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中国海相盆地的特殊性问题 中国海相油气盆地分析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1.3.3.1 中国大陆地质基本特征

中国大陆地质基本特征是由多块体拼合的大陆,且是长期处于全球超大陆块间的中小多块体的反复离散与拼贴的结果。多期活动性和非稳定状态下的保存演化;长期处于全球巨型构造动力学体系复合汇交特殊部位,有相应的深部地幔动力学过程与陆壳响应,形成了特殊、广泛、弥散型的陆壳构造变形域;集中呈现全球少有或独一无二的特殊地质现象,诸如青藏高原、大范围超高压带、华北克拉通破坏、大陆壳幔流变分层的构造非耦合状态等,造就了中国海相油气地质复杂的独特性。

(1)中国大陆稳定地块小,活动性强

中国大陆是由20多个小陆块(准地台)和众多微陆块及其间的造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任纪舜等,1993),其中最大的3个陆块是华北(中朝)、扬子和塔里木克拉通。与世界上其他陆块相比,中国的陆块要小得多,如北美、俄罗斯克拉通的面积分别为华北克拉通的12.5倍和5.1倍,为扬子克拉通的17.8倍和7.3倍。相对于大陆块而言,中国的小陆块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分割性较强,结构复杂;陆块面积小,稳定性差;边缘活动带规模大,活动性强。

受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演化影响,中国海相沉积南北分块,海相沉积分古亚洲域、中朝地台、特提斯构造域三大区,以特提斯构造域为主。古生代沉积盆地在南、北方向上的生物区系、沉积充填、烃源岩发育程度及含油气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中国海相叠合盆地层系具有三分特点

中国海相叠合盆地经历了三大沉积构造演化旋回:早古生代海相盆地演化旋回、晚古生代海相盆地演化旋回、中新生代海相盆地改造旋回,造就了中国海相叠合盆地地层三分的特点,形成了上、中、下3个油气组合。

中国海相叠合盆地位居全球中低纬度区域的烃源岩、储层、盖层最佳发育的世界主要油气富集带中,具有良好的早期资源物质基础与成藏条件,具有与国外海相盆地基本类似的成盆、成烃、成藏地质环境与条件。

(3)中国海相沉积盆地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多为叠合残留盆地

中、新生代以来,三大板块联合作用,控制了中国大陆构造的东西分带及陆内构造活动时序的差异与强度的差异,导致了中国古生代沉积盆地油气演化的差异性,造成了东西方向的含油气性的差异(东气西油)与晚期定位。

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贺兰山-龙门山重力梯度带为界,东、中、西部盆地在构造样式、成岩演化、含油气性及油气产出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受多期构造运动差异性影响,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从震旦纪到古近纪连续沉积,地层发育完整,而鄂尔多斯盆地不发育晚古生代海相沉积。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海相层以气为主,塔里木盆地则油气兼有。

1.3.3.2 中国南方海相层系油气地质特点

中国南方海相层系具有发育时代早(以古生代地层为主)、埋藏深度大、演化程度高、成烃过程长、构造活动期次多的特点。

在多期构造活动背景下,中国海相层系发育具有差异性分布的特点:①优质烃源岩受构造-沉积环境控制;②储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受沉积环境与成岩演化控制;③多种盖层发育,膏盐岩主要分布在大盆地;④成油气物质基础优越,油气多期成藏,晚期定位。

(1)海相沉积盆地的原型与改造程度问题

中国南方海相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扬子板块的离散、聚合及周缘山系的形成密切相关,在显生宙以来受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及新特提斯及太平洋动力体系的影响,南方扬子地块不断增生与扩大,盆地在演化阶段上,依据地球动力学机制的转化,大致可划分为7个发育、叠加、改造阶段。

1)早震旦世—早奥陶世裂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阶段。

2)中、晚奥陶世—志留纪俯冲碰撞前陆盆地发育阶段。

3)晚古生代—早、中三叠世陆壳伸展-裂陷盆地发育阶段。

4)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与前陆盆地发育阶段。

5)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断陷盆地(东部)与前陆盆地共存阶段。

6)晚白垩世—古近纪断陷盆地发育与前陆盆地收缩阶段。

7)新近纪—第四纪大规模隆升及盆地萎缩改造阶段。

因此,南方海相中古生界盆地是多旋回的复合残留盆地,尤其是燕山、喜马拉雅陆内造山运动的改造,破坏了盆地的完整性及海相原始含油气系统,导致油气的再分散与再聚集,油气成藏条件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与总结。

中国南方海相沉积盆地存在3种不同油源相区:①早古生代被动陆缘盆地相区②台地沉没阶段所形成的滞流盆地相区(O3w—S1l);③晚古生代裂陷盆地相区(P2q—P2m—P3d)。而历史上曾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早古生代被动陆缘盆地相区的碎屑岩,它们经过多次的构造运动,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在空间上由于所处构造环境的差别而出现极大的差异。

通过油、气、水、沥青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微观)及其所记录的油气生成、运聚、演化信息,对构造演化、沉积-成岩演化、油气运聚过程动态地综合分析认为,南方海相沉积盆地油气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期3个重要演化阶段。

盆地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的有效性是形成和保持工业性油气聚集的首要条件。油气演化历史及古油藏,典型油气田(藏)解剖资料反映出地史上每一主要成藏期的到来,无不以整体封闭环境形成为前提。而每一期的破坏,又总是以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的破坏而终结。扬子地区古生界、中生界沿周缘广泛出现的沥青、古油藏,正是这种整体封闭保存条件失效而造成的。因此,具备整体封闭保存条件是海相沉积盆地(包括中、新生界陆相盆地)有无油气远景的关键要素。我们在重视原生的封闭保存系统时,更要注重后期重建封闭、保存环境的有效性,这是高演化、构造改造复杂的中国南方海相沉积区油气成藏规律中的最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了油气的远景及有否成藏的可能及聚集规模。

四川盆地的早期成藏阶段在优良区域性盖层及稳定的区域升降构造背景下,保持相对完整的封闭系统,因而形成巨大规模的油气聚集(加里东期),形成如泸州、川中两个古油藏。但由于后期封闭条件的丧失(加里东晚期的剥蚀),在其边部形成了数十亿吨的氧化沥青。其后,随着盆地的进一步沉降,重建封闭保存系统,先期保存下来的烃类(包括氧化沥青)发生相态的转变,与赋存状态的变化,在燕山早期区域性盖层的进一步加强整体封闭保存系统,油气再次发生聚集,形成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聚集区。在扬子板块周缘,虽然在加里东期形成了诸如贵州麻江、瓮安等的巨型油气聚集带,但由于加里东晚期的隆升剥蚀,封盖保存条件丧失,导致这些油气藏作古,而成为历史上曾形成油气运聚的记录。

(2)油气有效成藏组合问题

在中国南方海相沉积盆地的油气运聚、保存及成藏过程中,封闭条件、油气源条件及运移条件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键在于它们的有效性。任一条件的失效,势必影响到成藏组合的失效,并可能在新的条件下,再次重建有效成藏组合。

例如,加里东期随着扬子周缘具巨大生烃潜力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反转,下寒武统—下奥陶统生烃潜力逐渐枯竭,油气源的有效补给者由盆地最大沉降阶段的晚奥陶世晚期—早志留世早期及裂陷盆地相二叠系烃源岩所代替,随着加里东期有效成藏组合的减弱,逐渐由印支期重建的有效成藏组合所取代。燕山—喜马拉雅期以来,随着盆地的隆升剥蚀,又有油气藏再次破坏。在四川盆地随着盆地整体沉降,晚期重建封闭系统,天然气聚集主要受控于晚期成藏组合,随着相态的改变(由含油盆地转为含气盆地),赋存状态的变化,晚期重建的封闭保存系统及圈闭条件有效性又决定了气藏的聚集与保存,现今所发现的油气藏貌似“古生、古储”而实际上是“晚生、晚储”的次生油气藏,川西地区及威远气田的成藏规律反映了这一点。

