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被子这种植物是什么 什么是被子植物?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晚发生,又最具生命力的植物类群。全世界约有被子植物400多科,10000多属,260000多种(科、属、种数目依不同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略有变化)。被子植物占据着现代地球大部分陆地空间,是世界植被的主要组成成分。

(1)中国被子植物物种的巨大多样性

世界上被子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是地处热带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它们分别居第一和第二位。中国国土主要部分不在热带,但被子植物种数的仍居世界第三位,约300余科,近3100属,30000多种,属、种数目分别占世界被子植物的75%、30%和10%。中国被子植物中包含100种以上的就有60科(表1)。但是如果我们把多样性不仅理解为物种丰富度,而且也包括生态类型、起源差别以及分布特点等的多样,那么中国被子植物的多样性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

表1 中国被子植物中含100种以上的科

种 数




>2000
菊科
Compositae

1500~2000
豆科
Leguminosae

1000~1500
禾本科
Grmineae
蔷薇
Rosaceae

兰科
Orchidaceae

800~1000
唇形科
Labiatae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500~800
莎草科
Cyperaceae
杜鹃花科
Ericaceae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
伞形科
Umbelliferae

400~500
十字花科
Cruciferae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龙胆科
Gentianaceae
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

樟科
Lauraceae
报春花科
Primulaceae

茜草科
Rubiaceae
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

300~400
紫草科
Boraginaceae
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百合科
Liliaceae
杨柳科
Salicaceae

山茶科
Theaceae

200~300
天南星科
Araceae
萝藦科
Asclepiadacaeae

小檗科
Berberidaceae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景天科
Crassulaceae
壳斗科
Fagaceae

紫堇科
Fumariaceae
蓼科
Polygonaceae

荨麻科
Urticaceae

100~200
爵床科
Acanthaceae
槭树科
Aceraceae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番荔枝科
Annonaceae

夹竹桃科
Apocynaceae
冬青科
Aquifoliaceae

五加科
Araliaceae
凤仙花科
Balsaminaceae

秋海棠科
Begoniaceae
桔梗科
Campanulaceae

卫矛科
Celastaceae
藜科
Chenopodiaceae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葫芦科
Cucurbitaceae

木兰科
Magnoliaceae
野牡丹科
Melastomataceae

桑科
Moraceae
紫金牛
Myrsinaceae

桃金娘科
Myrtaceae
木樨科
Oleaceae

鼠李科
Rhamnaceae
芸香科
Rutaceae

茄科
Solanaceae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堇菜科
Violaceae
葡萄科
Vitaceae

姜科
Zingiberaceae

中国有平均海拔4500m以上的巨大青藏高原,也有广阔的平原低地,山岭重叠、河川纵横、气候多样、地质古老,这些是决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的主要因素,在被子植物方面表现最为清楚,中国被子植物多样性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

a.生态类型齐备 各种生活型的植物从乔木、半乔木(如梭梭属(Haloxylon))、灌木、半灌木(如沙拐枣属(Calligonum))、小半灌木(如蒿属(Artemisia))、直到多年生草和一年生草,无不具有。生态类群方面,从高山冻原植物(如多瓣木(Dryas octopetala)、松毛翠(Phyllodoce caerulea))到热带雨林种类;从超旱生荒漠植物到潮湿低地的湿生、水生种类;从高寒风大环境的青藏高原垫状植物到华南热带海滨的红树林,各种类型都有代表。

各个气候带都有大量代表科属,例如,桦木科(Betulaceae)、壳斗科栎属(Quercus)的落叶树种,以及杨柳科(Salic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等是温带的代表;樟科(Laur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山茶科(Theaceae)、壳斗科的常绿树种,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以及冬青科(Aquifol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蓝果树科(Nyssaceae),还有单种的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和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等是亚热带的代表;至于中国热带森林中包含的科就更多了,常见的科有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橄榄科(Burseraceae)、山榄科(Sapotaceae)、楝科(Melisceae)、藤黄科(Guttifer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天料木科(Samyd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四数木科(Datiscaceae)等。

