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化学这门学科的起源 化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一、化学的前奏

1.人类文明的起点——火的利用
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靠狩猎为生,吃
的是生肉和野果。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至少在距今50
万年以前,可以
找到人类用火的证据,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经火
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

有了火,原始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吃了熟食后人类增进
了健康,智力也有所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

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这样,火就可以随身携
带了。于是,人们不再是火种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够驾驭火的造火者。

火是人类用来发明工具和创造财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够产生各种各
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人类开始了制陶、冶金、酿造等工艺,进入了广
阔的生产、生活天地。

2.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
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考证。对陶器的由来,说法不一,
有人推测: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耐火和
致密无缝,往往在容器的内外抹上一层粘土。这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
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被烧掉了,但粘土不会着火,不但仍旧
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比火烧前更好用。这一偶然事件却给人们
很大启发。后来,人们干脆不再用树枝做骨架,开始有意识地将粘土捣
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很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放在太阳光底
下晒干,最后架在篝火上烧制成最初的陶器。

大约距今
1
万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烧制陶器的窑,成为最早生产
陶器的国家。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木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制陶过程
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gài)、
氧化镁(měi)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
水耐用的优良性质。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术意义,而且有新的经济意
又。它使人们处理食物时增添了蒸煮的办法,陶制的纺轮、陶刀、陶挫
等工具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和水
便于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定居
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是离不开陶器。

3.冶金化学的兴起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使用金属代替石器制造工具。使用得
最多的是红铜。但这种天然资源毕竟有限,于是,产生了从矿石冶炼金
属的冶金学。最先冶炼的是铜矿,约公元前3800
年,伊朗就开始将铜矿
石(孔雀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热,得到了金属铜。纯铜的质地比较软,
用它制造的工具和兵器的质量都不够好。在此基础上改进后,便出现了
青铜器。

到了公元前3000~前2500
年,除了冶炼铜以外,又炼出了锡(xī)
和铅(qiān)两种金属。往纯铜中掺入锡,可使铜的熔点降低到800℃左
右,这样一来,铸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铜和锡的合金称为青铜(有时也
含有铅),它的硬度高,适合制造生产工具。青铜做的兵器,硬而锋利,
青铜做的生产工具也远比红铜好,还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币。中国在铸
造青铜器上有过很大的成就,如殷朝前期的“司母戊”鼎。它是一种礼
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又如战国时的编钟,称得上古代在音
乐上的伟大创造。因此,青铜器的出现,推动了当时农业、兵器、金融、
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把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步。

世界上最早炼铁和使用铁的国家是中国、埃及和印度,中国在春秋
时代晚期(公元前
6
世纪)已炼出可供浇铸的生铁。最早的时候用木炭炼
铁,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把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为金属
铁。铁被广泛用于制造犁铧、铁■(一种锄草工具)、铁锛等农具以及铁
鼎等器物,当然也用于制造兵器。到了公元前8~前
7
世纪,欧洲等才相
继进入了铁器时代。由于铁比青铜更坚硬,炼铁的原料也远比铜矿丰富,
在绝大部分地方,铁器代替了青铜器。

4.中国的重大贡献——火药和造纸
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什么要把它叫做“黑火药”呢?
这还要从它所用的原料谈起。火药的三种原料是硫磺、硝(xiāo)石和木
炭。木炭是黑色的,因此,制成的火药也是黑色的,叫黑火药。火药的
性质是容易着火,因此可以和火联系起来,但是这个“药”字又怎样理
解呢?原来,硫磺和硝石在古代都是治病用的药,因此,黑火药便可理
解为黑色的会着火的药。

火药的发明与中国西汉时期的炼丹术有关,炼丹的目的是寻求长生
不老的药,在炼丹的原料中,就有硫磺和硝石。炼丹的方法是把硫磺和
硝石放在炼丹炉中,长时间地用火炼制。在许多次炼丹过程中,曾出现
过一次又一次地着火和爆炸现象,经过这样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配制火
药的方法。

黑火药发明以后就与炼丹脱离了关系,一直被用在军事上。古代人
打仗,近距离时用刀枪,远距离时用弓箭。有了黑火药以后,从宋朝开
始,便出现了各种新式武器,例如用弓发射的火药包。火药包有火球和

火蒺藜两种,用火将药线点着,把火药包抛出去,利用燃烧和爆炸杀伤
对方。

大约在公元
8
世纪,中国的炼丹术传到了阿拉伯,火药的配制方法
也传了过去,后来又传到了欧洲。这样,中国的火药成了现代炸药的“老
祖宗”。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纸是人类保存知识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
大贡献。在使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以前,中国古代传播文字的方法主要
有:在甲骨(乌龟的腹甲和牛骨)上刻字,即所谓的甲骨文;甲骨数量有
限,后来改在竹简或木简上刻字。可是,孔子写的《论语》所用的竹简
之多,份量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用丝织成帛(bó),也可以用来写
字,但大量生产帛却是难以做到的。最后才有了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
一直流传到今天。

1957

5
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灞(bà)桥的一座古代
墓葬中发现一些米黄色的古纸。经鉴定这种纸主要由大麻纤维制造,其
年代不会晚于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
年),这是现存的世界上最
早的植物纤维纸。

提起纸的发明,人们都会想起蔡伦。他是汉和帝时的中常侍。他看
到当时写字用的竹简太笨重,便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用树
皮、麻头、破布、破鱼网等做原料,先把它们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长
时间浸泡,再捣烂成为浆状物,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
晒干,便制成了纸。它质薄体轻,适合写字,很受欢迎。

造纸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工艺,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
实际上,蔡伦之前已经有纸了,因此,蔡伦只能算是造纸工艺的改良者。