(3)中期成藏、晚期定位是现今油气藏的主要规律,有效烃源岩的规模是油气富集的关键问题

对南方海相沉积盆地的演化史、油气运聚、成藏史分析表明,历史上形成过油气藏,也破坏了一些油气藏,但造就现今油气聚集的主要规律是晚期次生成藏,这是中国南方构造演化、沉积成岩演化、油气演化的必然结果。现今海相油气的分布、保存与南方晚期构造的叠加、改造密切相关,大量油气藏主要在喜马拉雅期次生定型进入圈闭成藏。因此,晚期次生成藏是南方海相沉积盆地成藏规律的一个特色。典型油气藏解剖说明,川东、川西的天然气藏(田)形成,主要是经喜马拉雅期以来的相态调整(油转化为气)、降升脱气、混相运移、次生聚集、动态平衡而聚集成藏的。

与四川盆地相比,中、下扬子区印支期、燕山期构造变革剧烈,盆地反转,中、古生界经陆内造山影响,海相封闭体系严重破坏,当时处于不同成熟度的烃源岩生烃过程被迫停止,早期、多期成藏的古油气藏大量被氧化破坏逸散;因此晚期含油气系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封闭保存体系的重建(即海相、陆相油气共用一套区域性盖层)和晚期有效烃源岩的规模(二次生烃及裂解烃),并在喜马拉雅期与陆相油气同期发生油气聚集成藏,这是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带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问题。

(4)不同类型有效烃源岩发育造就了油气分布不均、多源、混源的二次生烃问题

南方地区在地质历史上形成多套烃源岩(动陆缘盆地相、O3w—S1l台地沉降滞流盆地相、P2q-P2d裂陷盆地相及T3煤系),经过多次构造叠加,造成了一部分烃源岩的失效,一部分的保存。这是由南方海相沉积盆地的演化、叠加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在晚期次生成藏、有效成藏条件下,必然出现油气的多源、混源及分布不均现象。

四川盆地现今产自于震旦系—中三叠统的天然气均具有大致相同的液态烃组成,独具正十二烷烃(nC12)的偶碳绝对优势;异构系列烃中又以C12碳数的单支链和二甲基支链烷烃的丰度最高;类异戊二烯烃和环己烷系列化合物的分布亦以化学特性最接近nC12的iC13或正戊烷基环己烷占明显优势,这些均反映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主力气源大致是相同的或存在着普遍的气源渗混积聚,并不反映自生自储的特征,绝大多数气田应属次生成因,主要是热解成因的混合气。

中、下扬子地区海相中、古生界存在两种不同演化程度的有机质共存的普遍现象,反映出地区晚期次生成藏油气源,除了早期尚存未遭受散失的油气外,还包含了晚燕山期以来新生的油气。因而同一油气藏中出现不同成熟度的油气反映了多源、混源的特点。

江苏S174井分析表明,下二叠统烃源岩在中三叠世未进入生油门限,但在晚三叠世后,受褶皱冲断隆升影响,遭受剥蚀,中、下三叠统残存369m(区域上大于1000m),导致生油停滞。晚燕山期,重新接受上白垩统的深埋,至新近纪到第四纪,达2200m,烃源岩重新进入生烃高峰,R。为0.9%~1.1%。可见中、下扬子区烃源岩二次生烃现象相当普遍,实际生油高峰往往滞后于正常演化序列(被中断),而由于中、新生代的深埋再次进入生烃高峰,因而造成了两类不同成熟度油气的共存现象。

在这种特定条件下,在海相油气勘探中需要将古生代同中、新生代的不同演化序列作为统一的整体来看待,不仅考虑海相油气的实体,也要考虑到“深源浅找”、“古生新找”的战略部署。

(5)南方海相沉积盆地油气藏形成、保存的主控因素需要进一步深化

南方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经历了多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改造,现今多已成为残留盆地,原多层次的油气系统,经隆升、剥蚀,并在后期的盆地叠加作用下,发生重组与再造。因此,盆地的油气前景应是“先天条件”与“后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后天因素”的盆地叠加改造程度影响了油气的再分配与再聚集或散失的过程。所以在这类高演化、高复杂性的残留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必须重视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程度,尤其是盆地保存程度、封盖条件的有效性,特别是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叠加、深埋、重建封闭系统的有效性,在注重海相层位的油气勘探时,不应忽略了油气是一种流动的液态矿藏,在平衡被打破之后,可再次发生运移与聚集,达到新的平衡,即不能忽略了古生代油气可能沿着区域性疏导层向上在中、新生界中达到再聚集的可能性。应注意上、下兼顾,四川盆地油气产出特点反映了这一点。

1)古生代盆地的叠加、反转改造程度决定了油气保存及分布。南方古生代盆地的叠加、反转表现为:

●早古生代裂陷-被动陆缘盆地叠加了中、晚奥陶世至志留纪前陆盆地,其后广泛的隆升剥蚀,导致沿扬子板块周缘形成的油气巨型聚集带内油气藏的破坏与散失,出现一系列的古油藏,如东南缘震旦纪—早奥陶世被动陆缘盆地在中、晚奥陶世叠加了俯冲碰撞型前陆盆地,其后的造山隆升,导致沿江南-雪峰隆起周缘油气藏的破坏,残留了如瓮安、麻江、余杭泰山等古油藏。

●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叠加了晚三叠世以来的陆内造山型前陆盆地,如四川盆地,重建封闭保存系统,形成主要油气聚集区。

●晚古生代-早中三叠世裂陷盆地反转叠加了弧后前陆盆地,如楚雄弧后前陆盆地、十万大山、南盘江弧后前陆盆地、闽西南弧后前陆盆地。较高的热演化程度,尤其是后期的改造叠加,是这类盆地热演化程度急剧升高的重要原因。

●印支期—燕山早期陆内造山活动对早期盆地(古生代及中生代盆地)的改造,其后又叠加了陆内断陷,如中扬子江汉-洞庭盆地、衡阳盆地、下扬子苏北盆地及东南地区晚白垩世—古近纪断陷盆地对下伏古生代沉积盆地的叠加和埋藏作用。

●喜马拉雅晚期伴随周缘山系陆内造山隆升与回返,晚古生代盆地及中、新生代盆地均遭受强烈的剥蚀与改造。因此现今所见之盆地主要都是残留的构造盆地。显然,盆地的保存程度决定了古生代海相沉积区油气勘探的指向。盆地保存相对完整、连片分布区的区域,应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区域。

陆内褶皱冲断作用,尤其是重建了古生代油气系统之后的印支期—燕山期构造作用,导致了古生代及中生代盆地的大幅度隆升与压缩,使得目的层系常在盆地边缘裸露地表,造成盆地边缘与盆地内部储层的沟通,为天水向下淋滤形成穿越流提供了条件,导致自由交替带发育深度大,有效封闭条件丧失,从而降低了油气前景,所以在油气勘探中,不仅要注意纵向上的有效储盖组合,更应注意盆地内是否存在着穿越流的作用。水动力环境是现今油气勘探研究较薄弱的一个方面,值得重视。在这种格局下,南方海相地区的油气保存程度东、西向存在着明显差异,如四川盆地受改造程度较小,盆地持续发育,因而构成了油气聚集、保存的有利地区;而江南-雪峰造山带及以东地区,无论是古生代盆地还是中、新生代盆地均被强烈地改造,油气以散失为主,构不成大规模的油气运聚保存区带。因此,盆地叠加、反转程度较弱,后期保存条件较好的地区应是现今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如四川盆地形成了南方海相中、古生代盆地的唯一油气产出的重点地区。

2)构造-热活动决定了油气保存条件与演化程度。印支运动以来,华南地区陆内造山活动产生的重熔型花岗岩以及弧造山活动形成的岩浆侵入、喷发活动对古生代及中新生代盆地是一个强烈的改造过程。尤其是在江南-雪峰陆内造山带及其东部的浙、赣、闽、粤、桂的大部分地区或局部地区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与中酸性火山活动,导致区域性构造-热事件及地温场的上升,引起古生代及中、新生代盆地中烃源岩的过成熟乃至变质而失去生烃能力。如闽西南二叠系(童子岩组煤系)煤的最大反射率(Romax)为6%~8%,平均达7%,达到超无烟煤阶段,江西乐平—邵阳一带为无烟煤,少数为贫煤,与该区广泛的岩浆活动所产生的较高地温场明显相关。同时由于较高的构造-热活动,导致有效盖层的成岩作用加深,岩石中粘土矿物向伊利石、绿泥石转化,并产生微裂隙而造成封盖能力的降低以致失效,不能对油气形成有效的封盖,以致油气发生散失。因此,在中国南方古生代盆地(海相沉积区)的油气勘探中,烃源岩的有效性直接受构造-热活动的影响这一主要因素应加以注意,应避开这类构造-热活动强烈所产生的高演化区,而把力量集中于构造-热活动影响较弱的有效烃源岩分布区,如上扬子地区。

