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韵网 >>  正文

年画的类型 年年画那种画是属于什么类型.?

来源:www.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中国著名的三大“年画之乡”是: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只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厚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至与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性喜闻乐见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编辑本段]【起源和发展】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郁垒”升像。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
  另一说:始于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张贴门神为多,故年画可以包括门神在内。
  明初年间,日本人曾在甘肃发现两种宋朝的年画:一幅就是《四美图》,都作高客长袖的宫装;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两幅画上都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宋时人物年画已具规模。
  由于朱元璋提倡过新年要贴春联,这样发展下来,年画也就特别发达起来。今日被保存下来的,还有明万历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绿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刻工颇精致,迄今仍为民间所师法。还有实用的历画,如:春牛、灶马、芒神等;更有历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飞枪挑小梁王”。“牛郎织女”,“白蛇传”等。至于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文学名著,也被采用作年画题材。及至明末崇祯间,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极为驰名,图画内容也愈见丰富。
  清代人才辈出,年画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老鼠嫁女”、“王婆骂鸡”等讽喻画,以及用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图画,予人以一种幽默感。印制方面亦有各种各样,有木板、有石印、有胶版、有国画、有水彩、有图案、有单线平涂。有炭彩、有仿古、有创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画的,例如姑苏年画中之“西洋之剧场”就是。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编辑本段]【年画四大家】