b.原始古老成分很多 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或早期发生的被子植物类群,在中国分布不少,有些仅仅分布于中国。中国的木兰科(Magnoli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水青树科、连香树科、三白草科(Saururaceae)、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金缕梅科和木通科(Lardizabalaceae)等科的植物,在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发育方面的重要性,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公认。近年来,中国在被子植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揭示被于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揭示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特有类型极其丰富 中国被子植物有极其多种多样的分布区类型,其中特有类型所占比重极大。到目前为止,统计中国被子植物持有属共有246个,特有种约17000种。古老孑遗种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昆栏树(Trochodendron aralioides)、银缕梅(单氏木)(Shaniodendron subaequalum)、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is)、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oricum)、四合木(Tetracena mongolic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和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都是中国特有的例子。这些植物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乃至世界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历史过程都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被子植物特有属、种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东南部地区,其中又有三个特有属、种分布相对集中的待有现象中心:(i)川东-鄂西-湘西北中心,这里的被子植物特有木本属几乎均为落叶乔木或灌木,具有温带性质;(ii)川西-滇西北中心,即横断山脉南段,这里的草本属在全部属中占的比例较高,被子植物的木本属几乎全为落叶乔木或灌木,青藏高原的快速和强烈隆升使本区产生大量新特有种,大大丰富了中国被子植物的多样性;(iii)滇东南-桂西中心,由于地理位置偏南,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居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分界线上,其乔木持有屑中几乎一半为常绿植物,

特有藤本届全部为木质藤本植物,它们所隶屑的科均为热带分布的科,显示出明显的热带性。

(2)中国被子植物面临的威胁

中国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在被子植物中,材质优良的森林树种和药用、经济植物从来都是开发的重要对象,因此中国被子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破坏,如兰科植物(Orchidaceae)和樟树(Cinnamomum spp.)、楠木(Phoebe spp.)、牡丹(Paeonia spp.)、黄连(Coptis spp.)、阿魏(Ferula spp.)、贝母(Fritillaria spp.),以及红豆树(Ormosia howii)、核桃揪(Juglans mandshurica)、黄檗(黄菠萝)(Phellodendron amurense)、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蚬木(Burretiodendron hsienmu)、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紫荆木(Madhuca pasquieri)、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海南大风子(Hydnocarpa hainanensis)、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nvis)、野人参(Panax ginseng)、姜状三七(P. zingiberensis)、屏边三七(P. stipuleanatus)、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草苁蓉(Boschniakia rossica)、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刺参(Oplopanax elatus)、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和库页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等,因其树干、根或全株作商品贸易而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各自的分布区面积急剧缩减,野生资源明显减少。根据已有资料估计,中国被子植物约有4000种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列入珍稀濒危保护的植物约1000种,其中分布区极窄、植株很少的极危种有缘毛红豆(Ormosia howii)、绒毛皂荚(Gleditsia japonica var. velutina)、羊角槭(Acer yangjuechi)、盐桦(Betula halophila)、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天目铁木(Ostrya rehderiana)、膝柄木(Bhesa sinensis)、红榄李(Lumnitzera littorea)、毛叶坡垒(Hopea mollissima)、广西青梅(Vatica guangxiensis)、落叶木莲(华木莲)(Manglietia decidua)、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ensis)、峨嵋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异裂菊(Heteroplexis vernonioides)、青毛杨(Populus pamirica)、毛叶紫树(Nyssa yunnanensis)、无喙兰(Archinecttia gaudissartii)、双蕊兰(Diplandrochis sinica)、金佛山兰(进兰)(Tangtsinia nanchuanica)、孔唇兰(Porolabium biporosum)、异形玉叶金花(Mussaenda anomala)、海南海桑(<I style="mso-bidi-font-style:
回答者:zfqfh - 举人 四级 1-6 16:45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你,上帝会保佑你!!!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50% (1) 不好
50% (1)

其他回答共 5 条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Angiosperm)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现知被子植物共1万多属,约2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被子植物能有如此众多的种类,有极其广泛的适应性,这和它的结构复杂化、完善化分不开的,特别是繁殖器官的结构和生殖过程的特点,提供了它适应、抵御各种环境的内在条件,使它在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矛盾斗争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异,产生新的物种。下面我们列举的被子植物的五个进化特征,是与裸子植物相比较而得出的,至于能产生种子、精子靠花粉管传送、有胚乳等种子植物共有的特征,在此就不赘述了。

(一)具有真正的花

典型的被子植物的花由花尊、花冠、雄蕊群、雌蕊群4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称为花部。

被子植物花的各部在数量上、形态上有极其多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在进化过程中, 适应于虫媒、风媒、鸟媒、或水媒传粉的条件,被自然界选择,得到保留,并不断加强造成的。

(二)具雌蕊

雌蕊由心皮所组成,包括子房、花柱和柱头3部分。胚珠包藏在子房内,得到子房的保护, 避免了昆虫的咬噬和水分的丧失。子房在受精后发育成为果实。果实具有不同的色、香、味,多种开裂方式;果皮上常具有各种钩、刺、翅、毛。果实的所有这些特点,对于保护种子成熟,帮助种子散布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进化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具有双受精现象