5.炼丹术与炼金术
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的时候,统治
阶级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皇帝和贵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种
奢望:第一是希望掌握更多的财富,供他们享乐;第二,当他们有了巨
大的财富以后,总希望永远享用下去。于是,便有了长生不老的愿望。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便迫不及待地寻求长生不老药,不但让徐
福等人出海寻找,还召集了一大帮方士(炼丹家)日日夜夜为他炼制丹砂
——长生不老药。

炼金家想要点石成金(即用人工方法制造金银)。他们认为,可以通
过某种手段把铜、铅、锡、铁等贱金属转变为金、银等贵金属。像希腊
的炼金家就把铜、铅、锡、铁熔化成一种合金,然后把它放入多硫化钙
溶液中浸泡。于是,在合金表面便形成了一层硫化锡,它的颜色酷似黄
金(现在,金黄色的硫化锡被称为金粉,可用作古建筑等的金色涂料)。
这祥,炼金家主观地认为“黄金”已经炼成了。实际上,这种仅从表面

颜色而不从本质来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是自欺欺人。他们从未达到过
“点石成金”的目的。

虔诚的炼丹家和炼金家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他们辛勤的劳动
并没有完全白费。他们长年累月置身在被毒气、烟尘笼罩的简陋的“化
学实验室”中,应该说是第一批专心致志地探索化学科学奥秘的“化学
家”。他们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甚
至总结出一些化学反应的规律。例如中国炼丹家葛洪从炼丹实践中提
出:“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把硫和水银二者放在一起)又还
成(交成)丹砂。”这是一种化学变化规律的总结,即“物质之间可以用
人工的方法互相转变”。

炼丹家和炼金家夜以继日地在做这些最原始的化学实验,必定需要
大批实验器具,于是,他们发明了蒸馏器、熔化炉、加热锅、烧杯及过
滤装置等。他们还根据当时的需要,制造出很多化学药剂、有用的合金
或治病的药,其中很多都是今天常用的酸、碱和盐。为了把试验的方法
和经过记录下来,他们还创造了许多技术名词,写下了许多著作。正是
这些理论、化学实验方法、化学仪器以及炼丹、炼金著作,开挖了化学
这门科学的先河。

从这些史实可见,炼丹家和炼金家对化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功绩
的,后世之人决不能因为他们“追求长生不老和点石成金”而嘲弄他们,
应该把他们敬为开拓化学科学的先驱。因此,在英语中化学家(chemist)
与炼金家(alchemist)两个名词极为相近,其真正的含义是“化学源于炼
金术”。

二、创建近代化学理论

——探索物质结构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是,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最早尝试
解答这个问题的是我国商朝末年的西伯昌(约公元前1140
年),他认为:
“易有太极,易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阴阳八卦来解
释物质的组成。

约公元前1400
年,西方的自然哲学提出了物质结构的思想。希腊的
泰立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母;黑拉克里特斯认为,万物是由火生成的;亚
里士多德在《发生和消灭》一书中论证物质构造时,以四种“原性”作
为自然界最原始的性质,它们是热、冷、干、湿,把它们成对地组合起
来,便形成了四种“元素”,即火、气、水、土,然后构成了各种物质。

上面这些论证都未能触及物质结构的本质。在化学发展的历史上,
是英国的波义耳第一次给元素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指出:“元素是

构成物质的基本,它可以与其他元素相结合,形成化合物。但是,如果
把元素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以后,它便不能再被分解为任何比它更简单
的东西了。”

波义耳还主张,不应该单纯把化学看作是一种制造金属、药物等从
事工艺的经验性技艺,而应把它看成一门科学。因此,波义耳被认为是
将化学确立为科学的人。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
元素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1803
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的原子学说
进一步解答了这个问题。

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点:1.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和不能
毁灭的微粒所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2.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
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不同;3.一定数目的两种不
同元素化合以后,便形成化合物。

原子学说成功地解释了不少化学现象。随后意大利化学家阿佛加德
罗又于1811
年提出了分子学说,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道尔顿的原子学
说。他认为,许多物质往往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的形式
存在,例如氧气是以两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分子,而化合物实际上都是分
子。从此以后,化学由宏观进入到微观的层次,使化学研究建立在原子
和分子水平的基础上。

三、现代化学的兴起

19
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三大发现,即
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
这些新发现猛烈地冲击了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从而打开了
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揭露了微观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

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以后,利用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的概
念,可以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从而开始建立了物理
化学,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量子力学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键(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结
合力)理论,使人类进一步了解了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大大地促进了
化学与材料科学的联系,为发展材料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
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危机、
粮食问题、环境污染等。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
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
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化学也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数不清的物质保证,在改善

人民生活,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代化学的兴起使化学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
多分支学科的科学,开始建立了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
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为分支学科的化学学科。化学家这位“分子建筑师”
将运用善变之手,为全人类创造今日之大厦、明日之环宇。

2.元素发现史上的两次奇迹及科学方法研究
陕西省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张文根

化学发展史上,从个人发现新元素的数量方面讲,出现过两次奇迹。
值得研究的是,两次奇迹基本上都采用了类似的科学研究方法。

1.戴维与新元素的发现
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1778~1829)出生于木刻匠家庭,从小就
喜爱化学实验。他曾用自己的身体试验氧化亚氮(笑气)气体的毒性,发
现其麻醉性,使医学外科手术发生了重大改途;他还发明了安全矿灯,
解决了因火焰引起的瓦斯爆炸,对19
世纪欧洲煤矿的安全开采做出了有
益的贡献。但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莫过于新元素的发现。

1799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Volta)发现了金属活动顺序,并
应用其发明了伏特电池。次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W.Nicholson)和
卡里斯尔(A·Carlisle)利用伏特电池成功地分解了水。从此,电在化学
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1806
年,戴维对前人有关电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预言这种手段除可
以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外,还可能分解其他物质,这一科学思想使他
把电与物质组成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新元素的发现。

