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中国古代丝绸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叫历史?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而丝绸作为衣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丝绸美化、滋润着中国人的生活。艳丽柔美的绫罗绸缎装饰着男女老少的服装,装饰着家庭中的床褥,装饰着厅堂庙宇等公共场所,装饰着古籍书画等文房用品。甚至小到手帕、荷包等小件,都可以觅见丝绸的踪影。另一方面,蚕桑丝织业是中国农村经济特别是南方农村经济的主要依赖,也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及外贸收入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除了与这些表面的服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密切相关外,丝绸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 丝绸与语言文学
  在已经发现的甲骨文中,以“糸”为偏旁的有100多个。许慎《说文解字》所收字中“糸”旁260个,“巾”旁75个,“衣”旁120多个,都直接或间接与丝绸纺织有关。在以“糸”为偏旁的文字中,关于纺织丝绸业的有缫、绎、经、纬、绘、织、综、统、纪、纺、绝、继、续、绍、纡、约、紊、辫、结、练、绣、缋、编、缉等,关于纺织纤维和纺纱搓线的有绪、缅、纯、绡、绺、细、级、线、缕、绳、纫、缪、绸等,关于纺织品种类的有缯、纨、绮、缣、绨、缟、绫、缦等,关于纺织品色彩的有绿、缥、缇、紫、红、绀、缲、缁、缛等,关于服装饰品的有缨、绅、绶、组、纽、纶、缘、绔、绦等,其他引申义的还有纸、彝、绥等。其中关于丝绸工艺和服饰的占主要地位,约为50%;丝绸品种其次,占35%左右;织物色名约占30%;其他文字约占15%。
  到南北朝时期,由纺织丝绸衍生出来的文字进一步增加。梁顾野王《玉篇》收录与“糸”相关的七部共计400余字。而到宋本《玉篇》中则收“糸”部计459字,“巾”部172字,“衣”部294字。至清代《康熙字典》中的“糸”部约有830字,又较宋代增加很多。这说明中国语言与丝绸的关系相当密切。
  在现代汉语中,源自丝绸纺织的一些词汇还有很多复合词组和成语,大大地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语言,增强了表达力,如“综合”、“继续”、“线索”、“约束”、“编辑”、“组织”、“机构”、“联络”、“连绵”、“经天纬地”、“锦心绣口”、“提纲挈领”、“作茧自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其中,“作茧自缚”原指一条家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后多用来指自我束缚、自我封闭;“锦心绣口”、“锦绣河山”、“锦上添花”等都是用丝织物的美丽来形容其他事物的美丽;“经天纬地”取经纬相交构成整个天地之意,如今的地理学上所用的“经度”、“纬度”就来源于此;“组织”的原意是织物的经纬线交织的结构,后泛指各种人为的组合;“机构”乃是织机的结构,后泛指一切机械和组织结构;“综合”原是指众多的丝线穿过综眼而被有序地集合在一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蓝草染料在染色后能得到比草色更深的色彩,用于比喻后辈超过前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则是对染工整日在染缸旁被染料沾染的形象描绘,比喻人的思想易受朋友或环境的影响。
  除了大量专业性的纺织科技著作,如《蚕书》、《梓人遗制》、《天工开物》等直接记述丝绸生产外,中国古代还有大量的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与丝绸生产有关。这些文学作品出现的基础是封建社会中男耕女织的生产状况。由于家庭丝织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女性又较易成为文人描写的对象,因此,“女织”就成为文学家们的重要题材了。这类的实例极多。
  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已有许多关于丝绸生产的描述。著名的《豳风?七月》中有一段描写蚕桑丝绸生产的诗句:“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再如《小雅?采绿》则与染色染草有关:“终朝采绿,不盈一。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到汉魏六朝时,仍然有大量与丝绸有关的诗歌被记录下来,如汉代《古诗?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逮钦立辑校:《古诗五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一二《古诗》,中华书局1983年。