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矿区地质概述 矿区地质概述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1.地层

矿区内地层总体呈向斜产出,主要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及第四系。出露面积约7.5km2,出露厚度717.74m,根据岩性及变质程度不同可分为三段。

(1)第一岩性段(C1d1

第一岩性段(C1d1)分布在备战铁矿南部及北部(图3-22),总体走向为东西向,出露不连续。下部未见底,与上覆第二岩性段为整合接触。该岩性段在向斜两翼岩性略有差异,北部以凝灰岩夹安山岩为主,南部以凝灰岩夹凝灰质砾岩为主,分别叙述如下:

北部岩性主要有安山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砂岩,局部夹少量灰岩及大理岩,出露厚度183.80m,沿走向向东厚度略增大,产状总体南倾,倾角52°~80°。其间侵入较多辉绿玢岩脉及闪长玢岩脉。

绿帘石化次英安岩,灰绿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变斑晶由半自形柱状透辉石0.5mm×0.5mm,0.5mm×1mm,0.2mm×0.5mm。在变斑晶周围由粒状变晶的透辉石(0.05~0.2mm)组成,在透辉石间有细板条状斜长石[0.01mm×(0.1~0.2)mm],在透辉石间由粒状绿帘石(0.05~0.1mm)绿泥石片状分布在绿帘石间,岩石中有细脉浸染状磁铁矿(0.1~0.5mm)。方解石半自形粒状(0.05~0.1mm)分布在透辉石间。

次英安岩,灰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角闪石组成,基质由斜长石、角闪石、磁铁矿等组成。斑晶由自形柱状角闪石(0.2mm×1mm),基质由细板条状更中长石定向分布组成交织结构[0.01mm×(0.1~0.2)mm],在长石间由半自形柱状角闪石[0.02mm×(0.1~0.2)mm],磁铁矿自形和半自形粒状分布在基质中(0.05~0.1mm)。岩石受构造挤压破碎沿破裂隙被绿帘石细脉(0.1~0.5mm)穿入,岩石强的绿帘石化。岩石中有浸染状黄铁矿(0.1~0.5mm)。

硅化次英安岩,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石英、长石组成,基质由长石、石英、绿帘石等组成。斑晶由钾长石、更长石、石英组成,钾长石自形和半自形板状(2mm×3mm,1.5mm×2mm,0.5mm×1mm),更长石自形和半自形板状(1.5mm×3mm,0.5mm×1mm,0.3mm×0.5mm)石英半自形粒状具熔蚀的外形(1~2mm,1~1.5mm),石英破碎波状消光。基质由半自形粒状钾长石(0.2~0.5mm),有的为放射的球粒状,更长石半自形粒状分布钾长石间(0.1~0.5mm),石英他形粒状分布在长石间(0.1~0.3mm),在长石间有粒状绿帘石细脉。副矿物有粒状榍石(0.1~0.3mm)和自形磁铁矿(0.05~0.1mm)。

流纹质次英安岩,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斜长石、角闪石组成,基质由微晶长英矿物组成。斑晶由更中长石、角闪石组成,更中长石自形和半自形板状(1mm×1.5mm,0.5mm×1mm,0.2mm×0.5mm),在长石表面有次生粒状绿帘石,斑晶角闪石半自形柱状(0.5mm×1mm,0.3mm×1mm),现多被粒状绿帘石交代。基质由微晶粒状斜长石(0.03~0.05mm),石英他形粒状分布在斜长石(0.02~0.05mm)间。基质副矿物有粒状榍石(0.05~0.1mm)和自形立方体黄铁矿(0.03mm),岩石中有绿泥石、绿帘石组成的细脉穿入。

矽卡岩化凝灰岩,灰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由透辉石为主、绿帘石和浸染状磁铁矿组成。透辉石粒状变晶(0.05~0.1mm)粒状集合体,磁铁矿半自形粒状(0.05~0.2mm),呈团块状、浸染状分布在透辉石间,磁铁矿间脉石矿物由绿帘石、黝帘石组成(0.1~0.3mm),榍石半自形粒状分布在透辉石(0.1~0.5mm)间。

沉凝灰岩,灰绿色,凝灰结构,层状构造,由火山灰组成,在火山灰中有晚期石英、方解石脉穿入。岩石由火山灰组成,火山灰蚀变为绿泥石和细小长英矿物组成,在火山灰中有细粒磁铁矿(0.03~0.05mm)。

强片理化英安岩,灰白色,斑状结构,片理化构造,斑晶由斜长石组成,基质由石英矿物组成。斑晶由半自形板状更长石(0.5mm×1mm,1mm×1.5mm,1mm×1mm),斑晶受构造挤压破碎。基质由微晶粒状更长石(0.03~0.1mm),在长石间由粒状石英(0.1~0.2mm),沿片理有柱状、粒状透辉石和粒状石榴子石(0.05~0.1mm),沿片理有次生粒状绿帘石和方解石细脉。

向斜北翼由剖面控制,所见岩性由新到老为

新疆西天山阿吾拉勒西段铁矿成矿预测研究

向斜南翼的第一岩性段因石英二长斑岩体侵入和第四系覆盖,仅在东部少量出露,主要岩性为紫红色夹灰绿色砾岩、凝灰岩、安山岩,局部夹含砾凝灰岩,地层产状330°∠83°,厚度812.89m。凝灰质砾岩为该岩性段主体岩性,出露宽30~50m,夹有小规模灰岩、凝灰岩透镜体。与上覆第二岩性段为整合接触。

南翼由剖面控制,所见岩性由新到老为

新疆西天山阿吾拉勒西段铁矿成矿预测研究

图3-22 Ⅰ号实测地质虚剖面

图3-23 Ⅱ号实测地质剖面

(2)第二岩性段(C1d2

第二岩性段(C1d2)为矿区向斜构造的翼部(图3-23),北翼出露于矿区北中部及矿体附近,厚度较大,呈西窄东宽状沿出图外。地层走向67°~72°,褶曲十分发育,岩性主要为灰色条带状灰岩、薄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局部夹大理岩化灰岩。南翼出露于矿体北部,由于岩体侵蚀出露不全,出露厚度533.94m,向东延伸厚度减小,呈西宽东窄状展布,地层产状309°~23°∠55°~83°。

含炭粉晶灰岩,深灰色,粉晶结构,层状构造,由方解石组成,加盐酸强烈起泡。岩石由粉晶方解石组成(0.03~0.05mm),沿层由炭质细条纹[0.01mm×(0.1~0.3mm)],沿层定向分布显层状构造。方解石细脉斜穿层理,脉宽0.03~0.1mm。用茜素红-S液染色显粉红色,为方解石。

白云石化粉晶灰岩,深灰色,粉晶结构,块状构造,由方解石组成,加盐酸强烈起泡。岩石由0.03~0.05mm粉晶方解石组成,在粉晶方解石间有0.03~0.1mm,自形和半自形粒状白云石分布在方解石间,岩石白云石化。沿岩石裂隙有方解石细脉穿入,脉宽0.01~0.1mm。用茜素红-S液染色,显淡蓝-粉红色,为白云石、方解石。

