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制度 古代殡葬制度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丧葬】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身”、“过背”、“老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择“吉日、吉时”和安葬的“风水宝地”。丧葬-过程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古代殡葬制度~

1.作为人类葬礼中的一种先进形式,藏区是火葬发祥地之一。火葬在藏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藏民族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类丧葬文化的贡献。火葬为什么能在藏区出现并形成一定的气候呢?首先是对火的崇拜。人类在启蒙阶段,都有过对火的崇拜,为什么藏族的火崇拜情结经久不衰,并把火崇拜引用到了葬俗上呢?这与藏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直接有关。�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是一片高寒大地,平均海拨在3500米以上,几乎不存在绝对的无霜期。冬春漫长至八个月左右,气温大多在零下十几至二、三十度。在这样一个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人类对火的依赖性之强是可想而知的。唯有火,能帮助他们驱散寒冷,带来热力;唯有火,能帮助他们逐走漫长黑夜,带来光明和信心;也唯有火,能帮助他们吓走野狼恶兽,保护人体和牲畜的安全。火与藏人的生存紧密连在了一起,唇齿相依、生死与共,成了无法分割的生活整体。藏人对火的体会最深,依赖最强。 藏人对火的威力也感受最深,观察最细。当人类从蒙昧时期走进野蛮时期,进入史前文化阶段时,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万物有灵”观念占据了人们的头脑。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先民们,在从事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活动中,对“万物有灵”的感性了解更是深刻具体。他们从草枯草荣,河涨河冻,动物冬眠复苏,牲畜冬瘦夏肥等等自然现象中感到“神”“形”关系的微妙。认为“神”是永久的,“形”是暂时的、变化的,从而引发出万物有灵的观念。“万物有灵”的观念引伸到人类自身,则灵魂是永存的,肉体是暂时的,死亡则标志着肉体的结束,灵魂将转移到其他肉体上去。如何使灵肉顺利分离,使灵魂不惦记旧的肉体,能迅捷地转移呢?藏人的先民选择了神圣的火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他们绝对相信火能彻底帮助自己圆满灵肉分离的夙愿。火真地帮助藏人圆了这个梦。经过火的烧化,整个肉体消失了原来的形态,只剩下一堆无法辨认、没有形象的骨灰,达到了灵肉彻底分离的目的。�这是藏人实施火葬的认识基础,也是其采取火葬的价值指导。�2.上古时,葬埋无棺,据说最早的棺是瓦制的,即陶器,商代以后采用木棺。《礼记、檀弓上》和《丧大记》所记载周代制度规定: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就是说是天子所用除贴身的内棺外,外面还套着四重外棺,总共五重。每一层棺都有特定的名称、最外一层叫大棺,第二层叫属、这两层用梓木制作,又统称梓棺或梓宫,第三层叫作迤或俾,用椴木制作,第四、五层为水牛皮和犀牛皮制成的革棺(也有可能革棺只算一层,另有最内一层里棺)。诸公以下由内至外递减,到士这一阶层,就只有一层大棺,不得用套棺了。不仅如此,棺木大小厚薄,内外装饰的用料花样,也都有严格的等级:"君(此指诸侯)大棺八寸,属六寸,泌四寸。士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寸。""君盖用漆,三衽(连接棺盖和棺身的木榫)三束(用皮条或帛捆束)。