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生物学家的故事 短的 生物学家的故事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青霉素是本世纪20年代未的一项划时代的科学发现。青霉素问世不过短短的50余年,但它在医学发展史上却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这一科学发现和应用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约10年,对于促进20世纪药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它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三大发明之一。
  19世纪后半叶,人们已开始从微生物中提取抗菌物质。1880年德国科学家试图将一
  能杀死炭疽菌和霍乱菌的绿脓杆菌应用于临床未获得成功。到本世纪20年代,两位比利时的科学家从放线菌成功分离出放射霉素甲,但因缺乏药用价值而放弃。
  亚历山大·弗莱明是英国的细菌学家。1928年,47岁的弗莱明在英国圣玛丽学院担任细菌学讲师。由于葡萄球菌是一种分布广、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病原菌,如伤口化脓就是它在作怪,因此,弗莱明当时还兼作这种病菌的研究工作。
  弗莱明在几十个细菌培养皿中接种上葡萄球菌,进行人工培养,待葡萄球菌大量繁殖后,然后通过试验观察各种药剂对葡萄球菌的作用效果,从中寻找杀灭葡萄球菌最理想的药物。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一次又一次地培养、试验,但却未收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1928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弗莱明像平常一样准时来到实验室。他偶然发现,有一只细菌培养皿中的培养基发霉了,长出一团青绿色的零花。他的助手见了,毫不在意地准备去把它倒掉,但细心的弗莱明来说。“不能倒掉,这里似乎有文章,我要仔细地研究一下。”当他将这只培养皿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奇迹出现了:在霉花的四周葡萄球菌死光了。
  弗莱明陷人了沉思。他在想,是什么东西杀死了这顽固的葡萄球菌呢?难道就是这种绿色霉菌吗?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于是,他和助手一起小心翼翼地培养繁殖这种霉菌,再把培养液加以过滤,滴到葡萄球菌中去。几小时后,葡萄球菌果然死光了。
  后来,弗莱明又把霉菌培养滤液加10倍甚至100倍水稀释,杀菌效果仍然很好。接着他又着手在动物身上做试验,把霉菌滤液注射进兔子血管里,结果兔子安然无恙。充分证明它不仅杀菌能力强而且无毒性。
  弗莱明把青霉菌分泌出来的有强大杀菌能力的物质,叫作“青霉素”。但是由于青霉素性质不稳定,无法将液体培养基中的青霉素提取出来,因而无法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此后弗莱明便把这一发现写成一篇学术论文,发表在1929年英国皇家《实验病理季刊》上。这一时期,德国的埃利希发明了“606”的化学药剂,不久,拉马克又发现了磺胺,人们都将注意力放在探索合成药物的研究方面,所以弗莱明的论文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
  由于弗莱明的论文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当时又不具备提取青霉素的条件,所以弗莱明只好放弃了这项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对大量抗细菌感染药物的需求增加。这一客观要求促使人们去关心以往各种有关抗菌物质的报道,以便寻找高效的抗菌药物。1938年,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家弗洛里和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从期刊的资料中找到了有关青霉素的文献。1939年他们决定先集中力量研究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分离纯化技术,并且得到了英国和美国有关组织和基金会的支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弗洛里和钱恩终于提纯了青霉素的结晶。
  1940年,青霉素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经过对五位受试者的临床观察证明青霉素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从实验室中提纯和大规模工业生产之间尚有一道鸿沟。为了逾越这最后的障碍,钱恩四处奔走,希望英国政府和有关企业的支持,当时由于英国正进行对德的战争,一时还没有财力支持这项工作的进行。为此,弗洛里来到美国。在美国政府和企业家的支持下,建立了专门的青霉素研究实验室。美国政府为了保证这项研究计划的完成,动用了200多名化学家与英国科学家协同攻关,为了保证生产出大量青霉素,急需解决两大问题。其一是找到能生产高质量、多数量的青霉素菌种;其二是要改进培养液的营养,保证青霉素加速繁殖。

孟德尔种豌豆的故事。孟德尔本来小时候很穷,不得不去修道院,在修道院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伟大的遗传定律。最后收到了世人的广泛尊敬。

达尔文发现了进化论。

生物学家的故事~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优秀的教育家,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小村里,家庭生活十分贫困,没有钱进学校读书,只能在家里边做些农活,边跟父亲学点文化。直到17岁,才在二哥的帮助下,进了宁波师范予科。可是第一学期考试成绩总平均分没有及格,学校让他退学或降级,经童第周再三请求,学校勉强答应试读半年。童第周发誓,一定要把成绩赶上去。童第周坚持顽强的学习。终于取得了好成绩。在进入上海复旦大学以后,他更加勤奋学习,临近毕业时,他已经成为生物系的高材生了。童第周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要攀登生物学的高峰,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劳动。

