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一)斑岩型钼矿——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钼多金属矿 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钼多金属矿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1.矿区地质特征

大宝山钼多金属矿位于粤北南岭成矿带南缘,北东向四会-吴川深大断裂构造带与东西向大东山-贵东岩浆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岩浆岩极为发育。粤北地区是我国有色金属及硫的重要产地,发育著名的凡口铅锌矿、大宝山钼多金属矿及英德硫铁矿等几个大型矿床,同时发育众多中小型矿床及矿点(图2-1)。

图2-1 大宝山钼矿区域地质简图

(据兰井志,2002)

1—中泥盆统-奥陶系;2—中-下泥盆统桂头群;3—前泥盆系;4—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5—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6—地质界线;7—断层;8—矿床(点);9—地层不整合

2.矿体特征

大宝山钼多金属矿是总体上以钼、铁、铜、铅锌、钨为主的大型多金属矿床。矿床发育的矿体类型多样,上部为风化淋滤型褐铁矿,中部为层状菱铁矿,下部为铜铅锌硫铁矿床,斑岩型钼矿作为主要矿体围绕大宝山岩体呈环状分布,矽卡岩型钼钨矿床分布在船肚花岗岩体南侧,呈东西向产出(图2-2)。根据其空间分布及产状特征,可大致分为大宝山铁、铜多金属矿区和大宝山斑岩钼矿区。

大宝山铁、铜多金属矿区的矿体呈似层状、扁豆状产出于次英安斑岩岩墙上盘的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中,其产状基本与围岩岩层一致,与岩层具同步褶曲,矿层中可见大量腕足类化石,因此通常认为是同生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大宝山斑岩钼矿矿体厚大,呈似层状产在花岗闪长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上,产状与斑岩体基本一致,围绕岩体四周呈同心环状分布,矿体明显受推覆构造控制;推覆构造面之上为次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也就是钼矿体,推覆构造面之下为侏罗系金鸡组砂岩,无矿化。

图2-2 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硫化矿床垂直分布图

(据王磊,2010)

1—铁帽;2—原生矿体;3—地下水面;4—表层氧化亚带界线;5—氧化亚带矿石界线;6—氧化淋滤带界线;7—页岩;8—灰岩

经野外观察,结合镜下鉴定,大宝山铁、铜多金属矿的矿石结构主要为鳞片状、半自形粒状、他形粒状、尖角状、细脉状等,构造主要为蜂窝状、土状、致密块状、块状、浸染状、斑杂状、团块状等;矿物组成十分复杂,主要矿石矿物有褐铁矿、菱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雌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白钨矿和辉钼矿等,少量辉铋矿、黝铜矿、金红石、辉铜矿、银金矿等。大宝山斑岩钼矿的矿石具有斑状、他形粒状、半自形叶片状、破碎网格状结构,浸染状、片状、脉状、网脉状、条带状、星点状、角砾状构造;矿物为辉钼矿、白钨矿及黄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绢云母、斜长石、白云母等,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黑云母化、钾长石化。

3.成因模式

大宝山钼多金属矿床成因认识不一,总体为岩浆热液矿床和斑岩成因两大类(刘姤群等,1985;祝新友等,2011;庄明正,1986)。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作用过程有关,形成斑岩型-岩浆热液型钼铜铅锌多金属系统矿床(图2-3)。花岗斑岩为燕山期中酸性浅成火山岩侵入体。成矿期花岗斑岩侵入矿区中部的石英斑岩及寒武系碎屑岩中,矿床呈岩株状产出,形成斑岩型钼钨矿床。以花岗斑岩为成矿热液中心,热液向四周运行(温度由高到低),促使金属矿床的围岩蚀变呈环带状分布。成矿后,又经历了断裂构造的后期改造,使得岩体抬升剥离(祝新友等,2011;庄明正,1986)。

图2-3 大宝山矿床成矿模式图

(据王磊,2010)

1—砂岩;2—页岩;3—灰岩;4—次英安斑岩;5—花岗闪长斑岩;6—风化淋滤型铁帽;7—层状黄铁矿体;8—菱铁矿体;9—铜铅锌多金属矿体;10—矽卡岩型钼矿体;11—斑岩钼矿体;12—断裂;13—脉状铜铅锌矿体;14—透闪石化-阳起石化;15—硅化、绿泥石化;16—矽卡岩化;17—钾长石化

4.矿床系列标本简述

2010年,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特征,采用定点捡块法采集大宝山钼矿标本共计21块(表2-1)。根据矿区成矿母岩分布及围岩蚀变等特点,重点在大宝山采场和船肚矿区开展标本采集。采集标本的类型主要分为矿石、岩石、蚀变围岩3类:共采集矿石标本13块,岩性包括含铜黄铁矿矿石、黄铜矿黄铁矿石、黄铁矿辉钼矿石、辉钼矿、黄铁矿闪锌矿矿石、褐铁矿和石英脉黄铁矿石;采集岩石5块,岩性为石英斑岩、黄铁矿石英脉、似斑状花岗岩、石灰岩和辉钼矿化石榴子石矽卡岩;采集蚀变围岩3块,分别为高岭土化泥质岩石、泥质粉砂岩和黄铁矿化蛇纹岩。

表2-1 大宝山钼矿采集标本

注:表中Mo1-B代表大宝山钼矿标本,Mo1-b代表该标本薄片编号,Mo1-g代表该标本光片编号。

5.图版

(1)标本照片及其特征描述

Mo1-B01

含铜黄铁矿矿石。矿石呈绿黄色,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色—黄白色,金属光泽,自形—他形粒状,可见立方体晶形,粒径1~3mm。含少量孔雀石,很少见原生铜矿物,含黄铁矿约20%。脉石矿物主要为硅化石英和后期蚀变的绿泥石,共约80%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02

石英斑岩。岩石呈浅灰—浅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成分为石英,大小0.2~2mm,无色透明—半透明,含量约5%,他形粒状,基质为隐晶质。岩石中可见黄铁矿石英脉,沿裂隙充填,脉宽1~10mm,以细脉为主,含量2%~3%,脉体分布无规律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03

黄铁矿石英脉。矿石呈灰白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乳白色,他形粒状结构,含量约80%。黄铁矿,黄色—黄白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以脉状、团窝状不均匀地分布于石英脉中,含量约20%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04