双受精现象,即两个精细胞进入胚囊以后,1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另1个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3n染色体,发育为胚乳,幼胚以3n染色体的胚乳为营养,使新植物体内矛盾增大,因而具有更强的生活力。所有被子植物都有双受精现象,这也是它们有共同祖先的一个证据。

(四)孢子体高度发达

被子植物的孢子体,在形态、结构、生活型等方面,比其他各类植物更完善化、多样化,有世界上最高大的乔木,如杏仁按(Eucalyptus amygdalina Labill.),高达156米;也有微细如沙粒的小草本如无根萍[Wolffia arrhiza (L.) Wimm.],每平方米水面可容纳300万个个体 有重达25千克仅含1颗种子的果实,如王棕(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 (H.B.K.) O. F.Cook];也有轻如尘埃,5万颗种子仅重0.1克的植物如热带雨林中的一些附生兰;有寿命长达6千年的植物,如龙血树(Dracaena draco L.);也有在3周内开花结籽完成生命周期的植物(如一些生长在荒漠的十字花科植物);有水生、砂生、石生和盐碱地生的植物;有自养的植物也有腐生、寄生的植物。在解剖构造上,被子植物的次生木质部有导管,韧皮部有伴胞;而裸子植物中一般均为管胞(只有麻黄和买麻藤类例外),韧皮部无伴胞,输导组织的完善使体内物质运输畅通,适应性得到加强。

(五)配子体进一步退化(简化)

被子植物的小孢子(单核花粉粒)发育为雄配子体,大部分成熟的雄配子体仅具2个细胞(2核花粉粒),其中1个为营养细胞,I个为生殖细胞,少数植物在传粉前生殖细胞就分裂1次,产生2个精子,所以这类植物的雄配子体为3核的花粉粒,如石竹亚纲的植物和油菜、玉米、大麦、小麦等。被子植物的大孢子发育为成熟的雌配子体称为胚囊,通常胚囊只有8个细胞:3个反足细胞、2个极核、2个助细胞、1个卵。反足细胞是原叶体营养部分的残余。有的植物(如竹类)反足细胞可多达300余个,有的(如苹果、梨)在胚囊成熟时,反足细胞消失。助细胞和卵合称卵器,是颈卵器的残余。由此可见,被子植物的雌、雄配子体均无独立生活能力,终生寄生在孢子体上,结构上比裸子植物更简化。配子体的简化在生物学上具有进化的意义。

被子植物的上述特征,使它具备了在生存竞争中,优越于其他各类植物的内部条件。被子植物的产生,便地球上第一次出现色彩鲜艳、类型繁多、花果丰茂的景象,随着被子植物花的形态的发展,果实和种子中高能量产物的贮存,使得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为生的动物界(尤其是昆虫、鸟类和哺乳类),获得了相应的发展,迅速地繁茂起来。

被子植物分为两个纲----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

被子植物拉丁名 Angiospermae,来源于希腊文复合词。Angio—包被的与—sperma种子,两者接合,用复数第一格即成 Angiospermae,英文名为 Angiosperm。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类群。在不同的系统,被子植物有300多至400多科,l万多属,20—25万种。超过植物界总种数之半。它们分布于各个气候带。由于气温高、雨水多的缘故,热带、亚热带最多。南美亚马逊河区有约4万种。其他热带地区有2—3万种。温带地区因气温降低,雨量少了,种类渐减。以我国情况看,云南省气候条件好,植物达万种以上,而河北省地处北纬26—43度之间。相对种类减少很多,约有2,500种。北极地区则大大减少,许多地方几乎无被子植物,仅少数地方有少数种类顽强生存。如北极柳(Salix lanata)、北极罂粟(Papaver radicatum),其分布纬度达80度以上。在南半球南极大陆的莫尔吉特湾詹尼岛附近,有石竹科植物厚叶柯罗石竹(Colobanthus crassifolius)生存。另外,从海拔高度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大约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5℃,植物种类组成也有变化;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气候严寒,只有少数耐寒种类方可生存。5,000—5,500米地区还能找到石竹科的伏繁缕(Stellaria decumbens)。雪莲花(Saussurea involucrata )在新疆天山高处也有分布。