  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苏州桃花坞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木板年画。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桃花坞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内北城下)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组织艺人恢复生产,后又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桃花坞年画,主要有门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其中门画可谓集历代门神之大全。桃花坞年画,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来,工艺精美,一幅画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几次,有的还要经过“描金”、“扫银”、“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红、大红、蓝、紫、绿、淡墨、柠檬黄等诸色。在艺术风格上,桃花坞年画构图丰富,色调艳丽,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设色上,具有朴实、稚拙、简练、丰富的民间美术特色,故数百年来一直畅销于海内外,欧洲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及艺术馆都有收藏。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天津杨柳青年画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
  ▲山东潍坊杨家埠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
  杨家埠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主要有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富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像亲人的祝福、似好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杨家埠年画主要内容包括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鸡、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杨家埠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兴盛时,刚进入秋季,各路画商就云集杨家埠。晚上,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当时,卖画兴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词有:“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肖何。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啰嗦。赊账如同三结义,要账就像请诸葛。”
  土生土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1983年春节,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杨家埠年画。同年,杨家埠年画赴美洲、欧洲、非洲的9个国家巡回展览。1987年,民间艺人杨福元应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画的画、刻、印表演。到20世纪90年代,一批杨家埠年画艺人前后前往巴西、日本等国家作现场表演,深受好评。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杨洛书18岁即开始木版画创作,其《水浒传》、《帝王图》、《西游记》等无不构图奇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如今,一个只有310户、1150口人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充满神秘色彩的年画制作工艺。
  ▲四川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多家,年画专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万多份,产品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2004年初,绵竹年画老艺人陈兴财之孙陈强展示他近期创作的创新年画“挤金门神”。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绵竹年画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孔明、张飞等历史英雄人物,有小说、戏曲的精彩画面,有武士神像、动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烫猪》、《狗咬财神》、《看官盗壶》等民间传说。
  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其中门画制作手法多样:细活有“明展明挂”、“印金”、“钩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脚”。画条,分中堂、条屏、横推、单条等,供厅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张贴之用。门画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贴大门、厅门、房门、灶门之用。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
  其他著名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卦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至清末有七十多家,其中以"万通"、"天兴德"、"德胜昌"、"天义德"较为有名。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 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却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特别是北宋末年岳飞曾率军在这里大破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在朱仙镇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古庙之中。
  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分为阴刻、阳刻两种,有黑白画和套色画两种形式,采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二千余种。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鲁迅先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
  ▲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流行于华北一带的民间木版年画,因主要产于河北省武强县而得名,有"年画之乡"之称。武强年画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传统观念和古老的民族习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间乡土艺术。是经过绘、刻、印三道工序的彩色套印而成的木版画。武强年画起源于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规模,到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公元1662年至1820年),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强县南关有字号可考的画店仍有144家,其周围68个村庄里共有1587个民间作坊从事画业生产与销售,从业者达数千人,在外地开设的批发庄有180余处,最高年销量达1亿对开张,行销当时大半个中国。
  武强年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品构图饱满、主题突出,结构紧凑、线条粗犷,兼施黑、红、绿、黄、紫、粉等色,对比明快,极富有装饰性。有门画、窗画、灯画、斗方、贡笺、中堂画、炕围画、顶棚画、囤画、对联、条屏等,甚至牛棚马厩也有专门张贴的年画。在雕法上有的精细,有的粗细相间,尤以大刀阔斧粗犷自然的刻法见长,以阳刻为主,有的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表现出刀味木趣、笔情墨意,弄成独特的古朴而稚拙的风格。题材主要有戏文故事,风俗时尚、喜庆寓意,娃娃美女,花卉山水等。代表作品有"踏雪寻梅"、"三娘教子"、"赵州石桥"等。
  武强年画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立了武强年画社;1985年,经河北省文物部门批准,这个久负盛名的“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1992年和1994年举办了两届“中国武强年画艺术节”。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强为全国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乡”。
  ▲佛山年画
  华南地区流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于广东省佛山镇(今佛山市)。始于明永乐年间,盛于清乾隆、嘉靖年间。佛山年画分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包括门画、神像画两大类。所取题材有各种神像、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其特点是线条刚劲、粗放、简练,有木刻趣味。设色多使用大红、桔红、黄、绿等色,有的还吸收了当地铜衬剪纸艺术的特色,在画中人物的盔甲袍带上加饰金银花纹,使神像金碧辉煌,这种强烈的装饰风格可谓佛山年画的一个特色了。
  ▲凤翔木板年画
  陕西凤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家门前贴的胶印年画。原来一直从事木板年画制作的邰增科现已放弃这门手艺。凤翔木板年画多年深受西北民众喜爱,但木板年画近年受胶印年画的冲击,市场极不景气。如今凤翔县从事版画制作的只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妇,且至今没有传人,版画工艺面临失传。
  ▲东丰台木版年画
  天津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一度与津西杨柳青年画一样享有很高知名度。但是,由于缺乏重视,画版、成品等实物消失殆尽,如今已经不易见到。天津丰台镇位于宁河、宝坻、丰润、玉田交界处,交通便利,曾商贾云集,有“京东第一镇”之誉。为与北京丰台相区别,人称东丰台。东丰台年画历史久远,成气候时,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红火场面。清末民初时,该镇有10多个有名的画铺,13个有规模的染纸作坊,是冀东年画最大的集散地之一。东丰台年画虽传承杨柳青年画的特点,但亦受东北、冀东民俗的影响,自成一格。比较起来,在颜色的使用上更为鲜艳,画面更为粗犷和夸张。另外,版式亦较独特,有的对吉祥字大胆使用,不惜占据画面主体;有的为窗格式画面,将10余块画版拼接套印,浑然一体;还有的再现戏剧情节,可将画面裱制成16幅条屏等。2004年新春之际,天津民间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宁河丰台镇一个当年老作坊的后人家中偶然发现一批近百年前的东丰台木版年画。这些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老年画画面内容宽泛,有天官赐福、门神、九凤朝阳、美人图、送财童子等。

(一)传统民间年画和流行年画的划分及“雅”与“俗”的疑问

年画不像其他画种那样,受到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等因素的界定,对它的界定是来自于一种特有的民俗涵义:在春节这个辞旧迎新的民俗节日里,人们借助于这种绘画形式,寄托着对未来祈福纳祥的遐想和驱邪避灾的祈望,它除装饰的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需要从中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调节。

尽管年画表现体裁丰富多彩,如传统年画就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花鸟山水、戏曲人物、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仍是年画的主题,多表现: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富贵荣华、连年有余、安乐升平、驱邪避灾等内容。也正是 由于年画这种内容的特定性,从而造成了年画情调的局限性,它必须以“年”的实质内容和与此情调气氛相协调的内容为内容,来参与并体现“年”的特定意义。但在材料应用和制作方法诸方面,年画并没有受到特定的限制,它可以用任何一个画种的材料和方法来进行制作,从而形成了年画其材料运用和表现方法的多样性。更由于历史环境,生产条件和作者的结构层次等种种原因,使年画的形式面貌在内容和情调的局限中呈现出一片多样纷杂的形态。这种内容情调的局限性和材料应用的广泛性与其他画种材料的局限性和内容情调的广泛性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对照。