黄铜矿黄铁矿石。矿石呈黄色,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黄铁矿,浅黄色,条痕黑色,他形粒状,集合体密集呈块状、脉状分布,与黄铜矿脉伴生,含量>90%。黄铜矿,铜黄色—亮黄色,金属光泽,他形粒状,块状构造,小刀可刻动,条痕呈绿黑色,含量约5%。矿石中可见少量绿泥石,硬度小,刻痕呈白色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05

黄铁矿黄铜矿矿石。矿石呈黄色,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黄铜矿,黄色—亮黄色,金属光泽,他形粒状结构,条带状分布,含量约20%。黄铁矿,黄色—黄白色,自形—他形粒状结构,集合体与石英紧密共生组成条带,含量约30%。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和少量绿泥石,含量约50%。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与黄铁矿共生组成条带;绿泥石呈斑点分布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06

黄铁矿辉钼矿石。矿石呈黄灰白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片状、脉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钼矿、黄铁矿,矿脉期次较多,早期黄铁矿脉被辉钼矿脉、石英脉切穿。辉钼矿,铅灰色,强金属光泽,呈细小鳞片状不均匀分布于石英脉中或其两侧,含量约1%。黄铁矿局部呈团块状,脉宽1~5mm,含量约10%。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含量约90%。矿化原岩为石英斑岩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07

高岭土化泥质岩石。岩石呈浅灰白色,泥质结构,块状构造,为风化作用产物。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土,白色土块状(岩石密度小),见少量细小石英颗粒。金属矿物可见黄铁矿,他形细粒结构,杂乱无序,含量约5%。另可见有微量孔雀石,可能由黄铜矿氧化而成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08

泥质粉砂岩。岩石呈黑灰色,泥质细粉砂质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泥质和细粉砂。岩石中发育细小黄铁矿石英脉,脉宽约1mm,黄铁矿呈细小星点状分布,含量<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09

似斑状花岗岩。岩石呈浅黄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石英,斑晶粒径1~3mm,无色透明,油脂光泽。基质主要为石英,浅灰白色,半透明—不透明,含量约85%;次为斜长石,细粒状,含量约10%。含少量暗色矿物,黑云母呈片状,含量约1%。见岩石硅化作用明显的石英细脉。辉钼矿,呈细小鳞片状分布于石英脉中,含量<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10

辉钼矿。矿石呈灰色,他形细粒结构,细脉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钼矿,含量2%~3%。辉钼矿有两种赋存形式:①细脉辉钼矿,铅灰色—黑灰色,他形粒状结构,强金属光泽,污手,与石英脉共生,脉宽2~3mm;②浸染状辉钼矿,不均匀片状,半自形细粒状。可见少量细小粒状黄铁矿,含量约1%。脉石矿物主体为石英细砂岩或粉砂岩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11

黄铁矿化蛇纹岩。岩石呈浅灰绿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蛇纹石,少量石英和方解石,含量10%±。蛇纹石,绿色,细小鳞片状,蜡质光泽,定向排列,含量约70%。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方解石,白色,半自形粒状,多呈团块状分布。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色—黄白色,金属光泽,半自形—他形细粒状,呈细脉浸染状分布,含量约20%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12

黄铁矿闪锌矿矿石。矿石呈褐黑色,自形—半自形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金属矿物成分有闪锌矿、黄铁矿。闪锌矿,棕褐—黑褐色,条痕褐色,硬度低于小刀,树脂—半金属光泽,一组完全解理,粒径2~3mm,大者达5mm,含量约40%。黄铁矿,黄色—黄白色,条痕黑色,金属光泽,多呈自形立方体,粒径2~3mm,大者达5~10mm,含量约20%。次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亮黄色,他形粒状,含量2%~3%。脉石矿物主要为绿灰色绿泥石集合体,充填于金属矿物晶粒间,呈团窝状、条带状,含量约35%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13

褐铁矿。矿石呈褐色—红褐色,胶状结构,块状构造、蜂窝状构造(角砾状构造)。主要金属矿物为褐铁矿,褐色—红褐色,主要呈胶状结构,块状、蜂窝状构造,含量80%~90%。蜂窝状褐铁矿中多含有细小石英颗粒,偶见绿色孔雀石,含量约10%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14

石灰岩。岩石呈深灰—黑灰色,泥粉晶结构,块状、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白色,硬度小,加稀盐酸剧烈起泡,可见方解石细脉或团窝。岩石中含有不均匀的黄灰色灰泥质条带,条带宽3~5mm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15

石英脉黄铁矿石。矿石呈黄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色—黄白色,金属光泽,半自形—他形晶,粒径1~3mm,大者可达5mm±,含量约80%。偶见黄铜矿,呈他形粒状结构。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方解石,呈两种形式出现:①方解石石英脉,石英呈块状,白色—乳白色,油脂光泽,滴酸不起泡,方解石解理发育,滴酸起泡,脉宽1~3cm;②充填于黄铁矿晶隙中的方解石和石英,颗粒细小,总含量约20%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16

黄铁矿黄铜矿矿石。矿石呈黄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和黄铁矿。黄铜矿,铜黄色—亮黄色,他形粒状结构,含量20%~30%。黄铁矿,黄色—黄白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颗粒细小,粒径1~2mm,含量30%~40%。脉石矿物主要为绿泥石,次为石英。绿泥石,绿灰色,粉末呈灰白色,含量约30%。石英,无色透明,含量5%~10%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17

黄铜矿闪锌矿矿石。矿石呈铁黑色—褐黑色,不等粒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矿石矿物成分主要有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褐黑色,半金属光泽,条痕呈褐色,一组完全解理,呈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0.5~2mm,最大可达10mm×20mm,含量约80%,属极富矿石。黄铜矿,亮黄色—铜黄色,金属光泽,呈他形粒状结构,分布较均匀,含量5%~7%。黄铁矿,黄色—黄白色,呈自形—他形粒状较均匀地分布于矿石中,粒径1~3mm,含量3%~5%。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微量绿泥石,总量约10%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18

辉钼矿石。岩石呈浅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石英,无色透明,粒径一般1~2mm,大者达5mm。偶见长石,含量约5%。基质为隐晶质。岩石硅化作用明显,常出现网脉状石英细脉,脉宽1~3mm,方向各异,相互交切,规模不等。石英脉中伴生有小鳞片状辉钼矿化,呈细脉状或细脉浸染状,含量<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19

