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中国古代兵器:斧、钺、锤的实战使用?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中国古代兵器:斧、钺、锤的实战使用

斧、钺、锤应该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武器了。旧石器时代使用的砍砸器其实便是斧钺的祖先,而石球和木棒则是锤的祖先。至新石器时代,石斧产生,而在石斧的基础上,新石器时代末期一种我国特有的斧类兵器——钺便出现了。钺与现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手斧不太相同,钺的刃非常平整而轻薄。在同样重量下,钺的斧刃面积远远大于石斧,它相对于石斧,材质更为精良,工艺也更为考究。因此《说文解字》中称:“大者为钺, 小者为斧。”其实,钺就是一种放大的斧, 但是钺同斧又有些不同,其装柄方式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末期镶嵌法的技术,利用筋绳将宽大而轻薄的钺面固定在留有凹槽的木柄之中,便形成了钺最原始的形态。

在中国兵器中,钺和斧是分不开的,人们习惯地把它们统称为斧钺。钺又称“戉”, 汉《释名·释兵》曰:“戉,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可见钺在战阵中多用于突破之用。《史记·周本纪》记载,牧野之战后,武王攻占朝歌,到了纣王宫内,此时纣王和他的嫔妃已死,武王命人用黄钺斩纣王头,用玄钺斩其嬖妾头。次日除道、脩社,周公旦执大钺,毕公执小钺,分左右侍卫武王。在这里,钺既是刑具,也是护卫兵器、仪仗器。可见在商代早期用于实战的斧钺,在商代末期便已经逐渐转变为礼器和刑具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商之后的周不重视钺。《尚书·顾命》云:“一人冕,执刘(即斧) 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这是钺用作仪仗器的记载。《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而黄钺在这里则是王权的象征。此外,天子还可以将钺赐予诸侯,以表示授予杀伐权力。

《礼记·王制》说:“赐斧钺,然后杀。”陕西宝鸡出土的虢季子白盘,体形硕大,盘心铸有111 字的长篇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天子周宣王“赐用钺,用征蛮方”。君王诏令将军出征前, 要在太庙授钺,《淮南子·兵略》描述为其过程是:“凡国有难,君自宫召将……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鼓旗。君入庙门,西面而立……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可见仍以钺代表专杀之戚、用兵之权。直到战国时,河北平山中山王陵出土之钺的铭文中还说“天子建邦”,作此“以警厥众”。钺之尊贵尤为世人钦重。时代更晚的汉代也持这种看法,并将它用于仪仗。

《续汉书·舆服志》说:“(乘舆大驾)后有金钲、黄钺。”黄钺即黄钺车,也就是在车上立大钺,它是皇帝卤簿中的后从之车。而县令以上公卿以下者出行时则以斧车为前导。斧虽比钺小,但斧车之状当与黄钺车相去不远。在汉代的沂南画像石及四川成都、德阳等地出土的画像砖上都能看到这种车。辽宁辽阳棒台子屯汉墓壁画中也有载斧之车,其斧特别大,有学者认为它就是黄钺车。《后汉书·郭躬传》载:“永平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帝曰:‘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不过这里所谓“既无斧钺”云云,只是在援引典故,因为“命将授钺”的做法汉代已经不再当成制度执行了。

斧钺用作刑具的时间很早。商代金文中就有用钺砍杀人头的形象,《国语·鲁语》中“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的语句,便是斧钺用作刑具的证据。汉代也继承了这点,一般以斧钺为刑具。孝堂山画像石的战争场面中,于对立两钺的兵器架上悬人头,即表示用它行刑之意。斧钺不仅用于断头,而且用于腰斩。《墨子·鲁问篇》:“斧钺钩腰, 直兵当心。”腰斩时以椹质承斧钺。《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何休注:“斧质,腰斩之罪。”所以汉代记述中凡提到斧质,总是和腰斩相联系。《汉书·英布传》说的“伏斧质淮南市”,《王传》说的“已解衣伏质”,均是此意。斧钺用作刑具,一方面是尊崇传统,另一方面是其工具属性的必然结果。在青铜时代,厚实而坚固的斧钺,更适合处刑犯人,而不必担心会因为使用过多而导致武器损坏,这也是其作为刑具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周人在很早以前,便对武器重量在行军后勤方面的影响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轻量化的戈在商周中原民族战争中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而在上古便诞生的斧钺就此沉沦,不再作为主要的格斗武器出现,而转为权力标志及专用的工具。