极端的自然环境还有沙漠。如我国新疆省的沙漠地区,有胡杨(Populus diversifolia )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生存,能适应干旱气候。北非撒哈拉大沙漠中下雨极少,有的地方十几年无雨。有一种植物叫矮生齿子草 (Odontospermum pygmaeum),由于极端干旱形成只有几十天极短的生命周期,称为短命植物。它在稍有雨水时,能发芽生长到开花结实,完成一代任务。平时稍有湿润,花就张开,一旦干燥,花即闭合,十分灵敏。美洲墨西哥的沙漠地区,有一类特殊适应干旱的植物就是多浆植物,著名的为仙人掌科。全身多刺,叶退化,茎含水多用以抗旱。其中有的种类形如巨人,如用刀砍开,可以直接喝到水。在盐碱地上,有抗盐性强的被子植物,以黎科最著名。如盐角草(Salicornia herbacea)为一年生草本,肉质,叶极小。茎节状,可以行光合作用。在它的茎的横切面上有引人注目的特征:如表皮薄而光滑,栅栏组织有两层,内部细胞大、含水多,维管组织在中心。多水性是由于钠(Na)离子影响下形成的。盐角草活物重量的92%以上为水分。干燥了的盐角草燃烧后留下的灰分极多,占干量的45%以上。上述的茎结构、含水多和灰分多,均是典型的盐生植物特性。盐角草生在盐沼地上,是盐分最多的地方,可为其标准代表。黎科的盐生植物的进化就是在盐演条件下进行的。

被子植物的特征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现知被子植物有 l万多属,2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我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是药用植物最多的类群。被子植物的种类能有如此众多,适应性有如此广泛,这和它的结构复杂化、完善化分不开的,特别是繁殖器官的结构和生殖过程的特点,给予了它适应、抵御各种不良环境的内在条件,使它在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矛盾斗争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异,产生新的物种,而在地球上占绝对优势。和裸子植物相比,被子植物有真正的花,故又叫有花植物;胚珠包藏在子房内,得到良好的保护,子房在受精后形成的果实既保护种子又以各种方式帮助种子散布;具有双受精现象和三倍体的胚乳,此种胚乳不是单纯的雌配子体,而具有双亲的特性,使新植物体有更强的生活力;孢子体高度发达和进一步分化,除乔木和灌木外,更多是草本;在解剖构造上,木质部中有导管,韧皮部有筛管、伴胞,使输导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更加完善,同时在化学成份上,随着被子植物的演化而不断发展和复杂化,被子植物包含了所有天然化合物的各种类型,具有多种生理活性。

被子植物的分类

被子植物分为二个纲,即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它们的基本区别如下:

双子叶植物纲 单子叶植物纲
根 直根系 须根系
茎 维管柬成环状排列,有形成层 维管束成星散排列,无形成层
叶 具网状脉 具平形脉或弧形脉
花 各部分基数为4或5 各部分基数为3
花粉粒具3个萌发孔 花粉粒具单个萌发孔
胚 具2片子叶 具1片子叶

以上区别点不是绝对的,实际上有交错现象,如双子叶植物纲中的毛茛科、车前科、菊科等有须根系植物;胡椒科、睡莲科、毛茛科、石竹科等有维管束星散排列的植物;樟科、木兰科、小檗科、毛茛科有3基数的花;睡莲科、毛茛科、小续科、罂粟科、伞形科等有 l片子叶的现象。单子叶植物纲中的天南星科、百合科、薯蓣科等有网状脉;眼子菜科、百合科、百部科等有4基数的花

双子叶植物纲
(一)离瓣花亚纲 Choripetalae
离瓣花亚纲又称古生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包括无被花,单被花或有花萼和花冠区别,而花瓣通常分离的类型。雄蕊和花冠离生。胚殊一般有一层珠被。

离瓣花亚纲恩格勒系统分科目录

(二)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本亚纲又称后生花被亚纲(Metachlamydeae),主要特征是花瓣多少连合成合瓣花冠。花冠形成了各种形状,如漏斗状、钟状、唇形、管状、舌状等,由辐射对称发展到两侧对称。花冠各式的连合,增加了对昆虫传粉的适应及对雄蕊和雌蕊的保护。因此,合瓣花类群比离瓣花类群进化。

花的轮数趋向减少,由5轮(花萼 l轮,花瓣 l轮,雄蕊2轮,雌蕊的心皮 l轮,如杜鹃花科、柿树科等)减为4轮(花萼、花瓣、雄蕊、心皮均为 l轮,如木犀科、忍冬科等),各轮数目也逐步减少,如雄蕊的数目从与花冠裂片同数,如由5(旋花科、茄科、报春花科)减为4—2(唇形科、葫芦科),心皮数由5(杜鹃花科)减为2(四轮花类的心皮均多为2个)。

