审计目标两者相同;审计程式两者基本过程完全一致;审计方法上风险基础审计比制度基础审计更强调审计全过程的风险因素分析与控;内部控制是两者都关注的重点环节;内外部证据兼得;适应多种经营形式审计物件;

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现状

摘要:针对我国注册会计师目前的执业水准和审计环境的现实,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1.进一步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2.提高实行风险导向审计需具备的注册会计师执业素质。3.健全法律法规制度,提升注册会计师法律风险意识。4.进一步强化支援风险导向审计的网路化资讯系统的资源共享。5.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夯实风险导向审计的制度基础。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行业内外的普遍关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于2003年10月释出了三个新的国际审计风险准则,并从2004 年12月15日或之后开始的期间财务报表审计起执行这三个新风险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最新发展,于2004年10月对已修订的4个新审计风险准则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计划于2005年内正式释出。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举动,确定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与地位。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模式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审计准则国际协调及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但是,针对我国注册会计师目前的执业水准和审计环境的现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1. 进一步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带动了审计的跨国界发展。我国审计准则从一开始就是借鉴国际惯例,并在国际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制度基础审计之外的一种方法,而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是以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为立足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审计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但是,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要树立风险导向意识,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即在风险导向审计观念下,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发现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风险,对评价出的高风险领域,实施详细的账项审计,可有效地控制风险,节约审计成本。
2. 提高实行风险导向审计需具备的注册会计师执业素质。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鉴证职能时,应具备与客户所在行业及企业相关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这些知识主要包括: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经济技术指标及行业政策等,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环境、经营风险,等等。注册会计师在尽多掌握行业知识、企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实现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优化组合,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单一财会型人员的结构,注重聘用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并对专案审计小组进行科学配备,同时,为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还应相对固定每一小组对某一行业的审计工作。审计执业中,注册会计师必须坚持职业怀疑态度,坚持强制审计程式的严格执行。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都应建立计算机网路,扩大及方便注册会计师对各行业政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3.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提升注册会计师法律风险意识。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是当前会计、审计制度执行最主要的法律主体。但现行的《公司法》、《证券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是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其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如2005 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证监会没有处罚的不能起诉。因此,应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
4. 进一步强化支援风险导向审计的网路化资讯系统的资源共享。要推动社会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在 *** 、银行、协会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之间连网,实现资源共享。会计师事务所本身也应建立庞大的资料库,按类别、行业收集、储存、更新注册会计师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掌握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内容以及客户所在行业、企业战略,成功、失败审计案件介绍等资讯,以不断拓展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5.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夯实风险导向审计的制度基础。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好坏,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高低直接相关。从经济学角度讲,会计舞弊的实际实施者是企业的实际控制者经理人。当前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和经理人资讯控制权的存在,客观上妨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因此,应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着手,在优化公司治理框架下,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强调高阶领导层的控制责任,关注对全部风险的评估,重视日常控制活动,抓住内部审计监督评价环节,才能不断提高企业会计资讯质量,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风险导向审计

当然可以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

1.风险评估导向不同:
虽然国际审计准则规定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应以固有风险为切入点,但在实务中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际上是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
2.风险评估范围不同:
审计人员在实务中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往往会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只通过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除了要对传统的固有风险,即会计报表专案本身的风险进行评估之外,更多地是要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特别是注重对舞弊风险的评估[11]。同时由于内部控制概念内涵的扩大,审计人员在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时考虑的因素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更加全面了。
3.风险评估程式不同: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增加了对企业战略和经营流程的分析,以及对经营风险的评估,而且最后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联合起来进行评估,因此在评估程式方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更完善。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风险考虑的更全面了,所以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能够更好的将会计报表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4.风险评估具体方法重点不一样:两种审计模式在风险评估时都运用了观察、检查、函证、询问、穿行测试等风险评估方法,但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注重分析性程式的运用,做到了以分析性程式为中心。

传统风险审计模型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公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区别:
1.审计模式不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以内部控制为核心,对控制风险的评估仅通过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可校验程度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而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常流于形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通过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还结合其他风险因素尤其是固有风险综合考虑,通过对企业环境、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发现其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并评估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以便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2.审计基础不同。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根据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可追溯性及符合性评审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风险导向审计则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影响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种内外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其不仅重视与内部控制系统直接相关的因素,而且重视各种环境因素。
3.审计方法不同。两种审计模式都采用抽样技术,但风险导向审计是通过建立审计风险模型将风险量化。因此,相对于制度基础审计来说,风险导向审计的抽样技术是更完全意义上的审计抽样,更注重利用分析性测试方法,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何为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是审计专用术语。以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指导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整个审计流程,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

以财务报表为例,以风险导向审计的角度,论述什么是审计

风险导向型审计的概念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和发展提出的,事务所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监督者,它自身也是“经济人”,在维护会计资讯使用者利益的同时,使其获得最佳的收益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目标所在。当今世界,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竞争的压力、经营的变数、利益的驱使,容易诱发企业管理层舞弊的动因。
这种情形下,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执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从高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角度,综合考虑企业内外的环境因素,科学运用风险导向型审计。具体而言,就是在对企业环境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审计策略,运用审计风险模型,积极而有效地采用分析性审计程式。以规避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如何理解内部审计领域中的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风险导向型审计的概念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和发展提出的,事务所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监督者,它自身也是“经济人”,在维护会计资讯使用者利益的同时,使其获得最佳的收益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目标所在。



~

相关要点总结: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