大夫盖用漆,二饪二束。士盖不用漆,二衽二束。"贴尸之棺内装饰,用红、绿二色丝绸,以金钉、象牙钉固定,大夫用黑、绿二色丝绸,以牛骨钉固定,士只用黑色丝绸,以牛骨钉固定。棺外油漆的颜色和花纹图样也各不相同。套棺是一层一层紧套在一起的,如果在棺和套棺之外隔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叫做椁。《丧大记》称:"棺椁之间君容祝(状如漆桶的打击乐器,方二尺四寸),大夫容壶,士容无瓦(一种酒器)"。又说:"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棺椁之间的空隙可用来放置随葬品。《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考古发掘证明,这种可以称之为周制的棺椁制度,战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仍在实行。
 战国秦汉大型墓葬所用木椁,具有象征地上建筑物的性质,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同墓室一样,可以称之为椁室、其形状往往像一口方井,所以文献上又称为井椁。椁室内用板壁分割成若干块,分别为棺箱、头箱、边箱、足箱等,棺木放在棺箱内,其余部分填满随葬品。汉代制度规定, 在皇帝、诸侯王墓中椁室四周要用黄心的柏木或柏木条垒迭互嵌,木头向内,紧密围筑,称之为黄肠题凑。北京大葆台发现的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的墓葬,黄肠题凑所用柏木多达1.5万根。
汉代以后椁室制度不行于世,也不再有套棺外棺与椁的区别,一般都把套棺的外棺成为椁。唐宋规定不得以石为棺,棺椁不得雕缕彩画。明代规定"品官棺用油杉朱漆,椁用土杉",庶人"棺用坚木,油杉为上,柏次之,土杉、松又次之。用黑漆、朱漆,不得用朱红"。 3.火葬在全藏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另一原因,则是藏传佛教佛僧大德们仿效佛祖及印度火化的葬俗,纷纷执意火化,把火葬清高化、神密化,成为表现一种社会等级的葬俗。一般有道高僧火化都穿僧袍,不会有随葬珠宝之类器物,火化后舍利子以释迦牟尼为例:火葬后,遗下有舍利一石六斗,其中有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佛牙,还有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舍利子是遗体火化后结成的固体物,由于舍利被视为神圣之物,所以很少有关其成分的鉴定,对于其成分组成还没有确切的定论。 藏传佛教佛僧大德们仿效佛祖及印度火化的葬俗,随之又有附庸风雅,自视高贵的王公贵族、土官头人大批加入火葬之列,有意无意地排斥了平民阶层,使火葬变成了统治阶层的葬俗,成为上层人士的“专利”,平民只能望而却步,不敢加入。在有的地方,平民若实行火葬,则受到社会的非议和打击。 意大利泰拉马拉文化流行的火葬习俗
  中欧和西欧地区的钟杯战斧文化,其遗迹便主要是墓葬。墓葬多见单人竖穴式,墓主多是成年男性,流行屈肢葬,有陶钟杯、石战斧及其它日用工具、武器、装饰品等等。钟杯战斧文化也见流行火葬墓。
  早期铁器时代希腊的几何陶文化,主要遗存是墓葬,盛行火葬,土葬亦见有市场,一般为单人葬。随葬品有陶器、少量铁器和装饰品和金、银工艺品。贵族墓葬日渐豪华,雅典古市场址发现的一座贵族妇女使用的火葬墓,随葬的珍贵装饰品和陶器数量达80件以上。
  意大利微兰诺微文化,流行火葬墓,其形式与中欧的骨灰瓮文化相似,其骨灰瓮顶部多为尖锥形。北方群墓葬多在骨灰瓮上覆陶碗,南方群则多覆铜盔。在拉丁姆和罗马又流行一种茅屋形的骨灰瓮。墓扩呈圆形,上盖石板,随葬别针、手镯、剃刀和武器等。
  西欧和中欧的哈尔施塔特文化,墓葬流行火葬高冢墓,晚期开始出现四轮战车葬,主要用于酋长首领和其它高级人物,随葬品多见武器、马具、饰物等,但未出马骨。其中法国塞纳河上游维克斯墓的墓主为一女性,尸体放在战车上,随葬品中的青铜罐高1.9 米,重达250 公斤,是古代欧洲最大的铸器之一。另外,霍霍米哈勒墓冢高达13米,墓葬规模较大,随葬品类一般也较为可观、悦目,出现贫富差别。火葬高冢墓代表了欧洲古代前期火葬习俗发展的最高墓葬形式。希望以上资料能解决你的问题。