通常无托叶,胚珠只有一层胚被。

合瓣花亚纲恩格勒系统分科目录
单子叶植物纲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19世纪以来,许多植物分类工作者为建立一个“自然”的分类系统作出了巨大努力。他们根据各自的系统发育理论,提出的分类系统已有数十个。但由于有关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的知识特别是化石证据不足,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目前世界上运用比较广泛的仍是恩格勒系统和哈钦松系统。在各级分类系统的安排上,克朗奎斯特系统和塔赫他间系统被认为更为合理。

一、恩格勒系统
这是德国分类学家思格勒(A.Engler)和勃兰特(K.PrantI)于1897年在其《植物自然分科志》巨著中所使用的系统,它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它将植物界分13门,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再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个亚门,被子植物亚门包括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两个纲,并将双子叶植物纲分为离瓣花亚纲(古生花被亚纲)和合瓣花亚纲(后生花被亚纲)。

恩格勒系统将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将合瓣花植物归并一类,认为是进化的一群植物,将柔荑花序植物作为双子叶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而把木兰目、毛茛目等认为是较为进化的类群,这些观点为现代许多分类学家所不赞同。

思格勒系统几经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植物分科志要》第十二版中,已把双子叶植物放在单子叶植物之前。共有62目,344科,其中双子叶植物48目,290科,单子叶植物14目,54科。药用植物学教材被子植物分类部分采用修订的思格勒系统,但有的内容有变动。

二、哈钦松系统
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目,69科。

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三、塔赫他间系统
这是前苏联植物学家塔赫他间(A.Takhtajan)于1954年在其《被子植物起源》一书中公布的系统,他首先打破了传统把双子叶植物分为离瓣花亚纲和合瓣花亚纲的分类;在分类等级上增设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他将原属毛茛科的芍药属独立成芍药科等,都和当今植物解剖学、孢粉学、植物细胞分类学和化学分类学的发展相吻合,在国际上得到共识。

塔赫他间系统经过多次修订,在1980年修订版中,共有28超目,92目,416科,其中双予叶植物(木兰纲)20超目,71目333科,单子叶植物(百合纲)8超目,21目,77科,显得较繁锁。

四、克朗奎斯特系统
这是美国植物学家克朗奎斯特(A.Cronquist)于1968年在其《有花植物的分类和演化》一书中发表的系统。在1981年修订版中,共有83目,388科,其中双子叶植物64目,318科,单干叶植物19目,65科。

克朗奎斯特系接近于塔赫他间系统,把被子植物门(称木兰植物门)分成木兰纲和百合纲,但取消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科的划分也少于塔赫他间系统。现我国有的教科书采用这一系统。

系统演化的两大学派关于最古老被子植物的形态特征问题,原始类群和进化类群各自具有的形态特征问题,长期以来成为植物分类学家研究的中心,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对被子植物的“花”的来源上,意见分歧最大,形成两个学派,即所谓“假花学派”和“真花学派”,或者称“柔荑学派”和“毛茛学派”。前者以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为代表,后者以美国植物学家柏施及哈利尔,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为代表。

一、假花学派

认为被子植物的花和裸子植物的球花完全一致,每个雄蕊和心皮,分别相当于1个极端退化的雄花和雌花,因而设想被子植物是来自棵子植物麻黄类的弯柄黄Ephedra campylopoda,如下图所示,在这个设想里,雄花的苞片变为花被,雌花的苞片变为心皮,每个雄花的小苞片消失后,只剩下一个雄蕊,雌花小苞片消失后只剩下胚珠,着生于子房基部。由于裸子植物,尤其是麻黄和买麻藤等都是以单性花为主,因而设想原始被子植物是具单性花。这种理论称为假花学说(Pseudanthium theory)。根据此说,现代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应该具有单性花、无被花、风媒花和木本的柔夷花序类植物,如木麻黄目、胡椒目、杨柳目等。这一学派的观点为现代多数系统学家所反对,根据解剖学、孢粉学等研究资料证明柔荑花序类应为次生类群。

二、真花学派
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原始裸子植物两性孢子叶球演化而来,因而设想被子植物是来自裸子植物中早已灭绝的本内苏铁目,特别是拟苏铁(Cycadeoidea),其孢子叶球上的苞片演变为花被,小孢子叶演变为雄蕊,大孢子叶演变为雌蕊(心皮),其孢子叶球轴则缩短为花轴。这种理论称为真花学说(Euanthium theory)。根据此说,现代被子植物中的多心皮类,尤其是木兰目植物被认为被子植物较原始类群。
真花学说与假花学说示意图