尽管年画的形式面貌多种多样,但在过去和现在的价值取向均服务于年俗和民舍的通俗性装饰这个普及意义的范围之内(其它意义范围不在此列),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民间年画。它是由民众自身创造的一种民族的传统年画样式,其特点为:在历史的一定时期流行,民间层次的自给自足,人工复制(手绘或木版印刷),绘画语言单纯概括,色彩火爆强烈,造型朴实、粗壮、夸张,表现手法强调意象化。它包括:民间的木版年画,半印半画年画及民间的手绘年画等。

第二种类型:写实年画。它是由专业画家(或某些具有写实能力的业余画家)创造的一种迎俗性年画样式,它的特点为:在现时期流行,专业层次服务于民间层次,机械印刷,绘画语言运用三维画面体现民间理想的“逼真”性,色彩鲜艳洁净,造型甜美具象化。它包括:擦笔年画、迎俗写实性勾线年画及摄影年画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时空中民众和艺术家这两种层次分别对这两大类型有着各自不同的兴趣,它表现为一种对自身创造价值的否定和超越。民众对自身创造的民间年画样式不以为然,把兴趣投注于由专门家创造的流行年画的样式中。而艺术家却不屑现在那种迎俗性的流行样式,反而把兴趣转向对民间样式的探讨。对流行年画,民间层次谓其“雅”,专业层次则谓其“俗”;对民间年画,民间层次谓其俗”,专业层次则谓其“雅”。

孰“俗”?孰“稚”?其原因何在呢?

(二)民间层次审美趣味的实现

浏览美术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宫廷美术出现之前,美术本身并没有体系和层次的划分,它的表现形式是和生产劳动融为一体的。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逐渐有了明确的分工,美术也开始从生产劳动中分划出来。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开始有—部分人专门从事这项学问,用以服务并体现统治者的审美意愿,形成了宫廷美术,从此也就有了 以专业为特点的艺术层次。

但在广大的乡里民间,美术仍然是最大限度的保持了与生产劳动融为一体的原始状态。由于生产者们无遐专门从事这一行业,而是在劳动之余去装饰自己的环境,娱乐自己的心灵,相对于专业层次便形成了出于生产者自身的民间美术,也正是由于民间美术是生产劳动的同生体,具有很强的业余性和随娱性,使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条件和精力去研究和探讨对艺术风格的突破,因而使民间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有史 以来处于—种风格相对稳定的状态,最大限度的延续和保持了原始美术那种雅拙、朴实、直率、随意的风格特点,成为在现在时空中原始美术的活化石。作为民间艺术范畴的民间年画同样具有这样的艺术特点。

当人们的思想境界、知识水平和经济状况还处在低级水平的时候,人们总是对现状之外的东西充满了美好的遐想。这种心理状态在春节这个辞旧迎新的特定时节,被突出的表现出来。《尔雅》云:“春为青阳,谓万物生也”。为了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五谷丰收,人们不抱怨以前,而寄希望于后,他们将美好的愿望制成画面贴于墙,将驱邪之神置于门,并用简单的印刷方式使之流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民间年画。

由于前面提及的原因,民间年画作者的表现能力和制作水平不足以用写实的形象表现他们美好的遐想,因而他们在画面上所创造的形象,只不过是他们遐想中的意象化象征而已。既然无力达到对物象写实的再现性描绘,也就没有了客观物象对艺术的约束,他们把画面中的形象变的简单化,符号化,力图在象征意义和自身语言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对画面和形象的完善。由于民间艺术家这种对自然描绘能力的不足,反而使他们超越了对自然表象的描绘,使其自身的绘画过程更贴近了心理自然。也正是在这样—片自由的天地里,他们尽情的发挥着主观的想象,使客观对象服从于主体自我的需要,创造出了具有民间特色的灿烂艺术,从而使他们的艺术不自觉的形成了与专业范围内正统绘画具有明显差异的艺术风格。