有。
汉、唐两朝皇陵的重要特点不是以人殉葬而是陪葬制度,即在皇陵附近让皇亲国戚和达官显宦死后陪葬皇陵。
宋代开始,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边疆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均有人殉的传统,促使中原人殉再度兴起。
殉葬制度,用活人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杀或自杀后陪葬。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殉葬制度始于商代。

相关要点总结:

13353542265:锡伯族习俗锡伯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牧钥答:夫妻葬是锡伯族丧葬的一种重要形式。安葬时,将男骨灰盒略放在女骨灰盒前面,在男骨灰盒的左侧和女骨灰盒的右侧分别钻孔,作为夫妻俩灵魂出入的通道,使他们在墓穴中相遇。这种迷信习俗现在正在逐渐消失。锡伯族传统的丧葬仪式非常复杂。一般情况下,亲人去世,烧香烧纸,全家哀悼,亲友悼念。葬礼结束后,喇...

13353542265:高中语文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牧钥答:中国古代丧葬习俗:1、停尸仪式 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 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 *** 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2、沐浴更衣 在病...

13353542265:在古代,埋葬人是怎么埋的?
牧钥答:古代少数民族有坐棺和立棺的埋葬方式。如:僚人用竖棺埋葬死者。 苗族有扭头葬,即将死者的头扭向背后,表示死去的老人正在扭头看着后人的成长,可以保佑后人。高车人掘地为坎,将死者坐放其中。 一些高山族人安葬死者的方式,是让死者以蹲踞的姿势竖埋在死者生前的床下,这是高山族人吃饭的姿势,表示死者仍然与家人...

13353542265:中国古代墓葬的方式?
牧钥答:一般来说,人死后用棺材殓身或者直接埋入土中,这属于墓葬或土葬。但很多少数民族有一些奇特的丧葬形式。比如说“巴人悬棺”葬。藏族的人死后,依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采用天葬、水葬、火葬、土葬或塔葬等形式。普通人都采用天葬,塔葬只对高僧,是将大师们的法体经过防腐处理放入塔内或将骨灰及舍利子...

13353542265: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传统的葬法
牧钥答:葬法实在是很多,每个朝代的丧葬制度都是不同的,而且各少数民族的也有不同的葬法,由于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传统、经济生活、文化特征、丧葬形式以及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自己各具特色的丧葬习俗。比如,鄂伦春、鄂温克族的树葬、风葬;满族、朝鲜族、达斡尔、赫哲等族的土葬;藏、蒙古、裕固...

13353542265:元朝君王死了葬在哪里?蒙古的丧葬习俗是怎么样的?
牧钥答: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而且它也属于被汉化最浅的王朝之一。所以元朝的丧葬制度还保留着原先蒙古族的那一套,那就是密藏制度。迄今为止我们都没有发现过元朝君王的陵墓,就是因为没有出土的一些文物,所以元朝这个朝代就更加的扑朔迷离。元朝的君主去世以后,一般是用树干作为棺木,然后让马拉着这个...

13353542265:满族的风俗习惯
牧钥答:丧葬分类 满族人的棺材与汉族人的不一样,汉族人的棺材是平顶的,满族人的棺材是起脊的,上尖下宽,跟起脊的房屋一样。满族人叫“旗材”或称“满材”。 棺材不能白茬,要着色,一般是红土色。两边棺材帮,要画上山水花纹、云子卷儿,俗称“鞑子荷包棺材”。棺材头要画云子卷儿和仙鹤等,也有的画上各种花卉,俗称“...

13353542265:中国墓葬的方式有那些?
牧钥答:一、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及陵墓类型 (一)丧葬方式(以下内容多了阅读)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民族的观念与传统习俗的差异,故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土葬:土葬是将已故的人放入木制或石制的棺椁中,埋在已挖掘或建造好的地下洞穴...

13353542265:北方丧葬有哪些步骤
牧钥答:1、土葬。2、人死后停于客厅一般五天。3、门口挂幡,男左女右(男亡挂左,女亡挂右。一看幡便知亡男或女)。4、哀悼死者,乡亲中妇女一般埋葬的前一天下午带烧纸去哭悼,而成年男子一般只带烧纸登门跪拜而不哭悼。5、埋葬当日:上午亲戚朋友一般十点左右赶来后开头顿宴,下午一般两点开宴,宴后...

13353542265: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是什么样的
牧钥答: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是什么样的丧葬也会分成多个不一样的步骤,分别包括沐浴、魂吊、祭奠还有哭丧等等,每一个步骤都非常的重要,细节上也不可以忽视。中国古代丧葬制度 丧葬也会分成多个不一样的步骤,分别包括沐浴、魂吊、祭奠还有哭丧等等,每一个步骤都非常的重要,细节上也不可以忽视。1.初终:这是指...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