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学习任务影响固体岩石变形的主要因素 学习任务岩石变形分析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野外各种构造形迹的变形特征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其中包括岩石的能干性,内在因素(岩石的成分、组构及岩石力学性质),外在因素(围压、温度、溶液、时间、应力状态等)。基于各种因素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对分析固体岩石变形具有重要意义。

一、岩石的能干性

岩石的能干性是指岩石抵抗流变的能力。自然界中的岩石从受力产生变形的角度可分为:强硬岩石,抵抗流变的能力大,这种岩石称为能干岩石,例如花岗岩、白云岩、砂岩等;软弱岩石,抵抗流变的能力小,这种岩石称为不能干岩石,例如页岩、黏土、膏盐、煤层等。

岩石的能干性强弱,除决定于本身的性质外,还取决于外界因素。例如灰岩本来是坚硬的岩石,但当它呈薄层状时,在地质变形中则变为不能干岩石。

二、岩石变形的内在因素

(一)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变形介质的不均性

N.J.Price实验曲线表明,钙质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在单轴挤压下,其杨氏模量是不同的,如从图3-17中两条曲线形态和位置的不同可以看出,当两种岩石的石英颗粒含量相同时,钙质胶结砂岩比泥质胶结的粉砂岩强度大。若当岩石中矿物的颗粒细小或圆滑,具较低强度;或定向排列,则岩石受力显示不能干或易塑性变形。当岩石中矿物的颗粒粗大或呈棱角、杂乱无序排列具较高强度,则岩石受力显示能干或产生脆性变形。

图3-17 两种岩石杨氏模量与石英含量关系变化图

(据N.J.Price)

此外,岩石中的化学性质稳定的矿物和易溶于水的盐类(如黄铁矿、岩盐、石膏等),如果其含量高,也会降低岩石的强度(杨氏模量)。

(二)岩石的黏结性

岩石矿物颗粒或岩石碎屑之间黏结能力,称为黏结性,亦称易滑性。在自然界中,即便是同一种岩石,由于其胶结物(硅质、铁质、泥质)不同,胶结类型的不同(基底式、接触式、孔隙式),会导致它们黏结性不同。例如,沉积岩中的石英砾岩和石英砂砾岩,石英砂岩与钙质砂岩的黏结性是不同的,产生的变形效果也不同。

(三)岩层厚度和成层性

岩层厚度和成层性对变形的产生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自然界中,在同一强度的外力作用下,岩层厚度越大且成层性越差,则岩层越不易变形,可形成完整平缓的褶皱形态;岩层厚度越小且成层性越好,则岩层越易变形,可形成复杂无规律的褶皱形态。

在沉积岩中,若其他条件相同,碎屑颗粒细、棱角不显著,呈基底式胶结的岩石,往往强度较高;反之,呈接触式胶结的岩石,强度就比较低。具有层理,尤其是薄层的沉积岩层,在侧向压力作用下,容易沿层理面滑动,易形成褶皱构造;不具层理或巨厚层岩石,则容易产生断裂。凡是孔隙或裂隙发育的岩层,强度都会明显降低。

三、岩石变形的地质环境(外在因素)

(一)围压

岩石处于地下深处,承受周围岩体对它施加的压力,这种状态下的压力称为围压,又称为静岩压力。

实验证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围压的加大,岩石内部质点彼此接近,增强了岩石中各质点的内聚力,从而提高了岩石弹性和强度极限,导致塑性(韧性)能力增强,岩石表现为不易破坏。如图3-18中石灰岩在常温时,从0.1MPa到400MPa围压下进行实验中得出的应力-应变曲线。说明当围压是0.1MPa时,施加压应力到280MPa,此点应力值为弹性极限,超过此点,岩石破裂;当围压增加到100MPa时,施加压应力到400MPa,岩石仍没有破裂,而发生塑性变形,此时的弹性极限比0.1MPa围压时的弹性极限有所提高,岩石韧性增强。