3)区域盖层的连片分布及有效性决定了油气勘探指向。中国南方古生代盆地(包括中、新生代盆地)由于经历多期次的构造隆升、构造热事件的影响,除盆地被极大地压缩、改造、分割外,由于广泛的剥蚀作用,导致有效盖层的缺失,而对油气失去封盖能力,未能形成有效圈闭或导致已聚集油气的散失与破坏。扬子地台周缘广泛分布的古油藏正是这种破坏的遗迹,中国南方古油藏的存在,充分表明从古生代至中、新生代,中国南方具备形成油气藏乃至大油气藏的条件,但油气藏形成之后的强烈改造及致命破坏是造成封盖失效、油气散失而作古的关键因素,因此,有效封盖层是油气藏形成、保存的关键。由于印支—燕山运动以来的强烈剥蚀,侵蚀幅度达万米,河流下切,地下水自由交替带发育深度大,如黔西南兴仁背斜钻井揭示井深2204~2223m及2299~2316m地层内的水仍为淡水。宜都—鹤峰一带石牌组—水井沱组黑色页岩钻厚达471~678.5m,但5口探井均产矿化度为1g/L的淡水,表明封盖作用已失去,渗透水交替作用活跃。而在建南气田,侏罗系自流井群珍珠冲段—香溪群埋深800~1200m,地下水矿化度达130~200g/L,属CaCl2型水,表明地层封盖能力较强,其封闭层是东岳庙段—大安寨段黑色页岩及珍珠冲段上部泥岩,因而形成了有效的油气藏。因此,在南方古生代盆地包括中新生代盆地的油气勘探中,有效封闭条件是关键。大范围分布的盖层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同时盖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显然,连片分布的盖层分布区(无论是古生代沉积盆地自身内部保存的还是中、新生代盆地叠加、覆盖的盖层)是油气保存的相对有利地区。针对有利地区,进一步研究有效的油气成藏组合已是必然。

(6)南方海相沉积盆地油气成藏“4个有效”的问题

南方海相沉积盆地油气成藏的基本规律,在这类高演化、构造改造高度复杂的地区,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化的课题。对南方古生代沉积盆地及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演化、叠加序列,油气生成、运聚、保存基本规律的探讨,必须进一步深化研究:①烃源岩的有效性;②储集体的有效性;③整体保存条件的有效性;④成藏组合的有效性。

1)烃源岩的有效性研究。众所周知,烃源岩是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国南方海相沉积盆地虽然发育有多套的主力烃源岩,但由于后期构造-热演化作用的叠加、改造,有部分已失去生烃能力,有部分生成的油气在经过氧化后而转化为沥青。因此,如何认识与评价有效烃源岩是高演化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量估算的关键。在从常规演化序列研究烃源岩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在扬子周缘经加里东晚期破坏的一系列氧化沥青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可能作为潜在的新的烃源。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产出特点反映出这种氧化沥青裂解成气的潜能。在二叠纪,扬子区广泛发育煤系地层,有4个聚煤期,形成6个含煤区,这也是南方地区一个潜在的重要烃源,关键在于演化程度。所以在南方海相沉积盆地中,必须重视有效烃源岩的辨别与对比,建立新的指标。应寻找有效的烃源岩及其对现今油气生成成藏的贡献,从而为勘探潜在的、新的烃源区域做出科学的判断。

2)储集体的有效性研究。有效烃源岩问题解决的是资源问题,是油气勘探的物质基础,储集体的有效性则制约了油气赋存规模,是能否形成工业性聚集的关键。从现今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油气勘探历程看,优质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是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关键因素之一。普光气田的储层长兴组—飞仙关组溶孔较发育的溶孔白云岩、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含砾屑鲕粒白云岩及糖粒状白云岩,有效储层厚397.01m,孔隙度为0.94%~25.22%,平均为8.11%,主要分布于6%~12%;渗透率最小值为0.0112×10-3μm2,最大值可达3354.6965×10-3μm2,以大于1.0×10-3μm为主。属层状孔隙溶孔型储层。对飞仙关组一段的3个层段(5027.5~5078.5m,5086~5088.2m,5090~5102m)进行测试,获得62.02×104m3/d的天然气;对飞仙关组二段的2个层段(4933.8~4943.6m,4946.5~4985.4m)进行测试,获得22.65×104m3/d的天然气;对飞仙关组三段的5个层段(4776.8~4778.6m,4785.6~4790.6m,4794.4~4802m,4812.3~4819.4m,4822.4~4826.0m)进行测试,获27.56×104m3/d天然气,总计达171.03×104m3/d的产量。显然,确定碳酸盐岩孔隙型储层、缝洞型储层,以及孔、洞、缝系统的展布,是制约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成效的关键。由于我国碳酸盐岩形成时代早,受成岩演化影响,储集体的储集空间类型多,次生变化明显,非均质强,与碎屑岩储集体相比,碳酸盐岩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复杂性与多样性,优质储层的分布与预测难度大,碳酸盐岩储层的缝洞研究与预测技术一直是世界级难题。在勘探开发中对储集体的有效性必须给予重视。

3)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的有效性研究。整体封闭保存条件是指由区域性盖层和受其控制的侧向水动力封闭系统所组成的立体式封闭体系。区域性盖层与直接盖层起全局性封盖和局部性封盖两种不同的作用。前者是对整个盆地或某一油气系统而言,后者则是对局部油气藏或含油气层的封盖。中国南方海相沉积盆地由于多次的构造改造,隆升剥蚀,尤其是喜马拉雅期以来的构造隆升、剥蚀,盆地周缘地层广泛出露,尤其是疏导层的出露,常造成穿越流的活动,因此,虽然纵向上直接盖层可阻挡油气向上渗透扩散,但因为它们往往未能阻挡区域性地下水活动对油气的冲洗、氧化和破坏,因而区域性封盖层虽然不是油气藏的直接盖层,但对于分隔地下水活跃带与停滞带,阻挡穿越流的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扬子地区典型油气藏的解剖及成藏演化史分析,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整体封闭保存条件是控制油气远景、油气运聚乃至散失的关键。

4)成藏组合的有效性研究。在中国南方海相沉积盆地演化、叠加改造过程中,存在着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3个油气运聚成藏与散失过程。然而,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往往由于封盖保存环境的破坏,油气动态平衡被打破,而发生次生运聚或散失、氧化成沥青。因此,在以晚期次生成藏为基本规律的条件下,重建成藏组合的有效性是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必须把上述有效烃源岩、有效储盖组合、有效封闭保存条件统一到有效成藏组合中,全面、动态、综合地反映海相沉积盆地经多期的演化、叠加,并在后期叠加、改造背景下,重建封闭保存系统对油气最终的运聚成藏作用,从而更好地指导有利油气区带的预测及勘探部署。

总之,南方海相沉积盆地的油气勘探由于盆地演化的复杂性及改造的强烈性,对于油气演化、油气成藏、保存均存在极大的挑战。需要针对这种复杂局面,采用有效、特殊的研究方法、手段,分别对重大问题采取重大科技攻关,深入研究。在目前条件下,应有重点、有步骤地对有利或潜在油气远景地区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综合研究,力争突破,以带动油气勘探的扩展。在其他地区保持适当的研究力量,进一步深入研究油气运聚、保存规律的有效性,作为后续基地,进行中、长期勘探。

从国内外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发展过程及从成熟盆地勘探到世界前沿盆地(新领域)的油气勘探成果看,关键是坚持勘探、做更细的研究与对比(包括岩心、测井资料、地层对比等)、钻井及过程技术的应用等,往往可在已发现油气田的地区发现原先被忽视或遗忘的油气田。