在后世的战争中,因盔甲技术的进步,斧钺这种重型武器依然有着一定的用武之地。在唐代,斧钺仍作为重步兵的格斗兵器而广泛出现于壁画中。同时因为重量因素,斧钺对使用者力量要求较高,这也限制了其在战阵普通士兵中的普及度。在宋代的应用中,斧钺也多为守城战中使用。因此在实际战争中,斧钺更多是以用于防御的专门兵器的姿态出现,而在火器大规模装备后,其价值便彻底地消失了。

先前我们说到锤与棍棒之间的联系,也提到锥在古代被统称为“椎”。“锥形木棒”是“椎”的本义,也是其原始形态,在西周和之后的春秋及战国时代,它便有了新的发展变化。长杆的“椎”在与钝刃结合后逐渐演变为殳及后世的棒类武器,而在宋代又演变出诸多形制,之后明代的刀棒或大棒也属此类。另外,短柄的“椎”则演变为后世的锤、骨朵等武器。在战国时期,锤并不常用于战阵,但是却有诸多使用记录,笔者便将其中最著名的两个例子记载如下。

其一,窃符救赵。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信陵君利用屠户朱亥,用铁锤诛杀了晋鄙,方才取得了军权救援赵国。“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至邺, 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吾今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其二,锤击秦始皇。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秦灭韩,韩人张良为韩报秦仇,悉以家财求客刺秦始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可见当时锤这种武器比较沉重,可以挥击也可以投掷,都是非身强力壮的勇士不能使用。不过因为杀伤威力过剩,直到隋唐之前,锤并不运用于军中为制式武器。但是在唐代,《唐律疏议》记载的“狱官令”中则出现了类似于带头短棒的刑具。而在五代时期,因盔甲技术的升级,同时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影响,打击类武器开始大行其道。最早出现“骨朵”记载的是宋代宰相曾公亮编纂的《武经总要》:“蒺藜、蒜头骨朵二色, 以铁若木为大首。迹其意,本为胍肫。胍肫,大腹也,谓其形如胍而大,后人语讹,以胍为骨,以肫为朵(其首形制不常,或如蒺藜,或如羔首,俗亦随宜呼之)。”

从史籍和考古资料来看,两宋时期,不单是宋朝,辽、金、西夏也都使用这种兵器,因为它本来就是草原牧猎民族自上古便常见的格斗兵器,最适合骑马作战。同时骨朵也常作仪卫兵器使用。《宋史·仪卫志》:“凡皇仪司随驾人数,崇政殿只应亲从四指挥,共二百五十人,执檠骨朵,充禁卫。”河南禹州白沙北宋1 号墓,以及内蒙古、辽宁或其他地区的辽、西夏、金墓壁画中,也都有手执骨朵的仪卫形象。在战场上,锤虽非制式兵器,但作为杂式武装,也多有士兵和将领使用。如《宋史·岳飞传附子云传》中记载:“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登城。攻下随州,又攻破邓州,襄汉平,功在第一。”这段记载在后世也被小说、戏曲等采用并有诸多改编,如著名京剧《八大锤》等。

宋、辽以后的蒙元,锤、骨朵是骑兵擅用的兵器,近战肉搏,得心应手。此时锤的形状多为瓜形,六棱或八棱。明清两代仍沿用元代的瓜锤,有铜制的,也有铁制的。同时也把它作仪仗使用,装长柄,锤首鎏金鋈银,称之为“立瓜”或“卧瓜”。

除了用于普通肉搏外,就如《史记》记载的两个故事一样,锤还可以用于投掷,因此也派生出一个变型。这种锤形状呈球形或方体,与骨朵大同小异,但没有装木柄的銎孔,而在球体的顶端或方体的一侧铸有半环形钮。通过环钮系上绳索,投掷击杀敌人,时人形象地称之为“流星锤”,也叫作“飞锤”。流星锤一般多作暗器使用,对于战国时代只能掷出无法收回的缺点,也通过增加绳索进行改进。