再如汉乐府《陌上桑》,描写了一个采桑女子罗敷的故事,同样十分著名:“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逮钦立辑校:《陌上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乐府古辞》,中华书局1983年。此外,六朝有许多诗歌如《蚕丝歌》、《采桑度》等也是以丝绸生产为题的。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各种与纺织相关的诗歌更多。许多著名诗人均写下了这类诗篇或诗句,如杜甫的《白丝行》和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等。唐代诗人中以此为题材写得最多的是白居易、王建等人。白居易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多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如《缭绫》、《红线毯》、《重赋吟》等,专以丝绸生产为题。其中《缭绫》一首广为传唱:“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王建是晚唐诗人,写了许多如《簇蚕词》、《田家行》、《织锦曲》、《捣衣曲》等反映蚕桑丝织生产的诗。其中,《织锦曲》描写四川织锦户的生活:“大女身为织锦户,名在县家供进簿。长头起样呈作官,闻道官家中苦难。回花侧叶与人别,唯恐秋天丝线干。红缕葳蕤紫茸软,蝶飞参差花宛转。”
  宋代以词著名,词中也有不少对蚕桑景象的描绘。苏轼《浣溪纱》就曾描写农村的缫丝生产:“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辛弃疾有《鹧鸪天》云:“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又有《粉蝶儿》云:“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风。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均与丝绸生产有关。而宋词中写得最好的纺织词要数无名氏的《九张机》,它写活了一个织锦女子把相思之情织入图案的故事:“一张机。采桑陌上试春衣。风晴日暖慵无力。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两张机。行人立马意迟迟。深心未忍轻吩咐,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三张机。吴蚕已老燕雏飞。东风宴罢长洲苑,轻绡催趁,馆娃宫女,要换舞时衣。四张机。咿哑声里暗颦眉。回梭织朵垂莲子。盘花易绾,愁心难整,脉脉乱如丝。五张机。横纹织就沈郎诗。中心一句无人会。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恁寄相思。六张机。行行都是耍花儿。花间更有双蝴蝶,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七张机。鸳鸯织就又迟疑。只恐被人轻裁剪,分飞两处,一场离恨,何计再相随。八张机。回纹知是阿谁诗。织成一片凄凉意。行行读遍,厌厌无语,不忍更寻思。九张机。双花双叶又双枝。薄情自古多离别,从头到底。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
  明清时期,小说盛行,小说中常见蚕桑丝绸的描写。明代的“三言二拍”中经常能见到这类描写,如《醒世恒言》中曾写到江苏盛泽镇有一个名叫施复的手工业者,原是一家每年养几筐蚕的小机户,但由于他养蚕、缫丝的技术好,织出的绸质量上佳,商人们争相增价抢购。仅仅几年间,他就增添了三四张机子,并雇工织造。另一部明代小说《金瓶梅》则以开绸缎铺的西门庆为主要人物,其中写到的丝绸品名、贸易情况也十分多(图042)。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后代,对丝绸生产和产品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因此,其名作《红楼梦》中亦有大量描写丝绸纺织品之处,如锁子锦、妆花缎、蝉翼纱、轻烟罗、茧绸、羽纱、缂丝、弹墨、洋绉、西洋布、雀金呢、哆罗呢、氆氇、倭缎等,不胜枚举。
  二、 丝绸与艺术
  丝绸自古就是重要的书画材料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帛书帛画用的就是丝织品。唐宋之间,丝织品是文人绘画的主要材料,传世唐宋绘画中大多数是绢本。到明清之际,绢本逐渐减少,纸本增加,但仍有不少书画以丝绸作底,称为绢本或绫本。约从宋代开始,丝绸还成为书画的装裱材料。宋元时主要使用缂丝和织锦做裱材及包首,明清时较多地用锦绫来装裱书画。因此,丝绸与美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周膺:《略论丝绸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丝绸史研究》1985年第2期。
  在中国历史上,丝绸与美术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丝绸生产场景作为常见题材频繁出现在古代美术作品中。