被子植物是植物的一个类群,不是被子这种植物

被子植物(Angiosperm) 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现知被子植物共1万多属,约2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被子植物能有如此众多的种类,有极其广泛的适应性,这和它的结构复杂化、完善化分不开的,特别是繁殖器官的结构和生殖过程的特点,提供了它适应、抵御各种环境的内在条件,使它在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矛盾斗争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异,产生新的物种。下面我们列举的被子植物的五个进化特征,是与裸子植物相比较而得出的,至于能产生种子、精子靠花粉管传送、有胚乳等种子植物共有的特征,在此就不赘述了。

植物界最大和最高级的1门。由少数(典型的是8个)细胞构成的胚囊和双受精现象被视为被子植物在进化上的一致性和与其他植物类群区别的证据。被子植物在形态上具有不同于裸子植物孢子叶球的花;胚珠被包藏于闭合的子房内,由子房发育成果实;子叶1~2枚(很少3~4枚);维管束主要由导管构成;在生殖上配子体大大简化,以最少的分裂次数而发育,雌配子体中的颈卵器已不发育;在生态上适应于广泛的各式各样的生存条件;在生理功能上具有比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大得多的对光能利用的适应性。全世界约有300~450个科(各个分类系统科的概念不同),25万种,大多数科分布在热带,2/3的种限于热带或其邻近地区。中国约2.5万种,分隶于291科和3050属。

被子植物起源的时间 现有最好的花粉粒和叶化石证据表明被子植物是在大约 1.3亿~1.3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起源的。在较古老的白垩纪沉积中,被子植物化石记录的数量与蕨类和裸子植物的化石相形见绌。直到离今8000~90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被子植物才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占了统治的地位。只有在早白垩世的上半期〔阿尔必期(Albian)和阿普第期(Aptian)〕,在北半球(北美、葡萄牙、远东)才出现了无可置疑的双子叶植物叶印痕的化石。最早的,显示原始的双子叶和单子叶特征的被子植物的单沟花粉粒是在早白垩世的巴列姆期 (Barremian)出现的。可是,原始被子植物的花粉与裸子植物的花粉几乎不能分辨,从而给古老花粉化石的鉴定造成很大的困难。较进化的双子叶植物的三沟花粉是在稍年轻的阿普第期的岩层中首次报道的。古植物学家从较古老地层中原始类型的花粉发展到年轻沉积中较为派生类型的花粉这一事实获悉被子植物在白垩纪曾经历了一个很大的多样化过程。到了白垩纪末的麦斯特列赫期 (Maestrichtian)出现了若干现代科、属的化石花粉和叶,这包括木兰目、金缕梅目、毛茛目和茶目以及若干单子叶植物的成员。化石花是在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地层中找到的。白恶纪假定为双子叶植物的木材只有少数记录,它们代表着木质部的原始类型而缺乏进化的被子植物的特征。对白垩纪时期叶化石的研究结果表明存在着一个逐渐多样化的式样,即从为现代的某些木兰目所共有的叶型过渡到与现存的蔷薇亚纲形态上相似的叶型的过程。

但F.L.S.麦尔维尔认为70年代发现的,具有和被子植物一样的封闭式胚珠的、晚二叠纪化石被鉴定为舌蕨亚纲(Glossopteridae)的 Glossopteris linearis和Breytenia Plumsteadiae一事实表明被子植物起源于二叠纪,并创立了与被子植物花的起源有关的生殖叶理论。他假定舌蕨亚纲在三叠纪早期遭到了一场毁灭性的打击后几乎全为后来占优势的 Dichroidium区系所取代。从舌蕨亚纲的残余进化而来的被子植物在三叠纪的剩余部分和侏罗纪的前半期扩展缓慢,到了白垩纪才加快了速度。