自然界中地表的岩石多表现为脆性,以断裂变形为主;岩石随着深度的增大,则围压也就越大,并表现出韧性增强,发育为褶皱、韧性剪切带(见图9-1)。

图3-18 不同围压下石灰岩的应力-应变曲线图

(据E.Robertson)

图3-19 不同温度和溶液条件下大理岩的应力-应变曲线图

(据D.T.Griggs,1951)

(二)温度

在常温层下每降100m地温升高3℃,即地温梯度为3℃/100m,地表是处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大多数岩石在这状态下呈脆性性状。随着深度增加,其温度也随之升高,会使岩石质点的热运动增强,并减弱它们间的联系能力,从而导致岩石强度降低、弹性减弱,有利于岩石发生变形。图3-19为大理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在常温和1000MPa围压下,对大理岩试件垂直施压,其弹性极限为200MPa;当温度升高到150℃时,则弹性极限降为100MPa。由此表明,温度升高对岩石变形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当温度升高到适当程度时,较小的应力也能使岩石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

(三)溶液

地壳中的岩石大部分都含有溶液(水分、油气),它们的存在会使岩石软化,软化的岩石有利于变形的楔入作用,溶液增加便于岩石间的粒间运动,也便于岩石重结晶作用,从而降低岩石的弹性极限,提高韧性,最终有利于岩石的变形;在构造应力的配合下,溶液还会导致矿物的溶解和新矿物的形成,有利于岩石的塑性变形。

表3-2列举了七种岩石在干燥和潮湿条件下的抗压强度,从表中可看出,七种岩石在潮湿条件下的抗压强度的降低率,如煌斑岩抗压强度降低率最小,为12%,而页岩抗压强度降低率最大,为60%。

表3 -2 七种岩石在干燥和潮湿条件下的抗压强度

(据徐开礼等,1989)

在图3-19中,湿、干大理岩的两条不同的应力-应变曲线对比表明,湿大理岩比干大理岩更容易发生塑性变形。干大理岩产生10%的变形量的压应力是300MPa,而湿大理岩产生同样的应变仅需要200MPa。溶液的加入使分子的活动力增强,岩石的内摩擦力和分子间的凝聚力减小,从而降低了岩石和矿物的强度。

(四)孔隙压力

岩石孔隙内流体的压力称为孔隙压力。正常情况下,孔隙压力约为围压的40%;在油田中曾测得孔隙压力/围压比值为80%,甚至也存在接近100%的可能性。当孔隙压力大到几乎等于围压时,就使岩石产生了浮起效应,用这种效应较好地解释了巨大岩席的推覆和滑动的可能性。

四、岩石变形的时间效应

自然界水滴石穿这一现象就是时间“作祟”。地壳中的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发展时期变形过程中,其变形的程度与强度有时表现出人们难以置信的地步,如欧洲阿尔卑斯推覆构造的推覆体推移距离达几十千米,上百千米,人们可能认为是巨大无比的作用力造成的,但主要是时间效应导致其推覆的距离甚远。因此看来,时间的因素对岩石变形具有重大影响。它也是目前模拟实验难以解决的问题,岩石的变形时间效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施力速度的影响

快速施力不仅可加快岩石的变形速率,而且会使其脆性增强。例如,沥青等材料,在快速的冲击力作用下,呈现脆性破裂;若缓慢施力,则表现为弯曲韧性变形小而不破裂。其原因是:岩石受到缓慢的长时间外力作用,内部质点有充分的时间移动到平衡位置而固定下来,而呈现永久变形。值得指出的是,地壳中的变形,除陨石的碰撞和地震等外,都表现为长期而缓慢的变形。

(二)重复施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

如果对岩石重复施力,虽然每次作用的应力没有达到岩石的强度极限,但是只要达到某个临界值以上,并且有足够的重复次数,岩石同样会发生破裂,这种现象称为疲劳现象。若重复作用的应力低于这个临界值,即使重复作用的次数再多,岩石也不会发生破裂,这个临界值称为疲劳极限或疲劳强度。