1777
年之前,对于碱类和碱土类物质的化学成分,人们普遍认为具
有元素性质,是不能再分解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创
立氧化理论之后,则认为这两类物质都可能是氧化物。1807
年,戴维决
心用实验来证实拉瓦锡的见解,同时也想验证一下自己预言的正确性。

最初他用苛性钾或苛性钠的饱和溶液实验,发现碱没有变化,只和
水电解结果一样。通过分析,他认为应该排除水这个干扰因素。于是改
用熔融苛性钾,结果发现阴极白金丝周围出现了燃烧更旺的火焰,说明
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分解出的产物立刻又被燃烧了。后来他换用碳酸钾
并通以强电流,但阴极上出现的金属颗粒还是很快被烧掉了。最后,他
总结教训,在密闭坩埚内电解熔融苛性钾,终于拿到了一种银白色金属,
并进行性质实验,发现在水中能剧烈反应,出现淡紫色火焰,显然是该
金属与水作用放出氢气的结果。山此,戴维判断这是一种新金属,取名
为钾。不久,他又从苛性苏打中电解出了金属钠。次年,用同样方法,

他从苦土(MgO)、石灰、菱锶矿(SrCO3)和重晶石(BaCO3)中分别又发现了
新元素镁、钙、锶和钡。

1807
年12
月,尽管当时英法两国正进行着战争,法国皇帝拿破仑仍
然颁发勋章,以嘉奖戴维的卓越成就。但是,戴维并没有因此骄傲起来。
金属钾被发现以后,他由该金属可从水中分解出氢气受到后发,认为钾
也应该能够分解其他物质。于是在1808
年,他将钾与无水硼酸混合,在
铜管中加热,得到了青灰色的非金属硼。这样,不到两年,戴维就发现

7
种新元素。如果加上他1810
年和1813
年确定的氯元素和碘元素,
戴维一生发现和确认的元素就有
9
种。这一成就在他去逝之前的52
个元
素发现史上,无人能与其媲美。

一、化学的前奏

1.人类文明的起点——火的利用
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靠狩猎为生,吃
的是生肉和野果。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至少在距今50
万年以前,可以
找到人类用火的证据,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经火
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

有了火,原始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吃了熟食后人类增进
了健康,智力也有所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

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这样,火就可以随身携
带了。于是,人们不再是火种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够驾驭火的造火者。

火是人类用来发明工具和创造财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够产生各种各
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人类开始了制陶、冶金、酿造等工艺,进入了广
阔的生产、生活天地。

2.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
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考证。对陶器的由来,说法不一,
有人推测: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耐火和
致密无缝,往往在容器的内外抹上一层粘土。这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
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被烧掉了,但粘土不会着火,不但仍旧
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比火烧前更好用。这一偶然事件却给人们
很大启发。后来,人们干脆不再用树枝做骨架,开始有意识地将粘土捣
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很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放在太阳光底
下晒干,最后架在篝火上烧制成最初的陶器。

大约距今
1
万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烧制陶器的窑,成为最早生产
陶器的国家。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木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制陶过程
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gài)、
氧化镁(měi)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
水耐用的优良性质。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术意义,而且有新的经济意
又。它使人们处理食物时增添了蒸煮的办法,陶制的纺轮、陶刀、陶挫
等工具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和水
便于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定居
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是离不开陶器。

3.冶金化学的兴起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使用金属代替石器制造工具。使用得
最多的是红铜。但这种天然资源毕竟有限,于是,产生了从矿石冶炼金
属的冶金学。最先冶炼的是铜矿,约公元前3800
年,伊朗就开始将铜矿
石(孔雀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热,得到了金属铜。纯铜的质地比较软,
用它制造的工具和兵器的质量都不够好。在此基础上改进后,便出现了
青铜器。

到了公元前3000~前2500
年,除了冶炼铜以外,又炼出了锡(xī)
和铅(qiān)两种金属。往纯铜中掺入锡,可使铜的熔点降低到800℃左
右,这样一来,铸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铜和锡的合金称为青铜(有时也
含有铅),它的硬度高,适合制造生产工具。青铜做的兵器,硬而锋利,
青铜做的生产工具也远比红铜好,还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币。中国在铸
造青铜器上有过很大的成就,如殷朝前期的“司母戊”鼎。它是一种礼
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又如战国时的编钟,称得上古代在音
乐上的伟大创造。因此,青铜器的出现,推动了当时农业、兵器、金融、
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把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步。

世界上最早炼铁和使用铁的国家是中国、埃及和印度,中国在春秋
时代晚期(公元前
6
世纪)已炼出可供浇铸的生铁。最早的时候用木炭炼
铁,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把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为金属
铁。铁被广泛用于制造犁铧、铁■(一种锄草工具)、铁锛等农具以及铁
鼎等器物,当然也用于制造兵器。到了公元前8~前
7
世纪,欧洲等才相
继进入了铁器时代。由于铁比青铜更坚硬,炼铁的原料也远比铜矿丰富,
在绝大部分地方,铁器代替了青铜器。

4.中国的重大贡献——火药和造纸
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什么要把它叫做“黑火药”呢?
这还要从它所用的原料谈起。火药的三种原料是硫磺、硝(xiāo)石和木
炭。木炭是黑色的,因此,制成的火药也是黑色的,叫黑火药。火药的
性质是容易着火,因此可以和火联系起来,但是这个“药”字又怎样理
解呢?原来,硫磺和硝石在古代都是治病用的药,因此,黑火药便可理
解为黑色的会着火的药。

火药的发明与中国西汉时期的炼丹术有关,炼丹的目的是寻求长生
不老的药,在炼丹的原料中,就有硫磺和硝石。炼丹的方法是把硫磺和
硝石放在炼丹炉中,长时间地用火炼制。在许多次炼丹过程中,曾出现
过一次又一次地着火和爆炸现象,经过这样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配制火
药的方法。

