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乾隆王朝的葬礼习俗 民俗,传统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一、乾隆王朝的丧葬风俗概况: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报庙、烧饭。这是满族旧时的丧葬习俗,过去,满族宗教有家庙,庙内藏有家谱书,人死后,不放在炕上,而是立即在炕下架三块木版,将尸体头朝西放在上面,然后是报丧,同时佳人在家谱上死的名字旁画一道黑杠,就算市“报庙”了。送丧后,再坟前摆供桌、烧纸、烧酒,然后,将馒头、肉菜一起烧掉,为止“烧饭”。“烧饭”有周年之俗,葬后七天,四十九天,百天,周年各烧一次,连续烧三年。
  二、乾隆王朝的丧葬治丧流程:
  ① 备材:
  在老人50岁以上时,子女为老人上山砍木头,一般是果松(红松),请木匠做两口鞑子荷包(棺材)准备着,俗称“旗材”。城市里一般都不备材,人死后,直接到棺材铺购买。
  ② 丧仪:
  早期满人讲究丧礼。当家中死者弥留之际,便更易新衣,俗称“穿寿衣”。灵床放在南炕前,头西脚东。断气之际,全家老小不许哭喊,静静地等候老人安静离开人世。人死后,白布(纸)蒙脸,用白线绑住双脚,这叫绊脚丝(入殓时打开),还让死者两手攥两个硬币,表示死后有钱花。还要把一只公鸡用手捏死,放在死者头前,叫做“倒头鸡”。这时大家开始哭啼,哭得有声有韵,哭的内容都是死者生前的优点好处,这叫“哭九场”。满族长辈人去世,儿女穿白色孝衫。孝衫一般过七天后才脱下,等到百日后再穿孝衫上坟烧纸,然后脱孝。
  ③ 挂布幡:
  老人一咽气,首先在院子西南处坚起一个七米长短的木杆子,木杆顶端悬挂大红布幡,俗称“魂幡”。布幡一经悬挂出去,亲朋故里纷纷而来。在灵前叩头之后,男左女右,分列两旁,直到夜间。直近亲友还要轮流在灵前“守夜”。“守夜”的人不能睡觉,天冷时拢火堆取暖。丧家要准备酒和食品,供“守夜”的人饮用。
  ④ 入殓:
  择吉日吉时举行入棺仪式。棺材放在南窗下,棺内糊纸,然后把筛过的土铺在底层,土上再铺一层黄纸,放上七个铜大钱,这叫“垫背钱”。尸体从屋里抬出时,不准天日照死人,不准从房门抬出死人,因为房门是活人走的,忌讳死人经过。所以入殓处,用遮盖物支上棚。尸体由窗户抬出,长子抬头,其它儿子抱脚,装入棺材叫入殓。
  ⑤ 停灵:
  停灵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人死停灵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生活富裕的家庭,长辈人死可停灵七七四十九天,生活困难的家庭人死后随时出殡。近些年一般都停灵三天,分大三、小三。小三指晚上死时就算一天,大三指晚上死不算一天,而且入殓和出殡同时进行。停灵时,“孝子”不能离开灵棚,朝夕守灵。
  除合亩制地区不许为老人备棺材外,其他黎区有为老人备棺习惯。
  ⑥ 出殡与下葬:
  满人出殡必择单日,说双日出殡意味死双人,不吉。那天一早,要派人到祖坟地“打井子”,先由外姓人把锹土取出放在一边,准备下葬时使用,然后大家一齐往下挖,挖到二尺八寸深,就不往下挖了。灵柩发引叫“出殡”。出殡伊始,首先要把布幡从木杆上取下来,孝子或孝孙举起布幡走在灵柩前面,作为引路。起灵后,摔丧盆子,吹喇叭,红布幡在前头引路,各种纸扎物(纸人纸马等)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撒纸钱。到达墓地,先在地上横放两根短圆木,将灵枢落在短圆木上。之后,大家开始抢撕那块布幡,由于人多,以礼都应得上一块,因此撕得很碎。生前养的猎狗和弓箭,也要在火中焚化,将骨灰埋在灵前脚底下。

具体不清楚,不过要分社会阶层与地位的。古代有九联灯之说,这个是身份尊贵的象征。一般人不能有的。其他的不同地域也不同的。

具体不清楚,不过要分社会阶层与地位的。古代有九联灯之说,这个是身份尊贵的象征。一般人不能有的。其他的不同地域也不同的。

中国有哪些传统民俗文化~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腊月二十四即扫尘日。
扫尘日,即从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传统习俗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其中,腊月二十三为传统小年,也称“祭灶日”,腊月二十四则为“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除旧布新、迎接新年。
由於灶君等神明都会在新年之前的这一天“提早收工”返回天庭,因此客籍人把灶神送上天庭的日子看成已是“入年界”,福建人则以为这代表一年要结束了,又称这一日为“送年”。

腊月二十五:旧俗认为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后,玉皇大帝于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
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人们在这一天里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照田蚕
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也把腊月二十五这一天称为“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人们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但也有些地方,在年三十才举行这一活动。
赶乱岁
民间旧俗认为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千灯节
腊月二十五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二十六: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腊月二十六春节传统民俗“炖大肉”。