重复作用的应力在弹性极限与疲劳极限之间,在应力作用下可产生一些塑性变形,每次塑性变形可以积累在一起,当塑性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不会增加,岩石不会破裂;若重复作用的应力,达到或超过疲劳极限,塑性变形不断积累,且增量不再减小,当塑性变形积累到能使岩石破裂的应变量时,岩石就会发生疲劳破裂。如日常生活中用手折铁丝,一次是折不断的,反复多次折铁丝会发热,再继续反复折,最后铁丝会被折断,就是重复施力的最好例证。

(三)蠕变与松弛地质作用分析

1.蠕变与松弛概念

蠕变是指施于岩石一个恒定的应力后不再增加,随着时间的增长,岩石应变增加的现象。松弛是指应变维持恒定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应力逐渐减小的现象。这两种现象均与时间有关,反映出长时间的缓慢变形,降低了材料的弹性极限。如在生长的大树枝干一端捆绑一大块石头,日久此枝干变弯,可成为牛颈状。岩石蠕变失稳常造成地质灾害,要加以预防。

2.蠕变与松弛对岩石的变形影响

岩石在恒定外力作用下都会发生蠕变,只是不同的岩石其蠕变速度不同。温度增高,蠕变会加快。

蠕变和松弛是在长时间应力持续作用下,岩石弹性不断降低,弹性变形逐渐减小,永久变形缓慢增加,从而呈现流变特征的反映。由于岩石的变形一般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发生的,当变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维持变形的应力就会逐渐减小,出现松弛现象,从而使变形固定下来。蠕变与松弛反复发生,使岩石中微小的永久变形不断积累,以至形成规模巨大的变形。

3.蠕变与松弛在地质事件中的作用

人们对地质时期中产生剧烈变化的运动称为构造运动或地壳运动,而把两次地壳运动之间较平静的时期称为构造运动期(这与划分蠕变与松弛极为相似)。

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是呈螺旋式发展的,每一次地壳运动就是蠕变,每一次构造运动期就是松弛,二者的交替遵循辩证法,诸如: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陈国达教授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如图3-20所示。

图3-20 蠕变与松弛造成螺旋式地壳运动发展示意图

五、应力状态

应力状态对岩石力学性质性状有很大的影响。岩石受到压应力作用会引起岩石体积的缩小,使内部质点靠近,提高内聚力而增强其塑性,从而有利于塑性变形。在高围压下,如果因压应力作用而出现破裂时,多是以剪切破裂为主。相反,当岩石受到张应力作用时,由于岩石一般抗张强度都较低,易于产生张性的破裂。

压挤力:使岩石塑性增大,即易产生延性(流变能力),破裂行为,如剪裂。

伸张力:使岩石脆性增大,即易产生刚性(破坏能力),破裂行为,如张裂。

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岩石的形变规律:岩石最难克服拉伸,次为剪切,最后为压缩。一般来说,抗压能力大于抗张能力的30~50倍,抗压能力为抗剪能力的10倍。

学习指导

分析地质构造的力学成因,应同应力、应变以及与岩石本身的力学性质结合起来进行。而地壳中岩石是不均质的,变形又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应力分析是本情境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地质构造识别与分析的基础。

固体岩石变形受众多因素制约,本情境重点为变形分析、蠕变与松弛,难点为应变椭球体与“米”字形法则的运用以及递进变形分析等。

练习与思考

1.什么是外力、内力和应力?

2.什么是正应力和剪应力?

3.在单轴应力状态下,如何分析岩石受力情况?

4.试述固体岩石变形三个阶段的特征。

5.岩石的变形方式有几种?

6.在脆性岩石中,为什么剪裂角总小于45°?

7.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8.何谓蠕变?何谓松弛?