  商代青铜器上已见有蚕的纹饰,战国时期则有许多带采桑场面的青铜壶出土,采桑图反映了当时采桑女劳动、欢爱、歌舞、祭祀的情景,十分生动。汉魏六朝至隋唐,丝绸生产场面经常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木板画上。尤其是汉画像石,在山东滕县的宏道院和龙阳店、山东嘉祥县武梁祠、山东肥城西北孝堂山郭巨祠、山东济宁晋阳山慈云寺、江苏沛县留城镇、江苏铜山洪楼、江苏泗洪曹庄、四川成都曾家包等地都有纺织画像石的发现,其主题多为曾母断机训子,图中机具都为斜织机。赵丰:《汉代踏板织机的复原研究》,《文物》1996年第5期。在甘肃嘉峪关的魏晋壁画墓中,则发现了大量关于采桑、丝绢的画像砖。唐代则有两幅传世名作与丝绸生产有关,即《捣练图》和《倦绣图》,画中不但反映了丝绸精练、刺绣、缝衣等过程,而且人物所穿着的服饰也反映了当时的丝绸图案。
  最为有名的反映丝绸生产过程的绘画作品是南宋初年于潜县令楼绘制的《耕织图》。《耕织图》以当时的农业和丝绸生产为题材,共设耕图21事,织图24事。其正本进呈宋高宗,被翰林画院摹绘成彩色绢本,收于宫内,成为皇室成员了解蚕织生产的参考和欣赏品;副本留在家中。现传宋元时期的《耕织图》版本有吴皇后题注本、梁楷本、程棨本等。其中吴皇后题注本中共有浴蚕、切叶、暖种、拂乌儿、摘叶、体喂、一眠、二眠、三眠、暖蚕、大眠、忙采叶、眠起喂大叶、拾巧上山、簇、装山、熁茧、下茧、蚕蛾出种、约茧、剥茧、称茧、盐茧、瓮藏、生缫、谢神供丝、络垛、纺绩、经靷、籰子、做纬、织作、挽花、下机、入箱等画面,并绘有最早的脚踏缫丝车和提花绫机,生动而详尽。乾隆时期,有人进元程棨本《耕织图》,其上所绘严格按照宋楼次序。乾隆令人制成《耕织图》的刻石,藏于颐和园。
  明清各朝,《耕织图》摹本纷纷问世,尤其是清代特别重视。康熙三十五年(1696)二月,康熙皇帝命宫廷画家焦秉贞仿楼图绘成《御制耕织图》,并亲自写序作诗,刊发各地,劝谕农桑。后来雍正、乾隆各朝也予以效法,一时间摹刻《耕织图》之风大盛,一些农书、方志上也印有《耕织图》,连许多石刻、窗户木雕、瓷器彩绘、年画纸币、墨砚上都有《耕织图》。《耕织图》的盛行,还导致相同类型《棉花图》的诞生。
  丝绸与其他装饰艺术的关系也很密切。丝绸曾是室内装饰的墙布,因此在建筑图案中经常模仿丝绸的纹样。青铜器、陶瓷、漆器、金银器等装饰纹样也都曾跟随丝绸装饰之风,或与丝绸风格互相影响,体现着共同的时代特征。例如,从青铜时代中期开始,各种礼器上出现的动物纹样的周边和间隙之处填满了各种小几何纹,如回纹、雷纹等,可能正是由于几何纹暗花织物上加以动物为主题刺绣的影响所致。宋元之后的设计中经常可以看到的锦地开光图案,以小几何形的琐纹如曲水纹、锁甲纹、球路纹等作地,上布带环的窠状纹样作主题,无疑也是来源于丝绸图案设计,并大量出现在瓷器、金属器、漆器及建筑等几乎所有的艺术中和生活用品上。
  丝绸与艺术的关系还可以在音乐领域中找到。据史载,野蚕丝一直被用于制作琴弦,由此看来,作为中国器乐主要形式之一的弦乐也离不开丝绸,中国古代的器乐也因此被称为“丝竹”。
  三、 丝绸与宗教礼仪
  古代中国是一个有着严格礼仪制度的国家。在古代社会中,丝织品本身就是高贵与身份的标志,而棉麻织品则是普通人的服用品。
   “天子”的服饰无疑是最高等级的。《尚书?益稷》中已见对早期冕服十二章的记载:“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据后代的解释,这十二章的含义是: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之意;龙,能变化而取其神之意;山,取其能云雨或镇重之意;华虫,雉属,取其有文章之德;宗彝,谓宗庙之尊,上有虎、蜼之形,取其勇猛智慧之意;藻,水草有文,或取其洁;火,取其明;粉米,取其养;黼,作金斧形,取其能割断之意;黻,两己相背形,取臣民有背恶向善之意。周锡保:《中国服装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15页。十二章可以根据等级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数量。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定天子用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周锡保:《中国服装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18页。早期的十二章纹饰并无图像传世,现在可以见到最早的十二章纹是在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中的漆画屏风中的帝王人像以及甘肃敦煌壁画上描绘的皇帝图像,但不全。真正带有十二章的实物是北京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的缂丝衮服。
  龙纹也是皇帝服饰中的专用图案题材。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出土实物来看,龙纹最迟于辽代已用于皇帝服饰。到元代,五爪大龙被专用于皇帝服饰,而较小的三爪龙仍然可以用于一般场合。从明代起,则有五爪龙和四爪蟒的分别,还有与龙十分相似的飞鱼、斗牛,除五爪龙之外,蟒、飞鱼和斗牛都用于赐服。