被子植物起源的地点 目前普遍认为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分化很可能在白垩纪的赤道带或靠近赤道带的某些地方,因为现存的和化石的木兰类在亚洲东南部和太平洋西南部占优势。此外,早白垩世岩层中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三沟花粉发现在热带纬度地区也支持这一论点。原始的被子植物原来可能是生长在半干旱地区的不稳定和河岸生境的灌木,后来才分化为乔木和草本的。那时候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分野可能已经产生。在白垩纪,由于劳亚古陆(Laurasia)和冈瓦纳古陆(Gondwa-naland)尚未分离,被子植物因而得到迅速的传播。现今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几乎均等地分布在南北两半球以及许多科在另一半球都有它们最密切的近缘等事实有力地说明这些原始被子植物的祖先是在大陆尚未分散时就已扩展到两半球。晚白垩世以后,由于冈瓦纳古陆的分裂和其组成部分的迁移,导致植物区系在地理隔离状态下迅速分化。晚白垩纪广泛的海浸加快了被子植物趋异进化的步伐和促使地区特有现象日趋明显。

前被子植物(proangiosperms) 根据化石记录,被子植物与任何其他类群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学者普遍认为,必须到裸子植物的种子蕨类群中去寻找被子植物的祖先。E.A.N.阿伯和J.帕金根据从北美洲侏罗纪地层中找到的若干本内苏铁目 (Bennettitales)的子实体而提出了“花球果”假说,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一个由裸子植物的孢子叶球演变来的、被他们称为“花球果”的短缩和高度变态的、生有孢子的枝条。具含有胚珠的半封闭式短角状构造的开通目 (Caytoniales)有可能代表着现代被子植物的胚珠(而不是心皮)在进化上的先驱,但这些种子蕨不大可能是被子植物直接的祖先。根据化石记录,被子植物类群之间的许多相似性和缺少任何明显的内部间隙,以及它们与所有已知的化石和现存裸子植物有着截然的分隔,大多数学者几乎一致确信被子植物是单元发生的。最近孢粉超微结构方面的研究给这一信念以重要的支持。产生花粉油层是所有被子植物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在裸子植物中,如买麻藤属,却没有这种现象。这一发现证实了以下设想,即花粉油层的产生是最初的被子植物基本性状的综合特征的一部分:粘性的花粉连同具心皮的胚珠,柱头的形成,引诱和供动物食用的各种不同的方法,两性的花等等,在功能上都与动物传粉相联系。显然,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这更符合事实和提供被子植物起源和进一步分化的,生态学上更一致的解释。

被子植物在阶层系统中的地位和名称至今意见不一,有的作为门,有的作为亚门或纲。除了少数分类系统外,被子植物通常被分成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大部分,但不同的分类系统给予这两大类群以不同的等级和名称——有的作为纲,即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有的则作为亚纲,即双子叶植物亚纲(Dicoty-ledonidae) 和单子叶植物亚纲(Monocotyledonidae)。这两大类群彼此以若干性状相区别,但孢粉学资料并未提供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界线的证据。分支系统学家则认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是非单元发生的并系类群,在自然分类系统中应予排除。

亚纲又进一步被分为超目和目。超目这个介于亚纲和目之间的分类阶元已被现代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普遍采用。

科是植物学家和非行家最常用的高级分类阶元。但被子植物科的数目依不同的分类系统及各学者对科的范围看法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一般在300~450之间,1987年А.Л.塔赫塔江画分为 533个科。被子植物科的内容变化也很大,从只含一个属和一个种的单型科如昆栏树科(Trochodendraceae)和杜仲科(Eucommiaceae)到属以百计和种以千计的庞大的多型科如菊科(Aste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茜草科(Rubiaceae)。尽管科的数目和内容有较大的变化,但学者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大约有200左右的科是“核心的科”。P.H.戴维斯和J.克伦的《有花植物科的鉴定》第二版(1979)、R.基辛格等修订的《桑纳有花植物科解析检索表》(1981)以及A.克朗奎斯特的《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1981)载有迄今最完备的世界有花植物的分科检索表。

然而,目(甚至超目)在不同的分类系统不仅数目相差悬殊,而且名称和内容大相径庭。目除了用在分类系统的正规描述中外,并非广泛使用。许多分类学家喜欢非正式地应用科以上水平的分类学单位。

什么是被子植物?~

一分钟了解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植物界最大和最高级的一门。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现在已知的被子植物约有300~450科,1万多属,约25万种.
有真正的花是被子植物独具的特征,故又称有花植物。被子植物花的变化,分别适应于虫媒、风媒、水媒和鸟媒等。具雌蕊也是被子植物的特征,故被子植物又称为雌蕊植物。雌蕊由心皮组成,子房里产生胚珠,经过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整个子房(有时还连同花萼、花托和花序轴)发育成果实。种子被包围在密闭的果皮之中,这样胚珠可得到更好的保护,被子植物的果实具有不同的色、香、味和多种的开裂方式,并常具有各种钩、刺、翅或毛等,这些特点对于保护种子成熟,帮助种子的散布和繁衍后代也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大部开花植物都是被子植物,如供我们食用的谷类、豆类、薯类、瓜果和蔬菜等。
裸子植物
种子植物中较原始的类群。有胚珠,与被子植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胚珠外面无包被物。现代约有70属近800种 ,裸子植物包括可能由不同路线进化所形成的若干平行的类群,故目前不再作为自然分类中的一个门,而将各纲递进为门,所以裸子植物包括种子蕨植物门 、苏铁植物门、银杏植物门、松柏植物门。分类位置不定的买麻藤植物门有些学者也归入裸子植物。
一般常见的裸子植物有苏铁,银杏,松树,杉树,柏树等。