学习任务岩石变形分析~

一、变形和应变的概念
固体岩石受力后,内部各质点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岩石形态、体积的改变称为变形。岩石变形的最基本形式有两种:线变形和剪切变形。线变形是指岩石受力后,表现为单纯的拉伸或压缩;剪切变形是指岩石受力后,表现为内部任意截面都旋转了一个角度,又称为角变形。为了说明固体岩石受力变形的程度,通常用应变量来度量;物体的相对变形量叫应变。与变形相对应,应变也可分为线应变和剪应变(角应变)。
(一)线应变
线应变指岩石受力发生线变形后,纵向上所增加或缩短的长度(ΔL)与变形前的长度(L)的比值,即:

地质构造识别与分析

在构造地质学中,规定由压应力产生的ε压为正,由张应力产生的ε张为负。
当岩石纵向产生线应变时,横向也会出现横向线应变,其公式为:

地质构造识别与分析

一般认为,横向线应变与纵向线应变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即:

地质构造识别与分析

μ为岩石的泊松比,每种岩石都有自己的泊松比,一般不超过0.5。岩石的这种性质称为泊松效应,它对解释岩石的变形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岩石的许多张节理,就是因为受到侧向压应力而产生泊松效应,是在其垂直方向上诱导产生拉伸引起的。
(二)剪应变
指固体岩石在剪应力或扭应力作用下,岩石内部原来相互垂直的两条线段所夹直角的改变量。如果原来形状为正方形,变形后成为平行四边形,原来的直线旋转了θ角,其正切值tanθ即为剪应变量(γ),即:
γ=tanθ
二、岩石的变形方式
(一)按受力方式的分类
固体岩石变形按受力方式,可分为五种变形方式。
1.拉伸变形
这种变形是沿物体轴线方向有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使物体内质点间距离拉长引起的变形,这时物体沿轴线方向伸长(图3-6A)。在拉伸中,物体不仅沿轴线方向发生变形,在垂直轴线方向上也发生变形。在描述变形程度时,用拉伸应变来表示。
2.挤压变形
这种变形是沿物体轴线方向有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使物体内质点间距离缩短引起的变形,这时物体沿轴线方向缩短(图3-6B)。在缩短中,物体不仅沿轴线方向发生变形,在垂直轴线方向上也发生变形。在描述变形程度时,用压缩应变来表示。
3.剪切变形
这种变形是物体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外力(剪切力)作用,物体内质点沿作用力方向滑动位移引起的变形(图3-6C)。

图3-6 岩石几种变形方式

4.弯曲变形
物体受到垂直于其轴线的外力作用(包括力偶)可使其发生弯曲变形(图3-6D)。其重要特征是最大弯曲的凸侧受到拉伸,而凹侧受到挤压,其间有一即不受拉伸又不受挤压的中和面。野外常见的褶皱就是岩层的弯曲变形。
5.扭转变形
扭转变形是指物体两端受到一对扭矩作用时发生的形变(图3-6E)。
(二)按岩石变形后的形态分类
岩石的变形按变形后的形状,可分为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两类。
1.均匀变形
均匀变形系指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拉伸、压缩与剪切变形属于均匀变形。
2.非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系指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发生的变化的变形。弯曲与扭转属于非均匀变形,褶皱构造就属于非均匀变形的结果。
三、岩石变形的阶段
材料力学实验证明,岩石与其他固体物质一样,在受力变形过程中,应力(σ)与应变(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以应力(σ)为纵坐标,应变(ε)为横坐标,则可得到应力-应变曲线(图3-7)。分析应力-应变曲线的特征,通常将岩石受力变形过程依次划分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三个阶段。岩石的三个变形阶段是依次发生的,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过渡的。由于岩石的力学性质不同,不同岩石的各个变形阶段的长短和特点也各不相同。