硅化绿帘石化火山灰凝灰岩,灰绿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晶屑斜长石和火山灰组成。岩石由晶屑斜长石(0.1~0.2mm)棱角状和石英(0.05~0.2mm)组成,岩屑由安山岩的岩屑(0.1~0.3mm)。填隙物为火山灰,现蚀变为绿泥石和细小长英矿物,岩石受构造挤压破碎,沿裂隙被石英细脉穿入,使岩石硅化,还有绿帘石细脉,脉宽0.1~0.5mm。

泥晶细晶灰岩,灰白色,细晶结构,层状构造,由方解石组成,加盐酸强烈起泡。岩石由0.06~0.2mm细晶方解石组成,在方解石之间由泥晶方解石填隙物组成。沿层理有方解石脉穿入,脉宽1~2mm,由中-粗晶方解石组成。用茜素红-S液染色显粉红色,为方解石。

粉晶灰岩,灰色,粉晶结构,由方解石组成,加盐酸强的起泡。岩石由0.03~0.05mm粉晶方解石组成,在粉晶方解石间有陆源碎屑,石英0.03~0.05mm,在方解石之间有粒状黄铁矿,现褐铁矿化。沿层方解石(0.1~0.2mm)有些重结晶。用茜素红-S液染色,显粉红色,为方解石。

英安质晶屑玻屑凝灰岩,灰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晶屑由斜长石组成,填隙物由火山灰组成。晶屑由更长石(1×1.5mm,0.5×1.2mm,0.2×0.3mm)组成,大小不等棱角状还有少量晶屑石英(0.05~0.1mm),在晶屑更长石表面有次生绢云母、方解石。填隙物火山灰由玻屑组成,在火山灰中有半自形粒状磁铁矿(0.05~0.2mm)和粒状白钛矿,火山灰蚀变为绿泥石和细粒长英矿物。

近岩体附近矽卡岩化强烈,为主要赋矿地层,与上覆第三岩性段(向斜核部)为整合接触,局部为断层接触;与下伏第一岩性段为整合接触。

岩性由新到老如下:

新疆西天山阿吾拉勒西段铁矿成矿预测研究

新疆西天山阿吾拉勒西段铁矿成矿预测研究

(3)第三岩性段(C1d3

第三岩性段(C1d3)呈东西向出露于研究区中部,构成向斜核部,出露厚度253.89m,下部为深灰色千枚岩,以色深、薄层板状、具丝绢光泽为特征,上部相变为钙质页岩、含炭质页岩或泥岩夹白云岩、薄层灰岩,出露连续,总体呈透镜状,两侧窄,中部宽。地层褶皱构造发育,变形较强,地层产状5°~19°∠59°~82°。

剖面中所见岩性由新到老为:

新疆西天山阿吾拉勒西段铁矿成矿预测研究

第四系(Q),矿区第四系覆盖范围较大,高大山体的山前地带及冲沟上游主要为残坡积及冰积砾石,南部及西部为现代冰川——冰舌,长1~1.5km,冰舌前方有长500~1500m的泥砂,砾石块混合形成的冰渍堤。工区中部高山前形成残坡积,冲沟内为冲洪积。

冲积(Qal)主要分布于伊开哈仁郭萨拉中,出露宽度为30~50m,呈近南北向贯穿整个工区。主要由松散砾石及少量砂组成,无胶结。砾石磨圆度高,球度较高,分选性差。成分主要为钠长斑岩、凝灰质砾岩、闪长岩等。

残坡积(Qeol)主要分布于伊开哈仁郭萨拉两侧,出露宽约300m,以砾石及黄土为主,矿床北部多数地段草本植物发育,矿床附近及南部地带植被较少。砾石呈棱角状,分选性差。

冰积(Qgfl)分布于矿区南侧,小面积出露,以冰积砾石为主。砾石呈棱角状,磨圆度差,分选性差,成分复杂。该地层为现代冰川溶化后原地堆积形成的冰渍堤,地貌上常呈垄岗状。

现代冰川(Qgl)主要为冰层,其内部冻结少量砾石。冰层厚度10~40m,冰川表面一般可见放射状及同心环状蠕动纹。

2.构造

褶皱,矿区褶皱主要为夏格孜达坂向斜北翼的次级褶皱,在矿区内表现为更复杂的紧闭复式向斜,轴面直立,总体轴向为280°左右,轴线向东西两侧均延出图外。核部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三岩性段,翼部依次为第二段和第一段。

向斜北翼在矿区外与泥盆系艾尔肯组呈断层接触,地层总体走向280°,受强烈变形作用,地层产状变化大,但以北倾居多,倾角72°~87°。南翼在矿床附近被石英二长花岗斑岩体侵入破坏,地层产状较稳定,一般表现为北倾,倾角80°左右。

断裂,矿区断裂构造较发育,较大断裂共9条,多为压扭性断层,因残坡积覆盖,断层实测长度较小。

F1:位于工区东北角,走向125°,根据地貌为冲沟推测为断层。工区内长1600m,特征不详。

F2:位于工区西北角,走向60°,工区出露长900m,南西端与F3断裂相交,东部根据地貌冲沟推测。沿断层岩石破碎较强,具明显压碎结构及片理化特征。局部表明为糜棱岩化,见有另香肠构造特征,为压扭性断层。

F3:位于工区北部,走向110°,断层位于大哈拉军山组中,北侧多为残坡积。出露长3100m,断层附近岩层破碎,层面扭曲变形较强。西部灰岩中碳酸盐脉具有香肠构造,受牵引拖拉现象明显,东部安山岩中矽卡岩化较强,为压扭性断层。

F4:位于工区东部,走向135°,南东部转折为115°,由于第四系覆盖,断层特征不明。断层两侧岩性不同,产状较杂乱,褶曲发育,岩石具压碎结构,该断层为东盘向南平推压扭性断层。

F5~F9:分别位于工区中部及南部,大致为一组平行断裂,地貌表现为北北东向小冲沟,均为实测断层,走向95°~125°,两侧岩层受挤应力影响明显,岩石破碎,小褶曲较发育,局部岩层被错动,但错距不大,为一组压扭性断裂。

矿体附近残坡积覆盖严重,未见明显断层特征,但根据矿区蚀变带形态及钻孔特征推测矿床产于断裂破碎带中,受断裂控制,形成控矿、赋矿构造。

矿区节理较发育,以一组 “X” 形节理最发育,走向分别为130°和230°~240°,初步认为该节理对矿体有一定影响,尤其对小矿体有控矿作用。

3.岩浆岩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矿区岩浆岩主要为华力西中期敦德郭勒超单元二长花岗岩单元(ηγC1)的北部边缘,受冷凝速度影响,岩体边部出现明显分异,形成石英正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局部形成霏细斑岩。在形成该主岩体后,又有多次小规模岩浆活动,造成矿区岩浆岩较复杂。矿区出露岩浆岩主要有石英二长斑岩(局部相变为石英正长斑岩)、花岗斑岩、闪长岩脉、辉绿岩脉等。分别叙述如下:

(1)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霏细斑岩

大面积分布在矿区南及西部,沿110°~290°方向展布,出露南北宽1700m,东西长大于4000m,延伸至工区外。矿区内以石英二长斑岩为主,局部相变为石英正长斑岩,岩体边部近矿体处由于岩浆快速冷凝,为隐晶—霏细结构,形成霏细斑岩。

石英正长斑岩: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微斜长石,板条状,1~5mm,常呈聚斑状分布,约占50%,基质半自形细粒结构,矿物颗粒细小。成分由微斜长石、石英等组成。岩石轻微破碎,绿帘石、方解石细脉沿裂隙发育。

石英二长斑岩:白色,斑状结构。斑晶以石英、更长石、钾长石为主,含量约占30%。石英为他形粒状,聚集斑状分布,具熔圆边界,0.8~3.2mm;更长石、钾长石为半自形粒状,0.9~4mm,泥化、高岭土化强。基质为细-微晶结构,由钾长石、更长石、石英等组成,粒径0.1~0.8mm。

霏细斑岩:淡黄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含量占15%~20%,主要为斜长石,呈板条状,0.2~1mm,常不同程度地被绢云母,微斜长石、绿帘石所替代;少量暗色矿物斑晶,被斜绿泥石、绿帘石替代。基质为霏细结构,由霏细状长英质矿物构成,粒度小。部分地段斑晶全被绢云母替代,保留长石板条状晶形。

细粒二长花岗岩:灰白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由石英、长石、黑云母、磁铁矿等组成。钾长石半自形板状和粒状,表面高岭土化,粒度为0.5mm×1mm,0.3mm×0.5mm,0.2~0.5mm。更长石半自形板状,粒度为0.3mm×1mm,0.2mm×0.8mm,0.5mm×1mm,0.1 ~0.3mm,分布在钾长石间。黑云母片状分布在长石间,粒度为0.1mm×0.2mm,0.2mm×0.5mm,绿泥石沿黑云母边缘交代,同黑云母在一起有自形和半自形粒状磁铁矿(0.03~0.2mm),石英(0.2~0.5mm)他形粒状分布在长石间。

(2)花岗斑岩

小面积出露于矿区南部冰山附近,呈脉状或岩枝状产出。侵入于石英正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之中,宽度370~450m,局部相变为花岗闪长岩。

花岗斑岩:浅肉红色—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等组成。斑晶成分为微斜长石,板条状,粒径1.3~3.2mm,含量约占20%,少量石英斑晶。基质为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主要由斜长石,条纹长石组成,暗色矿物数量较少且被绿泥石、绿帘石替代。

(3)辉绿岩脉

为后期主要岩脉,在地层区出露较多,少量产于南部石英二长斑岩体内,多呈脉状,走向与矿区地层走向一致,为近东西向。岩脉规模一般宽3~10m,长30~50m,大者宽50~100m,长500~700m。矿体附近的岩脉对矿体有一定破坏作用,其余地段与矿床关系不密切。

辉绿岩脉:灰绿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板条状斜长石及粒状辉石组成。辉石大多蚀变为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等。局部斜长石已钠长石化。

(4)闪长岩脉

闪长岩脉一般侵入于下石炭统地层中,规模较小,数量少,其时代晚于辉绿岩脉。闪长岩脉:浅灰色,细—中粒结构,主要由普通角闪石及斜长石组成,粒径一般0.5~1mm,局部斜长石斑晶较多,长轴1.5~3mm,含量约20%~30%。

青磐岩化细粒闪长岩,灰绿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由斜长石、角闪石、绿泥石、磁铁矿等组成。斑晶由自形板状中长石组成,具环带结构,在中长石表面有次生绢云母、细粒绿帘石,中长石大小0.1mm×0.5mm,0.2mm×0.5~0.8mm,偶尔见少量斑晶中长石(0.5mm×1mm)。角闪石半自形柱状分布在0.1mm×0.2 mm中长石间,绿泥石沿角闪石边缘交代,磁铁矿自形和半自形粒状(0.03~0.2mm),分布在角闪石间,岩石中副矿物有半自形粒状榍石(0.05~0.1mm),同绿泥石在一起有次生的粒状绿帘石(0.1mm×0.2mm)。岩石受构造挤压,岩石中有挤压破碎带,岩石为细粒闪长岩,发生青磐岩化。

矿区岩浆活动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酸性岩浆侵入阶段,形成石英正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霏细斑岩,与大哈拉军山组碳酸盐岩接触交代形成矽卡岩,矿区的浸染状磁铁矿石形成。在该岩浆活动后期,伴随有原生含矿熔浆上升,沿构造薄弱带有利位置充填,并对早期矽卡岩再次交代,形成角砾状磁铁矿石,在矽卡岩角砾中可发现有浸染状磁铁矿产出。第二阶段为酸性岩浆侵入阶段,依次形成花岗斑岩及少量花岗闪长岩,该阶段对矿体影响不大。第三阶段为后期中基性岩浆活动阶段,形成辉绿岩脉、闪长岩脉,矿体附近的岩脉对矿体有一定破坏作用。

4.围岩蚀变

矿体及围岩均产于矽卡岩带中,自矿体向两侧蚀变分别为矽卡岩化、碳酸盐化、蛇纹岩化、硅化或大理岩化。

1)矽卡岩化:矿区矽卡岩化普遍,多发育于矿体附近,蚀变以透辉石、绿帘石、纤闪石、硅灰石、石榴子石、阳起石、电气石等各类不同矿物组分的矽卡岩为主。蚀变分带不太明显,由内向外大致可分为绿帘透辉矽卡岩带、纤闪硅灰石榴矽卡岩带、阳起电气矽卡岩带;以透辉石化、绿帘石化为主,而阳起石化、硅灰石化、电气石化仅在局部出现。磁铁矿体生成与矽卡岩关系密切。

2)碳酸盐化:一般在矿体边部发育,表现为碳酸盐脉呈不规则脉状,为成矿后期残留热液蚀变,与成矿关系不密切。

3)蛇纹岩化:多为成矿期后热液蚀变,一般沿裂隙或节理发育。主要表现为集合体状或束状纤维蛇纹石,呈黄绿色,蜡状薄壳,具错动划痕。一般与成矿关系不密切,但局部因矽卡岩化作用生成蛇纹石。磁铁矿含量较高,易单独形成矿体。