含黄铜矿黄铁矿矿石。矿石呈黄色,他形粒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黄铁矿,黄—黄白色,金属光泽,他形粒状,含量约80%。黄铜矿,铜黄色,金属光泽,他形粒状,呈条带状、团窝状分布,含量3%~5%。脉石矿物主要为绿泥石,绿黑色,粉末呈浅灰白色,硬度小,含量约15%,呈细粒状或团窝状分布于黄铁矿晶隙中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20

辉钼矿。矿石呈灰绿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细脉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为辉钼矿,铅灰色,强金属光泽,半自形—他形晶,细小鳞片状构造,含量约10%。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和石榴子石,少量阳起石。透辉石,浅绿色,细粒状集合体,含量约40%。石榴子石,浅绿色—浅绿褐色,他形粒状,断口具油脂光泽,硬度大,含量约40%。阳起石,绿色,纤维状,自形晶,晶体长达2~5mm,晶径0.1~0.2mm,含量1%~2%。脉石矿物组合显示典型矽卡岩矿物组合特征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21

辉钼矿化石榴子石矽卡岩。岩石呈灰白—黄褐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榴子石,含量70%±,呈两种形式存在:①脉状,黄褐色,块状,他形粒状结构,硬度大,断口油脂光泽,脉宽可达5cm±;②粒状,棕褐色,粒径1~2mm,斑点状分布于白色大理岩中。次要矿物为方解石,白色,呈团块状,明显为交代残余,质纯,不含其他矿物,含量约30%。另可见细脉-浸染状辉钼矿,呈细小鳞片状,含量<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2)标本镜下鉴定照片及特征描述

Mo1-b02

英安斑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Se,约50%)、石英(Qz,约30%)和斜长石(Pl,约10%)。斜长石,负低突起,斑晶双晶发育明显并具有环带,粒径0.1~0.2mm。绢云母,集合体呈鳞片状,具丝绢光泽,由长石绢云母化所致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06

英安斑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55%)、石英(Qz,约35%)、不透明矿物(约7%,可能为黄铁矿(Py))。斑晶为斜长石,负低突起,斑晶双晶发育明显并具有环带,粒径0.5~1mm。石英,呈他形,粒径约0.2mm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07

泥质粉砂岩。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70%)、石英(Qz,约20%)和少量不透明矿物。斜长石,负低突起,斑晶双晶发育明显,粒径0.5~1mm。石英,呈他形,粒径0.4mm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08

石英砂岩。细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Se,约60%)、斜长石(Pl,约10%)和石英(Qz,约25%)。绢云母,集合体呈鳞片状,具丝绢光泽,主要由长石蚀变所致。斜长石,负低突起,双晶发育,部分绢云母化。石英,呈他形,正低突起,无解理和双晶,粒径0.02mm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b09

花岗闪长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40%)、石英(Qz,约40%)、绢云母(Se,约7%,)和白云母(Ms,约5%)。斑晶为斜长石,负低突起,双晶发育,粒径约2mm。石英,呈他形,正低突起,粒径约0.05mm,部分长石发生了绢云母化作用。绢云母,集合体呈鳞片状,具丝绢光泽,主要由长石蚀变所致。白云母,闪突起,突起较低,干涉色为Ⅱ级顶部至Ⅲ级,鲜艳夺目,近平行消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g01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及黄铁矿,少量磁铁矿、磁黄铁矿、铜蓝、赤铁矿、白钨矿及褐铁矿等。黄铁矿(Py)含量约30%,多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局部被黄铜矿、磁黄铁矿沿裂隙交代呈尖角状结构,粒径0.01~0.6mm。黄铜矿(Ccp)含量约2%,呈他形粒状结构,与磁黄铁矿接触呈共结边结构,局部呈假象结构特征,粒径0.002~0.2mm。铜蓝(Cv)含量约2%,沿黄铜矿颗粒边缘及裂隙交代,局部交代完全呈假象结构。少量磁铁矿(Mag)和磁黄铁矿(Po),不规则粒状结构,沿黄铁矿颗粒边缘及裂隙交代呈尖角状结构。褐铁矿(Lm)少量,沿赤铁矿颗粒边缘及裂隙交代呈残余结构特征。偶见赤铁矿(Hem)和白钨矿

矿物生成顺序:磁铁矿→黄铁矿→白钨矿→黄铜矿-磁黄铁矿→铜蓝→赤铁矿→褐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g05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及磁黄铁矿,少量黑钨矿、辉铋矿、闪锌矿、金红石、黄铁矿及菱铁矿等。磁黄铁矿(Po)含量约30%,呈不规则粒状结构,被黄铜矿沿边缘及裂隙交代呈尖角状或细脉状结构,局部交代强烈呈港湾孤岛状结构,粒径0.002~2.0mm。黄铜矿(Ccp)含量约30%,呈他形粒状结构,与闪锌矿、黑钨矿颗粒接触平直呈共结边结构,粒径0.002~5.0mm。辉铋矿(Bmt)少量,呈不规则粒状结构,交代黄铁矿及磁黄铁矿呈残余孤岛状结构或尖角状结构。少量闪锌矿(Sp)和黑钨矿(Wol),呈不规则粒状结构,与黄铜矿接触边界平直呈共结边结构。少量金红石(Rt),呈不规则粒状结构,被磁黄铁矿及黄铜矿交代包裹呈包含结构。少量黄铁矿(Py)和菱铁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可见菱铁矿菱形截面

矿物生成顺序:金红石→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黑钨矿→辉铋矿→菱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g06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少量辉钼矿、金红石及黄铜矿等。黄铁矿(Py)含量约5%,多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分布于透明矿物中,颗粒较为破碎呈碎裂结构,集合体呈脉状分布,颗粒粒径0.01~4.0mm。辉钼矿(Mot)少量,呈半自形片状结构,局部被黄铁矿颗粒交代包裹呈包含结构,颗粒粒径0.002~0.2mm。金红石(Rt)少量,呈不规则粒状结构被黄铁矿交代包裹呈包含结构,颗粒粒径0.002~0.1mm。偶见黄铜矿(Ccp),呈不规则粒状结构