  除图案外,色彩也是分辨等级的重要因素。史载秦时祭服尚黑,西汉尚黄,东汉则尚赤。但汉代又根据时令为服色之别,《后汉书?与服志》载: 五时色朝服为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紫色一般为贵者宴居之服,而绿色则为民所常服。唐代高祖时天子用赤黄袍衫,遂禁臣民服用赤黄之色,并规定三品以上服紫色大科绸绫及罗;五品以上服朱色小科绸绫及罗;六品以上服黄丝布、杂小绫、交梭、双。太宗时命七品服绿色,龟甲双巨十花绫,九品服青丝布及杂小绫。《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大抵紫、绯、绿、青四色可定官品之高卑,即始于隋唐。宋代官服色彩等级与唐相同,但时服中有织锦图案的区分。第一等用天下乐晕锦,第二等用簇四盘雕细锦,第三等用黄狮子大锦,第四等用翠毛细锦,第五等用红锦,其余将校则赐窄锦袍,有翠毛、宜男、云雁细锦,狮子、练鹊、宝照大锦和宝照中锦七等。
  明清文武百官更多用补子表示品级。洪武二十四年(1391)规定常服花样品级如下:“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明史》卷六七《舆服志三》。清代补子有圆、方之分,圆补主要为龙、蟒之类,用于王公贵族;方补用于百官。其中,文官: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除官服需要用丝织品的花色来区别等级、确定礼仪之外,农、工、商、释、道、儒亦都有自己特定的服饰。
  丝绸还大量地用于宗教场合。无论是佛教的寺庙,还是道教的观宇,总是布满了色彩绚丽的丝绸。《洛阳伽蓝记》载,宋云、惠生使西域时见丝绸之路沿途的佛教场院总是“悬彩幡盖,亦有万计”。这类丝绸幡盖中有佛像的幢幡,在当时被称为“绣像”。这类绣像在藏传佛教中被称为“唐卡”,直到今天,大量的唐卡仍然保存在西藏、青海的藏传佛教寺庙中。
  四、 丝绸与风俗
  我国悠久的丝绸历史对民俗风情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唐代王建的《簇蚕词》中,我们已经可以见到部分内容:“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场宽地高风日多,不向中庭晒蒿草。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新妇拜簇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三日开箔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衣上著。”而明清时期著名蚕乡杭嘉湖一带的习俗则更加丰富多彩。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把丰收的期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因此进行各种祭祀活动。据史书记载,从3000多年前的周代开始,朝廷的统治者对祭祀蚕神活动就很重视。历朝历代,皇宫内都设有先蚕坛,供皇后亲蚕时祭祀用,每当养蚕之前,须杀一头牛祭祀蚕神嫘祖,祭祀仪式十分隆重。民间也是如此,蚕神的崇拜是蚕乡风俗中最重要的活动。除祭祀嫘祖外,各地根据当地的风俗祭祀所崇拜的蚕神,有祭祀“蚕母”、“蚕花娘娘”者,有祭祀“蚕三姑”者,也有祭祀“蚕花五圣”、“青衣神”等蚕神者。民间供奉蚕神的场所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建有专门的蚕神庙、蚕王殿,有的在佛寺的偏殿或所供奉的菩萨旁塑个蚕神像,有的蚕农家在墙上砌有神龛供奉印有蚕神像的“神码”。
  养蚕一般在清明前后开始,浙江湖州地区有轧蚕花、划龙船之盛会,其实是养蚕之前的精神调节和准备蚕具。养蚕之前要祛蚕祟,即用各种神像、画符或其他法术驱赶一切有害于蚕的鬼邪、病毒、虫害,同时也是一种卫生防疫措施。养蚕时蚕室门口用红纸书“育月知礼”或“育蚕”等字,告知互不往来,称为“蚕关门”。蚕过三眠,俗称“出火”,此时蚕茧收成已成定局,蚕农家家做一种米粉小汤团,称为“茧圆”,以祀蚕神。蚕儿上山结茧时,蚕农可以开门走动,称“蚕开门”,并且各亲戚间还以猪蹄、鱼鲜、花果、糕点等食品互相赠送并探询养蚕收成,俗称“望蚕讯”。端午、小满前后,蚕农往往要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湖州称“谢蚕花”,德清谓“吃蚕花饭”,盛泽则有小满戏,请来戏班公演。
  养蚕时禁忌甚多。金代《务本新书》载蚕之杂忌有:“忌食湿叶,忌食热叶。蚕初生时,忌屋内扫尘。忌煎鱼肉。不得将烟火纸捻于蚕房内吹灭。忌侧近舂捣。忌敲击门、窗、槌、箔及有声之物。忌蚕屋内哭泣、叫唤。忌秽语淫辞。夜间无令灯火光忽射蚕屋窗孔。未满月产妇,不宜作蚕母。蚕母不得频换颜色衣服,洗手长(常)要洁净。忌带酒人切桑饲蚕及抬解、布蚕。蚕生至老,大忌烟熏。不得放刀于灶上、箔上。灶前忌热汤拨灰。忌产妇、孝子入家。忌烧皮、毛、乱发。忌酒、醋、五辛、羶、腥、麝香等物。”文中所禁多合科学道理,现在蚕乡也有此类禁忌。嘉湖一带还有许多语言禁忌,如忌“亮”字,忌说“酱”,因亮蚕、僵(与“酱”同音)蚕是蚕病,等等。
  丝绸生产的相关行业也有着自己的生产习俗,祭祀着各行各业的发明神。比如,丝织业的祖神是黄帝轩辕氏,在苏州城里还有一座轩辕宫,正是苏州丝织业祭祀的祖师神。染业的祖师是晋代葛洪,杭州景区葛岭上抱朴道院边出土了葛翁染业的石碑,杭州染坊工人每年都会到这里进行祭拜。刺绣业的祖师神则是上海露香园顾氏,虽然年代较晚,但也为苏绣工人所推崇。