4)大理岩化及硅化:在接触带边部发育,一般与矿体距离较远,可视为矿体尖灭部位。地层中为大理岩化蚀变,而岩体中则变为硅化。



矿区地质概述~

(一)地层
矿区及附近出露的地层主要为阿吾拉勒组第四亚组(C1a4)。大面积分布于矿区范围内,其与下伏的第三亚组(C1a3)呈整合接触。
第四亚组(C1a4)下部为一套正常沉积岩;上部为安山(玢)岩及碎屑岩。其与下伏的第三亚组(C1a3)呈整合接触(据区域资料)。
因矿区范围较小,所见多为第四亚组的上部,因褶皱(复向斜)的发育,局部出露下部的岩性(层),主要岩性为紫红—灰紫色晶屑玻屑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砂岩、灰白色—灰黑色微晶粉晶生物碎屑灰岩、砂质灰岩夹沉凝灰岩及岩屑凝灰质砂岩。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砂岩夹灰岩为铁矿成矿的主要层位。
根据各岩性层产出的不同位置、叠置、组合特征,将矿区内所见岩性做了初步划分,将紫红色晶屑(岩屑)凝灰岩岩石组合划为该亚组的下岩性段 ,将中-细粒凝灰岩、沉凝灰岩夹角砾凝灰岩、灰岩组合划为该亚组的上岩性段 。
下岩性段 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为巨厚层,其内见透镜状、似层状产出的中-细粒凝灰岩层,应为褶皱运动后期剥蚀作用的产物,上岩性段 主要分布于矿层(体)(矿化带)及其南部,北部附近亦有少量分布,二者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地层(岩性层)总体表现为南南西、南西西倾,倾角58°~84°,局部为北东倾和北北东倾,倾角62°~78°。因普遍遭受后期构造的破坏而裂隙发育,沿裂隙多发育碳酸盐细脉网,并发育有镜铁矿细脉或镜铁矿薄膜(沿裂隙面分布,呈鳞片状产出)。
总体层序从下到上依次为紫红色、灰紫色晶屑(岩屑)凝灰岩、灰绿、浅灰绿色中-细粒凝灰岩(局部可见细砾、角砾)。
(二)构造
矿区内总体表现为单斜构造,局部岩石地层可见的小的褶曲和变形;断裂构造较发育,但规模一般不大。
F1:为推测断层,位于矿区西北部,沿沟谷发育,走向北东,断层特征、性质不明显,鉴于该断层通过的岩石地层单元中灰岩发生明显的褶曲、扭动,推测其具左行走滑性质,滑距近100m。断裂形成时间晚于主成矿期。
F2:位于矿层(体)北侧约100m处,断裂带宽近10m,走向近东西,横贯普查区,总体向北倾,倾角近直立。带内岩石较为破碎,未见矿化蚀变,其与成矿及其改造无直接关系。
F3:位于2-2′勘探线以东附近,与矿层(体)小角度斜交,交角约为24°,规模不大,为逆断层,断层面产状为35°∠75°,断层带宽10~15cm,内可见断层泥和细角砾、碎粒。断层在浅部对矿层(体)的产状及其工程地质条件有较大影响。
F4:矿层(体)附近,断裂带宽30~50m,其范围已将矿层(体)包括在内,产状为110° ∠60°~80°,具韧性剪切性质,韧性剪切的特征在矿层(体)南侧的部分地段表现得较为清晰,可见明显的眼球状构造,岩石破碎呈碎粒(可见碎粒局部呈线性分布)状、粉末状。断层对矿层(体)从地表至中深部均有较大影响,主要作用表现为:(1)变质改造作用;(2)破坏矿石原有的完整性和矿层(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是导致矿床充水的主因;(3)其活动是引起矿床内镜铁矿、黄铜矿、碳酸盐局部发育的主因;(4)是引起矿床内岩、矿石发生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矿化蚀变的主因。
F5:位于矿区0-0′勘探线附近,与矿层(体)大角度斜交,交角约为65°。规模不大,具走滑性质,但滑距甚小,基本未影响矿层(体)在走向上的完整性,断层面擦痕明显,产状为250°~255°∠75°。断层对矿层(体)在走向上的连续性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很小。
F7:位于矿区8-8′勘探线以东一带,与矿层(体)小角度斜交,交角约为15°,断层规模较大,可能为右行走滑正断层,断层带宽约30m,断层面产状为355°∠81°,两盘相对移动距离很小,对矿层体在产状上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影响不大。
F6:位于8线附近,近南北向产出,可能为逆断层,西倾,倾角约70°。其对矿层(体)在走向及倾向上的连续性和矿石完整性、矿层(体)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程度尚不明了。
F8:位于矿层(体)最东部南侧约12m处,断裂带宽5~10m,走向近东西,总体南倾,倾角65°~74°。带内岩石破碎,未见矿化蚀变,其与成矿及其改造无直接关系。
从各断层的发育特征和相互关系来看,断层均发育于成矿期后,其先后顺序依其编号顺序,其判断依据为F1、F2、F8与其他断层无直接联系,但二者可见规模均较大,应属区域性断裂的高级别次级断裂,F4、F5、F6均穿过F3断层,F7断层穿过F3、F6,F4、F5、F6之间的时空关系不密切,判断其发育时间大体相当。
在断裂和区域性褶皱构造的共同作用下,矿区局部岩石地层可见的小的褶曲和变形,如在TC201中,近矿部分(含矿层)岩石表现为小的背形特征,在矿区东部部分地段岩层局部表现为高角度的北北东倾向。在矿区北部,晶屑岩屑凝灰岩中局部出露小的呈透镜体状产出的灰绿色中-细粒凝灰岩(偶含砾),应为区域性褶皱在矿区内直接体现。但从总体的岩石地层的空间分布来看,矿区总体表现为高角度单斜构造。
(三)岩浆岩
矿区内未见大规模侵入岩(如脉岩等),仅在近矿断裂破碎带内沿裂隙见呈网脉状、被膜状分布的碳酸盐岩,局部于地表偶见石英细脉。
喷发岩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主要为安山质火山(碎屑)岩(晶屑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地表岩石一般均呈浅紫色、紫灰色,近断层部位及含矿层位附近,岩石均呈浅色系,以浅灰色、浅灰绿色为主,局部为灰绿色,绿泥石化较为发育,矿物成分主要为晶屑、岩屑、火山尘、火山灰。火山尘、火山灰多已脱玻化蚀变隐晶质长英质和绿泥石集合体,主要矿物成分磁铁矿、黄铁矿等含量均较低,为1%~5%。
此外,在深部(ZK203孔内)见疑似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角砾,角砾呈棱角状,呈肉红色,具一定程度的钾化,相对较为富集的黄铜矿化赋存于角砾中。
(四)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处于一个金、银、砷、铜、钴、钨、钼综合异常区内,各单元素异常套合较好。异常区近东西向展布,总面积约3.0km2,异常形态为不规则状,为甲1类异常,属矿致异常。
单元素金异常呈不规则椭圆状,面积约1.3km2,异常下限为1.2×10-9,异常面积1.3km2,极大值33.9×10-9,平均值33.9×10-9,具三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为28.3,规模为43.93,NAP值为36.61。银异常呈近似椭圆状,面积为0.41km2,异常下限为0.15×10-6,极大值为0.321×10-6,平均值为0.321×10-6,具二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2.14,规模0.13,NAP值为0.87。砷异常面积0.21km2,异常下限为20×10-6,极大值为37.2×10-6,平均值为37.2×10-6,异常衬度1.86,规模7.94,NAP值为0.397。铜异常呈北西向展布,不规则状,面积约2.27km2,异常下限为40×10-6,极大值为2291.58×10-6,平均值为442.02×10-6,具三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11.05,规模1002.9,NAP值为25.07。钴异常呈不规则状,面积约1.7km2,异常下限为18×10-6,极大值为347.08×10-6,平均值为128.77×10-6,具三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7.15,规模215.8,NAP值为12.0。钨异常面积1.4km2,异常下限为2.5×10-6,极大值为31.03×10-6,平均值为12.39×10-6,具三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4.96,规模17.08,NAP值为6.83。钼异常面积1.14km2,异常下限为1.5×10-6,极大值为23.55×10-6,平均值为23.55×10-6,具三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15.7,规模26.9,NAP值17.9。
(五)地球物理特征
1.物性特征
对工作区内各种岩、矿石进行磁性参数统计表明(表3-1),区内磁异常都是区内磁异常都是感磁引起的异常,能引起较强磁异常的因素为磁铁矿,其余为火山岩、褐铁矿化凝灰岩、灰岩、中-细粒凝灰岩等中-弱磁性岩石,一般都是背景场,这些中-弱磁性岩石,最大约能引起1000~3000nT的局部高磁异常,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高背景场形式出现,由此说明,区内大部分高磁异常都是由磁铁矿所引起。通过矿点岩(矿)石物性参数统计结果的分析,对资料解释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表3-1 松湖铁矿岩、矿石磁性参数统计表