明天启年间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军资乘·器械三》中记载了其使用方法:“锤有二,前者为之正锤,后面手中提者为之救命锤。”意思是使用时, 前面的锤用于击敌,后面的锤则用于防备。前一击不中,便用后面的锤以防不测。这种流星锤在先秦的鄂尔多斯草原牧猎兵器中也可以见到,有的呈球形,外面突出乳丁,有的作多面体,还有的呈秤砣状。不论其形状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一个鼻钮。它们既可以穿上绳索作流星锤使用,还可系短索,索上之后再接短柄,作链锤使用,若甩动起来,其击打力度比普通骨朵更强。元朝的蒙古骑兵也使用这种链锤,锤的形状多呈六角形。而在明代火器普及后,锤的作用和大多数的打击兵器一样日渐式微,尽管清代仍有使用,但多是充作表演或者礼仪所用了。



~

相关要点总结:

19561024509:想知道中国古代的常用冷兵器和其实用方法
仰中答:吴王夫差矛 中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存矛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矛头为青铜铸造,长29.5厘米,宽5.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矛刃锋利。其铸造工艺之精细为同类兵器所少见。斧(钺)...

19561024509:古代的十八般兵器分别是什么,战场上真的会用到它们呢?
仰中答:在曲艺界我们还可以经常听到另一种说法,不过是大同小异。那就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这么多的武器,主要是个人进行习武健身之用。在单打独斗上,每样兵器都能够发挥各种独特的作用。但是,到了战场上,就要受到战场条件的制约了。有...

19561024509:中国的锤类武器
仰中答:锤兼有武器和工具两个属性,在古代,锤又叫做椎,有长柄和短柄之分。墨子中记载,守城作战时,城墙上每两步要准备连枷、长斧、长椎各一件,枪二十只,以备守城士兵使用。在中国的青铜时代,锤经常被用于暗杀,战国信陵君刺杀晋鄙,秦末张良刺杀秦始皇,使用的武器都是铁椎。不过整体而言,宋代以前,...

19561024509:中国古代几种罕见的冷兵器
仰中答:此外,还把斧背上有勾或刺,杆端有的斧,称为钺。虽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是钺。在原始社会时期,钺为成年男子的象征。钺确切来说是大斧,本来是刑具(用于斩首或者腰斩),而不是兵器。故从文人撰写《史记》记载的“兵器”之说有...

19561024509:都是古代的砍头利器,斧和钺有什么区别?
仰中答:在中国古代兵器中,斧和钺是两种重要的砍头工具,但它们之间有何区别?让我们一探究竟。首先,斧作为一种工具和武器,其历史比钺更为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如齐家文化遗址,就已经出土了红铜斧。随着青铜文化的兴起,各地都出现了许多青铜制的斧器。最早使用青铜斧的群体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居民,如新疆和...

19561024509:中国古代冷兵器中是斧头厉害还是剑厉害?
仰中答:斧头杀伤力不低,但是需要相对较大的力气,力气小了不容易发挥出威力,一般是用于破除障碍或者破甲。剑虽然劈砍不占优势,但是穿刺力较强而且不需要很大的力气,伤到重要脏器基本上是致命的,综合来说剑更厉害。但是剑不利于格挡,容易伤害刃,所以大规模作战用刀更多一些,唐刀兼顾了剑的穿刺力。

19561024509:古代战时的工具
仰中答: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个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镞。 到了商代,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枪、钺等兵器。战国时代,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战国时代,民生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由于我国南方冶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普遍...

19561024509:中国古代十八班兵器—十大名斧篇
仰中答: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斧与钺是较为罕见的兵器,它们在古时候是不分的。长柄巨斧被称为钺,也叫大斧,其长度可达2.66米。《古今注》中记载:“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三代通野晌以断斩”。在木工中,斧头通常用于砍伐树木。2. 三板斧。这是古代长兵器的一种,也被称为“...

19561024509: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18种正规兵器!
仰中答:先秦时代一种著名的古代车战兵器,历代典籍多有记载,是我国古代一种打击型兵器不但用来防身自卫还是装备军队的重要实战兵器,一般认为它是由原始社会中狩猎用的竹木棍棒发展而成。 16、锤:估计是古代最具杀伤的单兵武器了,不但从外表上能看出锤的威慑,最主要是锤是能对付身穿重甲的武士。不管是在中国或是欧洲骑士,都...

19561024509:铁钺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仰中答:铁钺是一种古代兵器,由长柄和重型铁头组成。它可以砸击、击碎或摧毁敌人的防御设施或武器,具有很强的破坏力。1.历史文化角度:在历史文化上,铁钺最早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兵器,类似于锤子或斧头,由铁制成。在古代战争中,铁钺被用作冲击和破击敌人的武器,具有独特的杀伤力和攻击效果。例如,在秦朝...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