矿物生成顺序:金红石→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g09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及金红石,少量辉钼矿及黄铜矿等。黄铁矿(Py)含量约2%,多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分布于透明矿物中,集合体呈脉状分布,粒径0.01~4.0mm。辉钼矿(Mot)少量,呈半自形片状结构,粒径0.002~0.3mm。金红石(R t)少量,呈不规则粒状结构沿透明矿物颗粒间隙及裂隙分布,粒径0.002~0.1mm。偶见黄铜矿,呈不规则粒状结构,沿黄铁矿颗粒裂隙交代呈尖角状结构

矿物生成顺序:金红石→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g10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及金红石,少量辉钼矿及磁黄铁矿,偶见闪锌矿及黝铜矿等。黄铁矿(Py)含量约2%,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局部被透明矿物交代较为强烈呈骸晶结构,粒径0.01~1.0mm。黄铜矿(Ccp)含量约1%,呈不规则粒状结构,沿黄铁矿颗粒裂隙交代呈尖角状结构,颗粒粒径0.002~0.2mm。金红石(Rt)少量,呈不规则粒状结构沿透明矿物颗粒间隙及裂隙分布,局部被黄铁矿交代包裹呈包含结构。少量辉钼矿(Mot)和磁黄铁矿(Po),呈半自形片状结构。偶见闪锌矿(Sp)和黝铜矿(Td),不规则粒状结构,呈尖角状交代黄铜矿颗粒

矿物生成顺序:金红石→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闪锌矿→黝铜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g12

主要金属矿物为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及银金矿,少量方铅矿、黝铜矿及磁黄铁矿等。闪锌矿(Sp)含量约60%,呈不规则粒状结构,局部交代黄铁矿较为强烈呈骸晶结构,呈星状结构分布于黄铜矿中,或者二者呈共结边结构共生。颗粒粒径0.005~6.0mm。黄铜矿(Ccp)含量约10%,呈不规则粒状结构,局部交代闪锌矿及磁黄铁矿较为强烈,呈港湾—孤岛状结构,多包含黄铁矿颗粒或呈乳浊状分布于闪锌矿中,粒径0.001~3.0mm。黄铁矿(Py)含量约10%,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多被黄铜矿、闪锌矿交代包裹呈包含结构,粒径0.01~4.0mm。少量银金矿(Elc)、方铅矿(Gn)、黝铜矿(Td)和磁黄铁矿(Po),呈不规则粒状结构,密切共生

矿物生成顺序: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铜矿→方铅矿→黝铜矿→银金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g13

主要金属矿物为赤铁矿及褐铁矿等,偶见黄铁矿残余。赤铁矿(Hem)含量约30%,集合体呈胶状结构分布于透明矿物中,并被褐铁矿交代呈尖角状结构,局部交代较为完全呈残余结构。褐铁矿(Lm)含量约30%,呈不规则粒状结构填隙于透明矿物中,集合体呈胶状结构分布,交代赤铁矿。黄铁矿(Py)少量,呈他形粒状结构,被褐铁矿交代包裹呈包含结构,粒径0.02~0.05mm

矿物生成顺序:黄铁矿→赤铁矿→褐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g15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及白钨矿等,少量黄铜矿及金红石,偶见黝铜矿。黄铁矿(Py)含量约40%,多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颗粒较为破碎呈碎裂结构,沿白钨矿颗粒裂隙呈尖角状交代,粒径0.01~2.0mm。白钨矿(Sh)少量,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局部被黄铁矿沿其裂隙交代,粒径0.002~0.6mm。黄铜矿(Ccp)少量,呈不规则粒状结构,呈尖角状沿黄铁矿颗粒裂隙交代,粒径0.002~0.1mm。金红石少量,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0.002~0.05mm。偶见黝铜矿(Td),呈不规则粒状结构,可见其呈尖角状交代黄铜矿,粒径约0.02mm

矿物生成顺序:金红石→白钨矿→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g17

主要金属矿物为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及辉铋矿等,少量银金矿、磁黄铁矿及黝铜矿等。闪锌矿(Sp)含量约70%,呈不规则粒状结构,可见交代黄铁矿呈尖角状结构,局部交代强烈呈骸晶结构,粒径0.01~10.0mm。黄铜矿(Ccp)含量约10%,呈不规则粒状结构,呈乳浊状分布于闪锌矿中或二者呈共结边结构共生,粒径0.001~1.0mm。黄铁矿(Py)含量约10%,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黄铜矿、闪锌矿及辉铋矿沿其裂隙分布,粒径0.01~4.0mm。少量磁黄铁矿(Po)、辉铋矿(Bmt)和银金矿(Elc),呈不规则粒状结构。辉铜矿(Cc)少量,呈不规则粒状结构,与黄铜矿呈共结边结构共生。偶见黝铜矿(Td)交代银金矿

矿物生成顺序: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辉铋矿→黄铜矿-辉铜矿→银金矿→黝铜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Mo1-g20

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黄铁矿、黄铁矿及黄铜矿等,少量锡石等。磁黄铁矿(Po)含量约75%,呈不规则粒状结构,呈尖角状沿锡石及黄铁矿边缘及裂隙交代,局部交代强烈呈残余孤岛状结构,粒径0.002~3.0mm。黄铜矿(Ccp)含量约2%,呈不规则粒状结构,沿黄铁矿、磁黄铁矿及锡石颗粒裂隙交代呈尖角状或细脉状结构,粒径0.001~1.0mm。黄铁矿(Py)含量约2%,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常见立方体晶体截面形态,粒径0.01~5.0mm。锡石(Cst)少量,呈不规则粒状结构,被磁黄铁矿及黄铜矿交代呈尖角状结构或残余结构