2.磁性分布特征
由△T化极平面等值线图可以看到,磁异常在本区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特征的场:中部△T表现为起伏、跳跃、强弱不一的正磁异常带,近东西向展布,其与地层及矿层(体)走向基本一致,在该正磁异常带西部伴生有明显的负磁异常,其他大部分区域为背景场,表现为平缓的正磁场区,夹小面积的平缓的负磁场区,基本是地层岩性的正常反映。本次工作区共圈定4个高磁异常。
负磁异常一般伴生在正磁异常的旁边,表现为异常梯度大而且变化快,通常出现在矿层(体)的边部,说明正、负磁异常是感磁异常。
3.局部磁异常特征及解释推断
矿区是铁矿分布区,研究的对象为高磁异常。因此,局部异常划分主要以△T化极平面等值线图中△T曲线特征进行;按照这一原则,在本次工作区以1500 nT为异常下限共圈定高磁异常4个,以下是对工作区一些典型磁异常特征的分析认识。
(1)SH1-01号磁异常
异常位于矿区590测线(位于3-3′勘探线以东约20m),为一椭圆型异常,东西向展布,长约50m,宽20m,极大值大于5000nT,位于矿层(体)露头南20m处,为矿致异常,南、北、东伴生有明显的负磁异常,说明矿层(体)是有限延伸的板状体,长度不大,经对590测线反演计算矿层(体)南倾78°,分别向上延拓50m、100m后,异常仍有所显示,但已不明显(图3-1),说明矿层(体)有一定的延深,但延深不大,经钻孔ZK301验证,磁测成果推断基本正确,矿层(体)南倾,向西变薄,有尖灭的趋势。

图3-1 590测线向上延拓曲线图

(2)SH1-02号磁异常
异常位于矿区中部,在SH1-01号异常的东延方向,为一近椭圆型异常,东西向展布,横跨600、610、620、630、640、650六条测线(大体分别相当于Ⅰ - Ⅰ′、0-0′、Ⅱ-Ⅱ′、Ⅳ-Ⅳ′、Ⅵ-Ⅵ′、Ⅷ-Ⅷ′六条勘探线向东平移约40m的位置上),长约500m,最宽60m,极大值大于8000nT,异常西端北部伴生有明显的负磁异常,说明磁异常体是无限延伸的板状体,为矿致异常。工区△T化极数据经向上延拓100m后,异常依然存在(图3-2),与SH1—01、03号变成一个异常,说明矿层(体)有一定的延深,由此可以推断地表矿层(体)在深部是一个矿层(体)。经对610线(0号勘探线)向上延拓100m、200m,异常仍然存在(图3-3),说明矿层(体)延伸在400m左右。
根据磁异常特征及2006年槽探、钻探成果,用二度半重、磁异常人机联作实时反演拟合软件拟合出矿层(体)的形态特征(图3-4),可以看到曲线拟合程度较好,矿层(体)宽度约70m,近直立,Ⅱ-2号矿层(体)与钻孔中3-1-7层矿层(体)对应较好,产状变缓。
经2007年在Ⅰ号勘探线(600线)、0号勘探线(610线)、Ⅱ号勘探线(610线)、Ⅳ号勘探线(630线)、Ⅵ号勘探线(640线)布设钻孔验证,证明2006年磁异常解释推断基本正确、可靠,矿层(体)南倾,倾角较大近直立,延深大于400m,但深部矿层(体)形态、产状与推断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图3-2 松湖铁矿区磁异常上延100m平面等值线图


图3-3 610(0号勘探线)测线向上延拓曲线图


图3-4 610(0号勘探线)测线二度半人机联作实时反演拟合矿层(体)形态图

(3)SH1-03号磁异常
异常位于工作区中部,在SH1-02号异常的东延方向,从测线650到660线(位于Ⅷ-Ⅷ′勘探线东约40m),为一近哑铃型异常,东西向展布,长约180m,最宽45m,极大值大于3000nT,说明磁异常体是有限延伸的板状体,该异常为矿致异常。该异常经向上延拓后与SH1-02号磁异常为一个异常,说明矿层(体)有一定的延深,推测地表矿层(体)在深部连接为一个矿层(体)。
经对650线磁异常分别向上延拓100m、200m,异常仍然存在(图3-5),说明矿层(体)延伸较大,磁异常特征显示矿层(体)向北倾斜,用二度半重、磁异常人机联作实时反演拟合软件拟合出矿层(体)的形态特征(图3-6),可以看到曲线总体拟合程度较好,矿层(体)向北倾,倾角在85°左右,矿层(体)宽约50m,异常北部没有拟合上的次级异常,初步分析可能是一个隐伏的盲矿层(体)。
(4)SH1-05号磁异常
异常位于工作区东部,位于680-700测线间,北东东向延伸(推测为地形因素的影响,经反演,异常在深部亦向南倾,倾角近80°),长约300m,最宽处约40m,极大值大于3000nT。说明磁异常体是有限延伸的板状体,该异常为矿致异常。该异常经向上延拓后与SH1-01、SH1-02、SH1-03号磁异常连接为一个异常,说明矿层(体)有一定的延深,推测地表矿层(体)在深部连接为一个矿层(体)。
经在650线(Ⅷ号勘探线)附近2006年施工钻孔ZK6501和2007年施工钻孔ZK801验证,上部矿层(体)南倾,倾角较大,近直立,与磁异常解释推断基本相符,下部矿层(体)没有验证到,分析原因可能是下部矿层(体)向北倾,或者由于断层的影响矿层(体)错动ZK6501没能验证到矿层(体)。
根据上述分析解释,工作区内的4个磁异常呈线形展布,都是矿致异常,SH1-01、SH1-02、SH1-03号磁异常经钻探施工,在450m范围内已见到多层厚度不等的磁铁矿层(体),地表显示矿层(体)不连续,而在深部是一个矿层(体),与磁异常的推断解释较为相符(图3-6),SH1-01号异常消失,说明该矿层(体)在580线(Ⅲ号勘探线西80m处)处已尖灭,向东延伸到700线(Ⅷ号勘探线500m处),长共计1200m左右。