石油地质理论都是先有实践而后成为理论,进而指导实践的。很多地质学家不敢承认自己的发现有时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对于勘探的未知领域而言,鲜有现成的理论去指导发现。欲求新的发现,必须勇于实践,敢冒风险。世界上的勘探历史也正是这样走过来的。勘探家必须善于从实践提升到理论,从而指导实践。把“更新思路,坚持勘探”贯穿于油气勘探的全过程。

特殊的大地构造演化史致使中国大陆的改造远比世界其他地区强烈,这也形成了中国大型油气田的分布和成因的特殊性:埋深大而隐蔽性强(如塔河油气田和普光气田)或成藏期晚(如克拉2号气田)。我们在寻求大发现时应当注重这一现实,大胆实践,寻求大发现,实现大发展。

以构造、沉积及后期叠加构造作用等为主线,在资源潜力分析、成烃、成藏条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准确进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与储量预测,对油气勘探前景与选区进行评价,指出主要的勘探领域、层系与勘探目标,是决定油气勘探指向、勘探战略部署及勘探突破的关键。



中国海相油气盆地分析~

易荣龙1 舒文培1 易海2
(1.中国石化荆州新区勘探研究所,湖北荆州 434100;2.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局第二海洋调查大队解释中心,广东广州 510760)
【摘要】 中国海相盆地的原型有新生代的陆缘裂陷、陆架前缘坳陷及走滑盆地;还有古生代的坳拉槽—台向斜、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周边盆地及中、新生代的前陆盆地等。其油气系统各具特色,资源丰度与分布也有所不同。
中、古生界海相盆地历经了5种改造作用,即抬升剥蚀、叠加深埋、挤压褶断、扩张块断及热力变质作用,它们对油气系统具有建设性与破坏性。与之相应,本文提出了改造型盆地的5种类型极其复杂油气系统的特点。
改造型盆地的油气保存条件应视为后天决定先天的条件。浅部区域性优质盖层是天然气区形成的必要条件;断裂系统的发生、发展对油气具有双重作用;多种类型的保存单元及地下流体盆地,其油气水运动与聚集规律不同,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潜力巨大,除中、古生界盆地外,应加强新生代海相盆地的勘探,争取战略突破。
【关键词】 中国海相盆地;盆地改造作用;油气系统;石油与天然气资源
朱夏先生1983年发表的“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一文,对于我国海相盆地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九五”期间,受新星石油公司委托,我们编制了《中国油气资源预测系列图》,其中新编的《中国海相油气资源分布图》反映了我国海相盆地的原型、成油气条件、油气系统及资源分布。现就中国海相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前景做一简要分析。
1 海相油气盆地的类型及其油气系统特征
1.1 陆缘裂陷盆地
如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琼东南盆地及东海陆架盆地,它们是发育在我国大陆架上的张性断陷-坳陷盆地。老第三纪为断陷型湖相及滨海含煤沉积,是重要的烃源层系;新第三纪为坳陷型海相沉积,大量的浅海暗色泥质岩也应是重要的烃源岩。据张启明等研究,琼东南深水层序中高位体系域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和较好的有机质类型,优质烃源岩出现在高位体系域下部。
陆缘裂陷中生成的油气通过输导层及断裂系统向三角洲前缘和碳酸盐岩台地运移、聚集成藏。
1.2 陆架前缘坳陷盆地
如珠二坳陷及东海陆架前缘坳陷。
珠二坳陷已位于陆架与陆坡的交接地带。老第三系文昌组、恩平组可能已属于海陆交互相区;新第三系至第四系为海进层序,可划分为8个亚层序,其中分布着陆坡半深海泥质沉积区—盆底扇—斜坡扇—陆架坡折带深切谷充填物—陆架上的前积层体,组成为一完整的油气系统。其烃源区应是陆坡深水低氧的富含有机质的泥质相区。在高压环境中,岩层内呈现压实流,油气应由陆坡向陆架方向运移、聚集(图1)。

图1 珠二坳陷第三系油气系统剖面图 (据CNOOC)

1.3 走滑盆地
莺歌海盆地是其典型,万安盆地也具走滑特征。大型走滑断裂的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与发展。走滑深坳中烃源岩十分发育。早期形成的油气沿断裂和不整合面及输导层向斜坡上方运移;晚期热流底辟发育,形成“气烟囱”。油气从深部沿底辟垂向运移,并聚集在底辟上部或旁侧的多种构造及砂体之中。
1.4 坳拉槽及后期的台向斜
如塔里木东部的 —Z、 —O等。
其主要油源岩为中、上奥陶统海相泥岩、钙质泥岩及泥质灰岩,优质烃源岩TOC≥0.5%,厚度为80~300m,Ro约为0.9%~1.2%;主要气源岩是下寒武统含磷层段的黑色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优质源岩TOC≥0.5%,厚度约为108~400m。它们主要分布在台向斜的两翼斜坡区。
早期油气可沿斜坡向塔北、塔中隆起运移、聚集;晚期油气则应以垂向运移为主,在坳陷内的大型穹拱、断裂带及相关圈闭或地层岩性储集层体中聚集。
晚期加里东运动使塔北、塔中部分原生油气藏破坏,但后期石炭系膏泥岩的整体封盖有利于晚期成藏,形成为大型油气田区。
1.5 克拉通盆地
如塔里木中部的C—P1、鄂尔多斯中部的Pz和四川盆地的P—T2等。
克拉通盆地的主要烃源区是克拉通坳陷,烃源岩为浅海泥质岩及滨海煤系,台地相碳酸盐岩及膏泥岩是有利的储盖组合。隆起斜坡带伴生有滨海砂坝及三角洲沉积,为较好的储集层体。
油气自生自储,以岩性及地层油气藏为主。
1.6 克拉通周边沉降盆地
如塔里木北部的乌什凹陷及南盘江地区。
从台地边缘礁相带至斜坡带(含塌积相)至盆地相区,构成侧变式生、储、盖组合。由于上叠前渊沉积的整体覆盖,构成一个完整的油气系统。
1.7 前陆盆地
例如川西北、塔里木西南部及北部等(图2)。前陆盆地发育的早期、中期、晚期以及前期都可能有海相沉积,因此陆相烃源与海相烃源并存是其特点。早期油气随地层水排出,沿前陆斜坡长距离运移,前渊快速深埋;晚期油气成熟—过熟,以产天然气、裂解气为主;后期冲断发育,上、下两个油气系统串通,油气垂直运移,选择性储集。