矿物生成顺序:锡石→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钼多金属矿~

大宝山多金属矿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沙溪镇,是我国岭南地区典型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料基地。该矿床成矿作用复杂,铁、铜、铅、锌、钼、钨、硫资源量均达到大型规模,并伴有铋、金、银等。
本区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南侧,四会-吴川深大断裂构造带与大东山-贵东构造岩浆带的复合部位,成矿区带属于曲江-怀集Pb-Zn-Sn-Fe-W成矿亚带。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寒武系浅变质碎屑岩,泥盆系中下统桂头群(D1-2gt)河湖相紫色碎屑岩,泥盆系中统东岗岭组下段(D2da)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段(D2db)钙质页岩夹粉砂质页岩及泥质灰岩,泥盆系上统天子岭(D3t)组厚层灰岩、薄层状灰岩。矿区主要含矿地层为泥盆系中统东岗岭组(D2d)。
(2)构造
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构造并不十分发育。矿区发育多组断裂,与成矿有关的断裂主要有4组,包括东西向、北北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在成矿作用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作用。大约在燕山作用四期,沿Fa12铲形断裂由北东向南西逆冲推覆,含钼斑岩体以及其上的泥盆纪地层和已经形成的铜铅锌硫化物矿体被推覆于金鸡组含炭泥质粉砂岩之上,推覆距离估计约1km。
(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发生于燕山造山运动。燕山早期大片花岗岩侵入,构成本区岩浆岩的主体。燕山晚期的潜火山作用,形成一套中酸性次英安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活动,除海相火山喷发的中酸性熔岩外,主要是燕山作用四期的次英安斑岩和五期的花岗闪长斑岩。
2.矿床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大宝山矿区整体为一以铜硫铅锌钼钨为主的多金属特大型矿床,根据其空间分布、产状特征,分为东区大宝山铁、铜多金属矿床和西区大宝山斑岩钼矿床。西区斑岩钼矿床的空间分布严格受燕山早、中期中酸性浅成—超浅成小岩体制约。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体与次英安斑岩体中。整个矿化范围东西长750m,南北宽800m,面积约为0.48km2,深度达-250m标高以下。
主要钼矿体有3个,即Ⅰ、Ⅱ、Ⅲ号矿体。其中以Ⅲ号钼矿体规模最大,连续性、稳定性较好。Ⅲ号矿体位于推覆构造面(Fa12)之上,走向长大于600m,沿倾向延伸650~800m,平均假厚度152m,矿体埋藏深度最大标高620m,最低标高-250m。矿体为似层状钼矿体,矿化稳定均匀,矿体Mo平均品位0.102%,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北东,倾角在25°~40°之间变化。往东呈侧伏状。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自然类型可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氧化矿石中有氧化钼矿石和氧化钼铁矿石。当氧化钼含量大于30%时为氧化钼矿石;氧化钼含量大于30%,铁含量大于35%时,可作为褐铁矿矿石加以利用而成为氧化钼铁矿石。原生矿石可分为辉钼矿石和辉钼-黄铁矿石。矿石中伴生有益组分有Cu、Pb、Zn、Re等,W、S有综合利用价值。
矿石结构有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鳞片状结构、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不规则状结构、穿插交代结构、胶状结构等;矿石构造有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块状构造、团块状构造等。
标本名称 黄铁黄铜矿矿石 编号 DB068-2 形成时代 燕山期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标本呈黄灰色,中细粒结构,浸染状—脉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云母、绿泥石、钾长石、方解石。黄铁矿和黄铜矿密切共生,且呈脉状—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有后期石英脉穿插。矿床主矿体(1号)Cu平均品位为0.85%;深部矿石含钼量逐渐增高,Mo品位为0.036%~0.070%
成因类型 斑岩型 产地 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钼多金属矿

广东省曲江县大宝山大型钨钼矿床位于韶关市165°方向25km处,属韶关市曲江区沙溪镇,大坑口镇,翁源县铁龙镇管辖。
大宝山大型矿床是一个自唐朝、宋朝以来历经长期、大规模采铜及其他金属矿的老矿山。至今仍可见数以百计的老窿和大片炉渣,足以反映昔日采冶盛况。据曲江县志记载,北宋时期产铜量一度逾百万斤,居全国首位。以后逐渐衰落。公元1465年(即明朝成化年间)被废弃。清末至民国初期,又曾有人进行开采,规模很小。
新中国成立后,最初进入矿区踏勘的是地质部中南地质局中苏技术合作438地质队(即粤北湘南地质队,简称粤湘队)。根据群众报矿信息,于1956年7月底到矿区踏勘,开展地表地质工作,见到分布广泛的铁帽(褐铁矿)和一些老窿、成堆的炉渣。根据以上所见及所采样品标本分析鉴定Pb、Zn等的结果,初次踏勘认为,地表铁帽分布规模较大,此处很可能是一个有远景的铅锌矿区。同年8月,前往矿区复查,所得评价与初查基本一致。通过路线地质调查,测制了大比例尺的地质草图,大体圈定了地表铁帽的范围,估算铁矿石远景储量500万~1000万t。
1956~1957年,438队进行矿区普查评价,开展了地表地质、老窿调查清理和大量的浅井揭露,并进行了金属量测量。老窿多呈带状密集分布,大致与铁帽的分布重合。1957年初在清理49号老窿中见到了约10m厚的铅锌矿体,邻近的浅井也见到了原生铅锌矿;驻队苏联专家布置的原生晕金属量测量,圈出了一条近南北向长达1500m的铜铅锌含量很高的异常带。至此,才比较一致认为在大宝山寻找有色金属矿有很大远景。1957年10月经普查深钻揭露,第一批钻孔在约200m处见到了厚数米至数十米的铅锌铜硫综合矿体,查明了矿体产状,肯定了矿床远景规模很大。
1958年1月起,大宝山矿区多金属矿床转入勘探工作。勘探工作以钻探为主,地质部综合地质普查勘探方法研究队物化探方法相互配合。之后又有广东省地质局754、705地质大队开展物化探工作,并认为矿区位于一小向斜部位,矿体沿此构造赋存的可能性很大。经查明,该多金属矿带长3100m,平均宽400m,由33个大小不一的盲矿体组成,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
1959~1960年,以中国地质科学院为主,长春地质学院、广东地科所等10个单位上百人组成大宝山综合地质普查方法研究队,加强多方法试验和综合研究,提交该地区的研究报告;并与省局705队合作,对其中有关磁异常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了长约1500m,由10个平行斜列窄而长的多金属硫化物矿体组成的西部矿带。
矿区菱铁矿体是矿山于1978年对1号铁矿体勘探时发现。广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937队于1978~1980年进行矿区补充勘探评价,并在705队初步评价基础上加强了物、化、遥、地的综合研究,利用成矿模式指导勘探,发现了斑岩型钼矿和储量数百万吨的菱铁矿。
大宝山矿区历经地质勘查、补勘、开发勘探几个阶段。勘查投资总额约达1000万元,投入的主要工作量:岩心钻探130000m,槽探40000m3,坑探5000m,浅井2500m。至1991年累计探明储量的矿产,褐铁矿、硫铁矿、锌矿、铜矿储量为大型,铅、钼为中型,铋、铊、镉、镓、铟、硒、碲、铼、金、银等伴生金属共探明16种,勘查效果相当显著。
大宝山钼矿,虽在1957年普查阶段已经发现,因矿化较弱未予重视。西部矿带于1960年验证磁异常时发现,而钼矿带东段于1970年通过地表系统工程提出大宝山矿区存在斑岩钼矿的设想。经勘探查明,大宝山花岗闪长岩内普遍存在细脉浸染状辉钼矿矿化,沿此接触带的北、东、南三面形成半环状分布的3个钼矿带,钼矿床至今未开采。由于大宝山钼矿勘探不系统,矿体的规模与成因类型认识不统一,勘查工作无明显进展。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大宝山矿山现已进入了中、高度危机矿山时期。因此,2007~2008年开展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对钼多金属矿区进行深部勘查,由省地质局705队和物探队负责进行。本次工作中物化探工作先行,以物化探成果指导探矿工程施工,新发现了钨矿,并探明钨、钼矿储量达到超大型。物化探工作先行指导大宝山危机矿山攻深找盲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得到地质技术人员的肯定。
一、钨钼矿床地质背景
(一)大地构造单元位置
按我国现今划分的重点金属成矿区带,大宝山地区处于南岭成矿带中;横跨扬子、华夏两个板块,位于中生代欧亚大陆板块构造岩浆活动带的华南陆块中部,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有色金属矿成矿远景区。大宝山钼矿区位于云开-大瑶山隆起内,处于南岭纬向构造带南侧、大东山-贵东东西向构造岩浆带与四会-吴川北东向深大断裂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图5-2-1)。