图3-5 650测线(位于8线以东约50m)向上延拓曲线图

矿区内地层主要为奥陶系,呈残山状分布于矿床的南部;其次为沿河谷分布的第四系残、坡积物及河流冲击物(图2—2)。
(一)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中—上奥陶统哈巴河群上亚群,分布于角闪辉长岩体(钽、铌矿化体)的西侧和南侧,呈弧形厚层状展布,在岩体内为顶盖残留体,呈大小不等的透镜状分布,片理走向300°~360°,倾向北东,倾角60°~90°。主要岩性有:
1)棕色及灰色的含十字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片岩,主要分布在西部,结构为鳞片粒状变晶结构,部分为筛状变晶结构,片状及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及中长石,粒径0.25~0.5cm,他形粒状,石英变晶颗粒较大,斜长石呈微粒集合体,嵌于石英颗粒之间,形成变余砂状构造,含石英50%~60%,含中长石10%~20%。其次是黑云母,半自形片状,粒径0.1~0.5cm,多分布在石英颗粒之间,大致平行排列,含量15%~25%,少数斜长石具绿泥石化,副矿物十字石含量小于7%,亦可见磁铁矿、磷灰石、锆石、白云母、电气石等。
2)含红柱石黑云母—石英片岩,多分布在矿区南西部,显微镜下呈鳞片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由石英及黑云母组成,石英他形粒相互镶嵌,含量40%~50%。黑云母呈褐色片状,定向排列,少量变质为矽线石,含量30%~45%。其次是红柱石、十字石、斜长石、角闪石等,红柱石他形粒状,微粉红色,颗粒一般较粗大,呈变斑晶分布,常与石英镶嵌而成筛状,含量1%~10%。矽线石灰色,毛发纤维状,含量1%~3%,副矿物有磁铁矿、绿泥石、锆石、磷灰石等,含量小于1%。