但这种自由的创造境界并非是民间阶层所追求的真正的审美特质,他们所真正追求的是一种在画面中具有真实错觉的令人可信的美好形象。他们的这种愿望直到本世纪初,专业画家才借助于“月份牌”年画这—形式将人们美好的遐想在画面上得以实现。乡民们在“月份牌”年画这个特定空间里看到了自己所向住的逼真景象,在它的面前,便不再顾及自己创造的那种“粗糙”的“符号”化的以体现遐想的象征性为特点的艺术。而把兴趣毫不犹豫的转移到这种”细腻”的“具象”化的以体现想象的真实性为特点的艺术上来。

从此在民间也就有了“洋画子”和“草画子”之别,“厂货”和“土货”之分。由于人们向往和敬重的永远是自己力不能及的东西,民间层次对写实性表现能力的望尘莫及,使他们对写实性绘画允满了—种超自我的敬慕,因而在乡民们的欣赏水平和表现层次上,月份牌年画也就以其真实和细腻的表现超凡脱俗,成为“雅”品了。从而过去一度流行的民间年画,也就轻而易举的被“月份牌”年画的流行取而代之,民间层次的审美趣味借助艺术家的手得到了实现。月份牌年画以其通俗的写实性为人们提供了现实生活的需要。从而民间年画市场逐渐衰败。

从另一个角度讲,生活水平和环境条件的改变也造成了人们审美趣味上的变化。开始人们住在简陋的草房里,用“草画子”来装饰环境;以后住上了瓦房,自然用“洋画子”装饰来得比较得体;等住上了楼房,人们便会去寻求名家的原作和其他高档的装饰品。但不管以上哪—种装饰层次,在美学的意义上它们都是合理的,协调的和美的。可见:“通俗”并不是—种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将随着人们对过去的超越和对未来追求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过去通俗的东西现在不一定是通俗的,而过去不通俗的东西现在反而变的通俗了。

(三) 专业层次审美趣味的回归

在相对于民间的另—个层次上,尽管最早的宫廷画师也来自于民间,但是由于其从事绘画的专业性,使他们有遐对美术进行专门的尝试和研究,并从事对其它文化门类的涉猎,从而使欣赏趣味和艺术表现离民间的层次越来越远。他们不再满足于那种“低层次”的美好的向往,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俯瞰人生。在专讲苏州地区文人生活起居摆设的《长物志》中有:“若大幅神图, 及杏花燕子纸帐,梅过墙松柏鹤鹿寿星之类,一落俗套,断不宜悬”之说,说明了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与民间审美趣味的不同。但是由于东方特有的哲学基础,心理因素,思维模式和科学水平等多种原因,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美术始终没有达到表达物象客观真实的境地。

直到近代,西方美术开始输入中国,才结束了这种局面。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的“新美术运动”把中国美术推向一个新阶段,人们将科学的方法注入美术,采用西画的写实精神,提倡写生,推行人体模特儿,写实开始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基础课。“月份牌”年画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得以流行,成为中国的一种通俗性写实绘画。

当人们的写实欲望得到满足以后.艺术家们很快的发现,对自然的摹拟大大限制了艺术家个性的发挥,人们在形式上表面追求自然的同时,而人的本体却脱离了自然。在这种心理定 向的基础上很多的艺术家开始了对写实的反叛,他们认为:画家的眼睛应不同于一般所见,而要超出空间的限制,突破各种禁锢去发展画家的想象力,使美术超出感性认识的限度,达到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抽象的结合,在这种再现画家创造的结构中体现作者的主观,促使观众根据画家提供的方法去设想自己的新态度。

“个性”和“自由”成为了人们摆脱自然限制的主导精神,正如罗奥所说:赋于艺术那么崇高价值的,是因为真正的艺术品中有火热的自由。在这样一种精神主导下,人们吃惊的发现.还没有进入到写实程度的原始美术、民间美术,同他们这种反叛表象写实的现代美术精神在其外现形态下是那样的相像。由于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的表现语言少受客观物象的束缚,反而体现了对纯艺术逻辑的追求。使之成为另—种视觉形式的超现实的实现。把绘画媒介从现实物体的联结中解放出来,建立起平衡于自然秩序的艺术秩序。这也正是现代—些艺术家们对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钟情的原因。