美丽丝绸,谱写历史
丝绸代表了文明,也描绘书写着文明;它薄如蚕翼,轻如云雾,却承载了五千年文明的厚重。关于丝绸,《中国历史密码》一书中记录了一个悠远的传说。远古时代,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庆贺,于是,黄帝命人将丝织成绢,又以绢缝衣,没想到穿着异常舒服。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发明了桑蚕养殖和丝织技术。采桑养蚕与制丝织绸,便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延续几千年的基本劳作内容。因此,后世奉嫘祖为养蚕的蚕神,奉黄帝为织丝的机神。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随着战国、秦汉时期的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锦的出现成为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的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这时,丝绸不仅仅是昂贵的衣料,还是奢侈的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中国丝绸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一方面条贯、折衷传统遗产,一方面兼容外来的技术和纹样。与此同时,中国丝织业的重心也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产量、质量,还是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共同组成了丝绸生产的组织结构,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但将“丝绸之路”拓展到三条,其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丝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纺织品,它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中国的丝织业不仅为中华民族织绣了光辉的篇章,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丝绸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历史,它也代表着人类智慧的发展与进步,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不管是中国哪一段历史,都抹不去丝绸的影子。让我们一起跟着《中国历史密码》深入了解中国丝绸,了解丝绸历史。