图2—2 疆富蕴县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区地形地质图

3)棕色灰色石英黑云母片岩,在角闪辉长岩内多呈小残留体,为粒状结构、片状构造,有时可见石英与黑云母组成明暗条带,黑云母呈现0.5~1cm条带与石英相互交替产出。主要成分石英含量60%~80%,含黑云母15%~30%,其次为中长石,副矿物有磷灰石、锆石、石榴子石、电气石、绿泥石及白云母等。
以上片岩与变质基性岩(辉长岩)接触处,片岩的片理消失而发生角岩化及弱硅化(黑云母角闪岩、石英角岩),部分接触处为白云长英岩边缘体,片岩与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处发生黑云母化、黑云母含量可达30%~40%,其片理更为显著。
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Q3—4),分布于河流两岸及谷沟底部、山坡坡脚及阴坡地带。主要是残坡积冲积物,由砾石、砂、黄土、淤泥等松散沉积物组成。
(二)岩浆岩
1.基性岩类
变质基性(辉长岩)岩类主要有角闪岩、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岩及脉岩,其次是角闪斜长变粒岩(中性岩类)等。出露面积4.5km2,占总面积近50%,分布在矿床中间部位,垂深达1300m以上(地表可见350m,钻孔深900m以上)。
角闪斜长岩主要分布在矿区东部,长1400m,宽400~800m;斜长角闪岩分布在中部,长2000余m,宽400~1500m。角闪岩多分布在斜长角闪岩之中,呈卵形及拉长状,大小700m×100m~250m×400m;角闪斜长变粒岩分布在西部,多点出露,面积较小,一般300m×500m~200m×100m。各岩类出露长轴方向,都为北西—南东向,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各岩类之间接触关系:角闪斜长岩与斜长角闪岩呈渐变过渡关系,角闪岩分布于斜长角闪岩之中,呈变质结晶分异的渐变过渡形式,角闪斜长变粒岩与其周围的斜长角闪岩及结晶片岩为侵入或穿切关系。
脉岩为斜闪煌岩(暗色微晶闪长岩),呈岩墙状,在矿床范围内经常见到,片岩内也有分布。岩墙长数米至200m,厚度0.5~2.5m。走向近东西向,倾向350°~10°,倾角70°~85°。在3号脉岩钟部分露天场的东、西、南都见到斜闪煌岩墙,被近南北向破碎带断开,后又被伟晶岩脉切穿。
上述岩石在显微镜下鉴定特征如下。
(1)角闪岩
矿物组成主要是角闪石,其次为斜长石及黑云母、石英、绿泥石等,偶尔见到辉石、橄榄石残体,副矿物有磷灰石、磁铁矿、褐铁矿、电气石等。具斑状变晶结构,基质具细粒花岗状变晶结构、变余嵌晶结构,局部为变余含长结构。块状构造。普通角闪石斑晶(0.5~1.0cm)占20%左右,宽板柱状,内含显微片状或尘埃状磁铁矿、赤铁矿包裹体,还含有少量板状及板条状斜长石嵌晶,嵌晶多具卡氏及卡—钠复合双晶。基质由大量柱状普通角闪石(l~2mm)杂乱交生,其间夹少量板状及他形的斜长石,钠长石双晶普遍。在角闪石柱体间含极少量金云母,角闪石部分绿泥石化,显示出变质作用。很少见辉石(普通辉石)橄榄石(贵橄榄石),均被闪石交代,又被绿泥石化。
(2)斜长角闪岩
主要矿物有角闪石、斜长石,其次是石英、黑云母、绿泥石等,副矿物为磷灰石、榍石、磁铁矿、褐铁矿等。具花岗纤状变晶结构,局部具变余嵌晶含长结构、筛状结构。块状及片麻状构造。角闪石为纤柱集晶0.5~2.5mm,长轴平行排列,个别的保留有较大及较好的柱状及板状晶、半自形晶,其中包含尘埃状磁铁矿及粒状斜长石包体,形成筛状结构。斜长石(拉长石)为板状他形镶嵌集晶,0.3~2mm,各种双晶发育。石英呈较细粒他形粒状(0.3mm左右)填充在角闪石与拉长石晶粒间。角闪石部分绿泥石化,拉长石部分具绢云母化。
(3)角闪斜长岩
与斜长角闪岩主要区别是角闪石量减少、斜长石量增大,二者量相近,斜长石牌号降低,其他特点同斜长角闪岩。
(4)角闪斜长变粒岩
主要组成矿物为斜长石(45%~90%)、石英(3%~25%)、角闪石(3%~40%)及少量黑云母,副矿物有榍石、磁铁矿等。结构多样,有半自形细、中、粗粒结构,长英岩结构。长英岩结构中由于角闪石晶体大于长石、石英,故常呈非均匀粒状以至斑状结构,其中角闪石晶形长0.1~1.5cm、宽0.3cm,而斜长石及石英晶体仅为0.01~0.5cm。块状构造及碎裂构造。斜长石弱自形晶,1~2mm,其中常包含石英晶体,长轴由于受应力在晶体颗粒边缘碎裂化并重结晶为微细粒状斜长石,原岩中长石双晶纹也被弯曲或断裂,具环带构造,长石具定向排列。斜长石属中长石。角闪石为青绿色、浅绿黄色,强多色性,晶体呈拉长柱状,有时呈放射状集合体。局部绿帘石化强烈。石英,他形粒状,波状消光。
从其矿物成分、结构多变上看,其形成时间与上述岩石属同一时期最晚期形成的产物,其外部条件不稳定,温度、压力等多变,故矿物颗粒由粗—中—细直到长英岩状结构。
(5)斜闪煌岩(暗色微晶闪长岩)
岩石由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及少量不透明矿物及副矿物组成。角闪石,自形—半自形晶,小柱状,细—微粒状,半定向排列,有时见少量呈微斑晶,总含量42%~55%。斜长石,板状、细粒等轴状,半自形晶,粒径0.lmm左右,具环带构造,属中性长石,含量40%~55%。黑云母、石英含量1%~3%,石英以他形晶粒存在于角闪石与斜长石之间,波状消光。副矿物为磁铁矿、褐铁矿、钛铁矿及磷灰石等。据脉岩成分及产状关系,可能是基性岩体晚期伴生的脉岩(沿原生裂隙侵入而成)。
2.酸性岩类
酸性岩有花岗岩及其脉岩类,花岗岩类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白云母碱长花岗岩,脉岩为细晶岩脉、伟晶岩脉及石英脉。其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布面积最大,在矿区四周并与矿区外围的花岗岩基相连为一体,其他花岗岩仅为岩株或岩脉分布在矿区东西两边。脉岩类以伟晶岩脉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多处矿区中部。细晶岩脉及石英脉小而少,分布在矿区中部及南部。无论岩株长轴方向或岩脉的走向都为北西向。
(1)花岗岩类
1)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矿田大花岗岩基相连为一体,因此在矿区的东、北、西三方都可见到,矿床呈残留体形式分布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顶部。花岗岩颜色为亮灰及浅褐灰色,粒状结构,以粗粒为主,在接触处及小岩株体内多为中、细粒,另常见似斑状结构,斑晶(2~4cm)由钾长石组成,其中常包含斜长石嵌晶。块状构造及片麻状构造。在花岗岩接触带处片麻构造最为普遍。在显微镜下观察,斜长石(更—中长石)40%~60%,钾长石10%~30%,石英20%~30%,黑云母8%~12%,及少量白云母等。副矿物有:磷灰石、锆英石、榍石、磁铁矿等。次生矿物有绢云母、绿帘石、黝帘石及绿泥石等。其中钾长石晶体一般较大,大的晶体中常含斜长石嵌晶,即为斑晶,也就构成斑晶结构。黑云母,暗棕色,片状1~6mm;白云母少见,常沿黑云母而生,但在接触处白云母显著增多,晶体变大,其含量(7%~10%)大于黑云母(5%~7%),而且又不与黑云母连生成为独立的大片白云母,常具波状消光;石英为小颗粒,波状消光。矿物的波状消光,由于石英、长石被压碎、长石双晶带的移位,在与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岩及片岩接触处,具有强片麻化,片麻化方向与接触方向一致等现象,表明了花岗岩受挤压作用。
2)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矿区内分布的面积小而少,在中部1号与3B号伟晶岩脉之间呈岩株及透镜体状(长100~150m)呈侵入体出现,东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角闪斜长岩接触处成脉状(长170m、宽10~30m)产出。分布面积最大岩体在西南的萨雷—布拉克上游西岸,呈株状体(400m×200m)。斜长石与碱性长石(微斜长石)二者含量相近(25%~35%),石英一般都在20%~30%之间(石英正长岩中石英含量为5%~20%)。另外,黑云母、白云母各占3%~4%。故定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呈侵入体产出。
3)白云母碱长花岗岩。分布面积很小,仅在东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接触处呈脉状(400m×150m)侵入于角闪斜长岩中,走向北西,倾角陡。上述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与白云母碱长花岗岩区别仅是后者中白云母及碱性长石量增多。其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种类皆相似,如颜色为亮灰及淡灰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局部花斑构造;镜下观察矿物组成有:碱性长石、斜长石、石英、白云母及少量黑云母。副矿物:石榴子石、磷灰石、锆英石等,次生矿物有绿帘石。其中:微斜长石为他形晶体,大小不一,0.1mm至数mm,常与同时消光的棱角状石英成规则连晶而构成微文象结构,含量30%~50%;斜长石半自形与他形晶粒状,颗粒0.01~1.0mm(小于石英颗粒),含量20%~30%;石英为不规则他形粒状,有的呈线状分布的尘状包体,含量40%左右;白云母片状1~2mm,含量4%左右,有时达7%~8%。黑云母较少,褐色片状1~3mm。二者都出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并呈渐变过渡关系。二者的株状侵入体,其长轴方向及脉状走向方向都为北西向,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浅成相侵入体。
(2)脉岩
脉岩为浅色脉岩,有细晶岩、伟晶岩及石英脉等。
1)细晶岩。在矿区边部及花岗岩体附近,常见由花岗岩体侵入于斜长角闪岩或角闪斜长岩中的花岗细晶岩脉。如矿区东南部,见有两组细晶岩脉,后者北西向切穿前者近东西向的脉岩,脉长100~300m,厚1~10m,北西向脉岩规模大于东西向的。矿床内部,常见细小的浅色脉岩,长数十米,厚小于0.5m。如3号脉岩钟部分露天采场揭露出浅色细晶岩脉,走向北西(290°~310°),倾向北东,倾角60°~80°,成组出现,它切穿早期斜闪煌岩脉,又被最晚期伟晶岩脉切割。此浅色细晶岩显微镜下鉴定,主要由斜长石(中长石)组成,其次为角闪石、黑云母及石英等。斜长石含量70%~90%,角闪石、黑云母、石英含量10%~30%。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按其成分可称为花岗闪长细晶岩。可能是花岗岩质物质经基性岩部分同化作用而成。
2)石英脉。石英脉多产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产状不稳定,脉长150~200m,厚10m左右,分布在斜长角闪岩及角闪斜长岩中较少。呈透镜状,长30m,厚小于10m。在片岩内,有时见到长数米的石英小透镜体。
3)伟晶岩脉。伟晶岩脉在矿床中出露的有23条之多,经岩心钻探新发现盲脉有16条。可可托海矿区内伟晶岩脉占整个可可托海矿田伟晶岩总数仅1%,但其拥有的稀有金属储量却最多,地质特征也最典型。伟晶岩脉多数产于角闪岩及斜长角闪岩中,少数在片岩及花岗岩内。伟晶岩脉除个别形态复杂(3号脉)外,其他多为脉状及板状。片岩及花岗岩内的伟晶岩脉规模较小,一般长100~200m,个别达400~500m,厚度1.5~4m。产状多变,走向北西及北东,倾向南西及南东,倾角60°~80°。产于角闪岩及斜长角闪岩中的伟晶岩脉,规模大,长数百米到1000m,个别达2000m,厚度5~40m,局部膨胀处(3号脉岩钟)的体积达250m×150m×200m。走向北西(300°~340°),倾向南西,倾角12°~40°。富含稀有金属矿物,主要有绿柱石、锂辉石、铌—钽铁矿类及铯榴石等,其中规模最大、结构构造最典型的是3号矿脉。
(三)构造
矿区内控矿构造主要是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两个断裂,构成区内主体构造格局。由于晚期构造活动的叠加和继承性,控矿构造为叠加构造。
北西向断裂长1~2km,走向290°~310°,倾向南西或北东,倾角20°~45°。东西向断裂,大多被花岗伟晶岩脉所充填,严格控制着区内伟晶岩的形态和分布,为成矿前的断裂。
北北西向断裂组内发育构造破碎带和蚀变带,并有规模较小的伟晶岩带产出,它控制着蚀变带的分布和规模。在断裂两侧,特别是上盘,次级平行的小断裂发育,形成不同蚀变类型和强度的蚀变岩,呈平行排列,成群(带)分布。该组断裂总体走向为345°,倾向为北东东或北东,倾角65°~75°,是区内最为发育的一组断裂构造。
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带,形成时间明显晚于北西向断裂构造带,北西向伟晶岩脉往往被错断。但由于断裂构造的长期活动,亦可见到近东西向的伟晶岩脉被北西向构造所错断。该组断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55°左右。此组断裂的部分被花岗伟晶岩脉所充填,使伟晶岩脉形成转折和肘拐状,部分受热液蚀变作用而形成近东西向的蚀变带,其规模小于北西向断裂,一般长几百米至1000m。在两组断裂的交汇处,伟晶岩往往出现膨大,形成柱状和馕状矿体。
区内节理发育,纵横交错,分布密度一般为2~4条/m2。节理一般是在中基性辉长岩冷却成岩阶段形成原生节理,后经花岗岩浆的上升侵入作用和构造活动,使原生节理继承发展和追踪,同时又形成新的节理,使区内节理构造更加复杂化。