贡布里奇在谈西方美术时说:“在这个地球上,艺术家只在古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这两个时期作出过系统的代代相赓的努力,使他们的图像逐渐逼近可见的世界并达到了可以乱人眼目的真实程度。但多数艺术家对这—成就的赞誉在本世纪已经大大的 冷淡下来,他们的趣味转到了原始艺术和古风艺术”。 回归原始朴野! 成为了现代艺术发展中—股引人注目的潮流。民间年画在这个特定时期也自然的得到了现代艺术家的青睐。

在这个由原始绘画发展到写实绘画,再由写实绘画向原始绘画回归的运动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离起点最远的地方也是离起点最近的地方;最前卫的东西将接近最原始的东西。但现代美术的这种回归并非是同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简单的重复,它以进化为特点,携带了从原始美术、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写实美术等美术史上所有内容的历史积淀,出现在新时代的特定空间里。

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表现为对写实的向往,现代美术则表现为对写实的背离,两者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也正是由于这种层次的差别和追求的不同,造成了民间层次和专业层次对于民间传统年画和月份牌年画认识上的“雅”“俗”之别。

(四) 第三种类型:民间样式的新年画

当知识的多元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在多种因素的对比中设立自己的新态度时,人们也开始了对民间年画的反思,并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方法去寻找它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应用的可能性。

在这种寻求中,民间年画开始由民间层次进入到专业层次,从而产生了有别于前两种类型的第二种类型:民间样式的新年画。它包括:新政治型、写实改良型和现代型三种形态。并以衔接、改良和回归这三种方式实现了从民间层次到专业层次的转化。

在这种转化中首先出现的是新政治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新的社会总要通过一切可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民间年画作为一种观念的表观形态,自然成为新观念的乘载物和新政治的宣传媒介。在这个阶段中,人们注重的是内容的改革和更换,而对其艺术规律的探讨则放在—个非常次要的位置上。于是人们在其基本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将老聚宝盆变成厂新聚宝盆,老摇钱树变成了新摇钱树.老春牛变成了拖拉机,故而这种形态只是在旧瓶中装上了新洒,完成了民间层次到专业层次的艺术上的衔接。

继而出现的是写实改良型。在这种形态中,专业画家对年画作了改良的尝试,试图在民间年画这种样式中完成民间艺术家所没有达到的写实阶段,在保持民间原形的基础上达到尽可能的写实,从而出现了一大批写实风格的作品。但是不久画家们就发现,这种改良破坏了民间艺术家所建立起来的艺术秩序,使画面中的形象创造和民间艺术的形式语言产生了极大的不协调,它的最终归宿只能是将民间年画改良成为一种专业性的写实绘画。但这种尝试为现代型年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由于前所论及的原因,在现代空间里,艺术家们由于艺术表现上对“自然”的反叛和对“原始”、“民间”的回归,似乎终于在民间年画的艺术秩序中,找到了现代美术和民间年画的楔合点,并试图在这种传统形式中去寻找一种体现现代精神的新形式,这就是现代型的新年画。

在这种新形式的实现中,人们首先站在现代的角度,对民间年画的艺术规律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力图从文化环境和民族特色的联系中,把握其现代品位的新特质,以完成现代观念与传统民间形式结合的高品位实现。它的特点表现为:(1)注重艺术秩序自身的经营,并力求借助于这种艺术样式体现艺术的时代精神。(2)脱出通俗的层次,不以民间的审美标准为标准。(3)注重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涉猎,以助于新形式的探索。(4)尝试各种材料与其结合的可能性,试图开拓其在新环境中的装饰空间。

诚然,民间样式的现代年画的现代意味只是局限在年画这个范畴之内,它还不能与大范围的现代绘画构成—致,因为它毕竟没有超出年画产生的有限氛围所造成的情调和形式的限界。但人们是不能割断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而超时空进入未来的,在艺术发展的一个特定点上,民间样式的现代年画同其它的民间艺术样式—样给中国绘画进入现代带来的启示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在传统民间年画、流行年画和民间样式的新年画这三种类型中,确定出它们在新时空的不同位置:流行年画提供的是民众现实生活的需要;民间年画提供的是历史和艺术研究的需要;而民间样式的新年画则正足这种研究在新时代的具体实现。