黑火药发明以后就与炼丹脱离了关系,一直被用在军事上。古代人
打仗,近距离时用刀枪,远距离时用弓箭。有了黑火药以后,从宋朝开
始,便出现了各种新式武器,例如用弓发射的火药包。火药包有火球和

火蒺藜两种,用火将药线点着,把火药包抛出去,利用燃烧和爆炸杀伤
对方。

大约在公元
8
世纪,中国的炼丹术传到了阿拉伯,火药的配制方法
也传了过去,后来又传到了欧洲。这样,中国的火药成了现代炸药的“老
祖宗”。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纸是人类保存知识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
大贡献。在使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以前,中国古代传播文字的方法主要
有:在甲骨(乌龟的腹甲和牛骨)上刻字,即所谓的甲骨文;甲骨数量有
限,后来改在竹简或木简上刻字。可是,孔子写的《论语》所用的竹简
之多,份量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用丝织成帛(bó),也可以用来写
字,但大量生产帛却是难以做到的。最后才有了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
一直流传到今天。

1957

5
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灞(bà)桥的一座古代
墓葬中发现一些米黄色的古纸。经鉴定这种纸主要由大麻纤维制造,其
年代不会晚于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
年),这是现存的世界上最
早的植物纤维纸。

提起纸的发明,人们都会想起蔡伦。他是汉和帝时的中常侍。他看
到当时写字用的竹简太笨重,便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用树
皮、麻头、破布、破鱼网等做原料,先把它们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长
时间浸泡,再捣烂成为浆状物,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
晒干,便制成了纸。它质薄体轻,适合写字,很受欢迎。

造纸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工艺,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
实际上,蔡伦之前已经有纸了,因此,蔡伦只能算是造纸工艺的改良者。

5.炼丹术与炼金术
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的时候,统治
阶级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皇帝和贵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种
奢望:第一是希望掌握更多的财富,供他们享乐;第二,当他们有了巨
大的财富以后,总希望永远享用下去。于是,便有了长生不老的愿望。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便迫不及待地寻求长生不老药,不但让徐
福等人出海寻找,还召集了一大帮方士(炼丹家)日日夜夜为他炼制丹砂
——长生不老药。

炼金家想要点石成金(即用人工方法制造金银)。他们认为,可以通
过某种手段把铜、铅、锡、铁等贱金属转变为金、银等贵金属。像希腊
的炼金家就把铜、铅、锡、铁熔化成一种合金,然后把它放入多硫化钙
溶液中浸泡。于是,在合金表面便形成了一层硫化锡,它的颜色酷似黄
金(现在,金黄色的硫化锡被称为金粉,可用作古建筑等的金色涂料)。
这祥,炼金家主观地认为“黄金”已经炼成了。实际上,这种仅从表面

颜色而不从本质来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是自欺欺人。他们从未达到过
“点石成金”的目的。

虔诚的炼丹家和炼金家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他们辛勤的劳动
并没有完全白费。他们长年累月置身在被毒气、烟尘笼罩的简陋的“化
学实验室”中,应该说是第一批专心致志地探索化学科学奥秘的“化学
家”。他们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甚
至总结出一些化学反应的规律。例如中国炼丹家葛洪从炼丹实践中提
出:“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把硫和水银二者放在一起)又还
成(交成)丹砂。”这是一种化学变化规律的总结,即“物质之间可以用
人工的方法互相转变”。

炼丹家和炼金家夜以继日地在做这些最原始的化学实验,必定需要
大批实验器具,于是,他们发明了蒸馏器、熔化炉、加热锅、烧杯及过
滤装置等。他们还根据当时的需要,制造出很多化学药剂、有用的合金
或治病的药,其中很多都是今天常用的酸、碱和盐。为了把试验的方法
和经过记录下来,他们还创造了许多技术名词,写下了许多著作。正是
这些理论、化学实验方法、化学仪器以及炼丹、炼金著作,开挖了化学
这门科学的先河。

从这些史实可见,炼丹家和炼金家对化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功绩
的,后世之人决不能因为他们“追求长生不老和点石成金”而嘲弄他们,
应该把他们敬为开拓化学科学的先驱。因此,在英语中化学家(chemist)
与炼金家(alchemist)两个名词极为相近,其真正的含义是“化学源于炼
金术”。

二、创建近代化学理论

——探索物质结构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是,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最早尝试
解答这个问题的是我国商朝末年的西伯昌(约公元前1140
年),他认为:
“易有太极,易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阴阳八卦来解
释物质的组成。

约公元前1400
年,西方的自然哲学提出了物质结构的思想。希腊的
泰立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母;黑拉克里特斯认为,万物是由火生成的;亚
里士多德在《发生和消灭》一书中论证物质构造时,以四种“原性”作
为自然界最原始的性质,它们是热、冷、干、湿,把它们成对地组合起
来,便形成了四种“元素”,即火、气、水、土,然后构成了各种物质。

上面这些论证都未能触及物质结构的本质。在化学发展的历史上,
是英国的波义耳第一次给元素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指出:“元素是

构成物质的基本,它可以与其他元素相结合,形成化合物。但是,如果
把元素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以后,它便不能再被分解为任何比它更简单
的东西了。”

波义耳还主张,不应该单纯把化学看作是一种制造金属、药物等从
事工艺的经验性技艺,而应把它看成一门科学。因此,波义耳被认为是
将化学确立为科学的人。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
元素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1803
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的原子学说
进一步解答了这个问题。

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点:1.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和不能
毁灭的微粒所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2.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
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不同;3.一定数目的两种不
同元素化合以后,便形成化合物。

原子学说成功地解释了不少化学现象。随后意大利化学家阿佛加德
罗又于1811
年提出了分子学说,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道尔顿的原子学
说。他认为,许多物质往往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的形式
存在,例如氧气是以两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分子,而化合物实际上都是分
子。从此以后,化学由宏观进入到微观的层次,使化学研究建立在原子
和分子水平的基础上。