图2 塔里木北部地区油气系统剖面图

2 中、古生界海相改造型盆地
朱夏先生曾经指出,“大部分古生界盆地或是为中新生界盆地所叠加覆盖,或是受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改造”,“中新生界盆地的几种形成与演化机制,同时也就是对古生界盆地的改造……”。
所谓改造型盆地,即盆地的原型(原始面貌和沉积建造)在后期遭到较明显改造的沉积盆地(刘池阳,1998)。张渝昌提出以是否经历变格运动来区分盆地的原型与改造型。我们从油气保存条件出发,进一步以区域盖层及油气系统的“大部破坏”或“部分保存”或“大部保存”来区分盆地改造作用的强、中、弱。
在我国,中、古生界油气盆地历经了5种重要的改造作用,即抬升剥蚀、叠加深埋、挤压褶断、扩张块断和热力变质作用。它们对原始油气系统有建设性与破坏性两方面的影响。
2.1 抬升剥蚀作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影响
2.1.1 轻微或弱的抬升剥蚀改造
如四川盆地印支晚期的区域不整合面。泸州—开江古隆起控制了三叠系天然气的聚集,但是隆起顶部的轻微剥蚀使嘉四段膏盐盖层不复存在,因而嘉三气藏随之散失。
2.1.2 中等程度的抬升剥蚀改造
如四川盆地前二叠系的区域不整合面。除乐山—龙女古隆起外的广大地区,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剥蚀,但还有大面积的保存;随之被二叠系、三叠系等覆盖、深埋。下志留统黑色页岩得以继续生烃,并运移到石炭系的岩溶裂隙—孔隙储层中聚集成藏,形成四川盆地东部的大气区。
2.1.3 强抬升剥蚀改造
乐山-龙女隆起、塔北沙雅隆起及鄂尔多斯中部隆起为较强的抬升剥蚀。这里志留系、泥盆系剥蚀殆尽,下古生界一度暴露,原生油气藏遭到较大的破坏;但在隆起低部位仍有保存,如哈得逊油田。同时,这里碳酸盐储层受到淋滤和溶蚀改造。在后期的区域不整合覆盖下,晚期油气聚集,形成大油气田。
更强的抬升剥蚀发生在米仓山隆起,寒武系白云岩古油藏已破坏殆尽。
2.2 叠加深埋作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影响
叠加深埋对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岩都有明显的改造。
(1)烃源岩随着埋深增加有机质将经历低熟、成熟、高熟和最终甲烷4个阶段。叠加深埋区烃源岩大体都达到高熟或过熟,并有裂解气发生。因而叠加深埋区主要提供CH4气,甚至CO2、N2等非烃气体。
(2)对于储集层,叠加深埋造成储层致密化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3)对于盖岩,深埋压实—增温—脱水导致泥质岩硬化、脆化。如南方下志留统页岩,在深部高围压条件下是细腻致密的盖层及变形层系中的滑脱层;而在围压降低或解除之后,则明显地脆化、劈理化,从而丧失了封盖能力。
2.3 挤压褶断改造作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影响
湘鄂西武陵山区被挤压褶断为隔槽式褶皱,这是较强的挤压褶断改造。晚近时期又抬升到海拔2000m,油气保存条件受到较大的损害。
川东南褶皱束为中等强度的挤压褶断造成的隔挡式褶皱,在宽向斜中的低背斜分布着三叠系、二叠系的大气田,在高陡背斜带分布着石炭系的构造—岩性大气田及下三叠统的岩性气田。
在川中地区除乐山-龙女古隆起外,均为低缓构造,以岩性油气田为主。
川西龙门山前属较强的挤压冲断推覆带,油气散失较大,仅在山前冲断构造带中有海相油气田保存,如中坝。
2.4 扩张块断作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影响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以来扩张改造作用十分明显,如华北地台被肢解为26个大大小小的块体。其中鄂尔多斯区块面积>10×104km2,属大型保存单元,海相油气系统得到较好的保持。这是弱扩张块断改造的例子。
沁水区块和东濮区块面积在1×104km2以上,属中等保存区块,石炭—二叠系的煤成气得到保存。这是中等扩张块断改造的例子。
若干面积在1000km2左右的小型区块及面积在100km2左右的微型区块是较强的扩张改造的结果,其海相油气系统支离破碎,由于剥蚀、淋滤较强,难于再次生烃成藏,但可作为古潜山储体存在。
2.5 热力变质改造作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影响
强热力变质改造——海相沉积发生区域变质或大规模岩浆入侵当属此类。它对油气保存不利,如冈底斯、浙、闽、湘中。
弱热力变质改造——小型侵入体、局部火山岩夹层以及热液活动归入此类。
依据变盆改造作用,可相应地划分出改造型盆地的原型(表1)。
3 改造型盆地的复杂油气系统
一个完整的油气系统应包括4个方面的内涵:盆地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热、重力及其他营力所构成的动力学环境;油气生成—运移—分异—聚集—保存或散失的全过程;油气流体赋存的岩石介质和圈闭。复杂油气系统正是在以上因素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基础上提出的概念。
改造型盆地的复杂油气系统的特征可归纳为:
(1)多种烃源、动态生烃及幕次释放;
(2)多层位、多种类型的储集层体与改造型储层;
(3)复杂的输导网络,包括输导层、断裂系统、不整合面、汇烃脊等;
(4)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封盖体系;
(5)保存单元与流体盆地的多样性、复杂性及流体赋存的特殊性;
(6)复杂圈闭、多套成藏组合及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复杂油气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深入研究与综合,对我国中、古生界海相盆地的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4 改造型盆地的油气保存条件
我们认为,在改造型盆地的选区评价中油气保存条件应视为后决条件,即后天决定先天的条件。
(1)“浅部”区域性优质盖层是天然气区形成的必要条件。
如库车坳陷的第三系膏泥岩,川西中三叠统的膏盐层及上侏罗统顶部的“景福院泥岩”,还有苏北上白垩统浦口组的泥岩等。
(2)优质直接盖层与间接盖层可形成多个成藏组合。
如川东南嘉陵江组2、4段的膏盐岩层封隔了嘉1和嘉3气藏组合。
(3)断裂系统的发生、发展对油气具有双重作用。
如前陆冲断裂既促进油气的运移、聚集,也造成油气的散失。同样,走滑断裂的深切既促进油气的运移与散失,但其旁侧构造、岩性圈闭也可聚集油气。
(4)多种类型的保存单元与流体盆地,其油气水运动与聚集规律不同。
李四光曾经提出盆地的三重含义,即构造的、沉积的和地理的含义,认为石油天然气是活跃的岩内流体。
改造型盆地一般仅具有构造的和沉积实体的含义,而不一定是地理盆地。流体盆地的概念深化了地理盆地的含义。不同类型的流体盆地地下流体运动与赋存状态不同,如前陆盆地的重力流、冲断推覆带的驱动流、大陆边缘的压实流和克拉通坳陷的对流流,它们对油气水的运动与停积有重要作用(图3)。

表1 中国中、古生界改造型盆地分类表


图3 不同类型流体盆地的地下流体运动状态 (李明诚据Gaven图改绘)

