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四章:天道如弓 损补唯平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四章(成圣篇第二章)

天道如弓 损补唯平

(原第77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注解】

1、损:减少。这里引申为愿意给予之心。

2、人之道:社会的法则。这里引申为大众的习惯、习性。

【释义】

天道的运行,就如同人拉弓:拉弓着在上往下射就需要抑弓向下,在下往上射就需要举弓向上;如果目标近则松弦减力,如果目标远则加大弦之张力。天道运行恰到好处,不浪费一丝多余的力气。人们的做法则恰恰相反,过度追求真实需要之外的东西。谁能够丰盛到可以供奉给天呢?只有道才能够做到。所以圣人为奉天、为集体意识需要而做故不恃,为奉天而成故不居功,为奉天故不欲。这种意识行为,就是真正贤的表现。

【释意】

天之道,就是平衡,冲气以为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故会用自己的余力来补万事万物的不足,让更多生命继续体验与发展。谁学会像天一样的做事方式,谁就可以更多地给予万事万物,支持更多生命绽放自我,谁就符合天道,就是在替天行道;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圣人。

为何圣人可以做到?因为其不占有。天之道,“莫之令而自均”,就是要给予的恰到好处,给予的正是对方所需要的,这就要具备“慈”的特性,可以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雪中送炭更符合道。圣人说天下皆是我的,只有圣人才有这种胸怀。圣人能够以天下奉天下,有余奉天下,以道奉天下,最终天下会还给他,天永远不欠人。

一个人如何快速,直接地进入富足的状态?给予是全部的秘密。当一个人在“我是”、“我有”的状态中就已经是富足的,才会有给的意识与能力。有形的物质足了,德气则有余,将有余的物质变成无形的德,又随时可以兑换为富足。圣人的财富,更多的意识和思想是无形的,如渊一样,用之不尽。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三章(成圣篇第一章)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原第9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解】

1、持:手持、把持。这里引申为占有、拥有。

2、盈:满。

3、已:停止。

4、揣:锤击。

5、长保:长久保存。

6、莫之能守:莫能守之。

7、咎:过失、灾祸。

8、遂:成。

【释义】

盛东西,太满了容易溢出;锋芒,太露了容易折断;金玉,太多了守不住;富贵而骄自取祸患。所以做人要把握度,功成名就身退,可无尤,是天道。

【释意】

此章事实上是老子写给范蠡书信的主要内容。范蠡在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之后,写信给老子问下一步该怎么办,老子回了这封信。范蠡17岁去越国,花了近20年时间助越国复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取得如此圆满的功德,才华太锋芒毕露。老子没有直接告诉范蠡该怎么选择,但通过生活现象告诫他,必须功成身退,否则会反守其咎。范蠡领会老子的意思遂离开,并留书给曾经并肩作战的文种,说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以此来提醒文种。文种没有听范蠡的劝告,终被越王勾践所杀。

古代君王,大多不可能让一个人在高峰太久,谁也不可以功高盖主。臣子的强大要在皇帝的可控范围之内,否则就会受阻。高峰时学会退,退时在积蓄能量,合适时机再进,正所谓进退有度。成功,首先要学会的是无敌和远离死地。远离死地,就要戒急、戒言,知止、知辱,进退有节。不需要的时候就“潜龙勿用”,需要的时候才“飞龙在天”,回归平淡更需要智慧。福祸相依,避掉荣华中的祸,即可以做到无殃。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二章(长生篇第九章)