三、现代化学的兴起

19
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三大发现,即
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
这些新发现猛烈地冲击了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从而打开了
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揭露了微观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

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以后,利用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的概
念,可以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从而开始建立了物理
化学,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量子力学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键(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结
合力)理论,使人类进一步了解了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大大地促进了
化学与材料科学的联系,为发展材料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
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危机、
粮食问题、环境污染等。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
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
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化学也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数不清的物质保证,在改善

人民生活,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代化学的兴起使化学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
多分支学科的科学,开始建立了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
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为分支学科的化学学科。化学家这位“分子建筑师”
将运用善变之手,为全人类创造今日之大厦、明日之环宇。

2.元素发现史上的两次奇迹及科学方法研究
陕西省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张文根

化学发展史上,从个人发现新元素的数量方面讲,出现过两次奇迹。
值得研究的是,两次奇迹基本上都采用了类似的科学研究方法。

1.戴维与新元素的发现
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1778~1829)出生于木刻匠家庭,从小就
喜爱化学实验。他曾用自己的身体试验氧化亚氮(笑气)气体的毒性,发
现其麻醉性,使医学外科手术发生了重大改途;他还发明了安全矿灯,
解决了因火焰引起的瓦斯爆炸,对19
世纪欧洲煤矿的安全开采做出了有
益的贡献。但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莫过于新元素的发现。

1799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Volta)发现了金属活动顺序,并
应用其发明了伏特电池。次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W.Nicholson)和
卡里斯尔(A·Carlisle)利用伏特电池成功地分解了水。从此,电在化学
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1806
年,戴维对前人有关电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预言这种手段除可
以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外,还可能分解其他物质,这一科学思想使他
把电与物质组成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新元素的发现。

1777
年之前,对于碱类和碱土类物质的化学成分,人们普遍认为具
有元素性质,是不能再分解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创
立氧化理论之后,则认为这两类物质都可能是氧化物。1807
年,戴维决
心用实验来证实拉瓦锡的见解,同时也想验证一下自己预言的正确性。

最初他用苛性钾或苛性钠的饱和溶液实验,发现碱没有变化,只和
水电解结果一样。通过分析,他认为应该排除水这个干扰因素。于是改
用熔融苛性钾,结果发现阴极白金丝周围出现了燃烧更旺的火焰,说明
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分解出的产物立刻又被燃烧了。后来他换用碳酸钾
并通以强电流,但阴极上出现的金属颗粒还是很快被烧掉了。最后,他
总结教训,在密闭坩埚内电解熔融苛性钾,终于拿到了一种银白色金属,
并进行性质实验,发现在水中能剧烈反应,出现淡紫色火焰,显然是该
金属与水作用放出氢气的结果。山此,戴维判断这是一种新金属,取名
为钾。不久,他又从苛性苏打中电解出了金属钠。次年,用同样方法,

他从苦土(MgO)、石灰、菱锶矿(SrCO3)和重晶石(BaCO3)中分别又发现了
新元素镁、钙、锶和钡。

1807
年12
月,尽管当时英法两国正进行着战争,法国皇帝拿破仑仍
然颁发勋章,以嘉奖戴维的卓越成就。但是,戴维并没有因此骄傲起来。
金属钾被发现以后,他由该金属可从水中分解出氢气受到后发,认为钾
也应该能够分解其他物质。于是在1808
年,他将钾与无水硼酸混合,在
铜管中加热,得到了青灰色的非金属硼。这样,不到两年,戴维就发现

7
种新元素。如果加上他1810
年和1813
年确定的氯元素和碘元素,
戴维一生发现和确认的元素就有
9
种。这一成就在他去逝之前的52
个元
素发现史上,无人能与其媲美。

一、化学的前奏

1.人类文明的起点——火的利用
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靠狩猎为生,吃
的是生肉和野果。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至少在距今50
万年以前,可以
找到人类用火的证据,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经火
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

有了火,原始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吃了熟食后人类增进
了健康,智力也有所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

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这样,火就可以随身携
带了。于是,人们不再是火种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够驾驭火的造火者。

火是人类用来发明工具和创造财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够产生各种各
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人类开始了制陶、冶金、酿造等工艺,进入了广
阔的生产、生活天地。

2.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
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考证。对陶器的由来,说法不一,
有人推测: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耐火和
致密无缝,往往在容器的内外抹上一层粘土。这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
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被烧掉了,但粘土不会着火,不但仍旧
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比火烧前更好用。这一偶然事件却给人们
很大启发。后来,人们干脆不再用树枝做骨架,开始有意识地将粘土捣
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很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放在太阳光底
下晒干,最后架在篝火上烧制成最初的陶器。

大约距今
1
万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烧制陶器的窑,成为最早生产
陶器的国家。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木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制陶过程
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gài)、
氧化镁(měi)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
水耐用的优良性质。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术意义,而且有新的经济意
又。它使人们处理食物时增添了蒸煮的办法,陶制的纺轮、陶刀、陶挫
等工具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和水
便于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定居
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是离不开陶器。

3.冶金化学的兴起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使用金属代替石器制造工具。使用得
最多的是红铜。但这种天然资源毕竟有限,于是,产生了从矿石冶炼金
属的冶金学。最先冶炼的是铜矿,约公元前3800
年,伊朗就开始将铜矿
石(孔雀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热,得到了金属铜。纯铜的质地比较软,
用它制造的工具和兵器的质量都不够好。在此基础上改进后,便出现了
青铜器。