相关要点总结:

17180879572: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松待答:矿区内主要出露地层有粉子山群、蓬莱群和青山群,其中蓬莱群香夼组灰岩、泥灰岩段与矿化关系密切,岩性主要为泥灰岩、灰岩互层夹薄层板岩、泥质灰岩等(图5-3)。矿床多见于香夼组灰岩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内,或灰岩捕虏体的凹部。图5-3 栖霞香夼铅锌矿矿区地质简图 (据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

17180879572:矿床类型规模和地质特征简述
松待答:在矿区西部2km和西北7km处出露有燕山期的青山口和贾家山花岗岩体,在矿区内部出露的只有脉岩相的岩石。矿区内出露较多的为花岗斑岩。2.矿床特征 1)脉体-脉带特征 金厂峪金矿区总长1500m,总宽460~900m。主要脉带由西向东划分为0、Ⅰ~Ⅴ六个脉带,多呈北北东向分布。矿区含金石英复脉带(...

17180879572:矿床地质概况
松待答:8.2.2.1 矿体地质特征 (1)Ⅶ-1矿体 图8.5 郭家屯铅锌矿床Ⅶ-1号矿体联合剖面图 1.第四系残坡积层;2.粗安质熔结晶屑凝灰岩;3.安山玢岩;4.蚀变破碎带;5.铅锌矿体;6.钻孔;7.坑道 受F1断层控制(图8.5)。倾向85°~90°,倾角74°~85°。矿体沿走向延长455m,控制矿体长405m...

17180879572: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松待答:矿区断裂大致可以分为北东东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北东东向为层间断裂或小角度切层断裂,与成矿关系密切;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多为切层断裂,破坏矿体(图4-7)。图4-7 邢家山钼钨矿区地质简图 (据丁正江等,2012,有修改)1—第四系;2—古元古代粉子山群巨屯组石英透闪透辉岩、透闪石英...

17180879572:鹤壁矿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松待答:七、安阳矿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1.矿区概况 安阳矿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约25km处,矿区南北长35km,东西宽5km,总面积155km2。区内下二叠统山西组二1煤层为主要开采煤层,厚度稳定,一般4~6m,普遍可采。矿区开采范围内地质储量4.5×108t,可采储量3×108t。 2.地形地貌 安阳矿区为一典型丘陵地带,冲沟发育,有...

17180879572:矿床地质概况
松待答:图4-33 金宝山矿区地质图及剖面图 (据云南省地质矿产局,1993)1 —第四系砂,砾岩;2—上三叠统砂页岩,含煤,次为灰岩;3—薄层灰岩、泥质灰岩夹板岩;4—深灰色白云岩;5—金宝山组薄层灰岩偶夹白云岩、长石石英砂岩、板岩及硅质岩;6—金宝山组白云岩夹层砂板岩;7一金宝山组长石石英杂...

17180879572:甘肃文县阳山金矿区域地质概况
松待答:矿区地质概况 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南亚带,松潘~甘孜褶皱系东侧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交汇部位的文县弧形构造内。出露地层为泥盆系中统三河口组第三岩性段和第四系。第三岩性段(D21S4):主要为一套千枚岩、砂岩及灰岩;第四系(Q4):广泛分布于沟谷、山间盆地,主要由马兰黄土和残坡积物...

17180879572:区域地质条件概况
松待答:该区位于禹州矿区东北部,大地构造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嵩箕地块东南。该区北部为荟萃山风后岭背斜,南为白沙向斜及禹州河街断层,属纬向构造带。白沙向斜走向NWW,沿走向向西于白沙、花石附近扬起。禹州河街正断层倾向北,西起花石,沿白沙向斜轴部向东过许昌市,继续向SEE方向延伸,落差1000m以上。

17180879572:矿区地质概况
松待答:矿区位于苏北凹陷之六合-天长隆起、冶山倒转背斜北翼及汤泉倒转向斜之间。矿体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控制。北矿段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与下寒武统幕府山组白云岩接触带。东矿段主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与上震旦统灯影组的白云岩正接触带。铁石岗矿段矿体赋存于北东向挤压破碎带中。勘探区位于冶山弧形重...

17180879572:矿床类型规模和地质特征简述
松待答:河南小秦岭文峪金矿床是特大型石英脉型金矿床。1.与成矿有关地层、构造、岩浆岩[20](1)地层:赋矿围岩是太华群金硐岔组,主要岩性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花岗混合岩等。(2)控矿构造:矿区位于金硐岔-老鸦岔-石板山复背斜中段近轴部的南翼,主背斜轴向近东西,平面上呈反S型。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