(一)门神类
  新年贴在门上的年画叫门画,它是年画的最早的形式。“门神”是门画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类别。
  (二)吉庆类
  这类年画直接表达了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常见的有:《天官赐福》、《连年有余》、《富贵满堂》、《加官进禄》等。吉庆类年画最受百姓喜爱。
  (三)风情类
  表现民间生活的年画,是民间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多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晚清以后还出现了时事、风俗和幽默年画,如《老鼠嫁女》、《猴抢草帽》等也可归为此类。
  (四)戏出类
  表现戏曲故事的年画。其形式类似于连环画、组画或者文学插图。它兴起于晚清,举凡著名的戏曲故事,都会在年画中有所反映。如《群英会》、《盗仙草》、《杨家将》、《西厢记》、《宝莲灯》等。
  (五)杂画类
  这类包括灯画(元宵节用来糊灯笼的纸)、窗画(过年时糊窗户用的纸)、拂尘纸(过年时糊挂碗柜、碗架的纸)、桌围画(过年时贴在八仙桌侧面的纸)、糊墙纸(过年时裱糊墙壁的纸)、布画(年节期间吊挂在街上的年画,俗称“吊挂”)、花鸟字(用花鸟图形组成的汉字图案,是介乎书法和绘画之间的一种民间年画)以及月份牌年画(1914年出现于上海的一种商业广告,后成为年画,因多使用炭笔擦绘,又称为擦炭画)等。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

这个类型可是太多太多了。

年年画那种画是属于什么类型.?~

很明显 是漫画呀
详细说的话就是包括现代校园风青春插画、彩色和黑白同人、黑白同人信纸。

门神的类别:
1 祈福类
古代门神,除了能驱除鬼魔、镇守家宅外,后来,也出现了能成就功名利禄、福寿延年的福运门神。人们把文、武财神分别贴在左、右门上,意为“左招财”、“右进宝”。祈福门神的画面,多是一些吉祥物。如:画中的寿星,手持仙桃,面带慈笑。
2 道界类
北京民宅多不张贴,但在京道观中有之,山门两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道君。
3 武将类
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铛棍槊棒、拐子、流星等。汉朝云台将,马武,武艺高强,,人称“武瘟神”和“汉太岁”铫期,并为左右武门神。北京居民院门口的武将门神多为隋唐名将秦琼与尉迟恭。秦琼又名秦叔宝,山东历城人,武艺高强,人称:赛专诸,似孟尝,神拳太保,双锏大将,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尉迟恭,隋唐大将,武艺高强,日占三城,夜夺八寨,功累封鄂国公。
4 文官类
旧时,中国以文官作门神的不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包公和文天祥。
包公,即包拯,北宋庐州合肥人,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他以廉洁清正、执法严厉、不畏权贵而深受老百姓的崇拜,包公在民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主持正义、打击恶霸、为冤屈者平反昭雪、扶植弱小,是老百姓保护神的理想化身。包公虽为文官,却并非小白脸,戏台、以及有关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他都是以刚正不阿的大黑脸呈现在大家面前,而显得分外威严。因此,用包公作门神,能驱除恶鬼、镇压邪气,那些妖魔鬼魅必定是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
文天祥,字宋端,号文山,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四年进士,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后为右宰相。他奋勇抗击侵略者,不幸被俘、英勇就义。文天祥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慷慨悲壮的诗篇,他视寇如仇、抗战到底、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作为门神,于国、于民都是十分贴切的。
门神分为武门神及文门神,武门神一般贴在大门上,东边为上,贴秦琼像,西边为下,贴尉迟恭的像。文门神是贴在正堂屋及厢房门上的,一般是招财进宝、五子登科之类的彩画。贴门神时,谁在左谁在右位置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动,如贴错了,叫“反贴门神”,泗水有句俗话说:“反贴门神左右难。”按民间的说法,若把门神左右的位置贴错了,一年中诸事不顺,总感左右为难。
5 捉鬼类
门神多为神荼和郁垒,金鸡和老虎。传说桃郁都山有大桃树,盘屈3000里。上有金鸡,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伺不祥之鬼,禽奇之属。乃将旦,日照金鸡,鸡则大鸣。于是天下众鸡悉从而鸣,金鸡飞下,食诸恶鬼,鬼畏惧金鸡,皆走之,天下遂安。更有说者,郁垒二神捉到鬼后,缚以苇索,执以饴虎。北京人旧时在腊月二十三日后,便贴门神、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上,门左右置 二灯,象征虎眼,以祛不祥、镇邪驱鬼。