到了公元前3000~前2500
年,除了冶炼铜以外,又炼出了锡(xī)
和铅(qiān)两种金属。往纯铜中掺入锡,可使铜的熔点降低到800℃左
右,这样一来,铸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铜和锡的合金称为青铜(有时也
含有铅),它的硬度高,适合制造生产工具。青铜做的兵器,硬而锋利,
青铜做的生产工具也远比红铜好,还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币。中国在铸
造青铜器上有过很大的成就,如殷朝前期的“司母戊”鼎。它是一种礼
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又如战国时的编钟,称得上古代在音
乐上的伟大创造。因此,青铜器的出现,推动了当时农业、兵器、金融、
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把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步。

世界上最早炼铁和使用铁的国家是中国、埃及和印度,中国在春秋
时代晚期(公元前
6
世纪)已炼出可供浇铸的生铁。最早的时候用木炭炼
铁,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把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为金属
铁。铁被广泛用于制造犁铧、铁■(一种锄草工具)、铁锛等农具以及铁
鼎等器物,当然也用于制造兵器。到了公元前8~前
7
世纪,欧洲等才相
继进入了铁器时代。由于铁比青铜更坚硬,炼铁的原料也远比铜矿丰富,
在绝大部分地方,铁器代替了青铜器。

4.中国的重大贡献——火药和造纸
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什么要把它叫做“黑火药”呢?
这还要从它所用的原料谈起。火药的三种原料是硫磺、硝(xiāo)石和木
炭。木炭是黑色的,因此,制成的火药也是黑色的,叫黑火药。火药的
性质是容易着火,因此可以和火联系起来,但是这个“药”字又怎样理
解呢?原来,硫磺和硝石在古代都是治病用的药,因此,黑火药便可理
解为黑色的会着火的药。

火药的发明与中国西汉时期的炼丹术有关,炼丹的目的是寻求长生
不老的药,在炼丹的原料中,就有硫磺和硝石。炼丹的方法是把硫磺和
硝石放在炼丹炉中,长时间地用火炼制。在许多次炼丹过程中,曾出现
过一次又一次地着火和爆炸现象,经过这样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配制火
药的方法。

黑火药发明以后就与炼丹脱离了关系,一直被用在军事上。古代人
打仗,近距离时用刀枪,远距离时用弓箭。有了黑火药以后,从宋朝开
始,便出现了各种新式武器,例如用弓发射的火药包。火药包有火球和

火蒺藜两种,用火将药线点着,把火药包抛出去,利用燃烧和爆炸杀伤
对方。

大约在公元
8
世纪,中国的炼丹术传到了阿拉伯,火药的配制方法
也传了过去,后来又传到了欧洲。这样,中国的火药成了现代炸药的“老
祖宗”。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纸是人类保存知识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
大贡献。在使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以前,中国古代传播文字的方法主要
有:在甲骨(乌龟的腹甲和牛骨)上刻字,即所谓的甲骨文;甲骨数量有
限,后来改在竹简或木简上刻字。可是,孔子写的《论语》所用的竹简
之多,份量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用丝织成帛(bó),也可以用来写
字,但大量生产帛却是难以做到的。最后才有了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
一直流传到今天。

1957

5
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灞(bà)桥的一座古代
墓葬中发现一些米黄色的古纸。经鉴定这种纸主要由大麻纤维制造,其
年代不会晚于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
年),这是现存的世界上最
早的植物纤维纸。

提起纸的发明,人们都会想起蔡伦。他是汉和帝时的中常侍。他看
到当时写字用的竹简太笨重,便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用树
皮、麻头、破布、破鱼网等做原料,先把它们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长
时间浸泡,再捣烂成为浆状物,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
晒干,便制成了纸。它质薄体轻,适合写字,很受欢迎。

造纸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工艺,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
实际上,蔡伦之前已经有纸了,因此,蔡伦只能算是造纸工艺的改良者。

5.炼丹术与炼金术
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的时候,统治
阶级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皇帝和贵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种
奢望:第一是希望掌握更多的财富,供他们享乐;第二,当他们有了巨
大的财富以后,总希望永远享用下去。于是,便有了长生不老的愿望。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便迫不及待地寻求长生不老药,不但让徐
福等人出海寻找,还召集了一大帮方士(炼丹家)日日夜夜为他炼制丹砂
——长生不老药。

炼金家想要点石成金(即用人工方法制造金银)。他们认为,可以通
过某种手段把铜、铅、锡、铁等贱金属转变为金、银等贵金属。像希腊
的炼金家就把铜、铅、锡、铁熔化成一种合金,然后把它放入多硫化钙
溶液中浸泡。于是,在合金表面便形成了一层硫化锡,它的颜色酷似黄
金(现在,金黄色的硫化锡被称为金粉,可用作古建筑等的金色涂料)。
这祥,炼金家主观地认为“黄金”已经炼成了。实际上,这种仅从表面

颜色而不从本质来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是自欺欺人。他们从未达到过
“点石成金”的目的。

虔诚的炼丹家和炼金家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他们辛勤的劳动
并没有完全白费。他们长年累月置身在被毒气、烟尘笼罩的简陋的“化
学实验室”中,应该说是第一批专心致志地探索化学科学奥秘的“化学
家”。他们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甚
至总结出一些化学反应的规律。例如中国炼丹家葛洪从炼丹实践中提
出:“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把硫和水银二者放在一起)又还
成(交成)丹砂。”这是一种化学变化规律的总结,即“物质之间可以用
人工的方法互相转变”。

炼丹家和炼金家夜以继日地在做这些最原始的化学实验,必定需要
大批实验器具,于是,他们发明了蒸馏器、熔化炉、加热锅、烧杯及过
滤装置等。他们还根据当时的需要,制造出很多化学药剂、有用的合金
或治病的药,其中很多都是今天常用的酸、碱和盐。为了把试验的方法
和经过记录下来,他们还创造了许多技术名词,写下了许多著作。正是
这些理论、化学实验方法、化学仪器以及炼丹、炼金著作,开挖了化学
这门科学的先河。