图5-2-1 大宝山钼多金属矿区地质图

(二)出露地层
区内广泛出露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少量下侏罗统、上白垩统等地层(图5-2-1)。
(三)控矿因素
矿区东西、北东等方向断层构造发育,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图5-2-1)。不同方向断裂相互交织,对岩体、矿产的形成与分布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钨钼矿体赋存于燕山早期的浅成中酸性花岗闪长斑岩中。
(四)矿床规模
钨、钼矿石品位低而均匀,矿床规模大,钨、钼储量达超大型规模。
(五)矿体特征
工业钨钼矿体环绕斑岩体接触带分布。斑岩体本身也存在广泛的钨钼矿化,具有斑岩型矿床的一整套面状蚀变分带特征;以斑岩体为中心,呈同心环状分布;工业矿体主要赋存于石英绢云母化带中。矿石结构构造以细网脉为主,浸染为辅,上部为含钨钼大脉,下部为小脉、细脉至微脉的垂直分带。矿物成分简单。矿石中伴生有大量的细脉浸染型黄铁矿。
(六)矿床类型
本矿床为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与浅成中酸性斑岩有关的斑岩型钼钨矿床。
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一)岩(矿)石电性特征
据矿区ZK4601、ZK5101、ZK5401、ZK5403、ZK5406、ZK5804、ZK5806、ZK58051、ZK5005、ZK500910个钻孔激电测井结果统计,矿区内岩(矿)石电性复杂多变。矿区的不同类岩(矿)体电性变化较大,不均一,电阻率变化从几欧·米至6089Ω·m,极化率变化从0.2%至76.37%。即便是同一类岩性,由于处于不同地理位置或不同深度,电性也会存在区别。
总而言之,矿区侏罗系含炭质岩、局部矿(化)破碎岩表现极低阻特征(几至几十欧·米),钨钼矿(化)黄铁矿化岩、青磐岩化次英安斑岩等表现中-低阻特征(200~600Ω·m),部分硅化次英安斑岩(如ZK5009孔)、钼矿(化)花岗闪长斑岩(如ZK5805孔)表现高阻特征(1000~4000Ω·m)。这些电阻率特征差异为开展电磁法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地球物理前提。
(二)重力场特征
矿区位于布格重力异常总体为扭曲的向北东东向拐折梯级带上,强度由南向北递减,幅值在(-30~-44)×10-5m/s2。布格重力等值线局部为重力高或局部扭曲是石炭系及泥盆系碳酸盐岩局部加厚的反映。这些地方是有利的成矿部位。
(三)磁场特征
1.航磁特征
矿区处于低纬度地区。在1∶20航磁ΔT异常图上,沿大坑口—大宝山—仙人嶂一带为一片正异常,ΔT异常幅值在0~300nT。在大宝山矿区有一局部正负伴生异常,编号C-73-22,最小为-40nT,最大值为300nT。
2.岩(矿)石磁性
矿区岩石除黄铁矿化粉砂岩、黄铁矿等具一定磁性外,大部分岩石不具磁性或磁性极弱。
(四)地球化学特征
1.1∶20万水系沉积物异常
根据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矿区处于AS18大宝山异常内(总面积为376km2),异常规模从大到小排列为:Bi>W>Cu>Au>Mo>Sb>Ag>Zn>As>Pb>Sn。这些元素均为主要成矿元素和主要指示元素,都有三级浓度分带和较清晰的浓集中心,走向以北西向为主,集中分布在大宝山矿田及其周围。异常中心内主要分布有大宝山钼多金属矿床等。
2.矿区1∶1万土壤地球化学异常
矿区内Mo、W等多元素主要呈面状强异常分布,符合斑岩型钼钨矿床的分布规律。异常元素以Mo、W、Bi、Cu、Au、Sn为主,主要元素异常含量高、浓集中心大而醒目。从化探工作结果看,大宝山钼钨矿为多期次、不同母岩所形成,钨(多金属)也是区内主要成矿元素,局部金银找矿意义不容忽视。
(五)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模型
综合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高精度磁测、化探等成果,初步建立了大宝山钨钼矿的地、物、化找矿模型(图5-2-2)。可以看出,寻找大宝山式斑岩型钼钨矿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主要依据:高极化、低电阻、强度高的Mo、W的面状分布主异常(其次为Bi、Sn、Cu等)区为找矿有利地区及其直接标志。