a.前陆盆地中的重力水流;b.克拉通内坳陷和裂谷中的热对流;c.褶皱冲断带中的构造驱动流;d.大陆边缘超压体系的压实流
保存单元就是包含着若干已知的或预测的成藏组合的区块或区带,它具有良好的顶封盖层、侧封边界以及底封条件。
马力将保存单元划分为持续型、重建型、保持型、推覆型及残余型5类。我们进一步按保存单元大小的数量级划分出大型(>100000km2)、中型(>10000km2)、小型(>1000km2)及微型(>100km2)区块,进而对保存单元做出分级评价。
5 中国海相油气资源的分布与勘探前景
中国海相沉积区面积达455×104km2,陆上海相沉积区面积为330×104km2,海域大陆架面积为125×104km2。中国海相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四大海相油气区:
(1)北方古亚洲古生代海相油气区,如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吐哈、柴达木、伊宁、腾格里、沁水及东濮等;
(2)南方扬子中、古生代海相油气区,如四川、苏北-南黄海、江汉、楚雄、南盘江、十万大山、湘鄂西等区块;
(3)青藏特提斯中生代海相油气区,如羌塘、措勤等区块;
(4)我国大陆架新生代海相油气区,如东海陆架盆地、南海北部陆架盆地、万安盆地、曾母-北康盆地等。
我们估计,中国海相石油资源量在300×108t左右,海相天然气资源量在30×1012m3左右。油气各占一半的资源结构有利于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同时我们认为以往对中、占生代海相的变盆改造研究不够、对复杂油气系统的不确定性认识不足等导致资源量预测偏高;另一方面对大陆架新生代海相的勘探与研究较少并受到“生油门限”的束缚导致对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量预测偏低。
李四光先生早年就提出过新华夏系沉降带是巨型油气远景区的预测。
松辽盆地K2坳陷构造层早已成为大型油气田区,k1断陷构造层已经出现大气区的轮廓。渤海湾盆地的E断陷构造层已经从“破碎的盘子”跃升为全国第一大油气区。90年代渤海已显示出大型油气田区的轮廓,多个新第三系浅层大型油气田的发现提示我们新第三系坳陷构造层是重要的油气领域。正如朱夏先生所言,寻找油气工作必须从盆地整体出发……如断-坳的转化与结合以及先后期的叠加等,因而它包含着不同的结构单元与构造层次,具有个别的含油气性。我们认为,南海北部陆架前缘地带是新生代海相的重要油气远景区;东海陆架盆地的新第三系坳陷层和陆架前缘坳陷也是重要的新生代海相油气远景区。加强勘探、争取油气战略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国西部地区在“西气东输”的推动下,努力在前陆盆地找气和在克拉通盆地找油,这必将创造油、气双丰收的效益。
总之,我国海相油气资源潜力巨大。虽然勘探与求索的道路艰难曲折,但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2]关士聪.中国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3]翟光明.中国石油地质志,卷1~16[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4]康玉柱.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油气田[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何治亮 王琳 罗传容 易荣龙
(中国石化荆州新区勘探研究所,湖北荆州 434100)
【摘要】 中国海相领域的勘探成效将从深层次上影响中国21世纪能源供给能力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中国海相地层形成于4个建造旋回,经历了4期主要改造事件,根据其发育展布和赋存方式可大致划分为海域区、东部区、中西部区、青藏区。多旋回的叠加与改造是中国海相盆地共同的特点,不同的只是叠加改造的方式。由复式烃源与多期生烃、“改造型”储层、复式封闭体系与保存条件、复式输导网络、复合圈闭、复式油气聚集区构成的复式油气系统是中国海相成藏的基本特点。中国海相领域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但资源丰度差别很大,且天然气大于石油。海相盆地众多,可供勘探的范围极为广阔。建议采用“整体分析评价、分层次动态部署、重点科技攻关与综合勘探、滚动勘探开发”等原则开展海相领域油气勘探工作。
【关键词】 海相领域;多旋回盆地;复式油气系统;资源潜力
21世纪初期,中国油气储量和产能的持续增长将依靠4个方面:东部陆上白垩系、第三系陆相盆地稳中求升;西部三叠系、侏罗系煤系地层的增储上产;海域陆相盆地的加速开发;海相领域的重大发现与突破。其中,海相领域的勘探成效将从深层次上影响中国21世纪能源供给能力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领域已得到了国内外石油界的广泛重视。经过“六五”以来各石油勘探开发单位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各公司相关科研项目的实施,在勘探开发成果、勘探开发技术和地质理论及认识上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海相领域的油气勘探陆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突破,为今后取得更大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海相地层展布范围广,资源潜力大,具备形成大型甚至特大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决定了今后大规模勘探开发的可行性。但海相地层形成时代老,海相盆地经历的后期改造多,导致了复杂的油气成藏条件、相对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勘探深度较大等,加之海相领域的整体勘探程度低,传统勘探评价思路存在局限性,使过去的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勘探效益不高。中国的海相领域的油气勘探工作,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1 中国海相盆地的地质背景
据统计,我国海相沉积分布总面积大于4561800km2,其中陆上海相盆地数28个,面积3308530km2,海域海相盆地22个,面积1253270km2。
中国海相地层形成于4个建造旋回,经历了4期主要改造事件,根据其发育展布和赋存方式可大致划分为4个大区。
1.1 四个建造旋回
1.1.1 Z— 旋回
属古生代古亚洲洋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开合旋回,是中国展布最广泛的海相层系。其消失的古大洋包括北天山、南天山—大兴安岭洋,西昆仑—东昆仑、祁连—秦岭洋,华南洋,其间的地块广泛沉积了厚度不等的海相地层,其间包括多套优质烃源岩。
1.1.2 D— 旋回
属于古生代古亚洲洋体系。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开合旋回。由于整体属板块聚敛环境,早期的拉张不完全。在早期闭合的大洋处形成一些窄洋盆,块体内形成了小型陆内裂谷。不同地块海相地层发育差异性很大。华北地块以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为主,华南地区则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1.1.3  —k1旋回
属于特提斯洋体系。北部地区随着海水向东西两侧的退出转变为陆相环境。南部地区经历了较完整的开合旋回,形成了从裂谷-初始洋-聚敛体制下的弧后边缘海-残余弧后盆地-前陆盆地等原型系列。随着特提斯洋的闭合,海水向南、东、西3个方向退出,中国陆上大部分地区转化为陆相环境。
1.1.4 K2—N旋回
属于太平洋-印度洋体系。仅西藏南部、新疆塔里木等地存在特提斯残留海或近海短时间海侵形成的海湾环境。东南部及沿海陆架地区的裂谷及走滑盆地偶被海侵。晚新生代东海、南海转变为海相环境。
1.2 四大改造事件
1.2.1 加里东晚期事件
形成了多个加里东造山带。中国大部分地区发生褶皱、隆升,沿造山带发生了广泛的花岗岩侵入活动。加里东期形成的超过100×108t储量的油气田遭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和破坏。
1.2.2 海西晚期事件
较加里东事件弱,形成了多个海西期造山带。岩浆活动较强烈。在经过挤压褶皱隆升后不久,下沉被多个前陆盆地叠加。所形成的油气藏遭到过改造和破坏,但程度相对较弱。
1.2.3 燕山事件
它是深刻地影响中国区域地质格局的事件。表现为造山带的重新活动、地块内部的多方式的构造变形及广泛的岩浆活动。主要由两期事件构成。中侏罗世末,西伯利亚板块向南的推挤形成向南突出的蒙古弧。早白垩世末,太平洋古陆向西的推挤形成向西北突出的华南弧。燕山事件总体来看东部变形较西部强。
1.2.4 喜马拉雅晚期事件
主要起因于印度板块向北的强烈推挤。西部以挤压变形为主。东部则由于块体向太平洋方向蠕散及深部原因,以伸展变形与走滑变形为主。是已形成油气藏的改造与再次聚集的主要时期。
1.3 四个大区
经过多旋回盆地的叠加和多期次的变盆改造过程,中国海相领域表现出不同的地层发育与赋存方式、不同的构造变形样式、不同的成藏系统,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通过分析和比较,中国重力图上所呈现的3条重力梯度带是多旋回演化历史中形成的具有丰富地质内涵的界线,可作为海相勘探领域的分区界线。
所分出的4个大区分别为:海域区——包括东海、南海等区域;东部区——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的陆地区及黄海及渤海海域;中西部区——西昆仑—祁连山—龙门山一线以北以东的区域,分布有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等大型盆地;青藏区——新生代快速隆升的区域,包括滇西、川西、青海、西藏等。
2 海相盆地的基本特点——多旋回盆地
除了中国海域晚新生代的海相盆地外,其他海相地层大部分形成于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沉积后经过了多期次的抬升、沉降和复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多旋回的叠加与改造是中国海相盆地共同的特点,不同的只是叠加改造的方式[1~3]。
中国的“克拉通”仅相当于北美、非洲板块1/20左右,显生宇以来经历了从南纬30°到北纬40°左右的长距离漂移及旋转。在与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西太平洋、印度、印支-南海等大大小小的板块以及更小尺度的地体间的分离、敛合、拼贴、碰撞过程中,形成了多变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这种背景是这些板块内部和边缘成盆与变盆、叠加与改造的内在动力。同时,导致了盆地演化历史中多变的热体制。
中国海相盆地具有条块分割的基底结构,发育网络状的断裂体系,具有极强的不均一性,构成了盆地演化过程中不稳定的边界条件。
在从洋陆板块构造体制向大陆板内体制转化的过程中,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南北分割性和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东西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的叠加与改造方式。如塔里木盆地主体在古生代为整体沉降,间以弱改造的整叠加,产生了几个多期复合的古隆起。中生代则表现为盆地边缘沉降、沉积为主的镶嵌叠加方式。新生代又统一为南北两大前陆盆地所构成的大型复合盆地,呈披覆叠加方式。下扬子盆地在古生代与塔里木盆地类似,中生代表现为强烈的挤压变形,新生代为强烈的伸展断裂活动。呈NE向排列的断凹和断凸呈雁形排列,将统一的古生界地层改造成条块分割的格局。统一与分割是两类海相盆地叠加方式的鲜明特点,相对稳定性与活动性成为中西部与其他地区盆地的两种风格[4]。
油气盆地包括3种含义——构造原型、地层实体、油气水赋存的空间。就东部弱改造的新生代盆地而言,常常表现为三位一体。而对以古生界为主的海相盆地而言,构造原型盆地的部分可能已卷入到造山带之中或因抬升而被剥蚀。而保留下来地层实体盆地因构造变形分割、差异升降等原因,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油气水流体赋存单元——流体盆地。也正是这些流体盆地,构成了海相领域的具体勘探对象。它们具有较完整的海相地层的保存,变形改造较弱,整体具备顶封和封闭性边界,一般上覆有中新生界沉积。这是一个可能保存早期形成油气同时也具备后期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地质单元,既是一个“复杂”或“复式”的油气系统,当然也是一个油气的“保存单元”[5]。
多旋回的改造与叠加过程导致了广泛存在的复合变形作用,形成了不同尺度的复合构造[6]。大至一个叠加的盆地(也称复合盆地),小至一组节理,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复合构造样式。构造变形是把双刃剑。复合变形与复合构造控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散失与调整过程,是海相盆地油气规模聚集和大量散失的主要因素。如塔河油田、五百梯气田所处构造都属典型的复合构造。江苏地区句容盆地深层的双重堆叠背形构造,苏北盆地负反转的控凹断裂,则属破坏性的复合构造。
3 海相成藏的基本特点——复式油气系统
3.1 复式烃源与多期生烃
从塔河油田所在的阿克库勒油气区产于奥陶系、石炭系和三叠系的油气性质来看,可能存在多区、多层、多期、多类型的油源,根据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塔河地区可能存在不少于3期的生烃过程。鄂尔多斯北部和川东地区油气藏可能也具有多期、多层系的烃源。有别于陆相盆地的复式烃源。
现有的干酪根热降解学说及相应的排烃理论的局限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注意[7]。早期形成的大量低熟油和高演化的古老烃源所形成的正常原油均与传统的生排烃理论相悖。可溶有机质成烃、晶包有机质成烃、原油及沥青降解与热裂解成烃、热稳定性较高的有机质晚期成烃,均有学者提及[8]。有人认为五百梯气田的气是由印支-燕山早期形成的油裂解而成。而塔中北坡及哈拉哈塘等志留系近100×108t储量的古油藏可能是塔中及阿克库勒地区油气的重要来源之一。
已压实的泥质岩及碳酸盐岩的排烃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构造抬升剥蚀减压、烃类形成所造成的高压、碳酸盐岩的压溶作用及晶析作用排烃,是有别于传统压实排烃的一些排烃机制。
在现在所开展的海相资源预测研究中,由于传统评价思路的制约,我们可能过低估算了部分Ⅰ类母质烃源的生烃量(实验证实,颗石藻产烃量是其他藻类的6~15倍),也可能过高估计了部分烃源二次生排烃的规模,特别是有效聚集的规模。
3.2 “改造型”储层
在海相领域的几个重大突破中,油气田储层的储集空间多为后期改造作用所形成。鄂尔多斯中部大气田属古岩溶储层,塔河油田奥陶系也属裂缝及古岩溶储层。川东石炭系是一套经过云南运动改造,发育次生裂缝-溶蚀孔隙的优质储层。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形成于一个多期复合变形区,发育多组裂缝系统以及海西早期为主的强烈的岩溶作用,形成了一种“小尺度”上具极强的非均质性,而“大尺度”(经酸化压裂后,探井、开发井的探索范围扩大)上则具相对均质性的优质储集空间。尽管该油田油质较重,但大部分井都能稳产。这些主要受控于构造变形及表生地质作用形成的层状或层控储层或储集体,我们称之为“改造型”储层。
由于年代老,埋藏深,大部分原生孔隙往往因压实、压溶、胶结等成岩作用而大大减少。因此,重视与不整合面有关的古岩溶储层和与褶皱及断裂活动有关的裂缝性储层的探索与研究,是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环节。
3.3 复式封闭体系与保存条件
海相领域的保存条件是公认最重要的成藏条件。由于成岩影响,早期泥质岩盖层封盖能力明显降低,加上断裂及裂缝的发育,导致海相地层的整体封盖能力急剧变差。
也有许多地区还存在优质的盖层。苏北志留系高家边组因伊利石化而呈脆性,但部分井段却钻遇软泥岩并发生缩孔现象。塔河下石炭统的巴楚组,开江地区下二叠统梁山组均属较好的直接盖层。
是否有具高压异常的间接盖层是海相油气大规模聚集的重要条件之一。塔河地区石炭—二叠系内存在的异常高压(压力系数1.2~1.4)是其下奥陶系规模聚集的必要条件。沿异常高压带的薄弱带和边缘,油气向上运移并聚集于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地层之中。开江地区嘉陵江组二段为一间接优质盖层,其下气藏压力系统为1.4~2.2,为流体异常高压层,构成了良好的区域封闭条件。南盘江地区上泥盆统存在低电阻泥岩,江汉沉湖地区下二叠统—石炭系存在地层异常压力,这些现象值得重视。由直接盖层和异常高压带能构成高效的复式封闭体系。
后期的变形及抬升往往使早期的封闭系统被部分或完全破坏,能否重建封闭是再次成藏的前提。塔河地区早石炭世的快速海侵导致了巴楚组泥岩直接覆盖于奥陶系之上,构成了良好的储盖配置。东河塘油田及雅克拉气田、川东、鄂尔多斯的气田也是重建封闭后的产物。苏北黄桥CO2气田,三水沙头圩CO2气田也都是重建封闭后发生的聚集与保存。
早期形成的油气藏的保存,即受控于区域的保存环境,更取决于局部的保存条件。就层状盖层封闭保存系统而言,油气的保存并不由最好的盖层分布区决定,而取决于同一封闭系统中差盖层的封闭保存能力,由层状盖层+断层和不整合面构造的封闭系统,其保存能力多由断层或不整合面的封闭能力确定(油气封闭的木桶效应)。
3.4 复式输导网络
海相多旋回盆地的多期复杂构造变形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断裂及不整合系统。它们穿越多个单一油气系统,是形成复式油气系统的必要条件。这些多期开启与封闭的构造形迹组合与渗透性地层一起构成了复杂的油气运移系统。如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区存在由多期断裂和不整合面所构成的输导网络,使多期多源形成的油气横向上沿断裂和不整合面成带成片富集成藏,纵向上沿断裂多层聚集。沿一些倾没于生烃区的构造脊和鼻状构造,常构成油气二次运移的“汇烃脊”,在油气资源丰度较低的地区,位于“汇烃脊”的圈闭充注能力高,而非“汇烃脊”上圈闭则充满度低或无油气。
3.5 复合圈闭
研究证实,塔河下奥陶统油藏属阿克库勒古隆起控制的大型构造-地层复合圈闭,陕甘宁大气田属中央古隆起控制的巨型构造-地层复合圈闭,五百梯气田则属开江古隆起控制地层-构造复合圈闭,川西地区新场气田也属典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鄂尔多斯北部上古生界的天然气主要聚集鼻状在构造与河道砂所构成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川东地区针对71个石炭系不同类型的圈闭进行了钻探,发现气藏42个,成功率57.5%。其中断层圈闭钻探11个,因断层具开启性全部产水。而地层-构造复合圈闭钻探12个,发现气藏10个,成功率83.3%[9]。
加强复合圈闭的研究,深入开展复合圈闭的落实、描述、分析与评价,对海相盆地的油气发现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3.6 复式油气聚集区
在渤海湾陆相盆地勘探实践中,我国石油工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复式油气聚集区”的理论[10]。在海相领域的油气发现中,在同一个构造区带内,常常发现多产层、多圈闭类型、多油气类型甚至多压力系统的油气田(藏),构成具有内在成因联系的油气田群(带)。海相复式油气聚集区与陆相“复式油气聚集区”即相似又不同,表现得更丰富多彩。如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川东开江古隆起、鄂尔多斯中部大气田均属形成于复式油气系统的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4 中国海相盆地勘探潜力分析
4.1 油气资源量
油气资源量是开展勘探选区评价的重要参考资料。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由原中国天然气总公司和原地质矿产部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油气资源评价。随着许多领域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油气资源量又分别进行了调整和补充。由于勘探及研究程度的不同,加之所采取的资源量计算方法不同,同一区域或盆地的资源量往往差别很大。就一个盆地而言,甚至可能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结论。1994年CNPC计算海相领域(不含海域)资源量为326×108t油当量。根据“八五”以来最近的计算结果,主要海相盆地的油气资源量总体达600×108t以上(表1)[11~13],几乎超过1倍。