相关要点总结:

19524523781:什么是年画?制作年画所需要的工具有哪些?
璩屠答:建国以来的新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题材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年画的品种、形式越来越要求丰富和精致,它的特点比民间传统年画,画得深入,色彩丰富,使人感到它即有民间年画的喜庆气氛,又有真实的色彩。因而,深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年画的工具材料根据不同种类、风格,其工具材料也不同,一般...

19524523781:【清代木板年画】 的详细介绍
璩屠答:中国著名的三大“年画之乡”是: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年...

19524523781:漳州木版年画的类别形式
璩屠答:漳州木版年画的品种很多,从形式上看,有不同类别的各种门画、门顶画、中堂画,有欣赏用的独幅画、连环画等。门画如:《天官赐福》《加冠进禄》《簪花晋爵》《神荼郁垒》《秦琼敬德》《添丁进财》等等;门顶画如:《八卦》《狮街剑》《五虎抱钱》;中堂画如:《福禄寿喜春》《和合仙》《三...

19524523781:桃花坞年画的种类?
璩屠答: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题材主要有如下几类:祈福迎祥,如:《和气致祥》《天官赐福》《万宝祥瑞》《花开富贵》《福寿双全》《八仙庆寿》《金鸡报晓》等;驱凶避邪,如:《门神》《灶君》《关公》《钟馗》《姜太公》《张天师》《张仙》等;时事风俗,如:《法人求和》《苏州火车开往吴淞》《刘军克复宣泰...

19524523781:杨柳青画的种类?
璩屠答:如反映人民群众向往国泰民安和幸福生活的《万象更新》《连年有余》《富寿平安》等作品,流传极广,驰名海外。邵文锦创作的《山鹊山鹊别处啼》成为现代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国美术馆永远收藏。杨柳青年画——金玉满堂杨柳青年画归结起来有娃娃仕女、戏曲故事、时样节景、花果清供等类别。如《麒麟...

19524523781:武强年画的作品分类
璩屠答:此年画中刻有两位顶盔贯甲的武士形象,环眼虬须,身躯粗壮,他们手执戈盾,相对而立,形象上富有夸张成分,全身披挂及饱满的构图都开始具有后世门神画的特点,是了解早期门神形象的重要遗存。这种类型的门神一直影响到后世的年画中。5、秋庭戏婴图是苏汉臣的巨幅名作,作品成功地刻画出幼儿对生活经验的探求和摹仿,环境的描绘...

19524523781:谁给年画加个详细的定义。(特点,风格,分类等
璩屠答: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盛于清代,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其风格重用原色,想象丰富,线条粗犷而对比有力。四川绵竹年画以雕版艺术精湛、艺术情调高昂著称。其形式多样,有门画、斗方、画条等种类。造型质朴简练,填色鲜艳悦目。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北宋...

19524523781:我国现今收藏最早的年画是什么样的?
璩屠答:三、年画的种类 年画的题材包罗万象,总计画样有2000多种,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它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神仙与吉祥物、世俗生活、娃娃美人、故事传说,这些都是年画的基本题材,神仙是早期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它在年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世俗生活是民间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观察与感受,表现现实生活,娃...

19524523781:扑灰年画属于以什么分类
璩屠答:扑灰年画属于以印制工艺分类。扑灰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山东高密地区汉族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中国只有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集中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三十多个村庄。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

19524523781:桃花坞年画的题材有哪些?
璩屠答:桃花坞年画题材广泛,内容除同其他地方年画共有的神像外,还有戏曲故事、仕女娃娃、风景花果、风俗时事、岁朝喜庆等类型。清代苏州年画“双锁山”,是宋代《三下南唐故词》中的一段故事。“双美图”是桃花坞早期作品,图中描绘了两位身居阁楼水榭的仕女闲庭散步、赏花观蝶,表现了当时太平盛世之乐。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百韵网