图3-7 塑性材料(低碳钢)做拉伸实验时的应力-应变曲线

(据孙超,1990)
(一)弹性变形阶段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能完全恢复其原状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如图3-7,当超过B点时,即使去掉外力,岩石也不会再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所以,B点的应力值σB称为弹性极限,OB段称为弹性变形阶段。OA呈直线,说明应力σ与应变ε成正比,符合胡克定律。OA的斜率为:
tanθ=σ/ε=E
式中:E称为弹性模量。不同力学性质的岩石,E值是不相同的。AB为一条曲线,应力σ与应变ε不能用胡克定律表示。但是,当外力去掉后,岩石仍然可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状态,所以仍为弹性变形阶段。
从微观角度看,岩石变形是由组成它们的质点受力发生位移,而导致岩石的形态或体积改变,同时质点的位移要吸收一定的位能,在短期内,外力解除后,这种位能又发挥作用,使质点部分或全部恢复其原来的位置,即弹性恢复或弹性回跳。地震冲击波的传播就使地壳内的岩石具有弹性变形的表征。
(二)塑性变形阶段
随着外力的继续增加,变形也相继增大,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后,即使将应力解除,岩石的变形也不能完全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叫作塑性变形或永久变形。图3-7所示BE段称为塑性变形阶段。
在BE塑性变形阶段中,整个变形曲线呈反S形。其中,当应力超过C点时,曲线变成水平状态,说明在没有增加外力的情况下,变形仍然显著增加,也说明岩石抵抗变形的能力很弱,这种现象称为屈服或塑性流变。C点为屈服点,其应力值σC称为屈服极限。当应力超过D点后,随应力的增加,曲线弯曲向上,说明岩石在塑性变形的最后阶段DE内会不断地受到强化,因而又重新产生不断增长的抵抗变形的能力。
岩石发生塑性变形的原因:从岩石本身性质来讲,受力岩石在塑性变形阶段内部质点发生位移,在新的位置上达到了新的平衡,当去掉外力作用后,岩石内部质点不再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表现在岩石的外貌虽然变了形,但内部质点仍然存在着结合力而连接在一起,使岩石仍然保持着连续完整性。
岩石内部质点的位移,可以发生在矿物颗粒之间的滑动或矿物颗粒内部的滑动。粒间滑动是指发生在矿物颗粒之间的软弱界面上滑动,矿物颗粒本身的大小和形态未发生改变;粒内滑动是指矿物颗粒内部的质点产生平移滑动或双晶滑动(图3-8)。

图3-8 岩石塑性变形时的双晶滑动

(三)断裂变形阶段
任何岩石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总是有一定限度的,若作用的外力继续加大,当其超过固体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内部的质点间的结合力就会遭到破坏而产生破裂面,使固体岩石完全失去其完整性,称为断裂变形或脆性变形。
如图3-7所示,当超过E点后曲线急剧下降,说明岩石失去了抵抗变形的能力,达到被破坏的程度。对韧性较强的岩石,当所受的张应力超过强度极限σE时,会出现细颈化现象。随着细颈化现象的出现,岩石表现为所受应力迅速减小,变形急剧发展且直到变形曲线上的K点时,才在细颈化处被拉断。EK区间乃为局部塑性变形阶段。
岩石的变形与岩石的力学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岩石变形的力学性质主要表现在岩石的脆性或韧性方面。岩石受力后,若在破裂前只有很小的塑性变形的现象(应变量<3%~5%),称为岩石的脆性,脆性强的岩石,受力后很快就会发生破裂;岩石受力后,若在破裂前能承受较大的变形(应变量>10%)而不失去连续完整性的现象,称为岩石的韧性,韧性强的岩石,不易被拉断、剪断或折断。岩石在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一般表现为脆性,但随着围压、温度及变形速率等条件的改变可转化为韧性。
四、岩石的破裂行为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强度。同一岩石的强度极限值,在不同性质的应力作用下差别很大(表3-1)。一般来说,岩石受力发生破裂发生的行为也称破裂方式,其方式有张裂和剪裂两种形式。

表3 -1 常温常压下,一些岩石的强度极限

(据徐开礼等,1989)
(1)张裂:是在外力作用下,当张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抗张强度时,在垂直于主张应力轴的方向上产生的断裂。
(2)剪裂:是岩石受力时,沿着最大剪应力作用面发生的断裂,此时的最大剪应力也达到或超过岩石的抗剪强度。从理论上分析,剪裂将沿着最大剪应力作用面发生,即剪裂面与σ1呈45°相交,但岩石力学实验和野外观察表明,剪裂面与σ1夹角总是小于45°。究其原因,库仑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岩石有内摩擦角,正是由于内摩擦角的存在,才导致野外与实验中(夹角小于45°)的与纯理论(夹角45°)的夹角不一致。由共轭剪裂面形成一对锐角和钝角,其锐角平分线常为σ1或压力方向,将共轭剪裂面所夹锐角叫共轭剪裂角(2θ)。