表1 中国主要海相盆地油气资源量简表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第一,海相油气资源量中天然气大于石油,勘探对象以气为主。第二,海相盆地油气资源丰度差别很大,整体不富局部富甚至很富。第三,海相领域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
4.2 勘探现状与勘探潜力分析
中国几代石油人均对海相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海相油气勘探走过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曲折之路,既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挫折后的反思。经过艰苦卓绝的勘探与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丰富的勘探及研究成果。
(1)发现了一大批中型油气田,累计获石油地质储量大于10×108t,形成了2000×104t的油气产能,已成为中国石油工业不可或缺的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塔里木、四川、准噶尔等盆地一批优质储量的发现,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建成了几个今后发展能依托的石油基地。
(2)对海相地层的发育展布与赋存方式已基本掌握,估算了海相领域的油气资源量,对不同地区和盆地的油气资源结构和油气资源丰度已形成初步认识,对坚定海相领域的勘探信心和今后的战略选区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3)在认识到海相领域复杂性的同时,已掌握了许多海相领域成盆、成烃和成藏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批针对海相领域的地质理论和思路,丰富了石油地质学的内涵,为今后的油气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
(4)形成了一批先进有效的勘探技术方法系列,如山地、黄土源、荒漠及高陡地层、盐下的地震勘探技术,超深水平井,欠平衡钻井,高陡地层、巨厚盐层、多压力系统钻井技术及一批针对性的测井、测试技术,深井酸压技术,储层横向预测技术,复杂油气藏描述技术等,为今后勘探提供重要的技术保证。

