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是什么意思 ?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啥意思?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思是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

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人类更宏大的生物来说,地球只是一个皮球当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只是自己没有发现,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苦提。  

其中揭示的是“以小见大”的意思,也含有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意思。菩提是指一种树,相传释迦在菩提树下修行得道,所以菩提意指觉悟的境界。

扩展资料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出处:

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阐述在庐山发生的一个传说:相传和尚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以溪为界,若过溪,寺后老虎就会吼啸起来,因此名虎溪。有一次,慧远送别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由于情投意合,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过了虎溪,虎即吼叫起来,三人相视太笑,从此传为佳话。

下联则概括了东林寺白莲社的潮源历史:佛教在汉魏两晋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不久,庐山东林寺便成为“佛教阐化之基”。



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颗菩提。



华严经要义: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1.
科学式解答: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2.
文学式解答
了悟子注:
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果然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非亲临其境,道不得此语!

3.
南怀瑾师简说:
“华严经”的重点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4.
《俗语佛源》:
〔花花世界〕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业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担树。生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俗语花花之界源于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李明权)

菩提是一种树,相传释迦在菩提树下修行得道,所以菩提意指觉悟的境界
  一叶一菩提就是从一片叶子里可以领悟生死达到大自在的境界
  一花一世界和一叶一菩提相对应,也含有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意思,一花一世界是佛祖拈花微笑的典故的总结,佛祖拈花微笑的故事是这样的:释迦牟尼有一日给门下众弟子讲法,结果他半天没有说话,只是手中捏着一朵花,对着大家转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这朵花的样子,一句话也没有讲,下面的弟子,谁也不懂老师这一个动作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个动作叫做“拈花”,就是释迦拈花。这时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尊者,突然笑了出来。当然他的笑也很含蓄,只是破颜微笑。南大师曾经解释什么叫做破颜。他说:“因为宗教的教育集团,上来都规规矩矩、鸦雀无声,大家神态都很严肃。可是在这严肃的气氛中,迦叶尊者忍不住了,于是噗嗤一笑,这就叫作破颜,打破了那个严肃的容颜,但是不敢大笑,因为宗教性团体的戒律,等于说管理制度,非常严肃。他破颜以后,没有大笑,只是微笑。那么两人的动作联合起来,就叫做拈花微笑。”
  然后释迦牟尼他老人家发话了,说的很深奥:“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大体的意思是说,最好的佛门正道就是这个,不需要什么语言文字来说来讲就直接可以悟道,现在我已经将这个正道交给大弟子迦叶了。我完全不懂佛学禅宗,只是站在门外傻想,那迦叶尊者作为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肯定是下了很多年苦功夫读了很多书的,慢慢积累,而拈花微笑的一刻便是他完成量变到质变升华之时,倒也不需要什么外物了,全凭经验和心悟了。
  佛偈是很难解释的,尤其是深带禅意的,我把另外几个国家对这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的翻译讲给你听听,也许更容易让你明白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著,台湾的散文家陈之藩译。
  还有另外几个译本: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梁宗岱译)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李叔同)

佛学说的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么一说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佛学上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拿起一朵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有了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完全知晓佛是何以知道有微观世界,何以知道有宇宙的。研究一朵花,可以悟出点东西,此所谓道,然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将“道”另解了),我们了解的便会趋于无穷。这里面有“以小见大”的意思,而“以小见大”的故事,我们知道的便更是很多,庄子看庖丁解牛得养生之道,孔子看河水流淌叹“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阮籍“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而还有我们更为熟悉的“落叶知秋”“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更是可以做这些的生动说明。
道啊,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庄子还说,道在矢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
这真是一个令人憧憬的世界。
我没有看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佛经原文,所能查询到的都是世人所做的或附会或牵强的一些解释。看这些解释,我每每都有“信来全无是处”的感叹: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有一些更为保守的想法,相对于这,我更愿相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真的可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吗?春天里一棵树病了掉下叶子,一个小孩拾起来屁颠屁颠的告诉你秋天到了,你肯定会哭笑不得;而就算是秋天落下的,“天下”是不是太大了?世界这么大,各个地方的季节并不一样啊。
当然,我这么说你会觉得有些抬杠的嫌疑,那我还想问的是,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又做何解释呢?几个盲人摸象身体的不同地方,猜测出来象的样子各有不同。既然“一花一世界”,既然可以“以小见大”,他们为什么不能从一条腿一跟尾巴来推想出一个真实的象来?莫非是盲人没有佛那样的悟性?但问题到这个层面上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我们都不可能有佛那样的悟性,我们只能一花一世界,两花就两世界,万人看一花可得万世界,万人看万花则世界已成万万:这便没有意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也便没有了意义。
所有人都会犯浪漫的毛病,浪漫,就是不切实际啊。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更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在这个浪漫想法里,整个世界会变得非常的简单,古人不出户知天下,我们拿着一个放大镜对着一朵花发呆也可以知天下,于是一切便很美好。
但前面说了,这是没有意义的。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倘若一个人眉头紧蹙万分惆怅的问你他怎么样才能追上一个女生时,你神秘兮兮的拿出一朵花来,“示之”,他肯定会抽死你;而一枝一叶你就算研究几亿年也不会找出爱滋病的诊治之法啊。佛一花一世界,他哪里知道在他这么发呆后的几百年会有一种病叫做aids呢。一花并没有一世界,只能是一小世界,是世界的一小部分。
还是唯物哲学更能吸引我们这些崇理性者的目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让我等顿时眼前一亮,内心愉悦,我们不仅知道瞎子是摸不出来象的,我们还知道一座山,横看成岭而侧看是成峰的。没有了这些玄乎,没有了一己之想法的浪漫,这阳光便是一片明媚。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啥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
佛祖释迦牟尼在修成正果之前,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 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名为乔达摩·悉达多。当年他为摆脱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之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
他经过多年的修炼,在菩提树下冥想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遵从佛陀的经教可修成菩 提,所以修证菩提是佛教徒的崇高理念。

扩展资料:
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记载,菩提可分为五种即:
1、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2、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3、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4、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故称出到菩提。
5、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智度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花一世界

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颗菩提。

相关要点总结: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