以道为舟  天地遨游

(原第20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解】

1、唯:恭敬地答应,声音低,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表示对方的尊重我。

2、阿:怠慢地答应,声音高,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表示对方的卑贱。

3、荒兮,其未央哉:荒,宽广、遥远;未央,未到边际尽头。

4、熙熙:繁盛的样子。

5、太牢:用牛、羊、猪三牲祭祀或盛筵。

6、如春登台:如同春天登上高台,极目远望。

7、泊:淡泊。

8、孩:通“咳”,小孩笑。

9、傫傫:颓丧失意貌。

10,遗:同“匮”,不足,什么也没有。

11、沌沌:混混沌沌。

12、澹(dan):辽远广阔的样子。

13、飂(liu):清风。

【释义】

上一刻你还自信飞扬,这一刻却唯唯诺诺,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别呢?这一刻温顺谦和,下一刻像凶神恶煞又为何呢?人啊!总是受外在的影响而变换着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行事方法。大道无形遍布整个宇宙,但真明白的人能有几个啊!世人熙熙攘攘,争名夺利,总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而我却喜欢在风暴将至时提前停泊靠岸,如同未长大的孩子在危险来临时躲在母亲怀里。因为我的表现和众人显得特别不同,所以无法同他人一样。众人追求有(名、利、色、欲),而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在众人眼中我就像一个愚人一样,可我的心里装满一切(混沌),什么都明白。虽然在外在看来,他人皆光彩照人与众不同,我却平凡普通;他人有学有智,我却少言少语,但我的心啊,如大海一样宽广无限,如清风一样无边无际。众人所追求的威圣、威名、威利,恰恰是我最不在意的,我和他人不同在于,我只求道。

【释意】

老子这一章,是对“红尘”经历的一个大总结。老子待在洛阳30多年,见证了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化,养成了笑看风云,独守清静的豁达情怀。凡事看始知终,所以往往未雨绸缪,“独泊兮其未兆”。但世人看不清其中的真相,在名利中追逐,这完全是春秋各国的真实写照。老子放眼万里,对社会的未来了如指掌。只是为了对他人的承诺,才呆在洛阳;直到承诺兑现,就飘然而去。

~

相关要点总结:

13436491732:《道德经新译》第七章:道行天下 无往不利
罗妹答:《道德经新译》第七章(道篇第七章)道行天下 无往不利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注释】1、执大象:秉持大道。2、往:归附。3、害:伤害、妨害。4、安平泰乐:安宁和平祥和喜悦。5、与饵过客止:把美好留在...

13436491732:​《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三章: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罗妹答:《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三章(成圣篇第一章)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原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注解】1、持:手持、把持。这里引申为占有、拥有。2、盈:满。3、已:停止。4、揣...

13436491732:老子哲学中的"有"与"无":新考解析?
罗妹答:新版序:在探索宇宙奥秘的道路上,我们重拾经典,新版目录呈现《老子》新视角。序一:序言中,作者深度解析,为这部古老智慧之作赋予新的生命。卷一:道德经新译 原文与译文并列,《道德经》的深邃思想如老子所言,清晰呈现。卷二:道德经详解 逐章解读,深入探讨老子的哲学思想,如论“有”与“无”,...

13436491732:​《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二章:以道为舟 天地遨游
罗妹答:老子放眼万里,对社会的未来了如指掌。只是为了对他人的承诺,才呆在洛阳;直到承诺兑现,就飘然而去。《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一章(长生篇第八章)宠辱不惊 无患吾身 (原第13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

13436491732:翻译和解读《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罗妹答: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

13436491732:道家思想在<<道德经>>中是如何体现的
罗妹答:对天道的敬畏包含着多方面的思考,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对人的有限性的揭示。在天和人的关系中,道家始终是大天而小人的。我们都熟悉荀子曾经批评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老子其实也有着这种倾向,著名者如二十五章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域中的...

13436491732:《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五章:自知自爱 天性绽放
罗妹答:《道德经新译》第二十四章(民篇第六章)道司生死 自然运作 (原第74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注解】1、畏死:死,死亡,可以拓展为很难做到的、超出承受...

13436491732:《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七章:以民为心 德普天下
罗妹答:《道德经新译》第七十六章(成圣篇第四章)天地圣人 万物同仁 (原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o)龠(yue)乎?虚而不屈(jue),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注解】1、刍狗:用草扎成的狗,祈雨时用来作为祭祀品。这里引申为“供奉...

13436491732:《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三章:有德乃足 天下溪谷
罗妹答:《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二章(德篇第七章)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原第79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注解】 1、和大怨,必有余怨;对于巨大的怨恨,即使和好,日后也会浮现裂痕。 2、左契:债权人所执的券契。 3、责:索取。

13436491732:万物互为师学,天道也。是什么?出自哪里?作者是谁?望解答。
罗妹答:然塘中鸳鸯,隐荷叶一侧,不睬岸上之人,依然相偎小憩。两头依靠,呈耳鬓厮磨状。那雌鸳鸯的一只翅膀,竟仍搭在雄鸳鸯的背上……我陷入了沉思,突然想到了一句话:“万物互为师学,天道也。内容提要 《困境赐予我的》该书收录梁晓声先生笔耕40余年间暖心经典散文作品60篇,私人化的书写,感人至深的...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