表2 中国主要海相盆地油气探明程度简表

(资料截止1998年,仅供参考)
勘探效果不甚理想,除了与认识不到位、采用技术方法不配套等原因外,宏观上海相领域的复杂性(事实上已超过中国陆相盆地)和勘探工作量的明显不足、勘探及研究投入不够,是最主要的原因。如中国南方共打井868井,但只有59口井大于3000m,真正打海相地层的480口井中、打古潜山的有166口。华北钻入古生界的井达1509口,但这些探井均以新生古储的古潜山为勘探对象,真正打原生油气藏的几乎没有[10、11]。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等重点盆地资源量的探明程度均不到10%(表2),勘探余地很大。关键是要在总结海相油气成藏及富集规律的基础上找准主攻领域和具体勘探目标,通过选择先进配套的勘探技术系列和构建一个高效的勘探及决策系统,去实现勘探目的。
中国海相可供勘探的范围极为广阔,盆地众多。中国海相油气领域不仅勘探程度很低,而且极不平衡。建议采用“整体分析评价、分层次动态部署、重点科技攻关与综合勘探,滚动勘探开发”等原则开展海相领域油气勘探工作。
“技术进步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定期开拓新领域”[14]。事实上,关于中国海相领域的所有工作还只是开始,我们面临的领域还很广阔。
参考文献
[1]朱夏.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含油气盆地.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第9号).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2]关上聪.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油气.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3]王金琪.小陆拼接、多旋回、陆内构造——中国大陆石油地质三根基柱.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25(2):182~190.
[4]刘光鼎.试论残留盆地.勘探家,1997,2(3).
[5]孙肇才,邱蕴玉,郭正吾.板内形变与晚期次生成藏——扬子区海相油气总体形成规律的探讨.石油实验地质,1991,13(2):107~142.
[6]丘元禧.论构造复合.地质力学学报,1998,4(1):1~11.
[7]何志高.论干酪根热降解成油理论弊端.海相油气地质,1999,4(2):50~57.
[8]秦顺亭.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成藏条件及勘探思路.海相汕气地质,1998,3(1):6~11.
[9]胡光灿,谢姚祥,等.中国四川东部高陡构造石炭系气田.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0]邱中健.我国油气勘探的经验和体会.石油学报,1999,20(1):1~7.
[11]赵政璋主编.油公司油气勘探之路——新区勘探项目管理探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工作会议文集.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9.
[13]张寄良,等.塔里木盆地与油气资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14]A.佩罗东.石油地质动力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相关要点总结:

18867237742:中国海相盆地的特殊性问题
西星答:尤其是盆地保存程度、封盖条件的有效性,特别是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叠加、深埋、重建封闭系统的有效性,在注重海相层位的油气勘探时,不应忽略了油气是一种流动的液态矿藏,在平衡被打破之后,可再次发生运移与聚集,达到新的平衡,

18867237742:海相层系地质特点及钻井工程技术难点
西星答:1)国外海相沉积盆地主要为中新生代地层,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主要是古生代地层,时代老、埋藏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的海相油气井大部分为超深井(井深大于6000m)。2)我国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原有多类型的沉积盆地经隆升、剥蚀,遭受了强烈的改造,并在后期的盆地叠加作用下,...

18867237742:中国海相地层的分布特征及其规律性和差异性
西星答:1)中国海相地层的主要发育特点,是以古生代及其前期地层为主,侏罗纪及其以后的海相地层相对较少。具体地说,秦、祁、昆以北的绝大部分地区,海相地层结束于石炭纪—中二叠世,一般是祁连以西略早一些。华南大区普遍有三叠纪海相地层发育,除羌北地区外,海侵历史一般结束于中三叠世或晚三叠世中期,羌北...

18867237742:中国古生代海相地层的分布特征及差异性
西星答:3)中国的稳定型海相地层和世界各主要地质单元一样,主要发育在构造稳定性好的地台,它们在面积上远远小于北美、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台。我国以华北地台面积最大(170×104km2),扬子地台为120×104km2,塔里木地台为62×104km2,而北美地台的面积是华北的12.5倍,俄罗斯地台是它的5.1倍,阿拉伯地台是...

18867237742:南海北部各盆地特色很强,需分别解析研究
西星答:3. 北部湾盆地油气潜力分析 北部湾盆地烃源条件较好[152],在E末烃源岩逐步成熟,在早期形成的圈闭中可能已形成一批油藏。随着N+Q继续深埋,虽然增加了新的圈闭条件,而深部输导和储集条件变差。新的成藏条件越来越复杂,早期油藏也要起变化。复杂性规律问题将在新的实践和研究中逐步认识。 面积和生油量最大的海...

18867237742:天然气分布规律
西星答:上述海相盆地的特征决定了中国海相盆地中油气成藏地质特征的特殊性。通过归纳得到的主要成藏特殊性如下: 图2-259 海相叠合盆地多元供烃示意图 1)海相深层油气藏形成途径——多元供烃。从已发现的海相油气藏来看,多数油气来源具有多元供烃的特点(图2-259),体现在烃源岩的多元性,单一源岩的少见,多形成混源油气藏。

18867237742:中国海相盆地与陆相盆地对比分析
西星答: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与海相沉积盆地由于抬升剥蚀、断裂发育、地下水活动强烈程度的差异性,在油气保存环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图1-16),表现在:①西部油气藏破坏类型多样,各种破坏类型均有,主要以油藏抬升、流体冲洗、断裂活动破坏类型为主;②中部以油藏抬升破坏型为主,其次是断裂活动破坏型;③东部以断裂...

18867237742:中国海相地层区划及其基本特征
西星答:三叠系没有分布,侏罗系及更新的陆相地层,仅见于中、小盆地中。 (4)扬子地层区 呈东西向勺状分布的扬子地层区,是我国稳定型海相地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年代较长的地区之一。太古宙—古元古代地层分布零星,中—新元古代早期地层多见于江南及康滇隆起区,均为变质程度不等的以碎屑岩为主的过渡、活动型地层。新元...

18867237742:中国海相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规律
西星答:中国大地构造的这种特征,使中国海相沉积古地理与世界海相沉积古地理相比有以下显著的特殊性。 1)陆块规模小,海相沉积盆地和碳酸盐岩台地面积较小。中国陆地群的陆块规模远小于世界同期古陆块。中国古生代的中朝陆、扬子陆、塔里木陆三陆块总面积约300×104km2,只有北美陆块面积的15%,欧亚陆块面积的30%。由于陆块...

18867237742:盆地叠加改造增加了海相油气勘探和研究的难度
西星答:2020-02-03 海相油气勘探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与技术难题 2020-01-31 中国海相油气盆地分析 2020-02-02 中国海相盆地的特殊性问题 2020-02-03 华北海相克拉通盆地的叠加与改造 2009-05-19 简述油气藏形成必要条件。 3 2020-02-01 华北南部地区油气勘探经验与教训归纳 更多...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