二十七:腊月二十七就是农历12月27日,过年的前夕,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二十八:
腊月二十八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八的俗称;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根据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各地风俗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在腊月二十八过年,如安徽的宿松与太湖交界之处的地方有许多姓的人家是在腊月二十八过年[

腊月二十九即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九,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年三十: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春节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民俗内容首先是“合家欢聚”,这也正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人生理想之一。
守岁熬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
守岁又称“熬年”
人家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别的门饰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对联
中国人的传统里有各种形形色色的饭局,但天字一号重要的当属大年三十晚上的这顿年夜饭年夜饭代表着至高无上,古时的贤明圣祖 .
按照北京的风俗,年三十夜是不便在别人家里久留的,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 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 饱。 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 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 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 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 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 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 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 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 家家户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 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入夜家家户户明 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 谓之守夜(岁)。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 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擀面皮 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 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 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 鼓,演戏唱曲,进行文艺和体育比赛,热闹非凡。


希望能帮到您!
祝您一生平安,财源滚滚!

求采纳!

相关要点总结:

15236952978:古人去世后,家属守灵为何点三根香,点两根或四根不可以吗?
盛贾答:每个人都会死去,人们需要在死后的葬礼上做一些事情来表达特殊的含义,它已经从古老的风俗代代相传,古代越孝顺的人,就越有可能把老人的葬礼风风光光,说是对死者的尊重和孝顺,葬礼习俗在中国几千年的进化,现在是一个成熟的过程,通常需要根据这一过程中来进行约定俗成的葬礼,除了少数民族的例外,比如有的...

15236952978:古代帝王的灵柩需要放置几个月才下葬,他们不担心尸体会腐烂吗?_百度知 ...
盛贾答:众所周知,人死后是需要马上下葬的,因为如果没有做到及时下葬的话会导致尸体腐烂的,这一点对于逝者是非常不好的事情。可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帝王死后,其灵柩需要放置几个月才下葬,难道他们不担心尸体会腐烂吗?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解释一下这其中的门道。在古代的帝王死后,宫中的人们都会在帝王的口中...

15236952978:古人去世后,家属守灵为何点三根香,点两根或四根可以吗?
盛贾答:灵魂带着怨恨转世是不吉利的。死者甚至会感到被遗弃在坟墓里,并诅咒后代不孝的行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古人在守护灵魂烧香时,绝不能让香熄灭。当然,所有这些都是古老的习俗,包括守灵和美丽的葬礼。这是孝顺的表现。然而,我们现在是在21世纪,基本上不相信这些事情。真正的孝道是在爱人...

15236952978:老人死后用的九连环是什么意思
盛贾答:葬礼的习俗。老人死后用的九连环是满族人的葬礼上的习俗,孝子要跪在死去的老人灵前,双手背着去解九连环,要解套九次,同时还要唱解九连环歌,寓意是为了送老人最后一程。

15236952978:古代的葬礼叫什么?
盛贾答: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是人类特有的感情。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

15236952978:现在的葬礼与古代的葬礼有什么异同,哪些习俗不能舍去?
盛贾答: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一个自然过程,谁也都不会跳出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诞生,直至人类的灭亡,经过这样长时间的发展,人类的直至今日的葬礼和古代的葬礼发生了很大的区别,当然,虽然发生了很多的区别,可是有一些内容是一直没有发生过:一、古代葬礼和现代葬礼的区别 我们就从中国...

15236952978:葬礼的风俗是怎样的?
盛贾答:以上是汉族传统葬礼的大致异同,如果是少数民族,葬礼差异就更大了。东北地区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前些年还有“树葬”“风葬”这种很原始的丧葬习俗,而西北西南大部分地区还流行土葬,而中原华南地区,火葬后骨灰放入村集体祠堂已经是流行习俗。总之,各地葬礼风俗差异很多,所以国家新式殡葬的推行,是非常复杂长期的一项工作。

15236952978:人死时准备什么东西
盛贾答:葬礼习俗须知 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

15236952978:葬礼上的祭祀有什么讲究呢?
盛贾答:2. 赠送礼金。参加追悼会时,赠送礼金是一种普遍的习俗,它既代表了心意,又能帮助家属缓解一些经济压力。3. 献上鲜花。选择鲜花时应注重花语,通常追悼会上以黄色和白色为主,避免过于鲜艳的花朵。适宜的花卉包括黄菊和白菊。4. 葬礼中的注意事项:1) 若在葬礼上不慎损坏了祭品,应及时与家属沟通,...

15236952978:在参加葬礼时,人们头裹白布,绕着棺材转圈儿,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个习俗叫...
盛贾答:在中国的一些地区,有一种叫做“绕棺材”的葬礼习俗。这种习俗源自于古代的传统信仰,认为通过绕棺材可以驱逐邪灵、保护亲人的灵魂。在绕棺材的过程中,人们会头裹白布,这是为了象征纯洁和尊重逝者。他们会围绕着棺材转圈,通常是顺时针方向,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送别。这个仪式还有助于亲友们表达对逝者的...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