从这些史实可见,炼丹家和炼金家对化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功绩
的,后世之人决不能因为他们“追求长生不老和点石成金”而嘲弄他们,
应该把他们敬为开拓化学科学的先驱。因此,在英语中化学家(chemist)
与炼金家(alchemist)两个名词极为相近,其真正的含义是“化学源于炼
金术”。

二、创建近代化学理论

——探索物质结构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是,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最早尝试
解答这个问题的是我国商朝末年的西伯昌(约公元前1140
年),他认为:
“易有太极,易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阴阳八卦来解
释物质的组成。

约公元前1400
年,西方的自然哲学提出了物质结构的思想。希腊的
泰立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母;黑拉克里特斯认为,万物是由火生成的;亚
里士多德在《发生和消灭》一书中论证物质构造时,以四种“原性”作
为自然界最原始的性质,它们是热、冷、干、湿,把它们成对地组合起
来,便形成了四种“元素”,即火、气、水、土,然后构成了各种物质。

上面这些论证都未能触及物质结构的本质。在化学发展的历史上,
是英国的波义耳第一次给元素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指出:“元素是

构成物质的基本,它可以与其他元素相结合,形成化合物。但是,如果
把元素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以后,它便不能再被分解为任何比它更简单
的东西了。”

波义耳还主张,不应该单纯把化学看作是一种制造金属、药物等从
事工艺的经验性技艺,而应把它看成一门科学。因此,波义耳被认为是
将化学确立为科学的人。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
元素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1803
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的原子学说
进一步解答了这个问题。

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点:1.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和不能
毁灭的微粒所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2.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
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不同;3.一定数目的两种不
同元素化合以后,便形成化合物。

原子学说成功地解释了不少化学现象。随后意大利化学家阿佛加德
罗又于1811
年提出了分子学说,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道尔顿的原子学
说。他认为,许多物质往往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的形式
存在,例如氧气是以两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分子,而化合物实际上都是分
子。从此以后,化学由宏观进入到微观的层次,使化学研究建立在原子
和分子水平的基础上。

三、现代化学的兴起

19
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三大发现,即
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
这些新发现猛烈地冲击了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从而打开了
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揭露了微观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

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以后,利用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的概
念,可以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从而开始建立了物理
化学,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量子力学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键(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结
合力)理论,使人类进一步了解了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大大地促进了
化学与材料科学的联系,为发展材料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
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危机、
粮食问题、环境污染等。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
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
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化学也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数不清的物质保证,在改善

人民生活,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代化学的兴起使化学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
多分支学科的科学,开始建立了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
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为分支学科的化学学科。化学家这位“分子建筑师”
将运用善变之手,为全人类创造今日之大厦、明日之环宇。

2.元素发现史上的两次奇迹及科学方法研究
陕西省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张文根

化学发展史上,从个人发现新元素的数量方面讲,出现过两次奇迹。
值得研究的是,两次奇迹基本上都采用了类似的科学研究方法。

1.戴维与新元素的发现
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1778~1829)出生于木刻匠家庭,从小就
喜爱化学实验。他曾用自己的身体试验氧化亚氮(笑气)气体的毒性,发
现其麻醉性,使医学外科手术发生了重大改途;他还发明了安全矿灯,
解决了因火焰引起的瓦斯爆炸,对19
世纪欧洲煤矿的安全开采做出了有
益的贡献。但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莫过于新元素的发现。

1799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Volta)发现了金属活动顺序,并
应用其发明了伏特电池。次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W.Nicholson)和
卡里斯尔(A·Carlisle)利用伏特电池成功地分解了水。从此,电在化学
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1806
年,戴维对前人有关电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预言这种手段除可
以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外,还可能分解其他物质,这一科学思想使他
把电与物质组成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新元素的发现。

1777
年之前,对于碱类和碱土类物质的化学成分,人们普遍认为具
有元素性质,是不能再分解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创
立氧化理论之后,则认为这两类物质都可能是氧化物。1807
年,戴维决
心用实验来证实拉瓦锡的见解,同时也想验证一下自己预言的正确性。

最初他用苛性钾或苛性钠的饱和溶液实验,发现碱没有变化,只和
水电解结果一样。通过分析,他认为应该排除水这个干扰因素。于是改
用熔融苛性钾,结果发现阴极白金丝周围出现了燃烧更旺的火焰,说明
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分解出的产物立刻又被燃烧了。后来他换用碳酸钾
并通以强电流,但阴极上出现的金属颗粒还是很快被烧掉了。最后,他
总结教训,在密闭坩埚内电解熔融苛性钾,终于拿到了一种银白色金属,
并进行性质实验,发现在水中能剧烈反应,出现淡紫色火焰,显然是该
金属与水作用放出氢气的结果。山此,戴维判断这是一种新金属,取名
为钾。不久,他又从苛性苏打中电解出了金属钠。次年,用同样方法,

他从苦土(MgO)、石灰、菱锶矿(SrCO3)和重晶石(BaCO3)中分别又发现了
新元素镁、钙、锶和钡。

1807
年12
月,尽管当时英法两国正进行着战争,法国皇帝拿破仑仍
然颁发勋章,以嘉奖戴维的卓越成就。但是,戴维并没有因此骄傲起来。
金属钾被发现以后,他由该金属可从水中分解出氢气受到后发,认为钾
也应该能够分解其他物质。于是在1808
年,他将钾与无水硼酸混合,在
铜管中加热,得到了青灰色的非金属硼。这样,不到两年,戴维就发现

7
种新元素。如果加上他1810
年和1813
年确定的氯元素和碘元素,
戴维一生发现和确认的元素就有
9
种。这一成就在他去逝之前的52
个元
素发现史上,无人能与其媲美。