图5-2-2 大宝山钨钼矿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图

其次,找矿模型突出的是与成矿环境有关的能起到预示作用的那些特征和变化。由于该矿区处于岩浆活动带与大断裂构造带的复合部位(成矿有利区),航磁表现为在大片异常(0~300nT)中有局部正负相伴异常出现(-40~300nT),而布格重力异常表现为在扭曲、拐折的梯级带上有局部重力高。这些间接特征也不容忽视,要与直接标志统筹考虑。
三、物化探方法技术运用
(一)目标任务
2007~2008年开展的“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钼多金属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物化探专项工作的主要目标:开展物化探工作,为探矿工程布置提供依据。
(二)工作部署
物化探方法组合主要布置于大宝山钼矿区内。于2007年开展了1∶1万高精度磁测、1∶1万激电测深(AB=2000m)、1∶1万瞬变电磁法、1∶1万土壤测量等,并以1∶1万高精度磁测、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1∶1万土壤测量、激电测井等进一步追踪异常,进行中、深部找矿。仪器的使用情况:高精度磁测使用加拿大产GSM-19T质子磁力仪做地面总场测量,激电测深使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10kW大功率激电测量系统测量,瞬变电磁法使用美国Zonge公司生产的GDP-32Ⅱ多功能电法仪系统。
项目按设计开展野外工作。2007年5月27日项目组进场开展激电测深工作,至7月20日经历两个多月反复试验,效果不好。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矿区土壤覆盖层薄、多为基岩裸露,岩石硅化十分强烈,多数已形成硅质岩。对此,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多加电极、浇盐水等),接地条件仍无法改善;接地电阻过大,干扰明显等;客观原因造成该方法在野外测量效果不佳,无法达到设计要求。
项目组最终提出采用新技术———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这一思路,使用GDP-32Ⅱ多功能电法仪在矿区原有54号地质勘探剖面进行试验,效果明显。基于以上原因和经过前期技术方法试验,项目组最终向危机矿山项目管理办公室提出把激电测深、瞬变电磁法的工作量调整为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的申请,很快得到批复。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在大宝山矿攻深找盲中,找矿技术方法上取得了突破,找矿效果十分明显。
四、物化探异常解释推断及验证效果
(一)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异常解释及验证效果
使用远区数据,采用自编软件做数据处理。包括阻抗相位改正、静态位移改正。采用Zonge公司的SCS-2D带地形二维反演技术成图。
解释、推断方法技术主要根据反演结果结合物性、地质情况进行定性、半定量解释。
2007年根据54线、58线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反演电阻率断面图预测低阻体为矿体。物探提交初步成果时,钻探才完成一个浅孔(200m),解释推断总体上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但54线西部低阻异常实属炭质地层的反映。解释成果与后来钻探结果对比见图5-2-3。

图5-2-3 2007年54线CSAMT解释与钻探结果对比

原地质设计钼矿为条带状、脉状(老钻探采取率低造成的),物探解释为厚层矿体,尤其是58线解释矿体下界深度超过800m。当时钻孔深设计为560~620m,根据物探成果将钻探做加深的措施后,打到了厚大富钼矿体,解释结果得到钻探证实。
在2007年基础上,2008年将CSAMT向北加长测线,目的是了解矿体延深和控制边界。物探解释原则同2007年,不同的是有了部分已知条件(矿体上界、部分下界有2007年钻孔控制)。
物探工作仍然超前钻探。在完成54线、58线、60线北段3条线后提出初步解释认为,54线含矿斑岩中心在ZK5405孔位置、58线在ZK5805北100m位置,深度在1100~1200m(标高小于-400m),再向北逐渐抬升。提出了“加深3个孔(ZK5405、ZK5406、ZK5805),向北增加3个孔(ZK5009、ZK5407、ZK5806)。前者目的是扩大远景,后者目的是控边(图5-2-4的虚线钻孔)。钻探结果如图5-2-5(红色粗线为矿体),说明如下。

图5-2-4 2008年54线CSAMT解释及设计钻孔(虚线)剖面图


图5-2-5 2008年54线钻探后CSAMT再解释剖面图(粗红线为钨钼矿体)

1)3个加深孔ZK5405、ZK5406、ZK5805钻探结果见到厚大矿体,是本次勘查主体资源量赋存段,物探推断符合实际情况。
2)放疏一倍勘查网度的控边孔(ZK5407、ZK5806)出现新情况:①54线ZK5407孔因孔内事故离设计深度还比较远,但下部已开始见矿体。②58线ZK5806孔因孔内事故也没有打到设计深度,下部也已开始见矿化体。由于矿体向东侧伏,但最主要可能出现上推覆面,矿化、矿体深度明显加大。
3)在ZK5406、ZK5805孔向北区段出现了巨厚蚀变外带(青磐岩化带),且其下部呈现电阻率较低的异常。因此,低阻体异常中心并非再向北逐渐抬升,而是大幅下降。
钻探后根据地质初定的钨、钼矿体品位指标划分的矿体上界,对反演结果进行了再解释发现,存在与主推覆面F配套的上推覆面F2(图5-2-5),与钻探前物探推测的断层(F1)平行(第3个推覆面)。
(二)地面高精度磁法解释
由于磁测异常弱,只有浅部跳动异常,没做数据处理和反演。
(三)化探异常解释及验证效果
制作单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化探多元素异常剖析图、物化探综合剖面图、综合成果平面图等,并对主要异常进行了踏勘检查。
1)2007年发现规模巨大的Mo、W等异常(图5-2-6),异常向北、北东方向尚未封闭。Mo、W等多元素异常为面状强异常,符合斑岩型矿床的分布特点。Mo主异常在平面上呈不完整(东部采场没采样)椭圆状,面积大于1400m×1400m。Mo异常为东西向,W异常中心(还有Cu、Sn、Au)的一部分与Mo异常中心部分重合。W异常中心比Mo异常中心偏北(北东),分带明显。勘查区北东部(采场以北)是W的主异常区,并且还没有封闭。根据钨钼异常初步推测了钨钼矿平面位置。