要说到内在因素,那肯定得从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的晶体结构以及岩石的结构(各矿物接触方式)特征方面分析。

相关要点总结:

14782608847:岩石变形的影响因素
申软答:岩性是影响岩石形变特征的基本因素。岩石因成分和结构等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强度。石英砂岩、石英岩、花岗岩、玄武岩、片麻岩等硬度大,弹性变形的屈服强度大,往往表现出脆性变形;石灰岩、片岩、各种盐岩类岩石则往往表现出塑性变形。同一岩性的岩石常由于层理或次生面理的发育,而造成岩石力学性质的各向异...

14782608847:学习任务岩石变形分析
申软答:固体岩石受力后,内部各质点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岩石形态、体积的改变称为变形。岩石变形的最基本形式有两种:线变形和剪切变形。线变形是指岩石受力后,表现为单纯的拉伸或压缩;剪切变形是指岩石受力后,表现为内部任意截面都旋转了一个角度,又称为角变形。为了说明固体岩石受力变形的程度,通常用应变量来度量;物体的相对...

14782608847:岩石的变化主要是由什么等引起的
申软答:1、物理变化:包括温度和压力两大因素,其原因包括地质构造、流水、空气、冰川、风沙、海浪等等.地质构造导致岩石的破碎、固结、熔融、凝固、弯曲、抬升、沉降等等,流水导致岩石的侵蚀变形,空气的温度变化导致岩石的破裂、冻胀,冰川对岩石有剥蚀、拔蚀、刨蚀等作用,风沙的连续压强形成各种独特的风蚀地貌,海浪...

14782608847:岩石变形的影响因素
申软答:岩石变形除有时间效应外,湿度、温度等对岩石的变形也有影响。湿度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随含水量的增加,强度降低,变形加大,更重要的是某些含亲水性矿物的岩石遇水后会产生膨胀变形和膨胀压力,给工程带来危害。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温条件下,岩石可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此外,应力施加速率、载荷性质(如动...

14782608847: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因素有哪些
申软答:岩石的强度,结构面,地下水的影响,地应力,温度

14782608847:学习任务了解变质作用的因素
申软答: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较为确切地描述出不同地质环境的特点。 一、温度 温度的改变是引起岩石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的变质作用都是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发生的。温度升高对原岩产生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1)温度升高使岩石发生重结晶,使原岩中的矿物颗粒由细变粗。如隐晶质石灰岩,由于温度升高,其中隐晶质...

14782608847: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申软答:温度增高对岩石力学性质影响的原因是,由于温度增高时,岩石质点的热运动增强,从而减弱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力,使物质质点更容易位移。因此,当温度升高到适当程度时,较小的应力也能使岩石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 3.流体因素 在干燥和潮湿状态下,岩石的力学性质是大不相同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都证实了这一点。当岩石中有溶...

14782608847:岩石变形的因素
申软答:一是内部原因,就是岩石本身的物质组成、结晶程度、结构构造等 二是外部原因。主要有 1、温度。一般温度越高,岩石越容易变形,逐渐由刚性变成塑形;2、围压。一般围压越高,岩石越容易变形;3、埋藏深度。埋藏深度越大,温度和围压越大,故越容易变形;4、空隙压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空隙降低岩石...

14782608847:岩石变形行为的环境和时间因素
申软答:当变形持续时间超过弹性应变部分所占时间的1000倍以后,岩石将以黏性应变为主导发生极大的流变,从而产生相当可观的构造变形。把时间作为岩石变形主导控制因素的概念,对于深刻认识地质构造过程是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帮助我们深刻了解深部构造层次高级变质岩的固态流变构造的变形机制。

14782608847:影响岩石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申软答:主要通过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式进行。虽然所有的岩石都会风化,但并不是都按同一条路径或同一个速率发生变化。经过长年累月对不同条件下风化岩石的观察,我们知道岩石特征、气候和地形条件是控制岩石风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不同矿物的溶解性...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