什么叫历史?~

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
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扩展资料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

相关要点总结:

19319595290:为何丝绸会成为古华夏文明的象征与载体?
羿菊答:这是我国当时综合国力的一种象征,从一个小小的丝绸上,让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丝绸称为古华夏文明的象征与载体,是因为我国的文化通过丝绸走向世界各地,别的国家的人也以为丝绸来了解到中华文明。丝绸起到了中西方交流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桥梁。几千年来将中西方牢牢的联系在一起,有利...

19319595290: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有何巨大作用
羿菊答: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 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

19319595290:试分析几条丝绸之路地位变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和自然变化的关系
羿菊答: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在丝绸之路最初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作用是外交和军事路线,后逐渐转向贸易和文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传入、本土化和再输出都起到了相互影响的作用。丝绸之路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各地的经济和文化繁荣。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许多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如...

19319595290:丝绸,为何会成为古老华夏文明的象征和载体?
羿菊答:它也是在中国古代象征着中国的地位以及中国的品质,我们都说君子如水而丝绸如此的柔顺就如同君子一样。所以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想到中国第一时间就能想到丝绸。综上所述,丝绸之所以能成为华夏的象征,一方面是因为它承载着这个历史的传承,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它在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9319595290:1、中国的丝绸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羿菊答: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

19319595290:丝绸的价值意义
羿菊答:1、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本土的丝绸文化反作用于本土的纺织业,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创造出新的织物类型,进一步丰富了丝绸文化。中国丝绸对世界的贡献首先在于中国的丝绸技术随着丝绸的外传而传播。中国丝绸技术首先传到中亚一带,《大唐西域记》中有一段...

19319595290:丝绸之路在当时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
羿菊答: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19319595290:丝绸之路这条东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羿菊答:有能力与其他国家维持好并搞好和别的国家的友好关系,和丝绸之路一样,友好并且平等的对待任何一个国家,这样就能使中国在世界中建立起友好邦交的形象,对中国外交的发展和对历史文化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世界贸易组织 金砖四国 楼主可以参看百度百科,这是个好东西啊!!!全手打...

19319595290: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华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今天中国重题,丝绸之路共建丝绸...
羿菊答:二是在对外文化传播交流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天竺取经,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的传播等。印度佛教向我国的传播等,都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在现代,共建丝绸之路的现实价值应该是主要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打破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有利于经济交流,对与我国西疆落后的经济将起到一个极大的...

19319595290:丝绸是制作衣服的材料,为何古代穿丝绸是高贵身份的象征?
羿菊答:在电视剧中,我们也能发现,穿的起丝绸的不是有钱人,就是官宦人家。普通的麻布穿在身上,会让整个皮肤都不舒服,而且很容易出现折皱但丝绸就不一样了,既柔软又有飘逸之感,有钱或者有身份地位的人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比较高,最重要的是他们有钱,当然有一些丝绸,就算有钱也买不到,久而久之,因为...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