化学最早是法国波义耳提出的

由古代的炼金术演变而来的,在中国就是由炼丹术演变的

化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基本概念
“化学”一词,若单从字面解释就是“变化的科学”之意。化学如同物理皆为自然科学之基础科学。很多人称化学为“中心科学”(Central science),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各种星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规律,发现了星际空间有简单化合物的存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数据,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编辑本段化学的萌芽
化学器械
古时候,原始人类为了他们的生存,在与自然界的种种灾难进行抗争中,发现和利用了火。原始人类从用火之时开始,由野蛮进入文明,同时也就开始了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天然物质。燃烧就是一种化学现象。(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掌握了火以后,人类开始食用熟食;继而人类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如发现在翠绿色的孔雀石等铜矿石上面燃烧炭火,会有红色的铜生成。这样,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的变化的过程中,制得了对人类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人类逐步学会了制陶、冶炼;以后又懂得了酿造、染色等等。这些有天然物质加工改造而成的制品,成为古代文明的标志。在这些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萌发了古代化学知识。 古人曾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企图追溯其本原及其变化规律。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中国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合而成的,而五行则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的。此说法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认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源。此说为中国炼丹术的理论基础之一。 公元前4世纪,希腊也提出了与五行学说类似的火、风、土、水四元素说和古代原子论。这些朴素的元素思想,即为物质结构及其变化理论的萌芽。后来在中国出现了炼丹术,到了公元前2世纪的秦汉时代,炼丹术已颇为盛行,大致在公元7世纪传到阿拉伯国家,与古希腊哲学相融合而形成阿拉伯炼丹术,阿拉伯炼丹术于中世纪传入欧洲,形成欧洲炼金术,后逐步演进为近代的化学。 炼丹术的指导思想是深信物质能转化,试图在炼丹炉中人工合成金银或修炼长生不老之药。他们有目的的将各类物质搭配烧炼,进行实验。为此涉及了研究物质变化用的各类器皿,如升华器、蒸馏器、研钵等,也创造了各种实验方法,如研磨、混合、溶解、洁净、灼烧、熔融、升华、密封等。 与此同时,进一步分类研究了各种物质的性质,特别是相互反应的性能。这些都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许多器具和方法经过改进后,仍然在今天的化学实验中沿用。炼丹家在实验过程中发明了火药,发现了若干元素,制成了某些合金,还制出和提纯了许多化合物,这些成果我们至今仍在利用。

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驱赶猛兽,充分利用燃烧时的发光发热现象。
当时这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它的发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历史的前进。
化学的发展经历的时期:
(1)萌芽时期
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2)丹药时期
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而后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现。

(3)燃素时期
这个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为化学元素指明科学的概念。
(4)发展期
这个时期从1775年到1900年,是近代化学发展的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使化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突出地强调了各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与古代原子论的一个主要区别。

(5)现代时期
二十世纪的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受到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
并广泛地应用了当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化学在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合成和测试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扩展资料:
化学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化学在发展过程中,依照所研究的分子类别和研究手段、目的、任务的不同,派生出不同层次的许多分支。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化学传统地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四个分支。
2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化学键的电子理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化学研究在理论上和实验技术上都获得了新的手段,导致这门学科从30年代以来飞跃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化学内容一般分为生物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等七大类共80项,实际包括了七大分支学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化学

相关要点总结:

15775845271:你们知道化学这怎么来的?
勾博答:第一:化学的由来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及其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化学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语的“χημεία”(chemeia),它最初是指炼金术,意为“将不纯的物质变为纯净的物质的艺术”。炼金术是化学学科的前身之一,它起源于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地,并在古希腊和...

15775845271:化学为什么叫化学?谁能告诉我起源?
勾博答:20世纪以来,化学发展的趋势可以归纳为: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由稳定态向亚稳定态发展,由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再用于指导设计和开创新的研究。一方面,为生产和技术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新物质、新材料;另一方面,在与其它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进程中不断产生新学科,并向探索生命科学和宇宙起源的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

15775845271:化学起源
勾博答:最早的化学要说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

15775845271:高分求化学的主要历史发展过程 500字左右
勾博答:(五)科学相互渗透时期:这个时期基本上从20世纪初开始,是现代化学时期。20世纪初,化学和物理学有了更多共同的语言,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理论逐步完善。同时,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生物化学等得到快速的发展。诚然,科学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因而化学的发展也决不会停滞不前。参考资料:...

15775845271:化学的历史由来
勾博答: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化学传统地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四个分支。2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化学键的电子理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化学研究在理论上和实验技术上都获得了新的手段。导致这门学科从30年代以来飞跃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化学内容...

15775845271:化学的起源
勾博答:化学的起源如下:化学起源说是人们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由奥巴林和霍尔丹提出,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逐渐地演变而成的。最终,以生化系统和遗传系统的建立为标志的细胞得以诞生。定义:化学是在原子层次上研究...

15775845271:化学起源说的过程
勾博答:火是人类用来发明工具和创造财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人类开始了制陶、冶金、酿造等工艺,进入了广阔的生产、生活天地。2. 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 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考证。对陶器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推测: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

15775845271:近代化学的起源
勾博答:1、化学的起源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炼金术和化学工艺中发展而来的 ; 2、近代化学的出现 (1)时间 :17世纪 ; (2)创始人 :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 ; (3)燃素说的出现 : ① 时间 :17世纪末 ; ② 观点 :燃素是化合物燃烧时析出的一种特殊的物质 ; ③ 影响 ...

15775845271:化学成为一门学科是从1781年开始吗?
勾博答:从1775年到1900年,是近代化学发展的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使化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接着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化学才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这...

15775845271:"化学”这一名词的起源
勾博答:古时候,原始人类为了他们的生存,在与自然界的种种灾难进行抗争中,发现和利用了火。原始人类从用火之时开始,由野蛮进入文明,同时也就开始了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天然物质。燃烧就是一种化学现象。(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掌握了火以后,人类开始食用熟食;...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