图5-2-6 地质、化探多元素异常剖析图地质符号见图5-2-1

2)提出斑岩钨钼矿的新认识,勘查结果证实矿体以上钨、下钼为主。
3)由于伴有面状Au异常,含钨钼斑岩可能含低品位金,建议试探50线(老矿区测线)ZK5001钻孔。查证结果,局部见金矿化,并有8层钨钼矿体,累计厚441m,终孔仍在矿层中。
4)2008年工区向北扩展,主元素异常变弱。其中,Mo元素含量急剧下降,表明2007年工区的北部可能有大的断层,即物探推测的上推覆面F2(图5-2-5)。
5)与Mo向北突变不同,W、Cu、Sn元素向北为逐渐减弱。认为Mo与W可能为不同期生成的,并可能分属不同母岩。
6)Cu、Pb、Au、Ag等异常发育,异常区找Au、Ag及多金属矿远景好。各类异常仅做了踏勘,没做深入研究和工程检查(无设计工程量),有待后人进一步勘查。
五、结论
在大宝山钼多金属矿区,有效运用物化探方法在危机矿山攻深找盲勘查中预测深部矿体的赋存空间,高效地指导钻探工程施工,新发现了大型钨矿,并探明了钨钼矿为一厚大、超大型斑岩型钨钼矿。提出并经证实矿体“上钨、下钼”为主的新的认识。地质人员对物化探在勘查中的先行和指导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物化探工作区远大于本次勘查区范围(西矿带),包括了58线以东的东矿带,预测了矿体,为今后东矿带的深部勘查打下了基础。所预测的深部矿体部分(60线、62线、ZK5001钻孔)已得到证实:深部均见到厚大富钼矿体,资源量将大为增加,矿床已达特大型规模。
化探还新发现北部Au、Ag、Cu、Pb、Sn等元素异常发育,除要找贵金属矿外,其中北东部泥盆系中异常区应注意找大宝山式层控改造型多金属矿。
(本节供稿人:伍卓鹤)

相关要点总结:

17668733381:钼矿床的主要类型
马相答:钼矿床主要的矿床成因类型有斑岩型、矽卡岩型、斑岩-矽卡岩复合型、碳酸岩型、热液型、沉积型及沉积变质型七大类(表1-3)。其中,钼矿主要以辉钼矿的形式产于斑岩型钼矿床和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中,其次是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钼矿床。从世界上主要的钼矿类型也可以看出,斑岩型钼矿是钼金属的主要...

17668733381:钼矿床类型及特征
马相答: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型复合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和爆破角砾岩型的钼成矿作用都与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李永峰等,2005;孙红杰,2009)。1.斑岩型钼矿床 该类矿床通常形成于陆内裂谷或与陆弧有关的环境,主要与石英二长岩或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斑岩小侵入体有关。该类型钼矿的总体特点是规模大、...

17668733381:阳春石菉斑岩型铜(钼)矿床
马相答:综上所述,前人所谓矿床成因为接触交代夕卡岩型矿床是整个矿床的一个部分,且矿床特征与我国长江中下游许多斑岩型铜钼矿床以及广东省大宝山斑岩型铜钼矿床极其相似。成矿母岩均属长江系列花岗岩。据此,笔者认为,本矿床成因类型应属“三位一体”广义的斑岩型铜钼矿床。矿区的成因模式如图4-5。 图4-5 石菉铜钼矿床...

17668733381:与花岗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金( 银) 钨钼矿床类型与分布
马相答:矿田内与构造-岩浆侵入作用有关成矿系统的矿床类型亦可划分为3类:(1) 斑岩型钼矿床:以花黑滩钼矿为代表,矿化产于泥质岩石与花岗斑岩侵入接触带外带黑云母长英质角岩中,斑岩体为高硅、高碱、富钾的钾长花岗岩(印支期-燕山期);(2) 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钨钼矿床:以花东滩矽卡岩钨钼矿为代表,...

17668733381:(二)热液型——广东省韶关市凡口铅锌矿
马相答:1.矿区地质特征 广东凡口铅锌矿是我国超大型铅锌矿之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夏地块中部,南岭有色金属成矿带中段。矿区位于九峰-诸广山燕山期花岗岩带南侧、曲江-仁化中生代断陷盆地北缘,距离北部的九峰早燕山期花岗岩体约10km(祝新友等,2013)。矿区周围发育的矿床包括杨柳塘铅锌矿、罗村硫铁矿、...

17668733381:气液交代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马相答:大多数人认为,黄铁绢英岩化作用是中性溶液蚀变作用。它的蚀变带为中性带。黄铁绢英岩是斑岩型金矿以及某些含金石英脉的主要找矿标志之一,也是斑岩型铜矿(如西藏玉龙、江西德兴铜厂和富家坞)、斑岩型钼矿(陕西洛南金堆城)、斑岩型银矿(云南南涧)等的近矿围岩和矿体。6.热液粘土岩 热液粘土岩...

17668733381:有色金属矿产
马相答:世界钼矿床按地质成因可划分为以下类型: (1)斑岩型钼矿床。这类矿床的经济意义最大,占世界钼储量和钼产量的80%以上。斑岩型钼矿床的共同特点是矿化呈细(网)脉浸染状,矿床规模大、品位低,适宜露天开采。按金属成分可分为独立的斑岩型钼矿床和铜-钼矿床两个亚类。斑岩型矿床是钼的重要来源。在西方国家中其储量...

17668733381:中国钼矿资源的禀赋特征
马相答:4.我国钼矿以原生钼为主,品位偏低,伴生组分复杂 与国际上钼的主产区例如美国和智利钼相比,我国钼除与铜、钨等金属共生甚至伴生出现以外,还可以形成独立的钼矿床,如东秦岭-大别山钼成矿带中的多数钼矿床,比较典型的如金堆城斑岩型钼矿、东沟斑岩型钼矿。据统计,钼作为单一矿产的矿床,其储量只占...

17668733381:南岭地区钼矿集区
马相答:和外围也发现了一些钼矿体,如湖南瑶岗仙钨矿杨梅岭矿段深部发现富钼厚石英脉型矿体、细脉型和砂岩角砾型钼矿带,更深部发现了斑岩型钨钼矿(吕志成等,2011),宝山铅锌银矿中西部矿区深部找到了矽卡岩型铜钼多金属矿体(廖廷德,2009),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中,在花岗斑岩体顶部发现具有超大型远景的斑岩型钼矿化(祝新友...

17668733381:金属矿物的矿床种类
马相答:③石英细脉浸染型钨矿床。产于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斑岩及其附近围岩中。矿体为密集分布的含钨石英细脉﹐相互交织穿插﹐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网络﹐有时夹有石英大脉。矿石普遍含白钨矿﹐大多数也含黑钨矿﹐伴生辉钼矿等﹐矿石品位中等到较贫﹐矿床规模多为大﹑中型﹐或特大型。如福建行洛坑﹑广东莲花山﹑江西...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