相关要点总结:

15026051559:被子植物是什么?
淳吕答:被子植物也叫显花植物 、有花植物,它们拥有真正的花,这些美丽的花是它们繁殖后代的重要器官,也是它们区别于裸子植物及其他植物的显著特征。被子植物有1万多属,约30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它们形态各异,包括高大的乔木、矮小的灌木及一些草本植物。被子植物(Angiosperm)又名绿色开花植物,在分类学上常...

15026051559:什么是被子植物?
淳吕答:被子植物是种子植物的一种,具有根茎叶果实种子的分化。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现知被子植物共1万多属,约2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被子植物能有如此众多的种类,有极其广泛的适应性,这和它的结构复杂化、完善化分不开...

15026051559:被子植物是什么意思
淳吕答:被子植物意思是种子植物的一种,具有根茎叶果实种子的分化。被子植物又名开花植物或有花植物。是有胚植物中为数最多且最为人所知的一种,是植物界最多样化的种类,约有304000种。开花植物是现时地球上演化最先进具有优势的植物种类。开花植物和裸子植物一起合称为种子植物。被子植物是当今世界植物界中最...

15026051559:什么是被子植物?
淳吕答:被子植物是种子植物的一种,分为二个纲,即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是植物界最大和最高级的一门,又最具生命力的植物类群。全世界约有被子植物400多科,1万多属,约26万多种。占据着地球大部分陆地空间,是世界植被的主要组成成分。被子植物很多,整整占了植物界的一半左右,人类的大部分食物...

15026051559:被子植物名词解释是什么?
淳吕答:被子植物也叫显花植物、有花植物,它们拥有真正的花,这些美丽的花是它们繁殖后代的重要器官,也是它们区别于裸子植物及其他植物的显著特征。被子植物是种子植物的一种,具有根茎叶果实种子的分化。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现知被子植物共1万多属,占植物...

15026051559:什么是被子植物?
淳吕答:首先看它是草本还是木本植物,如果是草本植物,那毫无疑问,一定是被子植物,因为裸子植物全部是木本植物。如果碰到的是木本植物,那么先看看有没有花,有花的则是被子植物,因为裸子植物是不开花的。如果碰到没有花的木本植物,则可看叶片,裸子植物的叶片,除了银杏以外,叶形通常狭小,呈针形、鳞形、...

15026051559:什么是被子植物?
淳吕答:被子植物,亦称开花植物,是植物界中最为繁盛的一类,以花和果实为其显著特征。这些植物涵盖了从草本植物到灌木和树木的广泛种类。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包括:1. 花:这类植物的花朵具备完整的结构,如花瓣、花萼、雄蕊和雌蕊,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关键器官。花瓣的美丽和香气吸引了传粉者,如昆虫和鸟类,促进...

15026051559:被子植物又叫什么植物
淳吕答:被子植物又被称为绿色开花植物或有花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大和最多样化的类群。这一名称来源于它们独特的繁殖结构——花,以及它们产生的种子是被果实所包裹的,即所谓的“被子”。被子植物的这一特征使其与其他植物类群,如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等区分开来。被子植物...

15026051559:被子植物是什么 什么是被子植物
淳吕答:1、被子植物(学名:Angiosperms),又名开花植物或有花植物。(以前的生物学分类称“被子植物门”,而现今被归为一个演化支。)是有胚植物中为数最多且最为人所知的一种,是植物界最多样化的种类,约有304000种。2、开花植物是现时地球上演化最先进及最具优势的植物种类。开花植物和裸子植物一起合称为...

15026051559:什么叫被子植物?
淳吕答:被子植物是种子植物的一种,具有根茎叶果实种子的分化。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现知被子植物共1万多属,约2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被子植物能有如此众多的种类,有极其广泛的适应性,这和它的结构复杂化、完善化分不开的,特别是繁殖器...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