1930年童第周在亲友们的资助下,远度重洋,来到北欧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寒尔。在欧洲著名生物学者勃朗歇尔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胚胎学。当时,他发现有的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人抱着一种藐视的态度,说“中国人是弱国的国民”。和他同住的一个洋人学生,公开说:“中国人太笨。”听到这些,童第周再也压抑不住满腔的怒火,对那个洋人说:“这样吧,我们来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来和你比,看谁先取得博士学位。”

童第周憋着一股气,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誓言:“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

研究胚胎学,经常要做卵细胞膜的剥除手术,有一次做实验,教授要求学生们设法把青蛙卵膜剥下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手术,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紧紧地包着三层象蛋白一样的软膜,因为卵小膜薄,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许多人都失败了,他们一剥开卵膜,就把青蛙卵也给撕破了。只有童第周一人不声不响地完成了这项实验任务。

布朗歇尔教授知道后,特地安排了一次观察实验,把学生们都找来看。实验开始了,童第周不慌不忙地走到显微镜前,熟练地操作着。人们看到,他象钟表工人那样细心,象绣花姑娘那样灵巧,象高明的外科医生那样一丝不苟。在显微镜下,他先用一根钢针在卵上刺了一个小洞,于是胀得圆滚滚的青蛙卵马上就松驰下来,变成扁圆形的,再用钢镊往两边轻轻一挑,青蛙卵的卵膜就从卵上顺利地脱落下来了。他干得又快又利落。

“成功了!成功了!”同学涌上去祝贺,勃朗歇尔教授更是激动万分,这是他搞了几年也没有搞成的项目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连声称赞:“童第周真行!中国人真行!”童第周剥除青蛙卵膜手术的成功,一下子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4年之后,通过答辩,比利时的学术委员会决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学位。在荣获学位的大会上,童第周激动地说:“我是中国人,有人说中国人笨,我获得了贵国的博士学位,至少可以说明中国人决不比别人笨。”在场的教授纷纷点头,有的还伸出大姆指。而那位洋人学生却一篇论文也没有,更谈不上当博士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童第周谢绝了专家和同学们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他来到四川宜宾一个村镇教书。在紧张的教学中始终没有忘记搞科学研究。可是,这里没有科学仪器,连一架显微镜也没有,没办法继续开展胚胎学的研究工作。一次意外的发现给他带来了希望:在小镇的旧货摊上他们看到了一架旧显微镜,但要价太贵,当时他们夫妻俩掏尽了口袋还凑不足一半,又向别人借了一些还不够,最后只好把他们的衣服拿去典当,好不容易才买回这架旧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但没有所需要的灯光照明,还是不能进行操作。他们只好把显微镜搬到室外,冬天利用雪地微弱的反光,他忘记了寒冷在聚精会神地工作着。夏天烈日当头,汗流浃背即使汗水滴在视镜上模糊了视线,或是风把一粒小沙子吹进了载物器,甚至占据了整个视野……童第周仍然坚持攻关。一般说来,每一个试验数据都要重复一、二次,而他往往要重复五、六次。然而,就在这简陋的显微镜下,在这低矮的小土屋里,童第周却撰写了一篇篇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震惊了国内外生物界的学者。

1973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童第周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他在解剖显微镜下,用比绣花针还细的玻璃注射针,把从鲫鱼的卵细胞中取出来的遗传因子,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金鱼的卵还没有小米粒大,做这样的实验该有多难啊!可是童第周成功了,结果孵化出的幼鱼中,有一条鱼披着金色的鳞片,长着鲫鱼那样的单尾巴,说明鲫鱼的遗传基因,已经在金鱼卵中发生了作用。这种鱼因为是童第周创造出起的,因此,人们叫它“童鱼”。童第周的实验成果,给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8年,童第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虽已76岁高龄,却以年轻人的朝气投入了工作。他亲手制定了科研项目规划,绘制了美好的兰图。1979年3月,在浙江省科技大学的讲台上,他突然眩晕,从此一病不起。他为祖国科学事业的振兴,实践了他的誓言:“愿效老牛,为国捐躯!”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优秀的教育家,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小村里,家庭生活十分贫困,没有钱进学校读书,只能在家里边做些农活,边跟父亲学点文化。直到17岁,才在二哥的帮助下,进了宁波师范予科。可是第一学期考试成绩总平均分没有及格,学校让他退学或降级,经童第周再三请求,学校勉强答应试读半年。童第周发誓,一定要把成绩赶上去。童第周坚持顽强的学习。终于取得了好成绩。在进入上海复旦大学以后,他更加勤奋学习,临近毕业时,他已经成为生物系的高材生了。童第周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要攀登生物学的高峰,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劳动。

相关要点总结: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